第二节 行业管理

第二节  行业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55年,孝感行署成立建筑工程管理处,行使全区建筑工程的管理职能,1957年撤销。1959年4月,孝感行署成立基本建设委员会,11月撤销。60年代由地区工业局的建材科管理建筑、建材业。1972年 5月,孝感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基本建设局,同年 12月改为基本建设委员会,内设建工科,管理建筑业。1979年,孝感地区设立建筑工程管理局,配备干部 15人。1983年 11月,机构改革时,撤销行署建委、建工局,成立孝感地区行政公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内设 “建筑工程管理处”;1984年9月,成立孝感地区建筑企业协会。1988年 6月 11日,经行署批准,孝感地区行政公署城乡环境保护局成立孝感地区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建管处,人员大部分为建管处工作人员兼职。1989年9月 30日,成立孝感地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1990年、1992年,分别成立孝感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孝感地区建筑工程质量定额管理站 (后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1993年地改市后,孝感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内设 “建筑工程管理处”,同时成立孝感市城市建设技术资料档案馆,孝感地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监督站、孝感地区建设工程定额管理站也被冠以 “孝感市”名称。1994年7月,成立孝感市建筑市场管理站、孝感市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1995年 9月 18日,湖北省建设劳务资格鉴定孝感站成立,1997年5月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予以批准。1997年 3月,成立孝感市建设行业安全监察站。1999年 5月,孝感市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管理中心挂牌成立。2001年 11月,调整孝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管和指导全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

二、管理规章

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至2002年仍在继续使用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 70多个;继续使用的地方法规性文件有 《湖北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湖北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 50多个。1995年以后,孝感市人民政府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孝感实际,制定相应规章主要有:((孝感市建筑市场管理办法》、((孝感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实施办法》、《孝感市工程建设监理管理办法》和 ((孝感市市区建筑装饰工程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将工人 “持证上岗率”列为建筑施工企业必备资质条件的通知》、((孝感市建筑劳务管理暂行办法》、《孝感市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规划》、《关于房屋或构筑物等拆除工程安全施工的暂行规定》、((关于人工挖孔桩和机械打桩安全施工的暂行规定》、((孝感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施细则 (试行 )》、《孝感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定标试行办法》、((孝感市优良样板工程评审暂行办法》、((孝感市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实施方案》、《孝感市工程建设监理招标评标办法 (暂行 )》等。全市相继成立招标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及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建立工作制度。凡建设工程投资在50万元以上 (装饰装修工程 3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都进行招标投标。

三、市场管理

70年代以前,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自行联系、自签协议。1972年地、县建委相继成立后,加强建筑业管理。建筑工程按照省下达工程任务计划,统一调配力量。地区内工程任务按照地、县基建计划统一安排,未经安排的不许施工。建筑市场实行改革开放后,工程项目的建设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自行挂钩,地区内施工由地、县 (市 )建设主管部门审验资质证批准后施工,赴外地施工由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审验资质证、营业执照后批准施工。建筑工程管理由统一调度、统一安排转为按企业资质、经营范围进行管理。

1984年开始实行招标投标承包方式,以包工不包料为主、包工包料为辅发展为以包工包料为主的招标、议标。各地相继成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和建筑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建筑市场的管理工作。1989年3月,孝感行署专员办公会确定:地直单位 (包括中央、省直及驻军单位)的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监督、验收均由地区建设局管理。当年,孝感师专宿舍楼实行招标投标,孝感地区建筑公司中标,这是孝感地区第一个实行招投标工程。

