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949年,全市耕地面积为 248.49千公顷 (其中水田 168.4千公顷,旱地 80.9千公顷)。由于推行围湖造田、毁林造田,全市耕地面积逐步扩大,1965年最大,达到 297.58千公顷 (其中水田191.61千公顷,旱地 105.97千公顷 )。80年代后,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提高,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力度加大,全市耕地面积逐步减少,2004年降低到最低时的242.1千公顷 (其中水田178.63千公顷,旱地 63.47千公顷 )。2005年 ,全市耕地面积 246.12千公顷。其中,水田 183.59千公顷,旱地 62.53千公顷。

1949-2005年孝感市耕地面积

 

 

一、水田耕作制度

孝感市水田面积一般占耕地总面积的66%, 1965年水田面积最大,为 191.61千公顷;2003年水田面积最小,为 167.26千公顷。2005年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最大,为74.6%; 1962年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最小,为58.9%。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水田大部分为中稻一年一熟,少数为一年两熟。新中国成立后,孝感境内水田耕作制度不断演变、发展,大体经历五个时期。

1949-1955年,为一季中稻为主、逐步推广中稻一冬作物等两熟制连作模式时期。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冬作物以小麦为主,大麦、蚕 (豌 )豆次之,少数为油菜。1955年,水田复种指数扩大到 213.8%,比 1949年提高 35.9个百分点。

1956-1964年,为水稻生产综合技术改革时期。1956年,省委号召全省各地实行 “五改”,即 “单季水稻改双季水稻、旱田改水田、低产品种改高产品种、釉稻改粳稻、坡地改梯田”,孝感各地突出抓水稻 “单改双”和 “釉改粳”。1964年,早稻达到 63.55千公顷,双季晚稻达到54.41千公顷,分别是 1955年的3.3倍和5.24倍。双季晚稻中的粳型品种占70%以上,一季晚粳面积是 1955年的3倍。

1965-1976年,为草籽绿肥一早稻一晚稻三熟制大发展时期。1965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草籽绿肥一早稻一晚稻三熟制模式,对当时发挥资源优势,粮食增产起到促进作用。

1977-1986年,为麦 (油 )一早稻一晚稻三熟制和麦 (油、豆 )一中稻两熟制并举时期。1977年,在发展绿肥双季稻的基础上,开始向水田三熟制发展。1977-1982年孝感地区农科所在孝感县卧龙公社胜利13队基点进行稻田多熟轮作制试验,取得增产增收、提高地力等效果,在全区推广,进一步促进稻田三熟制发展。

1987-2005年,为种植结构全面调整时期。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对水田种植制度进行全面调整。主要包括退田还湖,扩大水产业;城郊减少水稻面积,扩大蔬菜面积,发展城郊型农业;丘陵地区扩大地膜花生一晚稻等 “早旱晚水”和其他 “早水晚旱”面积;平原湖区进一步扩大油菜下水田,扩大油稻面积。2005年,全市水田改种蔬菜面积发展到 16.27千公顷,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面积 15.6千公顷,退田还水面积20余千公顷。

二、旱地耕作制度

孝感市旱地面积一般占耕地总面积的34%, 1962年旱地面积最大,为 120.79千公顷;2005年旱地面积最小,为62.53千公顷。1962年旱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最大,为 41.1%; 2005年旱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最小,为25.4%。旱地耕作制度一般为一年春夏播一秋冬播两熟。春、夏播作物主要有棉花、杂粮(包括大豆)、花生、芝麻、红薯等,秋、冬播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蔬菜、大麦、蚕 (豌 )豆等,还有少数冬闲田。

以棉花为主的旱作区 1949年,孝感地区棉田种植制度主要是一熟制,即冬闲冬炕,春季施肥整地,谷雨前播种棉花,俗称 “春花田”。50年代至60年代,发展到以两熟制为主。60年代以后,发展轮作制,多熟间作套种和油麦复种等。80年代初,由于生产关系变革后,全区调减部分棉麦面积,增加其他经济作物面积。一批乡镇的棉农在过去种植少数棉花与蔬菜套种的基础上,采用地膜覆盖、育苗移栽、肥促化调等先进技术,重新在棉田内进行品种多类型的蔬菜高矮间作套种多熟制试验,均获得很好效果。

以粮食为主的旱作区  一般有麦一豆 (大豆)两熟、麦一油 (花生、芝麻)和蚕 (豌)豆一杂粮两熟等熟制。茬口安排是薯类、杂粮、油料、豆类等作物轮作,有利于增产和培养地力。如小麦一中熟黄豆、小麦一红薯一蚕豌豆、蚕豆一秋玉米一秋高粱、小麦套花生,大麦、油菜、蚕豌豆一芝麻等。大悟、安陆等丘陵地区还有部分两年五熟的轮作方式,如大、小麦一早黄豆一晚芝麻一小麦一中熟黄豆。

以油料为主的旱作区  这类地区很少,主要包括花生、芝麻和黄豆。1949年至 50年代为冬闲一花生一熟制。1961-1962年,大悟县农业局进行小麦套种花生两熟改制研究获得成功。随之该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直到 70年代末,这种栽培制度一直占90%以上。从 80年代初开始,大悟县又在此基础上探索地膜早花生一蔬菜等模式。2005年,大悟县以花生为主的旱作区熟制面积为6.55千公顷,全市发展到 11.65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