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企业

第七篇   工业

1949年,孝感境内工业以小手工作坊和个体工匠为主,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落后。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发 电、机械、纺织、食品等工业。195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64亿元,比 1949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 23.7%0 1958年,开展“大跃进”、“大办钢铁”运动,陆续兴建小钢铁厂、小纺织厂、小水泥厂、小发电厂、小农具厂等 “五小”企业。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加之3年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工业生产 下降。1962年全地区工业总产值 1.33亿元 ,比 1957年减少 0.31亿元,下降18.9%o 1963-1965年,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关、停、并、转部分工业企业,巩固加强食品、建材、纺织等工业,工业生产迅速回升。1965年,工业总产值 2.24亿元,比 1962年增长 68.5%,年均增长8.9%0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大批工厂停产,工业生产出现滑坡。1978年,工业有所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 8.96亿元,比1958年增长 3.4倍,年均增长 7.6%。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工业总量持续扩张。1978-199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4.2%0“八五”时期 ,抓住 “三线”企业内迁等机遇,新建和改造 4404厂、三江雷诺有限责任公司、汉川电厂和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等企业。继法国雷诺之后,一批跨国公司落户孝感,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在孝感投资兴业,增强孝感工业实力。随着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产业由分散向集群、集群向园区、集约向节约环保方向转型,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至 2005年底,初步建成轻工纺织、盐磷化工、食品医药、金属制品、汽车机电五大支柱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51.25亿元,占规模 以上工业的 62.6%。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 505个 ,从业人员 121483人,资产总计 300.31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 252.21亿元,工业增加值 81.8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 239.81亿元,创利润总额 16.54亿元,利税总额 26.09亿元。2005年与 1993年比较 :大型企业从零发展到 5家,中型企业由20家发展到38家。与 1978年比较:大中型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0%提高到4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7.7%上升到 23.2%。国有工业产值 占全部工业产值 的比重由 1952年的 46.3%, 1978年 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20.3%;集体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 1965年的 17.9%, 1978年的23.8%下降到 2.1 %;其他经济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 17.1%上升到 2005年的46.1%。

第一章  工业概况

第一节  工业企业

1949年,孝感境内处于一种以自然农业经济为主的状态,手工匠和手工业作坊散布在乡村与城镇,全区仅有 12家工业企业,且门类少、规模小,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在经济相对繁荣的县城里建有小电厂,最大的工业企业是应城石膏矿。至 1952年底,全区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有 8家,职工 1566名。

1953年,孝感地区开始进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至 1956年,基本完成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区有 108个小型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全区 16个县共有工厂 111家,职工6124人;组织手工业合作社893个,有社员 25 738人。1957年,全区办起国营地方工业企业 133个,其中农具厂 17个,电厂 19个,针棉织厂 9个,造纸厂 9个,日用品陶器厂5个,小印刷厂 19个,小煤矿5个,小发电厂9个,石膏矿厂 1个,小水泥厂 1个,小车船厂 3个;化工行业有焦油厂、制药厂、炸药厂等;轻工行业有麻糖厂、鱼面厂、酒厂、伞厂、锅厂、粮食加工厂等。中央和省属在境内的企业主要有应城石膏矿、武昌乌龙泉石英石矿、汉川 213厂、武昌703厂。到 1957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57个。

1958年,地委、专署着手筹建钢铁厂、农具厂、化肥厂、水泥厂等工厂。同时,湖北省应城盐矿在应城破土动工。在 “大跃进”精神的激励下,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大小小的炼钢炉、炼铁炉四面群起,原有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境内 16个县办工业企业达到 230个,职工 2万多人,乡社办工业企业达 6938个。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地方工业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调整。至 1962年6月,全区地方工业保留企业68个,职工 3021人。随后加快农机、化肥等企业发展。至 1965年底,全区地方工业企业发展到 833家,其中国营企业 149个,集体企业 684个,职工 11 600人。至 1970年,全区9个县都建有 2一3个农机修配厂,建起 5座小氮肥厂、1座小磷肥厂。同年,地区创办全区第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 孝感广播器材厂。1971年6月,“工业学大庆”活动在全区开展起来。同年,全区第一座钢铁厂— 孝感地区钢铁厂在应山建成投产,年产 1.5万吨水泥的地区水泥厂在安陆建成投产。1974年 4月,地区最大的磷肥矿厂— 黄麦岭磷矿建成投产。同时,中央和湖北省在境内也兴办一些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如安陆五七棉纺厂、安陆东方红粮机厂、安陆铝厂、湖北机床配件厂。

1976年底,全区有工业企业 1233家。其中,国营企业 321家,集体企业912家。职工总数达到 10.72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 4.71万名,集体所有制职工6.01万名。1979年4月,进一步贯彻 “八字”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对 19个效益差、耗能大、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1987年 4月,4404厂搬迁孝感市 (县级 )开发区,同年 8月,066基地在孝感建立技术开发部,并迁建 8607厂,随后238厂也开始迁建孝感。

1994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些新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给部分工业企业带来增支减利因素,主要经营指标保持较高增长势头。年底,全市 1724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51.33%的企业实行不同形式的股份制改造,推进集团化经营。共建企业集团44个,网络成员企业 247家。全市有 5家企业依法实施破产。

2000年,全市有 48家企业年产值过 5000万元,其中过亿元的有20家,比 “八五”末分别增加20家和 10家。到年底,全市 189户地方国营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行各种形式改制的155家,改制面达 82%;通过多种形式退出国有行列的有 116家;全市重点发展十大企业集 团,收购、兼并、租赁小企业 70多家。至2003年,福建恒安、广东维达、汾煌、青岛啤酒、上海申欧、浙江爱仕达以及美国杜邦、德国西门子、法国雷诺、日本松下、白俄罗斯轮式车辆厂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孝感。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05个 ,从业人员 121483人。

1978-2005年孝感市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1949-2005年孝感市工业企业结构

 

 

 

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孝感市大中型工业企业

 

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孝感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