1993年地改市后,孝感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加强建筑市场综合管理,对全市建筑市场坚持定期全面检查,推动建筑市场朝着 “统一、开放、有序”方向发展。1995年后,招标投标工作逐渐步人正常程序。1997年市区建筑工程报建率达到 100%,招标率达到60%,质量监督率、安全监察率、建材检测率均达到95%0坚持每年对建筑市场开展定期检查,内容包括工程项目报建、招标投标管理情况及勘察设计、施工、装饰装修、硅构件质量情况等。1997年,对全市713项建设工程进行执法监察。1998-2001年,围绕完善和规范招投标工作,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1998年,制定切实可行的造价、质量、工期评标办法,使当年 22个招标项目顺利评标,未出现异议或反复。1999年 5月,孝感市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管理中心挂牌成立,改进招标投标工作程序,修订 《招投标评标细则》,扩大专家评委库,加强中标后履约情况跟踪管理,推行投标许可证制度,对中标项目经理实行押证管理。2000年,孝感市建设大厦投人使用后,投资 200万元建成 500平方米的招投标交易大厅,配备 1台投影仪、31套微机和 18个电脑操作查询处,与全国建设工程信息联网。建立交易人制度,实行席位制,制定 《监标人工作纪律及注意事项》和 《评标纪律及注意事项》等十几项招投标管理规章。2001年 11月,成立孝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管和指导全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招标投标交易中心与招投标办公室、市场管理站在机构、职能、人员、财务上分离,使招投标监督管理与交易服务真正分开。招投标过程注重把好 “五关”:(1 把好工程报建和信息发布关。凡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必须报建,通过公告或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招标信息。(2)把好投标报名和资格审查关。招标单位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资格初审后,交易中心复审。(3)把好招标文件审查关。对每个招投标文件认真审阅,使其达到规定要求。(4)把好评标定标关。严格按照程序随机抽取评委,封闭评标,确保评委客观公正地评标。(5)把好合同签订关,督促招标人与中标人在法定时间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内容签订书面合同。

至2002年 12月,进入孝感市交易中心进行招投标建设项目213项,面积 96.86万平方米,投资6.5亿元。其中,按规定应招标工程213项,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凡进人孝感市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工程的招投标率、质量安全监督率、工程监理率、施工许可证办证率均达到 100%。建立 “孝感市建设工程信息网站”,实行技术暗标评审办法,组建和充实 81名具有专业资格的专家评委库,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市直50万元以上进入交易中心的建设工程项目21项,总投资 1.16亿元,应招标工程的招标率达 100% 0

2004年,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工程招投标率、监理率、质量监督率、施工许可证办证率均达100%。加强全市造价员队伍和造价咨询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推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和工程量清单报价制度;城建档案管理推行 “一书一证”制度,案卷质量提高;城市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室内装饰装A职业技能和管理机构纳人市建委管理。开展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调查统计和检查督办工作。全市涉及拖欠工程款企业 62家,拖欠工程款近 1.5亿元,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 1149万元,督促拖欠单位制定还款计划和还款协议。至2005年,工程款偿还近 50%,农民工工资兑付 100%。完成 24家勘察设计单位资质年检核证工作。

四、质量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熟练工人被当做 “反动技术权威”,工程质量普遍下降。砌体接搓不严,陡搓通缝,墙面空鼓开裂,钢混梁柱强质低,厕厨、屋面渗漏等现象普遍存在,用户反映强烈。1974年开始进行质量整顿。组织质量检查评比活动,消除质量通病。各施工企业陆续建立会审设计图纸、技术交底、技术管理制度等操作程序,进行材料检验、质量检验,工程质量开始回升。1980年,地区建工局制定 《施工技术管理办法》; 1983年制定 《建筑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在施工过程中实行 自检、互检、专业检查制度。当天做、当天查、当场返工修改。每月或每完成一层楼、一个单项工程,便检查验收一次质量。1984年,各县市成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检查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以后逐步设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建筑市场管理站、建设工程定额管理站,形成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每年组织专班对全市建设工程进行 2至3次质量、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工程合格率由 1989年的25%提高到 1993年的65%。为了推动建筑企业提高工程质量,对每一个计划创全优工程的工程项目实行全程质量跟踪管理,多次召开企业经理、栋号长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多次组织创优竞赛活动。1984年以前共有 30项优良工程,1993年 1年创 61项优良工程,创省优良样板工程 6项。

地改市后,对工程质量和安全实行两个 “一票否决权”制度,督促施工企业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争创优质名牌工程,促进全市建设工程质量上台阶。1994年,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督促各县市区进行 3次质量、安全大检查,现场讲评指导;召开专题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分析、研究质量管理现状,提高工程质量。在1994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抽查中,全市受检项目12个,评定优良1个,合格 9个,优良合格率达到83%0同时,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立工程质量中间检查制度,即主体工程完成进度 50%以上时,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全面检查,现场实测实量,将检查结果向有关方面通报,对存在的工程质量通病,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1994年竣工验收工程 54项,建筑面积 11.9万平方米,其中被评为省优工程 1项,市优工程 6项,占竣工项目数的24.1%0 1995年,全市将防治质量通病作为重点,从五个方面加强管理。(1)层层制定防治通病计划,将其纳人各个质监站和各个施工企业及栋号的日常工作范围;(2)将防治质量通病贯穿于基础验收、中间检查、结构验收和竣工验收各个环节,每次通过质量检查通报,提出防治质量通病措施;(3)对创优工程重点栋号,深入现场指导,针对工程质量通病易发部位和防治措施作出预防分析和技术处理;(4)召开现场会,交流防治质量通病经验;(5)组织25个栋号关键岗位人员分别到武汉和成都市棕北小区参观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是年,受监工程 150项、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竣工工程70项、总建筑面积 17.5万平方米。其中,市优工程3项、竣工优良工程 21项,竣工合格以上工程 66项,合格率94.3%0全年工程质量大检查,有 3项工程被评为省优样板工程,1项被评为部优工程。

