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特产种植

第六节  特产种植

一、茶叶

孝感茶叶生产有数百年历史。据清康熙五年 《安陆县志·物产》记载:“茶,晋刘馄为并州刺史,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乾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售信致之。”新中国建立以后,孝感茶叶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主要以 1964年组建成立的大悟双桥茶场为标志,进人正规批量商品生产的新阶段。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茶叶流通放开搞活,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退耕还林 (茶)补助政策的有力推动,茶叶板块基地不断壮大,茶叶生产实现从零星特产到特色农产品,再到名优农产品的跨越。在大悟集中产地成为增效增收、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孝感茶叶生产体制改革经历四个发展阶段:1949-1954年为个体生产经营阶段;1955-1979年为国营和集体茶场为主体、个体茶场为补充阶段;1980-1990年为国营、集体与个体茶场并存阶段;1990-2005年是个体茶场为主体,集体茶场为补充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茶叶流通以个体茶庄经营为主。1957-1984年,为国家统一收购、统购统销为主。1985年以来,国家进行茶叶产销体制改革,实行放开生产、经营,进人国营、集体、个体多渠道经营,是最早实行市场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农产品。从 2004年起,孝感有孝昌 “管氏有机茶叶”靠贴浙江省出口茶叶的商标实现出口。

区域布局  孝感属大别山绿茶产区的北端,茶叶主要分布在大悟县、孝昌县、双峰山、孝南区和应城市、安陆市,形成三大板块基地区域。以大悟县为主体的大别山低山绿茶产区,也是孝感最大的茶叶集中生产区域,主要有黄站、刘集、芳阪、三里等 666.7千公顷规模连片集中乡镇。孝昌、安陆低山丘陵绿茶产区,形成以孝昌周巷、小悟乡两个集中连片333.3千公顷的规模基地。以孝南、应城丘陵岗地绿茶产区,建成以孝南沪川、应城杨岭两个连片66.7千公顷以上的集中板块基地。

生产发展  全市茶叶面积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以大悟县为主要的零星农户作坊式种植区域,统计报表上没有种植面积记载。1957-1975年特别是 1971-1975年,为茶叶种植面积增加较快的时期。1976-1986年,为徘徊调整生产阶段。1987-2005年,为总量增加、连片规模板块建设时期。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由1987年的2.33千公顷发展到2005年的9.42千公顷。是年,大悟县茶叶种植面积达 6.53千公顷。1956年全市茶叶总产 0.25吨,1969年突破 1吨达到 1.7吨,1970年突破 10吨达到 10.85吨,1976年突破100吨达到 149.95吨,1997年突破 1000吨达到 1361吨,2000年达到最高峰为 1651吨。2005年,全市茶叶产量 1539吨。

种植品种  孝感是湖北省茶叶生产新集中规模开发生产地区,茶类演变单一。各地茶类仅有绿茶和极少数量的毛尖类绿茶、炒青类绿茶等地方名优茶,均属于绿茶类型。1979年以前,建园品种主要以地方群体种为主。随着茶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茶叶生产以推广优良品种为重点,对老茶园进行 “四改”(即改土、改树、改园、改进采制技术 )。1990年,孝感地区农业局特产科引进福鼎大白良种50多万公斤,推广3.33千公顷,并在应城市三合茶场举办高产示范场。2001年起,大悟县农业局在县政府专项资金扶持下,连续四年花 100万元从福建、浙江省购进数十万公斤福鼎大白、龙井43、乌牛早等国家级茶树良种和无性系茶苗,作为新发展茶园的良种种苗供应。孝昌县农业局也从省农科院果茶所引进无性系茶苗 “鄂茶 1号”、“鄂茶 6号”等优良品种进行有机茶园建设。

茶园技术 1979年以来,各地在茶园培育管理、新技术推广方面,以选用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与当地适制茶类相结合,调进适应性与适制性兼优的品种进行推广建园,提倡使用无性系茶苗。同时,推广优质茶产区土壤肥力营养状况调查,增施氮磷肥复合肥;推广普及使用喷施宝、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补救受早春霜冻寒潮侵袭,促进茶树尽快恢复生长;落实茶叶无公害生产标准化技术。主要内容:增施生物有机肥、饼肥、猪粪;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矿物类农药防治病虫害。另外,引进试验示范日本松下电气公司生产的茶树修剪机械和东方红牌机动喷雾器,防治茶树病虫害。至2005年,全市有 5家有机茶、3家绿色食品茶和3家无公害茶的产品认证。

