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机服务管理

第六节  农机服务管理

在国家经营、集体经营时期,农机经营与管理集于一身,基层农机机构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户成为农机经营的主体,各级农机部门成为行业管理者,依法对农业机械实行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农机化方针、政策,编制农机化发展规划,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 ,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从事安全生产监督 ,维护农机化发展秩序,推进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

一、规章制度

1958年4月 14日,孝感专署农林局制定 《拖拉机试运转和保养规程》;1961年 9月,专署农机局制定《农业机务人员守则》、《农田排灌机务人员守则》;1962年 2月 23日,孝感地委出台 《关于农业机械使用管理的五项规定》;1962年 10月 8日,孝感地委农业机械办公室制订 《柴油抽水机使用八项注意》;1973年 1月 12日,地区公安局、农机局、交通局联合颁发 《手扶拖拉机行车管理暂行办法》、((手扶拖拉机驾驶员操作考试办法》、《手扶拖拉机检验技术标准》。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规范了农业机械的经营管理,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根据农机化发展新形势,19%年,湖北省出台 《湖北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1998年,出台 《湖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2004年国家先后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拖拉机登记规定》。2004年7月 29日,孝感市人民政府下发 《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使孝感市农机管理步人依法治机的新时期。

二、机具管理

1949-1978年国家经营时期,农业机械维护保养执行 “五级四号”或 “四级三号”保养制度。保养的确定一般以主燃料消耗为依据,同时参照工作量或工作小时确定。制定保养计划的依据是:各农机具的保养周期;计划作业量及作业班次,按亩耗油定额计算出总耗油量;从统计资料或技术档案中了解上次保养 (或大修)后的累计耗油量。集体经营时期总体上农业机械仍采用计划保养制度。1979年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以后,逐步进人农户个体经营时期,农机计划保养制度基本废弃,农机维修逐步推行换件修理。

三、油料管理

国家经营时期,农业机械较少,农机用油由各级计划部门专列指标。其基本程序是:由专署 (行署)农机局根据农机用油需求量编制申请计划报省农机厅,由省农机厅汇总,提出分地区安排意见报省计委、商业厅。省计委、商业厅将分配计划下达各专署。专署计委将计划转给专署农机局。专署农机局将分配计划直接分配给各县拖拉机站,并负责和石油部门办理订货手续。油料到货后由专署农机局用油灌车直送各国营拖拉机站。

集体经营早期 ,农用柴油由地、县石油部门分配供应。地区石油站每年根据供应计划,参考农机管理部门的农机化年报中的农机保有量和年度作业计划,拟定供应计划,分配到各县石油站。县石油站再按各公社农机保有量情况 ,将供应柴油指标分解到各公社供销社执行。对于农机化试点单位或其他重点农机单位需要增加供应计划时,由农机管理部门提出计划,报地区审批,然后由石油部门增拨指标。

1983年 9月,农牧渔业部、商业部颁发 《关于农用柴油分配供应管理办法》,明确农用柴油由农业 (农机 )部门分配,商业部门供应。同时还规定油料供应点是基层供销社或是由农机管理 (服务 )站经销、代销,由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985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从 1985年起农用柴油计划分配由农机管理部门负责,供应仍由石油部门负责;县以下的油料供应根据 “有利生产、有利管理和方便群众”的原则,除继续由基层供销社经营外,允许农机管理 (服务 )站经销、代销。80年代,根据农户经营农机迅速发展的实际,地、县农机部门按部、省要求推广 “机、油、田”挂钩管理模式,及时总结云梦、安陆两县实行发放油证、油票,凭证、凭票供油。90年代末,国家逐步取消农用柴油计划分配管理制度,农户经营农机用油直接从市场购买 ,油料价格由市场调控。