1996-1997年,建立质量监督档案收集、整理、审核、归档制度,修订健全岗位责任制,举办质检员培训班,560多人 (次)参加业务培训。同时,开展玻璃幕墙专项治理,对全市面积在 1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进行全面检查,督促施工企业建立质量回访制度,对往年竣工的307项住宅工程进行普遍回访。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整改质量隐患298处;对在建的 191项工程进行 8次中间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结构质量隐患,分别下达整改通知单,明确专人限期整改到位,保证房屋主体结构质量。据统计,2年受监工程 232项、建筑面积 62.2万平方米;市直竣工工程 121项,竣工建筑面积 51.2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工程合格率达到 100%;有 74项工程创市优良工程,7项工程创省级优良样板工程。孝感第五建筑公司被国家行业协会授予全面质量管理 “金屋奖”,孝感新科建筑总公司、孝感市孝南区广场建筑公司、安陆市第三建筑公司和孝感市建设集团被授予 “银屋奖”。

中共孝感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市建设委员会进一步确定 “质量兴业”战略。1998年,开展 “质量月”活动,组织质检人员、施工企业学习 ((产品质量法》,牢固树立 “质量振兴,人人有责”、“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观念。对全市质量监督站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规章制度、监督工程质量和设备配置等情况进行综合水平考核,加强全市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同时,对 19% 年6月 1日以来竣工 100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楼和在建住宅楼进行拉网式质量检查,查处存在的住宅质量问题和质量通病350余项,及时进行整改。对全市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大检查,普查在建工程 104项,面积 30多万平方米,检查竣工工程 212项,面积 53万平方米,创省优良样板工程 5项,获全省全面质量管理 “银屋奖”5项,获全国全面质量管理 “金屋奖”3项,工程优良率达到 30%0

1999年,全面推行 《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书》制度,对不符合股份制形式的监理公司进行整改。全市工程监理率提高到65.5%. 1999年3月,开展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勘察设计质量检查。按在建工程抽查20%、竣工工程抽查 30%的比例进行拉网式工程质量大检查。检查在建工程、大型公用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258项、建筑面积 38.7万平方米,检查工程合格率 86%,查处质量问题 23项,整改率 100%0 9月,抽查 180个项目的勘察设计质量,对查出的设计工程质量隐患及有关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勘察设计行业整体质量监督工程 516项,建筑面积 129万平方米的监督覆盖率达 97.8%;检查验收工程合格率 100%,优良率32%, 70个工程项目被评为孝感市优良样板工程,5项被评为省优良样板工程并获湖北省工程质量 “黄鹤杯”奖。

2000-2001年,年制定实施新的质量监督程序和工程竣工备案制度;建立健全工程监理规章制度,举办监理业务技术培训,使获得省建设厅核发的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人员达到200多人。2001年,实行工程建设监理招投标工作,应委托监理的工程监理率达到 100% 0 2001年检查在建工程、大型公用建筑及市政设施工程 126项,建筑面积 35.3万平方米,查出质量隐患 195处,督促其进行整改。2001年,受监工程 146项,受监面积 38.12万平方米,受监覆盖率达到 100%。全面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2001年备案工程 42项、建筑面积 10.54万平方米。2000年,孝感市建筑总公司承建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大楼工程、汉川市四建公司承建的汉川市人民法院城北住宅楼工程、应城市建设集团公司承建的应城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工程、广水市建安公司承建的广水市人武部军官公寓工程等 4项工程被评为湖北省优良样板工程并获湖北省 “楚天杯”工程奖;2001年,孝感市有 6家建筑企业、5名企业经理和 15名项目经理获得省建筑协会表彰,9项工程被评为省优工程,并获湖北省 “楚天杯”奖,5项工程获国家 “银屋奖”,3项获 “金屋奖”。是年,市建设局举办全市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培训班,600余人参加学习。