名茶研制 1979年以来,孝感名茶研制进人高峰期,也是孝感名茶数量增长快、茶叶档次提升迅速时期。孝感创制 “竹叶青”,成功仿制龙井、碧螺春、松针和信阳毛尖、寿眉等名茶。主要代表名茶:大悟寿眉、柏园黄龙寿茶、悟道茶、金鼓露毫、双峰龙井、凤凰春剑、沪川龙剑、双桥毛尖、彭店春芽等名茶。大悟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陈礼春关于 ((机制大悟毛尖茶技术》获孝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孝感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科姚跃参加华中农业大学主持的 《湖北省主要茶类名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与大面积示范推广》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以孝昌管氏有机茶贴标出口,大悟寿眉有机茶申请加盟湖北省茶叶第一品牌 “采花毛尖”为重要标志,建设茶叶板块基地和绿茶产业。是年,全市品牌名优茶产量分别是:大悟寿眉 60吨;大悟绿茶精品悟道茶 50吨;金鼓露毫 80吨;凤凰春剑55吨;沪川龙剑 25吨;管氏有机茶30吨。主要名优茶品牌如下:

茶叶生产基地

金鼓露毫  主产于大悟县刘集镇。金鼓露毫集团公司生产的金鼓露毫系列产品,系茶叶最新科技工艺与金鼓百年传统制茶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其外形紧细圆直,白毫披履;内质汤色明净,香气清高,叶底嫩绿,滋味醇厚。饮后唇齿留香,回甘生津,具有清心明目、利尿护肝、解毒消炎、益思驱倦的功效。金鼓露毫以其良好的质地与健身的功效特征连年在全国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奖。获首届 “鄂茶杯”金奖,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银奖, 1998年 “金鼓露毫”获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推荐产品的殊誉。注册 “金鼓露毫”商标投放市场后,作为高档健身茶饮,颇受消费者欢迎。该公司拥有稳定的茶叶基地 1万亩,高档茶叶年产量40余吨,行销河南、广东、广西、北京、台湾、新加坡等地。

大悟寿眉  大悟寿眉产于黄站镇万寿寺茶场。1993年获湖北省农牧业厅特等奖,获第一届、第二届 “鄂茶杯”金奖,1994年全国 “陆羽杯”优质奖,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的推荐名牌产品。1993年以来,在鄂、豫、皖大别山气象扶贫协作组专家指导下,通过对低产茶园改造,实行科学种管,推行采摘、加工制作新工艺,产量、品质大幅度提高。由于质量档次高,市场需求量大,成为当地财源建设的重要基地和 “拳头产品”。该公司有茶叶基地近 2万亩,产茶量 100吨。

双桥毛尖  属条形烘青绿茶,因主产于大悟双桥一带而得名。1964年,国营双桥茶场成立,推动大悟茶叶生产。从 1983年起,双桥毛尖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北名茶,1993-1995年又获湖北省名茶优质奖,1996-1997年在全省名优茶评比中,两次荣获 “鄂茶杯”金奖,1997年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湖北地方名牌,1998年在中国国际名茶展览会上被推荐为国际名茶产品。该茶条索紧细显毫,色泽翠绿,叶底嫩绿匀齐,饮后止渴生津,齿颊留香,回甘润喉,冲泡耐久。具有清心明目、醒脑提神、健脾和胃、消肿利尿之功效。原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等领导品尝双桥毛尖后,均赞不绝口。双桥毛尖茶叶基地生产面积5250亩,年产茶 70余吨。

茶叶加工  孝感市主产茶类是炒青、毛尖和龙井。三类主产茶类加工工艺的改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单纯追求产量为目标的初制大众普通茶为主,高档地方手工名优茶为辅;第二阶段是产量与效益并重,以地方手工名优茶为重点,同时重视普通茶生产;第三阶段是以机制和手工结合的名优茶为重点,以效益和收入为目标的品牌名优茶生产。从 90年代开始,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技术支撑,以浙江省街州地区生产的茶叶加工机械为重点,不断引进和更新制茶设备。2005年,全市共引进购买各类制茶机械 1800余台(套 )。其中,电炒锅960口,多用机480台,理条机 200台,鲜叶分级机 15台,提香机 8台,10立方米冷库2台,揉捻机50台,其他 85台。

