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修理制造

第四节  农机修理制造

一、修造网络

50年代,国营拖拉机站内设有保养间,也称修理间,负责维修本单位的农业机械,也帮助附近社队修理。1960年,全区6个保养间有设备 35台套。60年代,随着社队农业机械增多,修理力量增强,逐步形成专区、县、社三级农机修理网。70年代,孝感专区农业机械大修厂逐步以生产柴油机为主,农村生产大队机务队大部分建起农机修理组,农机三级修理网逐步演变为县、社、大队三级。进人 80年代,个体修理户增多,农机维修网络逐步形成国有厂、集体厂、个体户 (民营厂)同时并存,以个体户为主的局面。

专区 (地区 )农业机械修理厂 1959年初,在应城县长江埠建立孝感专区农业机械修理厂,隶属专署工业局领导,主要承担孝感专区江北几个县拖拉机、康拜因的大修。全厂职工 300余人,设备 30余台,固定资产 100余万元。1959年 11月,孝感专区并人武汉市,该厂由武汉市机电设备公司领导。1961年,孝感专区农机修理厂撤销,全部固定资产 (厂房、设备等 )转卖给铁道部门。1963年 12月,确定孝感县花园农具修配厂、汉川农具修配厂和咸宁农具厂为孝感地区的3处农机大修点,分别承担全区江北和江南的农机大修任务。1964年6月,花园农具修配厂搬迁孝感,与孝感县农具厂合并,更名为孝感县农具修配厂。1964年底,在孝感县农具修配厂的基础上,又组建孝感专区农业机械修理厂,简称江北大修厂。企业规模由初建时50人发展到 1970年的350人;厂房从 1600平方米增加到 6370平方米;设备增加到70多台 (套);固定资产达 120余万元;分修理、铸造、加工三个车间及锻压小组。除担负江北几县拖拉机、内燃机的大修外,还从事其他机车维修,生产小钢磨、脱粒机和农机配件等,年产值 90余万元,保本自给,略有盈余。1970年,孝感地区农业机械修理厂更名孝感地区机床厂,隶属地区工业局领导。

县农机修造厂 1972年前,各县农机修造企业多属工业部门领导,农机配件生产由农机部门提出计划,工业部门安排生产,再由农机公司按计划下拨供应。其间,有的县农机修造厂由农机部门投资兴建,后经过几次撤并,大多划归工业部门管理。1974年前后,各县利用国营排灌站、拖拉机站下放给人民公社的基地和设备,改、扩建为国营农机修配厂 (站 ),共24个,保留下来属农机部门管理。1978年,中共湖北省委下发 ((关于当前农机工业问题的通知》,提出 “确定每个县都要由县委指定一个条件较好的厂为县农机修造厂,在业务上归口农机部门管理”。是年,建成7个国营县农机修造厂 (无云梦县)。80年代,县农机修造(配 )厂多数移交经委 (或工业 )部门管理。2000年初,全区仅存县级农机修造厂 3个,但都不以农机修造为主业。至 2005年,这 3个厂先后实行企业改制,转为民营,脱离农机部门管理。

公社农机修造 (配 )厂  公社农机修造 (配 )厂多数是在公社铁木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社办企业,人数在50一100人。1967年 11月,地区农机局下发 ((关于建立农业机械修理网点的意见》,提出农机修理网点建设的原则是 “统筹兼顾、逐步发展”。1968年后,区、社农机修理网点得到快速发展。到 1975年,共建成区、社修造 (配)厂 (站)144个 (国营23个、集体 121个 ),设备 941台。其中,云梦县福量、应城县汤池、汉川县分水和刘隔、孝感县朋兴、黄破县长岭和蔡店、汉阳县成功、应山县郝店和陈巷、大悟县大新等公社农机修配厂,基本具有 “三库一间”(即机库、油库、零件库及修理间)和 “6大件”(即车床、刨床、钻床、空气锤、电氧焊机、油泵试验台)。1979年以后,社办农机修造 (配 )厂逐步撤销或转产,设备变卖或承包给个人。

大队修理组  大队修理组是随队营农机发展而产生。1974年,地区农机局在汉川县刘隔公社永丰大队按照 “三床一机”(即车床、刨床、钻床、电焊机 )和 “三库一间”的要求,办起孝感地区第一个大队修理组。之后陆续推广到应城县方集大队、汉川县播义大队、黄破县青合大队、云梦县杨店大队等。至 1978年,全区有大队修理组667个,从业人员达 2000余人。1980年后,大队农机维修点逐年减少,逐步被村办或个体修理户 (组)所代替。

个体修理户 (组 )1983年,全区有个体农机修理户 14户。1985年增至316户、916人,修理设备 746台套。个体农机修理户大多数是老农机手,技术熟练。1985年贯彻 ((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个体修理户成为农机维修队伍的重要力量。1999年有 349户,1080人,各类设备 835台套;2005年有 542户,1521人,各类设备 1367台套。

二、农机维修

1978年以前,农机修理包括日常的修理和由政府及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季节性突击修理活动,如冬修、巡回修理服务等。修理由国家分配材料,规定价格。1985年后,农机修理厂逐步进人市场调节,以造为主,修造结合,农机修理业务主要由县以下的修理点和个体修理户承担。

