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油料种植

第四节  油料种植

孝感地区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和芝麻,其中油菜种植面积最大。油料生产经历四个时期。(1)1949年到 1953年,由于生产力解放,油料生产发展较快。(2) 1954-1980年,国家片面强调粮、棉生产,虽然执行 “两留全购”、“定购加奖”(定购奖粮、油、奖售工业品及返饼 )和 “定产、定留、定购”的农村油脂购销政策,调动农民生产油料的积极性,但由于粮、棉与油料作物争地矛盾难以解决,20多年间油料面积徘徊在20-26.67千公顷之间,总产有增有减。尤其是 1960年由于粮食供应紧张,从上到下均重粮轻油,认为 “粮食任务是硬的,棉花任务是软的,油料任务是滑的”,农民为了填饱肚子,也拼命种粮食,当年粮食面积比1959年增加30.3%,而油料面积比1959年下降44.28%,总产减少 57.69%0 (3) 1980-1998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及油料价格提高,油脂商品经营的政策放宽搞活,国家实行油料超购加价,购料返饼、奖励化肥等政策措施,推动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生产。(4) 1999-2005年,实施优质油菜工程,发展 “双低”油菜生产,油料面积不断扩大,品质跃上一个新台阶。1949年,油料面积 23.87千公顷,平均单产 1089公斤 /公顷,油料总产 1.3万吨。1949-2005年,从面积来看,2002年油料种植面积最大,为 110.38千公顷;1960年面积最小,仅为 17.61千公顷。从平均单产情况来看,1952年突破 1500公斤 /公顷,为 1579公斤 /公顷;1956年突破 2000公斤 /公顷,为 2088公斤 /公顷;1975年突破 2500公斤 /公顷,为2583公斤 /公顷;1995年突破3000公斤/公顷,为 3106公斤/公顷;2004年平均单产最高,为 3583公斤/公顷;1960年最低,仅为595公斤/公顷。从油料总产来看,1949年到 1981年长期在4万吨以内徘徊,1982年过5万吨为5.5万吨;1995年突破 10万吨为 10.25万吨;2000年突破 15万吨为 16.24万吨;2005年油料总产量最大,为 19.27万吨;1960年总产最少 ,仅为 0.52万吨。

一、油菜

油菜在孝感油料作物中,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总产均居第一位。油菜适应性强,具有用地与养地相兼功能。其耐渍性明显优于麦类,适宜水田种植。

(一)生产发展

油菜在全市 7个县市区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汉川市、应城市、孝南区和云梦县,其中汉川市是全省优质油菜基地县市之一。1955年秋,湖北省农业厅余继森带 “胜利”油菜籽 5公斤到孝感专区农业试验场,由龚云程主持试种获得成功,4.27公顷“胜利”油菜平均单产 1410公斤 /公顷,比邻近农户种植常规品种增 155%,其中0.08公顷高产田块单产达2700公斤/公顷,获全省油菜高产奖,“胜利”油菜得以在全区推广,1957年普及。60年代至 70年代,孝感地区油菜生产处于波动时期。60年代重视粮食生产,忽视油料生产,油菜面积在7.48公顷与 10.71公顷之间徘徊,总产在 2485吨至 5420吨之间波动。70年代推广油稻稻三熟制和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水田油菜面积扩大。 1981年 9月,在湖北省科协和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的指导下,由地区科协张明鑫主持,地区农业局茵益诚作技术指导,在孝感县卧龙公社光明、胜利两个大队开展油菜高产栽培示范。通过选用良种 “甘油 5号”育苗移栽、合理密植、硼肥淋莞等措施精细管理,476.3公顷油菜总产 814.53吨,平均单产 1710公斤 /公顷,还出现 1个面积0.2公顷单产超过 3000公斤/公顷的田块,1.67公顷单产 2250公斤/公顷的高产典型。1987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油菜新品种 “中油821"。该品种适应性广、抗性好、产量潜力大,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油菜单产大幅提高,“中油 821”在孝感栽培种植 10余年。1990年开始试种、示范杂交油菜,并开展杂交油菜制种。1994年,市农业局粮油科在孝昌县小河镇花山村和双泉村分别制种华油杂2号 (单低)、华油杂 3号 (双低)10公顷和6.67公顷,平均单产达到 1035公斤 /公顷和915公斤/公顷,共生产杂交油菜种子 16 450公斤。1995年秋播开始在大田生产示范、试种。1995年以后,找准双低油菜生产在全国优势产业带中的定位,主动调减低产低效麦杂粮种植,连片对接。全省建设江汉平原双低油菜板块基地,通过开发应用稻棉免耕直播,一菜两用,增施硼肥,机械收割和秸秆还田,集成应用优质高效配套系列新技术,建成汉川、应城、云梦、孝南、孝昌五县市 100万亩地域相连、品种相同、基地相接的双低油菜大板块。