2002年 6月,对市直在建24项工程进行普查,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随后,迎接全省质量大检查。8月8日,孝感市建设工程质量协会正式成立。这一年,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综合楼、孝感日报社采编大楼、孝感市文昌中学教学楼等 3项工程被评为2002年度湖北省建筑工程 “楚天杯”奖。2003年,在全市开展2002年版强制性条文培训,举办培训班6期,受训人数 400余人。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全市新开工的项目187项,受监工程项目187项,总投资 5.43亿元,质监覆盖率 100%。突出抓好住宅工程监督,积极推荐创无质量通病住宅工程活动,3项工程被评为无质量通病住宅工程。加大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提高工程备案率,市直工程备案率 100%,各县市区达到 87.5%,完成企业自查、全市抽查和迎接省建设厅检查等4个层次建筑工程检查活动。检查项目135项,查出存在质量隐患的212项次,下达停工整改书3份。2003年,市直单位 62个建设项目中41项工程被评为结构优质工程,3项工程获省 “楚天杯”优质装饰奖。

2004年,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抽测和巡查工作。工程巡查252项次,查处工程质量问题 320余处,全部整改落实到位。全市平均备案率 86%,同比增长 15%。全年有 3项工程获 “楚天杯”优质工程奖,31项工程被评为市结构优质工程,其中7项获省优质结构奖。有2批34项工程获市优良样板工程奖,实现工程质量合格率 100%、优良率40%以上的管理目标。是年,全市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创文明施工现场活动,普查 166项,省检查组抽查 15项,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建筑企业升级工作不断开展。在市公路工程建设开发公司晋升为一级企业后,市远大建设有限公司、云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于2004年 12月 31日又被建设部批准晋升为一级企业。至此,全市拥有 3家一级建筑企业。

2005年,全市建筑工程验收备案率达 100%,查出质量隐患 1%项次,全部按要求整改落实。在创优质量工程工作中,获省建设工程质量 “楚天杯”奖 5项,湖北省结构优质奖8项,孝感市结构优质奖 52项,孝感市优良样板工程奖43项,工程质量合格率达 100%,质量优良率达45%以上。

五、质量检测

1989年9月 10日,成立孝感地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主要承担全地区建筑工程和建筑构件制品以及建筑施工 (生产 )现场所用有关材料质量、检测试验任务和建筑工程质量仲裁检测。检测站成立后,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检测报告审核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编制 《质量管理手册》;购置万能试验机、30升硅强制搅拌机、钢筋标点机、反复弯曲机、水泥物检等设施,配齐温湿度控制器、木材含水率测定仪、土壤检测和鼓风干燥箱、水泥快速养生箱等设备,开展钢材、fl}试块、水泥、回弹、给排水工程和电气设备安装工程等项目检测工作。至 1993年底,完成硷试块检测4200组,钢材检测3400组,硅、砂试配 1690组,回弹21次,水电检测 30次,同时举办3期检测、预制构件生产新标准培训班和 1期水电现场实际操作培训班,培训人员260余人 (次 )。

1994-1997年,孝感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坚持每年从总收人中拿出 10%用于添置设备仪器,4年共添置、更新桩基检测设备、2000KN一压力机、水泥负压筛、微机等 26台套设备仪器,提高检测能力。质检站先后组织200多人 (次)参加省建设厅组织的玻璃幕墙、桩基检测;试验和维修保养,资格年检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培训学习。1997年获得桩基检测资质。同时,实行定岗、定人、定计划、定指标的岗位责任制,确定专班专人负责材料送检、记录、检测、发送报告。跟踪处理不合格材料到施工现场,提高工程质量检测的规范化水平。1994-1997年,完成硅、砂浆、水泥、钢材、土工、防水、水电避雷、预制构件、桩基等项目检测近4万组,扩大检测覆盖面。

1998-1999年,推广 BET计算机检测系统,开展水泥、钢材 “检测对比”工作,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同时,坚持所有工程材料、建筑制品先检后用原则,逐步开展工程质量材料准用制度,明确行政领导人、技术负责人和检测人员对检测工程质量负总责。加大对检测设备投人,改善检测环境,确保检测项目到位。实施由项目法人、施工方和监理方共同进行的见证取样、现场抽样制度,保证样品的真实性。购置桩基静载和高应变检测设备,检测高应变、静载56根,填补孝感市高应变和静载检测空白。全市桩基检测覆盖率达到30%,市区达到 80% 0

