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疫病防治

第五节  疫病防治

一、防疫体系

防疫机构 1951年,孝感地区组建家畜保育站,培训各县兽医防疫人员。1952-1954年,各县相继成立家畜保育站。1956年,按照国务院 《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各县将民间兽医组织起来成立县、区兽医联合会或协会。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公社设兽医诊所,承担当地兽医防疫工作和畜禽的诊疗。1960年、1962年和 1963年,湖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三次发文,建立县、区国家畜牧兽医工作站。1980年,孝感地区成立畜牧局,各县相继成立畜牧局。动物防疫工作由地区和县、区畜牧兽医站具体组织实施。1984年,孝感地区农业局、畜牧局、沼气办合并成农牧局,下设孝感地区畜牧兽医管理站,负责畜牧技术推广、项 目建设和动物防疫工作。1997年 9月,孝感市畜牧兽医管理站更名为孝感市畜牧局。2000年以后,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机构的隶属关系发生几次变动。2001年、2002年,应城市和云梦县、孝南区、孝昌县曾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管理权下放到乡镇。2005年以后,大部分收回,仍由县 (市)区管理。

对畜禽烈性传染病防治,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1965年,孝感行署成立孝感地区畜禽疫病防治指挥部。1972年 12月,成立孝感地区革命委员会扑灭猪传染性水疤病领导小组。1984年,孝感行署成立由农业、商业、工商、外贸、交通、公安、卫生、部队等部门组成的防治牲畜口蹄疫 (代号为五号病 )指挥部,2003年更名为孝感市人民政府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2004年,成立孝感市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负责对禽流感疫情的处理、扑灭工作。

检疫机构 1954年,在应山县、汉川县建立牲畜检疫站,每站配2一3名检疫员。1957年,孝感县花园镇成立湖北省牲畜检疫站花园分站,各县相继成立牲畜检疫站。1960年初,开展白肉检疫工作。1962年,乡镇级检疫站发展到 14个,配备专职检疫员 14人。从 60年代起先后在孝感县东山头、应山县广水镇,大悟县宣化店设立动物检疫哨卡,对过境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检查。1972年,建立应山县广水镇牲畜检疫站。1987年以后,孝感地区各县市畜牧局陆续成立动物检疫站,配备兽医卫生监督员38人,兽医卫生检疫员486人。2001年,全市设 8个动物检疫站,配备动检员488名,兽医卫生监督员56名。

兽药监察机构 1980年,国务院颁发 ((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兽药由农牧行政部门主管。孝感市畜牧局内设兽药管理站兼兽药监察所,专门对全市范围内的兽药进行管理。同时受省畜牧局委托,协助办理核发有关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管理机构不定期对各地经营兽药的单位进行抽样检查监测,查处和淘汰假冒伪劣兽药,取缔违法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体。

二、疫病调查

20世纪 50年代初期,孝感地区主要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三痢 (红痢、黄痢、白痢 )、猪囊虫病、猪绦虫病、牛出败、牛气肿疽、炭疽、牛血吸虫病、羊疥蜡病、鸡新城疫、禽出败、鸡痘、鸭瘟、鸡球虫病等。其中,以猪瘟流行最广,各县每年发病死亡占生猪总数的60% 0 1975年在汉川西江公社的骡马中查出伊氏锥虫病,经普查发现孝感、应城、云梦、安陆等县均有感染。1978年,在大悟、安陆、孝感3县发现耕牛和马属动物的焦虫病。1975-1982年,在大悟县发现水牛类恶性卡他热病,发病牛 54头全部死亡。1979年,在汉川县发现猪链球菌病,此后,孝感地区各县均发现有此病,死亡率高。1979年,在孝感朱湖猪场、安陆东观种畜场发现猪螺旋体痢疾,后来被控制。1978年,在大悟发现狂犬病,不到两年,7个县均有此病流行。80年代查出猪、牛布氏杆菌病、奶牛衣原体病、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1988年,孝感地区在马、奶牛中查出副结核和已消灭多年的马鼻疽病。1988-1989年,在境内的大型养鸡场发现鸡葡萄球菌病、鸡弧菌性肝炎病。80年代末到90年代,孝感境域内生猪感染旋毛虫病,经调查是从河南、襄樊等地调人生猪后感染。进人21世纪后,孝感境内发生过三次禽流感。2001年云梦县和 2004年孝昌县发生过 H9型低致病性禽流感。2005年,孝南区毛陈镇发生过 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孝感地区对畜禽疫病的调查从 60年代开始。首先对猪、牛、鸡、羊的传染病进行调查。70年代,各县对本区范围内的常见畜禽疫病进行全面调查,搜集畜禽疫病流行情况的原始资料,对某些疫病采集病料送上级兽医部门进行化验和检测。其后,各县相继编写出版 ((畜禽疫病志》。1987-1991年,孝感地区农牧局和地区畜牧兽医管理站组织 300多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地区畜禽疫病进行全面系统调查。通过普查、搜集、整理,确认境内畜禽疫病 120属,动物病5种,兔病 3种,犬病 1种,主要寄生虫病20种,主要中毒病 8种,主要代谢病 2种。

