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企业管理

第四节  企业管理

乡镇企业管理体制,基本延续70年代模式。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与乡、镇、办事处共同管理,市直有关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市、乡两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是松散型的管理办法,属于上下级业务指导关系,以乡镇、办事处管理为主。对企业的管理一度仿照国有企业模式,过多的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政府办工业,企业依赖政府的局面。经过 1996-2000年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绝大部分乡镇企业民营化,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至 2005年,行业管理方式由过去计划管理体制下指令式逐渐转到宏观调控管理、指导和服务上来。

1976年 1月成立地区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1983年 12月更名为地区社队企业管理服务公司,1986年 2月又更名为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1993年6月更名市乡镇企业管理局。2001年 12月,孝感市机构改革,仍设孝感市乡镇企业管理局,负责指导全市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管理局内设 4个职能科 (室):办公室、政策法规科、统计财务科、产业指导科。2004年,市乡镇企业管理局撤销,其行政职能并人市经济委员会。

计划管理  计划经济时期,对各乡、镇 (公社、区)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计划指标层层分解,一直分解到企业。市场经济时期,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对各乡镇只提出计划指标要求,由各乡镇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销售。市乡镇企业局和各乡镇企业管理站,加强对企业月、季、半年、年度计划和生产情况督促检查。

技术管理  主要工作是抓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市、县 (区)乡镇管理局每年举办培训班 20余期,培训500多人 (次 ),还以函授学校为基地,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992年以后,在全市乡镇企业技术人员中,结合技术培训,开展职称评聘工作,促进乡镇企业技术人员素质提高。

质量管理 1976年以前,产品质量在企业内部一般由生产技术科兼管。各主管部门和企业没有专人分工抓质量管理,厂矿也没有产品质量升级计划和质量考核标准。1978年规定每年9月为质量月以后,地区经委和各行业主管局确定专人分工抓质量管理工作,区属企业相继建立 “质量管理办公室”。1980年执行国家经委 《工业企业全面质量暂行办法》,各工厂、企业进一步完善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将成品、半成品、零部件等产品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落实到车间、班组及各个岗位。羊毛衫厂、床单厂、埙酒厂、副食品公司等企业,先后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根据单位实际,确定专题,组织重点攻关,产品质量较之前有很大提升。1988年,市乡镇企业局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市乡镇企业的主要产品,制定市一级的行业质量标准,检查、落实各产品生产单位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生产,还组织达标产品参加省级的行业评比。90年代以来,各企业通过项目改造、技术改造、新增产品、提升产品质量等活动,在产品产量增长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财务管理  根据市财政局财务制度,结合乡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乡镇企业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和成本核算。平时加强监督和检查,建立月、季、半年、年度检查和财务清查制度。指导各乡镇管理站,拟定承包合同,监督合同签订,年终参与合同结算。1998年开始协助市审计部门,对乡镇企业的改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合理界定产权,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安全管理  按照 “横到边,纵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网络。县 (市 )区企业局成立安全生产股,各乡镇成立乡镇企业安全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设立安全生产指导小组,配备专职安全员,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企业成立安全生产专班 ,从厂部至车间、班组都配有专、兼职安全员,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每年5月为安全生产月。市企管局与市劳动局联合进行安全检查。每年开展安全检查不少于 5次,每年的 12月还进行一次年度安全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