2000年,市质量检测站对各施工现场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强制性随机抽查,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到工程上。同时,抓住场所搬至建设大厦的契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将其上墙公开;设立岗位标志,做到持证上岗、挂牌作业;新增硷取芯试验、硷抗渗试验和桩基检测等项目,先后通过国家建设部资质证书和省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认证。是年,该站完成检测项目1.2万组,处理不合格材料 83组。2001年,对涉及结构安全的硷试块、试件和建筑材料,坚持见证取样规定和控制材料出厂合格证,对于现场使用材料实施 “双控”原则,继续对施工现场使用材料进行随机抽查,一经发现劣质材料,坚决予以依法处理。这一年,组织建筑企业和监理公司管理技术人员 644人 (次 )见证取样培训学习,组织570人 (次)进行新标准、新规程培训学习,组织检测人员学习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对标准养护室进行改造完善,购置空调机、超声雾化器、全自动喷淋系统等设施,保证操作间、标准养护室的温度、湿度达到规范要求。全年完成原材料及半成品检测试件4.2万组,处理不合格材料 870批次。

2002年,检测站又完成原材料及成品检测试件 1.37万组,处理不合格材料 251批次。2003-2005年,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和建筑材料实施严格的见证取样制度,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用于工程。2003年,50人参加建设部和湖北省建设厅组织的业务培训,通过湖北省总站对静载实验的资质考核。建立和完善BET网络系统,确保各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检测单位资质管理,与县市区联合组建孝感市建设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六、安全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企业和主管部门在抓好工程质量管理的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一方面,建立健全安全机构、安全制度,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配有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企业成立以经理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设立安全科 (股 ),施工现场有专、兼职安全员,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网络。1976年,根据历次工伤事故教训制定劳动纪律和制度:不戴安全帽不准进入施工现场;不准穿拖鞋、光底鞋、高跟鞋高空作业;脚架上堆砖不准超过三层;不准在脚手架上追打;不准乘吊栏上下;不准戴手套开锯板机、车床、钻床;不准使用裸体电线,电线不准绕挂在钢管脚手架上,木工棚内不准吸烟、烧火;吊车和龙门架下不准站人。1982年,制定从经理到工人的操作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承包责任制,同个人工资奖金挂钩。同时,添置安全设施,保障安全生产。另一方面,经常开展安全大检查。从 1972年起,每年开展两次安全评比,企业每个季度开展一次检查、评比,施工现场一天一检查,随时总结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1989-1993年,全地区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1993年地改市后,实行 “一票否决权”制度,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督促建筑企业从组织上、制度上、技术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坚持安全检查常抓不懈,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建立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1997年,市建委印发孝感市第一个关于建设行业安全监督监察管理文件,即 《孝感市建筑安全生产监察管理暂行规定》,同时成立孝感市建设行业安全监察站。对全市建筑企业实施安全资格认证和施工安全许可证管理,对市直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品和设备进行抽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对市直受监工程采取定人、定区、定标准、定责任人措施,深人施工现场,随机检查。这年查出安全隐患 117处,限期整改,整改率达到 99%。是年,市区施工现场安全达标率51%,没有出现安全伤亡事故。

1998年,深人贯彻国家 《质量振兴纲要》,孝感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普遍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隐患。市建设委员会结合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要求,狠抓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施工企业把施工现场当做面对社会的重要窗口,逐步推广使用密目式安全网、双向限位器、漏电保护器等安全防护新产品、新技术。市安全监察站推行项目监督责任制,责任到位,监督到位。当年完成受监面积 26万平方米,受监项目达标率达到71%。市安全监察站对各工序工种以及安全阶段性防护进行渗透管理,实施项目誓约书制度、安全防护用品检测制度,使施工行为逐步规范;对施工现场实施单项工程开工前验证管理,深人施工现场,随机分组,专项整顿,加强日常监督管理。1998年3月,该站与市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检验所联合发出 《关于对施工现场防护用品和设备进行全面整治通知》,开展对防护用品专项打假整治,现场没收、集中销毁约8000元不合格和假冒伪劣防护用品,发出17份整改指令书,责成施工企业限期整改。