二、水果

(一 )生产发展

孝感市境内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果树种类丰富,品种繁多。有桃、梨、李、柿子等 18个传统树种和引进树种,品种种类达 120个以上。50-60年代,各地农民一般只在房前屋后种植一些桃、李、柿子等果树,自给自食。少数生产队作副业种植的桃园、李园、桔园,面积小,产量低,没有形成规模。1979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多种经营发展步伐加快,果树业有长足发展。与改革开放初的 1979年比,面积扩大近 3倍,总产扩大近 10倍。其中孝南区杨店镇,孝昌县周巷、丰山镇等地的果品销往全国各地,还为省内外提供许多品种的果苗果种。1949年,全市水果总产量5475吨。1956年突破 1万吨达到 11 445吨;之后逐步萎缩,1966年水果总产量只有 240吨,为水果总产最低年份。1993年突破2万吨达到22 772吨,1996年突破 5万吨达到52 649吨,1999年突破 10万吨达到 108 073吨。2005年,全市水果总产 116 881吨,为最高年份。

水果商品基地建设  孝感水果商品基地建设始于 1988年,最初形成于孝南区园艺总场。为建设万亩早蜜桃商品生产基地,县级孝感市在杨店镇辖区划出0.8千公顷岗地,设立与乡镇行政级别平级的园艺总场。将市 (县级)农业局国营园艺场作为园艺总场的辅助示范基地加以建设和管理。在孝感园艺总场的带动和辐射下,优质桃基地化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至2002年发展到 11.33千公顷,总产 30万吨,位居全省之首。根据湖北省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利用国家和省对水果生产发展的资金扶持,2002年后,全市相继建立孝南区3.33千公顷优质桃板块基地、孝昌县3.33千公顷沾化冬枣优质水果板块基地、孝昌县6.67千公顷优质桃板块基地、应城市 2千公顷优质砂梨板块基地。

水果品种结构调整  在全市果树基地开展商品基地化生产前,各地果树生产基本上是以追求产量为目标,果品品质较差。从 1988年孝感园艺总场建设开始,全市水果生产经历几次大的结构调整。分别是:1988-1991年由传统的桃梨品种向以砂子早生为代表的优质早蜜桃调整和发展,建立3.33千公顷优质早蜜桃基地,调整后逐步扩展到孝南、孝昌两县区的十多个乡镇;2002-2005年,以板块建设为方向,改造和建立大红袍桃子、沾化冬枣和优质砂梨几大省级水果板块基地,总面积 13.33千公顷。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果苗繁育体系主要有 3种形式:(1)有技术的苗农自己分散育苗,自产自销。这种育苗方式主要集中在孝昌县周巷及周边乡镇,涵盖适宜于各地生长的所有果树树种苗木。90年代,周巷镇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果树苗木集散地,在全国果苗市场知名度很大,每年出圃嫁接果苗上千万株,出圃积壳、毛桃、棠棣等主要果树嫁接用砧木苗上亿株。1992年 11月,福州军区部队农场用直升飞机从周巷高价调运积壳苗,在全国引起不小轰动。1990年农业结构调整以来,每到春夏季节,周巷镇常年有 300多位苗农走出周巷 ,到全国各地专门从事果苗嫁接和果园管理劳务 ,推广果树生产技术 ,也为周巷带来大量劳务收人。(2)果园场集体育苗,场里统一提供接穗,统一嫁接时间和管理技术,苗农分散管理,果园场统一定价和集中向外销售。这主要集中在孝南区园艺总场和国营果园场。(3)果树专业户繁殖和销售苗木。孝昌绿丰果园沾化冬枣苗木繁育,就是这种方式。

名特优水果选评  历史上,孝感玉皇李曾风靡果业,誉满全国。在 1982, 1984, 1985年全省李子鉴评中,连续 3年夺冠,被誉为 “中国第一李”。在 1985, 1986年全省参评的56个李子品种中,得奖的前 10名,孝感送评样品包揽9个。1989, 1994, 1996, 1998年,孝感早蜜桃中的砂子早生、鄂桃 3号、曙光油桃在全省桃子评比中连续获得 “湖北省优质水果”称号。2006年,应城市金水梨协会送评的华梨 2号、鄂梨 1号、2号 3个品种在湖北省梨子评比中获得湖北省优质梨评比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孝感早蜜桃”、“湖北绿丰果业”、“应城金水梨”成为湖北果品行业的知名品牌。

