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管理活动

第二节  管理活动

孝感撤地建市以后,按照市级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强工业经济综合管理。1994年,确定试点企业,开展 “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和综合管理示范企业及现场管理样板企业活动,当年评出综合管理先进单位 16家,现场管理样板 12家。

1997年,加速结构调整,强化综合协调,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制定经销政策,组织各种促销活动,全面开拓市场。组织企业以学邯钢、降低成本为中心,开展 “三八”管理活动,试点企业由32家扩大到 80家,综合管理示范企业由52户扩大到 80户。开展 “三盘活一消化”活动,盘活各种闲置资产存量 3.16亿元。加大治理 “三乱”力度,清理取消一批收费项 目,为企业扭亏创造良好的环境。

1998年,强化产销调度。市县两级成立工业抗洪救灾生产调度指挥部,坚持日调度、旬分析、月检查的生产调度,加大电力、资金等难点协调,确保工业经济正常运行。同时狠抓市场开拓,先后组织200多家企业参加武汉汉正街八市联销、武汉国际食品博览会、福州湖北精品名牌产品展销会和建市五周年展销会等活动。

2003年,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全市成立省属企业下放改革专班,在摸清下放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主动与省纺织行业协会、省冶金行业协会、省建材行业协会、省粮食局等有关部门衔接,与相关县 (市 )一起争取省属下放企业补偿安置金 9150万元,帮助企业制定改制方案,协调处理5家下放企业改制过程中问题和矛盾。围绕 “中小企业民营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商贸流通现代化”改革思路,指导督促石油、粮食、供销、烟草等有关部门加大改革调整步伐;完成供销社与棉花企业分开的改革工作;引进中百超市等连锁企业以及其他商贸民营企业加盟孝感商业,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大流通业对外开放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心连心、金润等一批规模较大、功能较强连锁超市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市现代流通的总体水平。

2002-2004年,按照依法治市要求,在制订 《行政执法责任制》和 《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的基础上,市经委与归口各执法单位签订行政执法 “两制”责任书,对执法队伍建设、法制教育、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责任追究作出规定。依据 《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清理精简审批事项。经过三次精简,只保留382项。其中,有51项临时性许可只实施到2005年 6月 30日止。按照 “四个一律”的要求,对各部门对企业的有关收费、罚款项目再次进行清理,重新编印 《孝感市收费文本修订手册》,新取消78个收费项目,降低 19个收费标准,对39项虽有文件依据但不具备征收条件的实行暂缓征收,使收费门槛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组织专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乡镇企业负担大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超标准收费问题、搭车收费的问题进行清理,多收的费全部退还企业。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在企业转民和资产重组过程中,所需办理的工商、税务登记以及产权、水电、房产、土地等过户手续,除证照工本费外的收费一律免掉,涉及房屋、土地登记评估等产权交易的中介费用一律按现行标准下限的20%以内收取。

同时,加强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协调调度工作。2003年,确定 100家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影响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通报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工业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现象,确保全年工业经济目标实现。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在全国、全省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下,积极争取用电计划,科学制订调度方案,注重避峰填谷,合理组织生产,确保重点工业企业的生产用电。在资金融通方面,与人民银行一起,拟定 《孝感市金融机构考评办法》、《培植中小企业黄金客户工作方案》,推动金融部门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投资。同时,积极向省里争取生产调度资金和技改贴息资金。2002-2004年累计争取生产调度资金 1亿余元,技改贴息资金500多万元。2004年,向国防科工委汇报工作,为4404厂一次性争取艳束管项目无偿开发资金2900万元。同时,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增资扩股工作,引进民营业主投资600万元控股运作。在运力组织方面,通过与省经委、武汉铁路局、襄樊铁路分局的紧密联系。基本保证重点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的运力要求。组织编制 《2005年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精心挑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39家中小企业的42个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一方面向省经委申报,争取财政贴息支持,另一方面作为重点项目促进其加快建设进度。

2005年,围绕改革,全面实施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制定鼓励全民创业措施,重点支持科技成长型、协作配套型、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专、精、特、新”型等六类中小企业发展。2005年,全市重点发展 100家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人 11亿元,同比增长 10%; 100家民营排头兵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增长 30%。在完成云梦棉纺厂、应城石膏矿、安陆粮机厂、湖北铝厂和安棉集团等 5家省属下放企业的改制任务后,推动金龙纺织公司收购应城石膏矿、爱仕达公司收购湖北铝厂,完成省汽车工业公司孝感分公司、湖北汽车齿轮厂下放企业的改制工作,推动湖北银光公司改制。省属下放企业通过改制,共安置职工4800人,盘活呆滞资产2.1亿元。