1999年,市建设委员会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在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狠抓四项工作。(1)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贯彻国家新安全标准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99 )。在全市建筑安全生产检查中,重点检查 《标准》的落实情况;组织编印安全培训教材,为全市行业特种工培训提供条件;先后举办 “贯标”培训班9期,培训施工企业安全监督员 800人 (次 )。(2)开展以 “安全、生命、稳定、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周宣传教育活动,张贴各种宣传标语、条幅 1661条,挂图1800多张;举办安全知识讲座6场,参加学习者900人 (次 );新增安全帽 1500顶,安全网3.6万平方米,漏电保护器 125台。(3)组织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抽查企业 34家、39个受检工程,受检建筑面积 13.5万平方米,查处安全隐患 173处,下达整改指令书 12份,隐患整改率94%0(4)加大安全监督力度。推广 “三相五线”TN-S系统防护技术;对全市217家取得安全资格的企业进行年度审检,其中合格 198家;对孝感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承建孝感市中心医院医技大楼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坍塌事故,按照 “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查处不放过,劳动者、群众不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措施或整改不到位不放过”等原则进行查处。

2000年,市委、市政府多次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市各级建筑行业主管部门不断调整和充实专业安全监察人员,完善安全监察控制能力,不断提高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覆盖面和预测控制能力。进一步宣传贯彻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检查标准》( JGJ59-99 ),将国家颁布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到生产第一线。2000年 5月,市建委组成两个检查小组对 8个县市区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施工企业 28家、30个单位工程,合格率达到76.7%、优良率达到 10%;同年7月,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施工的中心医院医技楼工地接受省政府组织的全省安全大检查,其安全管理工作受到省安全检查组的肯定;同年 10月,孝感市城区和安陆市的5个施工现场接受省建设厅组织的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抽查。其中,孝感市新科建设工程总公司施工的孝感 “上海大众”住宅楼施工现场综合评分进人全省前 10名。认真开展 “安全生产周”活动和建筑施工现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市建设行业安全监察站与市直 19家企业法人签定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和生产责任书》,以企业年度安全 目标管理的考核实绩兑现奖惩,作为企业评优评先、资格年检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企业安全奖惩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班前安全活动制度和消防制度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市建委制定 《桩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房屋拆除监督管理办法》、《脚手架搭设资格管理办法》和 《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办法》等管理措施;成立为企业提供服务的 “安全防护技术咨询服务中心”。2000年,全市未发生一起三级以上重大事故,市直受监工程72个,受监面积 28万平方米,受监工程72个,受监面积 28万平方米,受监工程实现零事故,其中 8个施工现场被评为 “安全文明施工现场”。

2001年,全市继续扩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覆盖面和预控能力,加强对企业安全员培训、考核、发证管理,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持证上岗率达到96%。同时全面开展 “安全生产周”和 “文明施工现场”评比活动,举办 《湖北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考核办法》培训班,200多人 (次 )参加学习;召开 3次安全文明施工现场观摩会,100多位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科长和安全监督员参加观摩;((安全网站》创刊,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通报全市建筑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动态,交流安全生产、管理、监督经验;申报创省、市安全文明施工现场项 目60多个,近40个被评为创优施工现场。2001年,全市建筑安全生产实现等级事故为零。

2002年,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贯彻 《湖北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开展安全文明施工现场创建和施工现场安全达标活动。以6月份全国第一个 “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围绕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主题,开展宣传教育,取缔竹脚手架,推广使用钢制脚手架和先进防护技术。2003年,全面开展 “安全生产月”活动,全市出动宣传车 21台次,悬挂宣传标语 160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 600多份,宣传挂图1800多张。对 42个建筑施工企业,135个在建工程项目进行检查,受检面积60多万平方米。查出安全隐患273处,下达整改指令书350份,逐项整改到位。同时,对基坑、脚手架、塔吊、物料提升机等事故易发环节开展专项治理,会同市技术监督局对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进行禁销禁用,严厉打击。

2004年,开展2次全市性建筑安全大检查,50家企业、91个在建项目受检,受检面积44.7万平方米,查出安全隐患 890处,下达整改指令书48份,逐项及时整改到位。组织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强化对特种工人持证上岗监管。全年30余项工程被评为市级安全文明现场。2005年,市建委与各县 (市 )区建设局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第一责任人,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开展 “安全生产月”、市建委主任答记者问、安全生产咨询日、一线工人安全技术培训等活动。查处安全隐患21项,下达整改通知书 9份,停工通知书3份。27个项目被评为省、市 “安全文明施工现场”,全市有 100家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覆盖率达 92% 0