水果商品化处理 1990年前,境内建有7家果品罐头加工厂,用于桃子、李子罐头加工和果汁汽水,后在市场竞争中全部关门改行。2000年,孝感果农在梨子和葡萄上开始大面积采用套袋法,以改善果实外观,人为控制果实风味。各地水果基本上都是下树后直接推向鲜果市场鲜销,采摘后基本未作商品化处理。安陆市建立银杏产业链,开发生产银杏果干、果脯、银杏药枕、银杏药茶系列产品,实行银杏产业经营。

水果营销 1949年以来,与水果生产规模同步,全市水果销售经历自产自食的自然经济、自产自销的个体商品经济、中介协会网络销售的网络商品经济几个阶段。至2005年,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果品销售公司260余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县级以上果品专业协会6家。全市专业果品营销队伍4750人。

(二 )特色品种

桃  桃是孝感最有名的果品,自古就有端午节 “以桃为礼”的习俗。解放前后,农民仍保留房前屋后栽桃习惯。从 80年代以来,孝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四大主要桃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桃子熟期最早 的产 区。在 自然生长情况下,比另外三个主产区 (上海、四川、山东 )中熟期最早的上海产区早 10一14天,具有明显的熟期早的优势。桃个大、味甜、形美、色艳、早熟、营养丰富,品种数量、面积、产量和生产水平、经济效益均居湖北省首位。2005年,全市桃面积 10.67千公顷,总产量 22万吨,产区主要集中在孝南 区、孝 昌县和大悟县。孝南区杨店镇是全市和全省桃子商品化、基地化生产的发祥地,于 1988年首创全省第一个规模超万亩的早蜜桃专业基地。全市桃的主要种类有毛桃 (早蜜桃、蟠桃和大红袍 )和油桃。1980年以前,在北部县市栽培有较大规模的黄肉桃。由于成熟期过迟,后大面积萎缩,稳定在 66.7千公顷,主要集中在大悟县。孝感桃全部用于鲜食,90%销往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采摘期一般控制在果实7-8月成熟时进行,民间有 “红尖顶,走深圳;红一线,走哈尔滨”的经验。

(1)主要品种:全市桃栽培品种 56个,早蜜桃类占70%以上,主要品种有砂子早生、冈山早生、霞辉、早霞露、大观 3号等十多个,占早蜜桃的90%。油桃主要有曙光、中油4号、中油 5号 3个品种。从 2002年开始,孝感市农业局重新布局桃子品种,重点推广孝感地方品种大红袍,至2005年底,大红袍面积达到3.5万亩。孝南区杨店镇、孝昌县周巷镇、丰山镇是重要的桃苗繁殖基地,每年向全市和全国各地提供各类优质桃苗逾百万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 50万亩。孝感早蜜桃,主要分布在以孝南区杨店镇为核心的 107国道、京珠高速沿线,辐射带动孝昌县周巷等乡镇,总面积达到 10万亩,年总产量 10万吨。1992年 12月 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杨店早蜜桃基地,给予高度评价。孝感早蜜桃以个大、色艳、质优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品种开发向早熟、优质、系列化方向发展。以曙光甜油桃、早霞露为代表一大批优质品种上市运用于生产。早蜜桃 5月中旬一6月下旬上市,正值中国水果市场淡季。产品.销东北、内蒙古、广东、湖南等地水果市场。其中 “桃花源”牌孝感早蜜桃被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鉴定为优质品牌早熟水果,2001年初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果。

(2)栽培技术:全市桃采用三主枝自然开心型树形,重视夏季修剪和以 “六个一”(即施 1次肥、剪 1次枝、清 1次园、涂 1次白、喷 1次药、松 1次土)为内容的冬季田间管理。孝感市果树专家李守仁在广泛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 “抽槽建园、芽苗定植、1年挂果、2年亩产500斤、3年丰产过吨半”的先进栽培模式,被国家农业部在全国推广应用。

(3)病虫防治:危害桃生产的主要病害有桃缩叶病、桃疮痴病、流胶病,主要使用药剂化学方法防治。虫害有天牛、桃蚜、桃潜叶蛾、桃蛀螟、梨食心虫,除使用药剂防治外,不少地方推广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糖醋盆诱捕的物理防治方法。