四、管理改革

五统四包 1982年,中共孝感地委批转地区农机局 《关于稳定完善农机管理责任制问题的报告》。认为“五统四包”的承包责任制比较好。“五统”是统一作物连片种植,以利机械作业;统一安排机械适时用于农业作业;统一抗旱排渍;统一供油办法和供油标准;统一按制定的标准收费。“四包”是包农业作业任务和质量要求,包上交利润、积累和折旧费,包车况,包安全。承包时间定为3一5年,承包机械所有权在集体,承包者只有管理使用权,不能拆毁,不能变卖。在保证农业作业任务的前提下,搞好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做到一业为主,兼营他业。随着集体机械的报废,“五统四包”管理模式消失。

“机油田”挂钩 从 1988年开始,孝感地区大力推广 “机、油、田”挂钩。即以机械完成的农田作业量为目标,以农用柴油为手段,把机 (机械 )、油 (农用柴油)、田 (农业作业量)三者结合起来,以田定油,达到以油管机、促机务农的目的。1989年,全区实行 “机、油、田”挂钩票证管理的乡镇达 82个,占乡镇J总数的55.78%,参加挂钩机车达4415台,签订合同9239份,挂钩面积 24.67千公顷。90年代,随着农用柴油计划分配管理制度取消,“机、油、田”挂钩管理方式随之取消。

健全服务网络 80年代,孝感地区开始农机服务网络建设,先后出现农机专业户、农机管理服务站、农机协会、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站等农机服务组织。经过 20多年发展,孝感市农机服务体系日臻完善。2005年,全市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 2889个;农机户48 834户;农机专业户 12 087户,其中机耕专业户 1985户,机收专业户 651户,运输专业户 5258户,加工专业户 2148户;农机大户637户,其中农田作业大户254户,加工大户 174户,农机经销大户 130户;有县级农机协会6个;乡镇农机 (农业 )服务中心 1巧个;县级农机服务队10个;农机中介服务组织 26个;农机从业人员达到 82 197人。

跨区作业  跨区作业最初是根据各地小麦成熟的时间差,组织收获机械跨行政区域机收小麦,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机手收人。随着农机作业市场化水平提高,跨区作业服务的内容日益丰富。到2005年,机械耕整、水稻机械插秧、水稻机械收获也成为跨区作业的服务项目。境内跨区作业分两种方式:(1)引进外地机械服务孝感市农业生产,借外力提高农机化水平。(2)组织机械走出孝感,延长农业机械年作业时间,提高利用率,增加作业收人。19%年,安陆市农机推广站组织30余台割晒机赴武汉市东西湖机收中稻,为境内第一个跨出的机收作业服务队。当年完成机收作业面积433.33公顷,创收 13.1万元。2003年 5月 25日,汉川市跨区机收服务队举行大规模跨区作业出征仪式,80台联合收割机北跨豫、鲁、翼、津四省市,台平机收小麦46.67公顷,创作业收人 160万元,台平 2万元。

1997年 8月,孝感市农机局第一次引进武汉市4台联合收割机到境内收割中稻,此后引机规模不断扩大,引机类型逐步增多,解决一段时间机械相对不足的矛盾,满足全市农业生产需要。2004年8月30日,安陆市从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引进 140台半喂人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开展水稻收割作业。当年安陆市种植水稻 26.67千公顷,机收水稻 18.5千公顷,机收水平达69.37%,其中外来机械完成机收作业量超过50%。


管理服务机构 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孝感市农业机械管理局是主管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县级事业单位。设 5个职能科室:办公室、规划财务科、监督管理科、科教推广科、人事监察科。下辖 2个二级单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农机化研究所 )、农机安全监理所。原下辖的市农机总公司于 2002年12月改制为民营有限公司,与市农机局脱离隶属关系。市农业机械管理局核定事业编制 16名。其中,局长 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 7名 (正科 5名、副科 2名 );工勤人员 1名,离退休服务人员 1名。到2005年,有市、县级农机管理局 8个,农机安全监理所 (站 )8个,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8个,乡镇农机 (农业 )服务中心 115个,农机经销商67个,乡村农机维修点648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2889个,农机户48 834户,农机从业人员达到82 197人,构成集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覆盖全市的农机化管理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