七、建筑劳务管理

孝感市历来人多地少,建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工巧匠较多,尤以各具特色的抹灰、木工、油漆等装修技术享誉省内外。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一部分能工巧匠开始自发流动。起初,主要活跃于武汉、北京、东北等地建筑劳务市场,然后逐渐向全国扩散。劳务队伍也逐渐由零散到有组织、由随意到规范,逐步形成规模占有市场。其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1)1985年以前,以一个工头带数个或数十个民工外出抹灰为主要形式;(2) 1986-1993年,建筑劳务大批夕卜出,抢占市场,流向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较多;(3)1993-1997年,向集团化、建制化发展,建立经营组织机构,成为建筑劳务群体;(4)1998-2005年,稳步发展,形成规模化、组织化、规范经营格局。先后开辟东北、西北、华北、华南、华中劳务市场,被北京、吉林、哈尔滨、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确定为建筑劳务基地。全市出省建筑劳务人员发展到 30万人,年建筑劳务社会总产值达到30多亿元。建筑劳务收人占农民劳务收入 60%。创建北京水泥厂、地质图书馆等50项精品工程,形成建筑劳务的 “孝感品牌”。

50年代初,孝感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任务小,施工任务不足,开始到武汉、黄石等地支援工业建设。60年代,专署工业局组织大悟、安陆、云梦、汉川、应城等县建筑公司到宜昌、十堰、襄樊、潜江等地,为汉丹铁路、襄渝铁路、潜江油田施工。1972年,建委成立后,建筑劳务以武汉为主扩展到全省各地市。80年代建筑市场开放后,施工任务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自行联系,外出施工的合同由当地建委或建设局审验施工企业资质证、营业执照后批准施工,从此建筑劳务开始向省外发展。到 1985年,在孝感以外的建筑施工人员超过 10万人,1986年压缩基建任务后,虽然外出施工人员相对减少,但到 1989年仍有 7万人在外地从事建筑业,劳务输出在全国很有名气。1989年 10月,国家建设部、农业部、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命名孝感为国家建筑劳务基地,从此每年建筑劳务队伍不断扩充壮大。到 2005年,全市发展到 30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大中城市,尤以东北地区、京津地区比较集中,约占全市建筑劳务人员的65%。孝感市建筑劳务人员工种比较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其中,抹灰工约占55%,泥瓦工约占25%,油漆工和钢筋工约占15%,其他工种约占5%0

从 80年代开始,孝感开始组织出国劳务。1982年孝感县国营建筑企业出国 11人,到利比亚承接锡尔特 55022工程;1984年出国11人,承接伊拉克夏米亚拦河大坝底氏期大坝工程;1985年出国15人,承接伊拉克艾哈丽俱乐部工程;1987年出国33人,承接塞埔路斯南方洪水工程;1987年出国354人,承接科威特阿尔库端住宅等工程;1982-1987年,原县级孝感市国营建筑企业组织出国劳务共创外汇700万美元。1990年 2-8月,孝感地区建筑工程总公司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委托,代表中建长江分公司赴科威特承建皇家音乐艺术学院,从事建筑施工任务,项目有剧场、行政楼、餐厅、教室、宿舍等 13个单项工程,建筑面积34 987平方米。公司有47人参加,李湘生担任项目经理。1991年5-9月,该公司又派出杨先志等47人赴俄罗斯,承建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厂工程。此外,该公司先后协助中建总公司、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组织民工赴伊拉克、利比亚、埃及、毛里求斯等国家承建工程施工任务。