梨  梨树是孝感栽培范围最广泛的果树,各县市区均有栽培。梨的种类全为砂梨系统的西洋梨。过去规模不大,至 1978年,全市梨面积有 1.07千公顷,产量近2万吨。随着20世纪末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执行,以及梨优新品种的不断涌出,梨的生产比较效益大大提高,以鲜食为主的梨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尤以南部应城、汉川 2市种植规模最大、栽培水平最高。2005年,全市梨树栽培面积3.47千公顷,产量 10万吨。栽培品种有 20多个 ,主要有黄花、湘南、华梨 1号、华梨 2号、鄂梨 1号、鄂梨 2号、丰水梨等 11个品种。其中,黄花、湘南两个品种,面积和产量占全部梨产量和面积的 80%以上。2001年,应城市成立以品种金水梨为代表的金水梨协会,负责指导该市梨树基地的生产技术,网络该市的梨果品销售。

枣  枣树在孝感分布面积广泛,但作为商品化经济林生产始于21世纪初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执行之后,大面积栽培只有几年时间,是一种新兴高效果树。2001年,孝昌县绿丰果品有限公司从山东沾化县引进枣树优良品种沾化冬枣和梨枣,聘请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进行常年栽培技术指导,在孝昌县丰山镇建立133.3千公顷连片冬枣生产示范基地。在绿丰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孝感市农业部门和当地政府及时加强政策引导,市农业局连续几年在该基地召开全市枣树高产优质栽培示范现场会,加快冬枣推广步伐。至 2005年底,全市连片栽培的冬枣面积达到3.67千公顷,占湖北省枣树面积的60%以上。小河红枣在孝昌县小河镇种植历史悠久。其特点是色鲜、核小、皮薄、肉厚、糖多、甜味浓、质细,营养丰富。据测定,每 100克红枣中含蛋白质 1.2克、碳水化合物 24克,含维生素 C比苹果、梨、桃高 1倍左右。还含有胡萝 卜素、核黄素等。干果可做食品,也可人药、酿酒、制香精等,综合价值高。

葡萄  葡萄栽培主要零星分散于孝南、应城、汉川,总面积 2500余亩,产量 3700吨。由于浆果膨大和成熟时期受到梅雨季节的不良影响,含糖少,易裂果,品质不好,商品性差。

称猴桃  狐猴桃也叫羊桃或杨桃,在孝感利用历史较长,明代就开始用山称猴桃制果酒。但主要为野生类型,属野生藤本果树,群众称之为中华称猴桃,分布于大悟等地山区,1980年调查年产量 450-500吨。中华称猴桃是 “果中之王”,每克鲜果维生素C含量 100-400毫克,最高达 1000毫克,为苹果的20一30倍,是柑橘的5一10倍,可制果汁、果酱、果酒。称猴桃刚摘下时,酸度极高,酸不人口。鲜食时,须自然放置,经过 7-20天的后熟,待果实变软后,方可食用。它有药用价值,可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便秘、尿道结石、关节炎等病。1990年后在孝南区、孝昌县建立几个小型商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近 133千公顷,主要品种为海沃德。

李  李树是孝感传统果树,有 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资源丰富。1985年,全市李子面积 1.2千公顷,产量2.5万吨。李子栽培品种有玉皇李、蔡李、布朗李、紫玫瑰等。孝感玉皇李为本地传统珍贵果品,蔷薇科,樱桃亚科,属落叶乔木。据王祯 《农书》记载:“御黄花,形大,肉厚,核小,甘香而美,……李之佳美者也。”相传进献嘉庆皇帝品尝,故有 “嘉庆果”之称,后作皇帝贡品,故称“玉皇李”。单果重 50克左右,肉软汁多,香浓味甘,品质优异,果皮玉黄。能生吃、熟食,也可加工成罐头食品。1982, 1984, 1985年在湖北省李子果实鉴定会上,玉皇李连续三次夺冠,定名为鄂孝玉皇李一号。李树适应性广,山地、丘陵、平原均可栽种。主要分布于孝昌县小悟、周巷、小河,大悟县芳贩、阳平一带,种植 1万余亩,最高年产量 1000吨,每年 7月上中旬为主上市期。1985, 1986年全省参评的56个李子品种得奖的前 10名中,孝感送评样品包揽9个。后来,受其他新兴优质高产果树和外来高价果品冲击,种植李子的比较效益下降。到 2005年,全市李树面积降至 300公顷。

