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水平

第六篇 农业

新中国成立后,孝感农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0- 1957年 ,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58年受 “大跃进”和 “浮夸风”、“共产风”影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出现倒退。1963-1965年,贯彻 “调整、充实、整顿、提高”方针,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干扰,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萎缩。到 197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为 16.43亿元 (不含黄破、广水 ),年均增长3.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实行并逐步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1986年,贯彻中央连续出台的 5个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 “1号文件”,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开创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的新局面。2004年 ,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文件精神,全市农业农村兴起新一轮发展、改革热潮。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 81.95亿元。

第一章  农业概况

第一节  生产水平

农产 C3pp产量  粮食: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50.1万吨;1965年 109.83万吨;1984年 202.92万吨;1997年粮食生产达到最高峰,总产 241.76万吨。2005年 211.59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7%,居全省第四位。棉花:1949年,全市棉花 (皮棉,下同)总产0.36万吨;1955年 1.24万吨;1963年 2.02万吨;1965年3.66万吨;1974年棉花生产达到最高水平,总产4.72万吨。2005年2.8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7.6%,居全省第七位。油料:1949年,全市油料总产 1.3万吨;1982年5.51万吨;1997年 10.96万吨;2000年 16.24万吨。2005年 19.27万吨,创历史新高,占全省油料总产量的6.6%,居全省第六位。蔬菜:2005年全市蔬菜总产271.2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9.3%,居全省第三位。莲藕总产 34.97万吨,占全省的28%,居全省第一。生猪出栏:1970年,全市生猪出栏 39.26万头;1975年 55.01万头;1989年 104.88万头;1994年 154.78万头。2005年 235.79万头,占全省总数的7.1%,在全省位列第七。家禽出笼:2005年家禽出笼7588.18万只,占全省总数的20.5%,居全省第一。肉类总产量: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 29.10万吨,占全省总数的8.49%,在全省位列第七。禽蛋产量:2005年禽蛋产量 22.32万吨,占全省总数的 18.41%,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2005年水产品产量 32.18万吨,占全省总数的 10.1%,居全省第四。

农业产值 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 (1990年不变价,下同)6.62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 4.12亿元,畜牧业产值 1.62亿元;1955年 10.44亿元,其中种植业7.43亿元,畜牧业 1.93亿元。“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业生产严重受挫,196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降至6.79亿元,其中种植业4.84亿元,畜牧业 1.36亿元。1982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2.28亿元,其中种植业 17.77亿元,畜牧业 3.59亿元;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 81.9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 34.01亿元,畜牧业产值25.69亿元。

1949-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产品品质 90年代以前,农产品品质和质量问题没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 2000年起,全市以实施 “湖北农业跨世纪四优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优质油菜工程、优质稻米工程、优质水果工程和优质三元猪工程。主要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优质双低油菜种植率达到 %%;优质稻谷种植率达到 80%,其中一级优质中晚稻突破30%;优质水果果园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70%;优质三元猪出栏数占生猪总出栏数 60%以上。从 2001年开始,推进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对禁用农药、肥料的管理,深入开展农业投人品专项检查和农业生产资料打假工作,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2005年 6月,市农业局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对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开展例行监测工作。通过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