为了管好外地市场施工队伍,1972-1979年,地、县建委主管科室干部经常到外地施工现场检查施工情况,征求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意见,协调纠纷,解决矛盾,理顺关系。1979年 10月,孝感地区建工局向武汉派出工作组,1980年又陆续向宜昌、十堰、襄樊、荆州等地派出工作组,帮助孝感施工队伍接受当地管理部门管理,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提高队伍信誉,占领建筑市场。1994年,成立国家建筑劳务基地孝感市管理处 (内称孝感市建委劳务处),统一管理全市建筑劳务工作,设立基地管理处,将驻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吉林、哈尔滨、新疆、黑河、大连、长春、西安、武汉、宜昌等 13个办事处,作为基地管理处派出机构,负责建筑劳务管理服务工作。部分建筑劳务资源丰富的乡镇也设立建筑管理站。市政府明确规定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地建筑劳务工作。2005年 1月,孝感市 ((充分发挥传统优势  大力发展建筑劳务》经验,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1994年孝感市设立劳务处后,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将建筑劳务管理纳人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总结驻京办事处管理经验,逐步推广 “统一注册、统一计划、统一账号、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责任目标管理、施工质量安全管理、计划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后方基地,采取自培、请专家或者委培、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劳务人员进行培训,1994-2002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1300余期,先后培训建筑劳务人员 10万多人 (次)。孝感 1994年被国家建设部、湖北省建设厅确定为建筑劳务资格培训、鉴定工作试点城市后,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立培训、鉴定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内设立市鉴定站和 11个分站,在市外设立 18个函授分站,多次组织专门的高、中、初级工考核、鉴定培训。1995年,投资兴建国家建筑劳务基地孝感市培训中心,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员、安全员、预算员、质检员、材料员等 “五大员”和项目经理的培训、鉴定、发证工作。至 2002年,鉴定发证23.5万人,使建筑劳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 90%。并为3600人评聘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同时,把一些零散的、自发流动的劳务人员召集起来,以班、组、队的形式编成建制,组成统一调度、分工协作的建筑公司。建筑公司通过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组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建筑集团,逐步做到 “输出集团化、管理基地化、队伍专业化、流动有序化、协作合同化”,形成 “孝感品牌”。1995年,孝感市组建远大建筑集团公司,下设 8个分公司、2个工程处和房地产开发公司、装饰装演公司、物业管理公司。2002年新资质就位后,又组建市远大建筑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 25家建筑劳务企业。由此推动劳务人员有序流动。1998年开始,孝感建设部门和劳动部门联手,每年组织开往北京、哈尔滨的民工专列20至30列,运送赴北京、哈尔滨劳务人员 5至 10万人 (次)。建筑劳务管理部门加强跟踪服务,为外出劳务人员排忧解难。在清收工程款、制止乱收费、争取政策扶持和劳务人员的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帮助。同时,牵线搭桥,十多年累计引资 5800万元,支持孝感经济建设。2001年,成立孝感市建筑劳务协会,使建筑劳务管理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自律性行业协会转变。市远大建筑劳务公司等 10家建筑劳务企业取得一、二级劳务资质。2002年初,市建设局召开驻外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会议,强调建立管理网络、关系网络、稳定网络、信息网络,扩大队伍、扩大市场、扩大增收渠道,推动孝感建筑劳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八、协会工作

1984年9月,成立湖北省集体建筑企业协会孝感地区分会。1991年,改名为孝感地区集体建筑企业协会。1992年,孝感地区集体建筑企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决定,经省集协、省建筑业联合会批准,会员单位扩大为包括设计、施工、建筑构件厂和质量监督、质量检测和定额造价管理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更名为 “孝感地区建筑业协会”。1993年,改名 “孝感市建筑业协会”。2002年底,全市共有 200余家会员单位。20多年来,协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绩。

引导会员单位发挥优势,开拓市场。全市建筑施工企业遍布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建筑从业人员30多万人;很多国家大型重点建筑工程项目有孝感建筑队伍参加建设。北京西客站工程、亚运村、长江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建设等工程,都有孝感建筑队参加。协会成为 “建筑企业之家”。协会牵线搭桥,配合主管部门外出疏通关系,寻求市场。同时,引导企业,冷静分析形势,提出 “确保站稳老市场,积极开辟新市场”,瞄准 “沿海、沿江、沿边”大市场。在巩固武汉、襄樊、十堰、宜昌等老市场的同时,开拓深圳、上海、海南、宁夏、昆明等地建筑市场,进人东北三省、北京、天津、陕西、河南等市场。

帮助会员单位加强管理,增强后劲。多次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推出年创产值 1000万元以上、利税 100万元以上的先进典型。同时,协助选送人员参加培训达 8.5万余人。按照 “一业为主,多业并行”方针,组织开展建筑构件的生产和销售 450余项多种经营项目,安排富裕劳力近4万人。配合主管部门,指导施工企业创优良 “金屋奖”工程,使三分之一的建筑企业通过 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


改进行风,提高效能。1994-2005年,协会组织调查孝感市驻外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与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帮助在外施工队伍收工程欠款,解决有关税收、摊派问题。协会每年花费近3万多元订购当年各类报刊、杂志、书籍和资料,编辑 《孝感建筑》(半年刊 ),为会员提供信息,交流资料,传递经验。协会组织 “振兴建筑业”调查,对面临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和意见。孝感市建筑业协会年年被国家、省协会和民政部门授予全国、全省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