(1)猪病:有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口蹄疫、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猪水泡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密螺旋体痢疾、猪旋毛虫病、霉形体肺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弓形体虫病、囊虫病、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钩端螺旋体病、猪肺丝虫病、姜片吸虫病、细颈囊尾蜘、蛔虫病、破伤风、传染性脑膜炎、猪附红细胞体病、高致病性兰耳病。(2)牛病:有牛炭疽病、牛出败病、牛气肿疽、日本血吸虫病、牛口蹄疫、牛流行热、结核病、焦虫病、锥虫病、牛传染性脑膜肺炎、兰耳病、牛肝片吸虫病。(3)羊病:有山羊痘病、兰耳病、疥癣病。(4)马属动物病:有马传染性贫血病、马鼻疽、锥虫病。(5)兔病 :有球虫病、兔疥癣病、布氏杆菌病。(6)禽病:有鸡新城疫病、禽霍乱、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鸭瘟、雏鸡白痢病、鸡球虫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小鹅瘟、禽流感、鸭浆膜炎、鸡痘等。(7)蜜蜂病:有蜜蜂副伤寒病、蜂蟠、蜜蜂麻痹病、蜜蜂囊状幼虫病。(8)其他疫病:有狂犬病、布氏杆菌病、栋树叶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慢性氟中毒、有机磷中毒、水牛恶性卡他热病、伪狂犬病。

三、主要疫病防治

1952年用结晶紫苗预防猪瘟。1956年开始对鸡新城疫进行防疫。1957年全地区推广应用自制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预防生猪猪瘟病。70年代初,实行畜禽合作防治制度,推行春秋两季防疫,有的县对猪瘟预防注射改两季防疫为一次普注,双月或月月补针的常年防疫制度,80年代末到90年代,80%以上的乡镇实行此制度。防疫牛气肿疽、牛出败、炭疽病始于50年代,70年代进行大面积预防注射,与防猪瘟一样纳人承包范围。80年代后,禽病防疫引起高度重视。鸡新城疫发病率由原来的30%下降到 10%以下。90年代,实行动物防疫双轨 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 :五种高致病性传染病 (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羊疫 )的防疫疫密度达到 100%;动物疫病监测有效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猪、牛、羊、禽的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4%, 2%, 3%和8%以内;动物检疫率 100%;对违反 “一法三例”及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案件及时处理。2000年以后,仍实行春秋两季对家畜家禽集中免疫制度。春防在每年 3-4月进行,5月份组织检查验收。秋防在 10-11月进行,11月下旬至 12月检查验收。2005年,全市猪、牛、羊、禽的死亡率分别为 1.9%, 0.4%, 2.1%和 6.9%0


从 60年代开始实行疫情报告制度。主要是对生猪传染性水泡病,一经发现,马上报告上级兽医部门,同时向同级政府报告,积极采取紧急扑灭措施。疫情报告制度规定 :凡是从事动物隔离、疫情监测、疫病研究与诊疗、检验检疫以及动物饲养、屠宰加工、运输、经营等活动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出现群体发病或者死亡的,应立即向所在地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核实。接到动物疫情报告的单位,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上报。1999年 10月 19日,农业部制定 《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动物疫情实行逐级报告制度。动物疫情报告实行快报、月报和年报。2005年,孝感市建立由市场到工商局到指挥部,由乡镇林业站到林业局到指挥部,由乡镇兽医站到畜牧局到指挥部,由村组到乡镇政府到指挥部的四条疫情报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