柑橘  孝感北部山区有一定面积的柑橘栽培,面积较小,主要集中于孝昌县的周巷、丰山、小悟、邹岗、季店 5个乡镇。由于每年冬季受冻害天气影响,面积不稳定,在267公顷到667公顷之间。主要品种为国庆 1号、碰柑等。

草毒  草葛是孝感 1995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水果,2005年面积达到66.7公顷,全部采用竹架中棚和地膜设施栽培。在特早熟早蜜桃之前上市 ,是每年最早上市的水果。

三、麻类作物

孝感麻类主要有竺麻、黄麻和红麻,以竺麻为主,生产面积不大,商品量较少,属分散麻区。

竺麻  孝感竺麻生产历史悠久。据 1877年出版的 《大清播种全书》记载:竺麻是应山县的土特产,安陆是竺麻主产县。1952年,全区竺麻种植面积63.7千公顷,总产745吨。60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严重短缺,为了解决温饱,各地纷纷毁麻种粮,竺麻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1984年,国际上掀起 “重返大自然”热潮,竺麻及竺麻纺织品.销,收购价格提高,安陆、孝感、汉川、云梦县等地从湖南购进一批竺麻种子,不少农民竞相购买,育苗移栽 1333公顷。其中,汉川种麻面积 560公顷,总产 1698.8吨。1985年,各地纷纷新建竺麻纺织厂,刺激和带动竺麻生产。当年安陆发展竺麻面积 106.67千公顷,占全区总面积 69.57%0 1987年以后,竺麻收购价暴跌,种竺麻效益低,导致农民再度毁麻,以至基本绝迹。

黄红麻 1952年在云梦、应城、汉川和孝感南部推广黄红麻,当年获丰收。因无人收购,生产受阻。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黄红麻用量增加,孝感地区再度推广黄麻,组织人员到浙江、湖南参观学习黄麻栽培、收剥和沤洗技术,同时确定由供销社收购。但受 1952年无人收购的影响,农民仍有顾虑,种植面积不大。1970年,由于麻制包袋物的需求日增,麻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促进麻纺工业的发展。孝感从广西引进红麻试种,表现出适应性强、易全苗、好管理、产量高等优点,故红麻代替黄麻开始得到发展。孝感全区黄红麻面积 0.91千公顷,总产2425.5吨。此后,黄红麻生产受市场与价格波动影响,种植面积逐步萎缩。

四、中药材

孝感药用植物种类较多。据 1980-1985年初步调查,孝感各地种植药用植物有 40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孝感生产的中药材品种有 120种以上。其中,主要品种有30种左右,包括桔梗、苍术、丹参、桅子、百合、射干、麦冬、获菩、石韦、北沙参、杜仲、白前草、玄参、连翘、金银花、厚朴、荆半夏、黄柏 、紫花地丁、猫抓草、莲籽心等。其中,最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有桔梗、苍术、丹参等8种。特别是桔梗以孝南、孝 昌出产的最为上乘,北京 同仁堂、上海、天津等地每年要货。桔梗、苍术、桅子等 ,主销 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孝感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 19.3千公顷,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安陆市,为 14千公顷;其次是大悟县,为2.8千公顷;孝昌县 1.67千公顷;孝南区 1千公顷。全市中药材产量17333.8吨。其中,大悟县9080.4吨,安陆市 2600吨,孝南区5330吨,孝昌县309吨。

中药材主要种植种类及 2005年种植面积、产量情况如下:银杏 13.33千公顷,2500吨,主要分布在安陆市。安陆市素称 “中国银杏之乡”,有结果大树 2.9万多株,100年以上古银杏大树 4673株,千年以上的有59株。品种类型有梅核、马铃、园子、佛手等。黄桅子,也称红桅子,1.76千公顷,5370吨。主要分布在孝南区西河镇、杨店镇等周边的6个乡镇和孝昌县的小悟乡、邹岗镇、周巷镇等 6个乡镇。苍术 1.4千公顷,3000吨。主要分布在孝昌县的小悟、陡山等乡镇和大悟县的彭店、丰店等乡镇。金银花,667公顷,产量51吨。主要分布在安陆市的巡店、棠棣等乡镇。主要引进品种有南金银花、金丰一号、蒙花一号、中银一号等品种。丹参 1千公顷,产量3100吨。主要分布在大悟县的三里镇。杜仲 233.33公顷,主要分布在孝昌县。构祀53.33公顷,主要分布在应城和汉川。麦冬 100公顷,主要分布在汉川。