1949年,油菜种植面积 9.9千公顷,平均单产782公斤 /公顷,油菜籽总产 3871吨。1949-2005年,从油菜播种面积来看,1961年面积最小,只有 7.03千公顷;2004年面积最大,为 88.62千公顷。从平均单产来看,1952年首次突破 1000公斤/公顷,达到 1219公斤/公顷;1982年首次突破 2000公斤 /公顷,达到2366公斤 /公顷;2004年首次突破 3000公斤 /公顷,达到3250公斤/公顷;1960年平均单产最低,为529公斤/公顷;2004年平均单产最高,为 3250公斤 /公顷。从油菜籽总产来看,1953年首次突破 1万吨,达到 10 521吨;1981年首次突破 2万吨,达到20 689吨;1996年首次突破7万吨,达到70 004吨;2001年首次突破 10万吨,达到 102 268吨;1961年总产量最少,为2458吨;2004年总产最高,为 143 987吨。2005年全市油菜面积为87.98千公顷,平均单产 3056公斤/公顷,总产 134 445吨。

(二 )种植品种

新中国建立前后,孝感油菜种植大多是白菜型油菜,有烯水油菜、白果油菜、武油 1号等 30多个品种。60年代初推广甘兰型油菜,主要是胜利油菜。1959年,全区胜利油菜种植面积占油菜面积的61.55%0烯水白油菜 (白菜型)因其熟期早,作搭配品种种植,以利油、稻、稻三熟制栽培同时引进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占油菜面积的30%0 70-80年代推广甘油 1号、甘油3号、中油 821等。80年代后期推广的品种除华油 8号、农林 43.甘油5号外,中油 821发展较快。1989年,中油821达到21.62万亩,占当年油菜播种面积的55.1%. 90年代,开始示范推广杂交油菜和低芥酸油菜品种。先后推广的品种有华杂 2号、华杂4号、中油双低2号、华杂 1号等。90年代末到2005年前,主要是推广杂交油菜品种和双低 (低芥酸、低硫昔)品种,其主推品种为中油杂系列、华杂系列、中双系列、华双系列。到2005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131.98万亩。其中,双低优质油菜面积 121.4万亩,占当年油菜种植面积的92% 0

(三 )栽培技术

油菜育苗移栽技术 (1)培育壮苗。壮苗的标准是株型矮壮,节间短,根系发达,主根粗壮 ,幼根多 ,苗龄足,绿叶4-5片,无病虫伤害。选择前作不是十字花科作物、在本田附近或水源附近较肥沃的土地作苗床。苗床与大田的比例为 1:6---8较为恰当,播种稀密适度。出苗后及时间苗,保持2.0-2.5平方寸 1株苗。精细整地,做到墒平堡细,施足底肥,播种均匀。播种时期在 9月下旬至 10初为宜。播种后盖细碎的农家肥或者松毛,并浇灌清粪水 2一3次,在移栽前5一7天用 100一150PPM多效哩,即25%多效哩40一60克对水 100公斤,有利于移栽后成活,缩短缓苗期,降低株高。(2)适时移栽。苗龄在 30一40天即可移栽。孝感的移栽时期为 10月 25日一11月 5日之间。大田整地要求施足农家肥,两犁两耙。然后南北向拉线开沟,按每亩 1.2-1.5万株条栽。在定植沟内施用 10-15公斤复合肥做基肥。取苗大小一致,栽植不露根、不捂叶,栽直栽稳培实土,边栽边浇 “定根水”(最好用清粪水浇定根水容易成活 )。(3)田间管理:移栽 7天左右追施苗肥。此时大约是五叶期,也是油菜花芽分化期。每亩用碳按30一40公斤兑水浇施,或者尿素15-20公斤浇施,促进营养体形成。12月下旬,进行中耕培土,铲除杂草,把行间土壤奎拢植株根部,减少后期倒伏。

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  与育苗移栽相比,免耕直播具有节省劳动力、抢抓时机、一播全苗、保证密度、没有回青期等优点,是对育苗移栽技术的更新。要点如下:(1)播种时间:在孝感境内以 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直播比较适宜。(2)播前开好 “三沟”:即挖好围沟、腰沟和厢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防止油菜根系在淹水条件下腐烂。(3)保证密度:大田每亩用种量 200克,直播时将种子加 20公斤干细土再加 1公斤硼肥充分拌匀,拌匀后分厢过称,均匀播种。(4)化学除草:在油菜苗3.5-4叶时,视田间杂草情况每亩用仙耙50克兑水 30公斤喷雾,防除禾本科及阔叶杂草。(5)间苗定苗:直播油菜在五叶期按5x7寸或5x8寸标准定苗。剔除高脚苗、曲颈苗及弱势苗,每亩最后留苗 1.6一2万株。(6)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定苗后每亩施尿素7.5一10公斤作提苗肥。10叶后 (越冬前 )以复合肥为主,每亩施20-30公斤。稳施苔肥,抽苔时视苗情,每亩施 5公斤尿素,促春发稳长。于现荃期 (次年2月中下旬 )每亩用硼肥 100克兑水 50公斤叶面喷施,以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四)病虫防治