附记 1:工业企业财务管理

1950年 ,工业企业流动资金 实行 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和分别管理办法。1951年 7月,全省对工业企业进行流动资金核定。核资明确工交企业定额流动资金部分由财政拨款,实行定额管理。1951年,执行 ((湖北省营业企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国营企业收支按财务收支计划纳入财政预算,计划利润上缴财政,超计划利润50%留成。1952年后,全省国营企业统一执行国家有关企业财务计划、利润提缴、企业奖励基金、折旧基金及费用开支范围的财务管理规定。1954年,开始对企业进行管理。1956年,制定有关公私合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规定。1957年,将公私合营企业收支按财政体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国营企业利润由税务部门监交、就地入库的办法。1958年,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1959年,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货,推广沙市以表代账、厂内货币结算、班组核算等管理形式。

1961年,执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加强财政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降低企业利润留成比例,企业定额流动资金改由财政银行双口供应。1962年,国家决定停止工业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恢复企业奖励基金制度,企业进行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劳动安全保护费和零星固定资产购置费四项费用改革,开展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要求企业认真执行成本制度,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开展全面经济核算。1966年,实行核定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总额,由财政银行两家供应的办法。1967年,废止四项费用拨款制度,实行企业折旧基金抵拨更新改造资金办法。1969年,取消企业奖励基金制度。

1973年,重新明确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费用开支范围的要求,对亏损企业实行计划补贴、逐级负责、限期扭亏办法,国营企业实现利润有所增加。1978年,国营企业恢复企业基金制度。1979年,部分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实行利润留成制度。

1983年,国营企业普遍实行第一步利改税,废止国营企业上缴利润办法,改为上缴所得税、调节税和承包费,税后利润由企业支配,建立各项基金。同时,企业流动资金实行全额信货办法。1984年 10月,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分别按 11个税种向国家缴纳,由税利并存逐步过渡为完全以税代利的办法。同时,为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执行 《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将企业技术改造费和产品试用费纳入成本的范围。并停止执行国营企业折旧基金50%上缴财政的办法,改由主管部门和地区集中调剂使用 。

1987年,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进行全额承包。主要特征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具体形式有:上缴基数包干超收分成;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定额包干。1987年到1990年为第一轮承包。从 1991年开始实行第二轮承包。1993年 7月1日起,贯彻实施 《企业财务通则》。

2000-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财务的管理分为三大重点:(1)财务管理方式实现重大改变。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改革过去对企业 “统得过死,管理过细”的做法,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把管理重点放在大中型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上,帮助企业建章建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培植新的财源。针对企业改制后的新情况,按照 “少审批,多规范”的原则,从政策、规章、制度上规范各类企业财务行为,指导企业做好财政预算管理、债务风险控制、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等工作,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防范风险能力。(2)重点支持企业改制、破产重组。由市财政局抽出专门人员到企业办公,指导企业改革。参与市电子仪器厂、试验机厂、孝棉集团、钢窗厂、印刷厂、神水集团、机床厂等企业的转民;参与市水泥厂、蓝光燃气公司、黄麦岭磷化公司企业改制方案及剥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参与市永祥制盐公司整体划转中盐总公司项目洽谈;参与市直18家流通公司清算安置工作。流通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坚持 “因企制宜、一企一法”的办法,充分尊重改制企业法人财产权和企业职工意愿,采取股份合作、股权转让、转民、破产、注梢等形式,推动流通企业改革。处置改制企业9家,安置职工246人,安置费用750万元。同时,采取四种形式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企业发展,对特困破产企业,财政补助一块 ;对改制转民企业,财政借款挂账停息豁免一块;对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增长潜力大的企业项目,财政培值一块;对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银行信用好的企业,财政贴息一块。(3)大力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安排资金 1500万元支持市永祥制盐公司破产清算后的企业职工安置。安排1750万元用于支持金龙泉啤酒公司巧万吨生产线技改扩能项目的职工安置,置换432名职工身份,安排资金 190万元用于该项目的征地搬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 2157万元,用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6基地航天中学、中国兵器装备集团238厂子弟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安排 1200万元用于凤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处理改制遗留问题。