全市建有中药材规模化示范基地 15个,种植有中药材品种 11种,基地建设面积 3.21千公顷,隶属企业 13个。中药材加工处于初加工为主阶段,有一定规模档次的加工企业 7家,所需中药材种类7种,年加工产量3600吨,年产值 15 660万元。

全市有中药材专业生产乡镇 19个,药材面积 6.73千公顷,种植药材种类21种。有中药材专业生产村28个,药材面积5.16千公顷,种植中药材种类 15种。全市涉药农户数 5521户,涉药人数24 198人,户平年收人7800一19 000元,人平年收人 2350元。2005年底,全市中药材总产值 12 543.2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 1.6%。农民年人均收人中,中药材收人25元,占0.83%a

在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方面,提纯复壮一批本地中药材品种,如黄桅子、苍术、桔梗和银杏地方品种。同时引进开发一批中药材新品种。如金银花中的南金银花、金丰一号、蒙花一号、中银一号等品种。建立以孝 昌县小悟乡为重点的苍术、桔梗、黄桅子等地道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操作规程。初步建设起一批中药材板块基地,如安陆的银杏、孝南的黄桅子和孝 昌和苍术、桔梗。

五、桑蚕

孝感桑蚕生产有上千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孝感的桑蚕生产,时起时伏,变化很大。1949-1954年,受水灾影响,桑蚕生产恢复很慢。60年代重粮棉、轻副业,致使桑蚕生产较 50年代下降。1963年,全区只产茧 1.5吨,比 1949年下降 93.8%0 1964年,执行省政府关于 “蚕农 口粮不低于邻近产粮区水平”政策,收购蚕茧执行 “依质论价,优质优价”政策,加上推广湖桑和一代杂交蚕种以及其他新技术,1966年全区桑蚕产量猛增到 113吨,总产超历史水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鼎盛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刚刚回升的桑蚕生产又受到 “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冲击,集体不养蚕,又不准私人养蚕,桑茧产量急剧下降。1969年,全区产茧 83吨,比1966年下降 87.8%a 1979年以后,省政府实行 “收购一担桑蚕茧,奖售化肥50公斤”的政策,调动植桑养蚕户的积极性。同时,在栽桑养蚕方面,孝感学习外地经验,推广 “五改”,即改实生桑为嫁接桑;改乔木桑为中低干桑和矮干蜜植桑;改零星分散为适当集中连片;改土蚕种为一代杂交种;改一年养一次蚕为一年多次养蚕,促进桑蚕生产发展。1982年,孝感行署印发 《关于搞好桑树育苗的通知》,当年地区农业局派人从广东、浙江购进桑子 1400公斤,育苗 64.39公顷,安排桑树育苗专用化肥 102吨,发放育苗扶持款 3.5万元,育苗、养蚕专业户大批涌现。汉川县城陛区杨集村二组农民刘旺祥,1983年育桑苗 10万株,加上养蚕收人共 8041元,很有名气。马口镇金河养蚕专业村,1984年有276户养蚕,占总户数的78.1%,共养蚕713张,产茧 19 150公斤,产值 5.3万元,实现头年栽桑,第二年养蚕,每亩桑产茧59公斤,产值 177元。1984年,汉川县马口镇金河村一组农民周德安,当年养蚕24.5张,产茧756公斤,平均亩桑产茧 142.6公斤,收人487.4元。1984年,孝感全区产茧61.4吨,比 1978年增长84.5%。但由于出口滞销,有的地方不收购,卖茧难,茧价也很低,1公斤蚕茧只卖2元多钱,各地普遍挖桑改种,桑蚕生产迅速下降。1985年全区产茧 25.8吨,比1984年陡降57.9%。到80年代末,桑蚕生产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少数农户零星养蚕,没有规模。除桑蚕外,大悟、安陆、广水以及应城、孝昌北部丘陵山区,历史上还有一些农户利用本地资源,养榨蚕和蓖麻蚕,到60年代后期,因产量低,销路不.等原因而停产。