冬修  利用冬季农闲组织技术人员对农业机械进行普遍的检查和修理,称为冬修,一般从每年 10月开始到次年3月结束。从 1962年开始,每年由政府召开农机冬修工作会议,布置任务,落实措施,成立 “冬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展工作。1962年 10月,孝感专署农机冬修办公室组织两个工作专班,会同各县冬修办公室,组成98个调查组、计297人,深人到327个公社、1364个生产大队调查研究,制定冬修方案,统一安排修理任务、承修单位及零配件和维修材料的供应。是年,共修理拖拉机 110台,修理排灌机械3115台、喷雾器29 408台。与冬修前相比,机车出厂返修率由4.7%下降到 1.18%,工时成本由0.629元下降到 0.572元,小时收费由0.8元下降到 0.64元。农机冬修工作一直延续到 1979年。1980年后,农机修理组织工作由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因地因时进行。

旧件修复 70年代初期,大批农业机械由农村社、队集体经营。各农场和社、队农机站开始添置简陋维修设备实行就近修理,损坏的零部件主要用新件来替换,旧件损坏严重,维修零配件供应紧张。从 1974年起,各农机修造厂加强自用配件生产和旧件修复工作。采取 “镶、套、补、焊、代”的修理技术,创造轮胎翻新、油嘴油芯修复、低温镀铁修复曲轴和使用胶粘剂修复农机旧件等新工艺,缓解维修配件供应不足的矛盾。1977年,地区农机局在全区8县推广使用胶粘剂,当年使用胶粘剂修复农机旧件的单位有74个,共粘补修复农机旧件 13 000件,其中修复各种机体、箱体、壳体 1600余件,节省生铁 1500多吨。70年代中期,地区农机局在全区推广汉川县马口农机修配厂 “焊、补、喷、镀、铆、镶、配、改、校、涨、缩、粘”的修复工艺技术,推动全区农机旧件修复工作的开展。1974-1985年,全地区范围内共修复旧件 324 756件,修旧产值达306.7万元。1985年后,农机维修配件供应形势好转,旧件修复工作量减少。

维修管理 50年代,无统一的农机维修管理办法。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依据省农机、工业部门颁布的 《农业机械修理收费办法》、《拖拉机、动力机检验修理安装暂行规程 (草案 )》、《湖北省拖拉机、排灌动力修理工时定额》等进行农机维修管理。1980年以后,境内未对农机修理收费标准作统一规定。1983年,农机修理体制发生变化,个体经营和联合经营的农机修配网点开始出现,国营 (集体 )农机修造企业逐步淡出修理市场,农机修理业务开始由民营农机维修网点承担。1985年 3月,孝感地区农机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 《全区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机械维修网点审定和维修工人技术考核工作的通知》。上述文件规定:凡申请从事农村机械维修的服务点,须经当地农机部门签署意见,县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考核发给技术合格证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同时规定:凡开业但尚未领取 《农村机械维修点技术合格证》的农机维修点,由农机管理部门检查督促限期达到技术合格标准,经考核符合标准,补给 《农村机械维修点技术合格证》。农村机械维修点分为一、二、三级,其等级审定工作由农机管理部门主持。1985年后,开始对从事农机维修业务的技术工人或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核发 《农村机械维修人员技术证书》;对从事农机维修的单位进行技术审定,颁发 《农村机械维修点技术合格证书》。每年进行一次检审,同时,对农机维修单位 (点 )进行等级审定。到 1999年底,全市核发修理工技术合格证 812本,审定维修网点254个 (其中一级点 1个、二级点2个、三级点251个 )。2005年,县 (市 )区以下审定的农机维修网点 303个,从业人员 802人 ,二级农机修理点 56个 ,三级农机修理点 190个。

三、农机制造

    50年代末60年代初,孝感地区及其所属各县的农机修造 (配 )厂建立后,坚持 “以修为主、又修又造”。大多数农机修理厂从农机修理开始过渡到 “又修又造”,最后演变为专业制造厂,脱离农机管理部门。60年代,境内的农机修配厂主要以修为主,同时生产半机械化农机产品和少量的农机配件。70年代,贯彻中共中央 “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的方针,湖北省先后掀起三次农机 “大会战”,绝大部分县农机修造厂和相当部分区、社厂都加人制造主机和农机配件的行列。1976年,各县农机修造厂盲目加人仿制“水田三机”(动力插秧机、机耕船、割晒机)会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72-1982年,省农机局为支持孝感地区农机工业发展,投资 1957万元 (其中基建资金 1644万元,技改资金 313万元 ),重点支持孝感地区柴油机厂、内燃机配件厂、钢犁厂,汉川油泵油嘴厂、水泵厂,黄破收割机厂、农机厂,大悟、应城农机厂等。其中,孝感地区柴油机厂投资额达 105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3.65%0


1984年以后,农机修理量逐渐向个体农机修理户转移。各农机修造厂采取 “计划 +市场”的运作模式,逐步由以修为主转变到以产品制造为主,开发生产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机产品。到 1990年,全区有县级修造厂 16个 (其中大悟 3个、广水 3个、安陆 1个、云梦6个、应城 2个、汉川 1个 )、机器设备 183台套,工业总产值为666.84万元。生产的主要产品:碾米机、脱粒机、粉碎机、球磨机、铝制品、节能计量箱、农用水泵、农用挂车、农用钢管、砖机配件及部分农机配件等。90年代中期,多数农机修造厂除保留少量人才和设备从事农机修造业务外,其主要精力用于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来料加工。21世纪初,全市农机修造企业进行重组和改制 ,不再隶属农机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