50-60年代,油菜生产水平不高,品种多数为白菜型,一般病虫害较轻。70年代以后油菜品种更换,应用育苗移栽等技术,加强对病虫害防治,主要对象有蚜虫、病毒病和菌核病。随着油菜生产水平提高,油菜菌核病发病面积逐年扩大,一般年份发生程度为 3一4级,2003年呈大发生。1986-2005年,平均发生面积 28.92千公顷,防治面积32.37千公顷次。免耕直播油菜苗期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盛花期注意防治霜霉病和菌核病。

二、花生

花生是孝感三大油料作物之一。90年代以前,种植面积居油菜、芝麻之后,但其单产高于油菜和芝麻,总产仅居油菜之后。进人 90年代后,随着花生抗青枯病新品种选育成功和地膜花生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其种植面积超过芝麻升至第二位,总产亦居第二位。

(一)生产发展

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大悟县、孝昌县和孝南区,尤以大悟县面积最大,种植水平和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1949年至50年代末,孝感花生生产有较大发展。但受种子供应不足影响,1959年花生面积陡降。60年代至70年代,花生面积徘徊在4.67一6千公顷之间。1982年,大悟县农业局郑启栋在新城农科所试种地膜覆盖花生 0.067千公顷,单产达到3397.5公斤 /公顷,比露地花生增产930公斤/公顷,增 37.7%。  1985年开始示范地膜花生配杂交晚稻,比露地花生增产 103.3%。但由于多种原因,地膜花生发展不快。1998年,大悟县在新城、高店、东新、芳贩、彭店5个乡镇示范地膜花生 “中花2号”,再次取得成功。随后大面积推广。到 2005年,大悟县地膜花生面积达到5.33千公顷,占全县花生面积的三分之一。

1949年,孝感的花生面积4.06千公顷,平均单产 2309公斤 /公顷,总产4688吨。1949-2005年,从花生面积来看,1960年最少,为 1.87千公顷;2005年最多,为 17.47千公顷。从平均单产来看,1959年最低,为545公斤/公顷;2000年最高,为 7239公斤 /公顷。从总产来看,1955年突破 1万吨,达到 14 670吨;1993年突破 2万吨,达到21 891吨,2000年突破 5万吨,达到 53 565吨;1960年总产最少,为906吨;2000年总产最多,为 53 565吨。2005年,全市花生面积 17.47千公顷,平均单产 5880公斤 /公顷,花生总产 51 363吨。

(二 )种植品种

50年代种植的地方品种有天门花生,还有少数红安直立花生。60年代推广伏花生、中硫球、勾鼻子、油果花生等。70-80年代推广红梅早、红花 1号、鄂花 3号等,并推广一批抗青枯病的品种,有台山三粒肉、协抗青、鄂花5号、中花 1号等。到 1989年,孝感地区花生良种面积达到70%左右。90年代到 2005年,主要种植品种有鄂花 4号、鄂花 5号,中花 4号、中花 5号、中花6号、中花7号,天府 11号等。2005年,全市花生良种面积占95%以上。

三、芝麻

芝麻是孝感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后面积逐步扩大。到 1962年,由于推行棉田间作套种芝麻,当年芝麻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63-1980年,棉田耕作制度改革,为了解决芝麻与棉花争地等矛盾,芝麻面积不断下降。1981-1988年,面积有所恢复。往后面积一直缓慢下调。

    1949年,芝麻种植面积9.91千公顷,平均单产897公斤 /公顷,芝麻总产 4444吨。1949-2005年56年间,1980年芝麻种植面积最小,为3.23千公顷;1962年面积最大,为 15.94千公顷。1954年芝麻平均单产最低,仅为 140公斤/公顷;2000年平均单产最高,达到3290公斤/公顷。芝麻总产 1954年最低,为680吨;2000年最高,达到 12 700吨。2005年,全市芝麻面积 4.77千公顷,平均单产2908公斤/公顷,芝麻总产6935吨。芝麻良种推广应用及品种更新相比其他农作物要慢。1985年前后主要推广中芝5号、7号,红梅早、鄂花 3号、鄂花4号、中琉球、天府3号、徐州68-4、红花 2号、中花 5号、中花 6号等,2000-2005年,主要推广应用中芝 8号、中芝9号、中芝 10号和 “襄芝4116',等。

1949-2005年孝感市油料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