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小”工业

第二章  工业规模

第一节 “五小”工业

1951年,在几家铁器社基础上组建孝感专署农具厂,这是孝感第一家具备现代机械工业雏形的企业。孝感地方工业以 “为农业生产服务”、“保证优先发展农业”为指导思想,农业机械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57年底,全区各县都建有农机厂,农机行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孝感地方工业的主导地位。

1958年,“大跃进”运动推动孝感地区现代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陆续兴建一些小钢铁厂、小纺织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小发电厂、小陶瓷厂以及木材加工厂、粮食加工厂等。同时,对一些地方传统名优产品的生产厂进行扩建,如孝感麻糖、云梦鱼面等。由于资金、物质和技术条件缺乏,兴办企业多是土法上马,尽管开工兴建多,但坚持和保留下来的不多。1961年底,全区地方工业有农具厂 18个,针棉织厂9个,造纸厂9个,日用品陶器厂5个,小印刷厂 19个,小煤矿5个,小发电厂 9个,石膏矿 1个,小水泥厂 1个,小车船厂 3个,化工厂 4个。还有麻糖厂、鱼面厂、酒厂、伞厂、锅厂、粮食加工厂等。中央和省属在境内的企业主要有应城石膏矿、汉川213厂、武昌703厂和应城盐矿。1965年底,工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为 19%,农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为 81%。

    从 1970年起,孝感地委、地区革命委员会把发展地方 “五小”工业 (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和小水泥厂 )放在突出位置,提出 “围绕农业办工业 、办好工业为农业、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至1975年,直接组织兴建7家地属工矿企业。1970年,地区兴建孝感广播器材厂,后改为孝感电子仪器厂。主要生产单晶硅、晶体管、油泵电机、电子测量仪等电子应用产品。同年,孝感地区盐碱厂在应城四里棚破土动工,1971年竣工投产,建设规模年产原盐 4万吨。1970年6月,孝感地区钢铁厂在应山杨寨建成投产,年产生铁 8270吨。先后生产生铁、锰铁、水泥、渣砖、硅锰、电石等产品。1984年改名为湖北省铁合金厂。1971年 3月,孝感地区内燃机配件厂在孝感县三汉埠兴建。主要生产柴油机的曲轴、凸轮轴连杆,同时生产榨油机、相式电阻、推土铲。1972年4月,孝感地区水泥厂在安陆兴建,12月建成投产,年产 325#-423#水泥 1.5万吨。后发展成为孝感地区建材行业主要企业。1973年 10月,地委、地区革命委员会选派 284名干部、职工到大悟县阳平镇黄麦岭筹建磷矿厂,矿区面积 13平方公里。经过两年兴建,于 1975年建成投产。开始以采掘、销售矿石为主,后发展为集采选、化肥、化工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国化工 200强企业,全国十佳矿山,湖北省优秀企业,为 “八五”时期国家建设的五大磷肥项目之一。同年 10月,孝感地区肉类联合加工厂在孝感县城兴建。1979年6月投产。设计能力为 日宰生猪300 - 500头,冷藏库 1000吨,冻结能力为 19.5吨/日,制冷5吨/日。


各县根据自身资源状况,相继发展一批为农业服务的地方 “五小”企业。1966-1976年,全区兴建 6个小氮肥厂、3个小磷肥厂、4个小水泥厂。化肥年生产能力3000一8000吨;磷肥年生产能力2000一5000吨;水泥年生产能力 2000一7000吨。经过 “工业大会战”,1970年创办全区第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孝感广播器材厂;1971年,全区第一座钢铁厂即地区钢铁厂在应山建成投产;年产 1.5万吨水泥的地区水泥厂在安陆建成投产。1974年4月,地区最大的磷肥矿厂黄麦岭磷矿建成投产。各县利用本地资源兴建一些有本地特色的小型企业。大悟县 1970年在芳贩兴建铜矿厂;应城县 1971年在城东四里棚兴建制盐厂;孝感县插秧机 1975年试制成功,产品定为湖北 74型机动插秧机。同时,中央和湖北省在境内也兴办一些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如安陆五七棉纺厂、安陆东方红粮机厂、安陆铝厂、湖北机床配件厂。到 1977年,境内工业主要工业品生产达到 160多种,涉及全国12个工业部门中除石油、煤炭以外的 10个部门。经济结构发展明显变化,农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下降为 58.2%,轻工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为27%,重工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