附记2:孝感市本级工业

孝感市本级工业由老市直工业 (城区直报企业和驻县企业)和市开发区工业两部分组成。市开发区成立以前,市本级工业主要是老市直企业,规模较小。在 “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实施后,市本级工业经济出现明显变化。

形成工业规模 “九五”末 (2000年),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38亿元,比 “八五”末市本级乡级及乡级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1.7亿元,增长98.8%0 2004年,市本级37家规模以上工业 (其中市开发区21家,老市直企业1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9.18亿元,同比增长19.02%,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额 88.92亿元的 10.3%。其 中,市开发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5.05亿元 ,同比增长 27.95%,占市本级工业的55%;老市直企业完成增加值 4.13亿元,同比增长 13.5%,占市本级工业的 45%a 2005年,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6家,完成工业增加 10.29亿元,增长 11.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2.6%。同年,市本级规模以上36家工业企业平均资产为13 912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5557万元高8355万元;平均每个企业完成的增加值2558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 1517万元高1341万元。2005年,孝感市本级 GDP31.61亿元,比上年增长 12.8%,比全市平均增幅高 2.3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由 2003年的 8.47%上升到 2005年的8.77%一 、二、三产业比重为1.2 : 59.9 : 38.9。年末,市本级全口径工业增加值 15.66亿元,占市本级GDP的49.5%,对GDP的贡献率为57.2%,拉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成为市本级经济的主体。

形成支柱产业 2004年,孝感市本级工业基本形成光机电 (汽车)、纺织服装、盐磷化工、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光机电 (汽车)等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市开发区内,有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汉光电工厂、爱普科斯公司、航天机电公司、红峰机电公司、大禹电器公司、江河橡塑公司、光源电子公司、红林机械厂的胶塞模具公司、捷能特种光源)。广华源公司既生产食用盐,又生产工业用盐,与应城的氯化按、纯碱生产企业配套,形成化工产业链;黄麦岭磷化工公司主要产品为磷按,产品质量与美二按媲美,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纺织服装业在老城区和市开发区纺织工业园,主要企业孝棉集团公司形成纺纱26万锭、400台喷气织机、500万件套服装的生产能力。饮料业集中在老城区,主要企业金龙泉啤酒公司年底达产 10万吨;麻糖米酒公司的麻糖和米酒,是享誉国内的老字号产品。

高新产品增多 2005年末,市本级工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巧 家,占市本级工业企业数 41.7%,占全市30%;生产高新技术新产品60种,占全市26.9%。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在全省、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享有一定知名度,如三江航天系列产品,EPCOS微型放电管系列产品,汉光牌大功率速调管、汽车光源、特种光源等,华中牌车灯、民用激光、光电仪器、光学元件,捷能公司物种光源产品、电子镇流器,富华公司激光枪瞄、大禹电器公司的水电阻起动器系列和 HPS智能进相器系列等。

经济效益提升 2004年,市本级工业实现利润 8.99亿元,比 2000年增长75.2%。其 中,市开发区实现3881万元,占市本级工业的4.3%;老市直工业实现利润8.6亿元 (供电8.3亿元),占95.7%。实现税金 1.19亿元,占全市总额 11.84亿元的 10%,比 2000年增长 1倍。其 中,市开发区实现税金 2170万元,占市本级工业的18%;老市直工业实现税金 9745.2(含供电5132万元)万元,占82%0 2005年,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 16 567.4万元,比上年增加8507.7万元,增长1.06倍。每个企业赢利水平460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53万元。


发展后劲增强 2004年,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投资 1.3亿元,对磷按进行扩能改造,磷按生产能力由24万吨扩大到30万吨,同时,开发球团矿项目,并竣工投产;金龙泉啤酒 (孝感)公司投资3000万元进行扩能改造,年生产能力由7万吨扩大到 10万吨;孝棉实业公司投入 1.3亿元,纺织工业园一期工程6万锭高档纺纱生产线项目竣工,并投入试生产;三环印务整体搬迁工作启动,进行厂房建设;广盐华源有限责任公司收购永祥制盐破产资产后的技术改造工作已经完成。2005年,市本级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2%,比上年增长3.4%。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68亿元,增长 0.4%。全年工业施工项 目28个,实际完成投资 4.47亿元,比上年增长 15.6%,占市本级工业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4年的28.7%提高到2005年的30.45%。施工项目比上年增加 11个。2005年,市本级工业投资项目过 5000万元有:孝棉实业集团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完成投资0.75亿元;湖北创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木地板项目,完成投资0.61亿元;孝感高新纺织异地技改项目,完成投资0.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