六、烟叶

烟叶在孝感种植较早,历史上以晒烟为主。据湖北农业科学院张在淳撰写的 《湖北烟草生产的回顾和今后发展意见》(1985年)一文记载:“孝感晒烟距今有 140-150年的生产历史。孝昌的涂家巷是集中产区,其品质不逊于其他产地的晒烟。有些烟商评价孝感晒烟有色有劲。”

1960年,中共湖北省委提出 “恢复名晒烟,积极发展烤烟”的种植方针,提高烟叶价格,烤烟提价33%,晒烟提价 25%,实行每出售 50公斤烟叶奖售卷烟30条、盐5公斤等奖售政策,同时采取扶持修建烤房,聘请河南农民技术员到产区指导烤烟生产技术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烟叶生产。当年,大悟、广水等地开始引进烤烟,从河南聘请农民技术员,逐步推广烤烟栽培技术,扩大种植面积。1962年,孝感地区烟叶种植面积达 1.33千公顷,总产 1903.7吨。1966年后,由于偏重产量,忽视质量,等级合格率低,影响收购,烟叶产量再度下降,1970年只有 148.4吨。

1972年,国家要求各地轻工业产品原料 自给,实行按烟叶收购值每百元奖售化肥40公斤、贸易粮 30公斤、布票 5尺的奖售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烟叶。同时推广良种进字 5号、6号,改进栽培技术,使烟叶生产逐年递增。1980年,省人民政府将孝感地区的大悟、应山列为全省烤烟商品基地之一。1982年,全区烟叶面积 3.33千公顷,总产达到7913.2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大悟县烟叶种植面积 1.87千公顷,总产3972.45吨。由于各地收购价格偏低,加之取消奖售贸易粮等物资的规定,1983年开始,全区烟叶面积和产量再次下降。1985年,面积减少到2.53千公顷,总产只有3819.2吨。

孝感烟叶主要有进字5号、进字 6号、黄金叶、长脖黄和千层塔等品种。主要分布在大悟、安陆、应城、孝昌北部丘陵山区。较集中的种植区有大悟县的彭店、新城、二郎、夏店、吕王、河口、大新、丰店、宣化等乡镇。大悟烟叶的叶片较薄较小,颜色多淡黄或正黄,组织疏松,油分适度,光泽鲜明,香气浓郁,燃烧性强,烟灰洁白,劲头适中等特点。198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组织湖北、贵州、山东、河南、云南等 5省以及本省枣阳、烯水、利川、大悟等县 8种烟样评级,大悟烤烟被评为第一名,成为武汉、广水卷烟厂的主要原料。

进人 90年代,孝感烟叶生产有起有落。1993年,全市烟叶面积 1.% 千公顷,总产 2642吨;1994年烟叶面积只有 840公顷,总产 1637吨。到 1997年 ,面积 回升到 1.72千公顷,总产 3157吨。2000年广水市划人随州市管辖后,孝感烟叶生产只有大悟县 1家,加之广水、大悟两家卷烟厂停办,大悟县烟叶面积急剧下降。到 2002年,全县烟叶面积70公顷,总产只有 146吨。此后,无烟叶生产的统计数据。

七、糖料

新中国成立前后,孝感农村有少数农户在房前屋后或田头地角零星种植甘蔗,自种自食,没有规模。1949-1957年,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大悟和应山两县,年产量 200-500吨。1958年,汉川县引进甜菜,1959年种植400公顷。其中,叼东农场种植333公顷,总产 1930吨。但贮存加工不配套,1961年停产。1963年,汉川县开始发展甘蔗,当年种植 20公顷,1971年增至 186.67公顷,总产36 805吨。1973-1984年,徘徊在 160一266.67公顷之间。1973年,汉川县中洲农场兴建蔗糖加工厂,在孝感地区首创制糖工业。1985年,汉川县种植甘蔗700公顷,其中中洲农场 428.4公顷。除中洲农场甘蔗作为制糖原料外,其他均售于市,亩产值 1000元左右。1990-1998年,孝感市甘蔗种植面积有所扩大,面积保持在540-810公顷,总产 22 110一31 213吨。1999-2003年,面积在 880一1310公顷,总产 40 875一88 990吨。其中,2000年达到最高水平,即面积 1310公顷,总产 88 990吨。2004年开始,全市甘蔗种植面积开始下降,面积和总产恢复到 90年代水平。

1949-2005年孝感市其他农作物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