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养护

第二节  公路养护

1949年,孝感境内公路养护工作经历接管与抢修、恢复与改善、发展与提高的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政府重视公路交通工作,使公桥养护逐渐走上正轨,养护队伍不断扩大,养护技术由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作业;养护用料由人力运输,发展为机动车辆运输。公路科技成果迭出,养护机具革新和养护技术不断提高。1981年之后广泛应用沥青混凝土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使养护周期不断延长。道路标准化和美化工程的实施,促使路桥养护工作不断改进与完善。

一、养护形式

孝感公路养护先后有专业道班养护、道班常年养护辅以群众突击养护、专业道班与群众共同养护、季节性养护等多种养护形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路部门对成路线进行简单养护,对不通车路线逐步恢复,公路养护与恢复通车同步进行。1949年 2月,湖北省公路局在安陆设立工程队,管理养护襄花线花园至安陆公路,各县内公路养护由华中、中南公路局和湖北省公路局派驻的临时抢修工程队负责抢修公路,以维持通车。1949年 6月,成立 4个抢修工程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抢修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破坏的主要公路路段。其时,境内有2个抢修队,分别负责抢修黄破至土岗公路和长 (江埠 )孟 (家楼 )公路长江埠至随应桥 105.3公里路段。

1951年 2月,全国交通会议决定,凡通车路线除特殊地区外,一律按 “专业道班与群众分工共养制”建立养护组织。7月,全省设4个工程队,5个工务段。孝感地区境内有安陆、黄破 (1983年 11月划归武汉市 )、崇阳 (1965年 3月划归咸宁)3个养路段,共计管养里程753.19公里。是年,湖北省公路局又在应城、应山马坪设立养护工区。孝感、汉川、大悟 3县尚未设立养护工区或养路分段,公路由县乡两级组织沿线群众不定期进行养护。

1955年 11月,全区各县分别采用群众突击、代表工制、车船建勤养护公路。1958年 7月,交通体制改革,省道干线下放县管。7月,孝感专署工业交通局设立工程科,统一管养孝感全区干支线。后因线路多,辖县养护机构不健全,加之重新建轻养护,干线公路养护质量普遍下降。

1959年 9月,全省公路养护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党政关系以地方为主,养路资金和技术业务工作以省公路交通部门为主,据此将干线公路管理权收回,实行分级管理,成立孝感专署养路总段,接管安陆、应城、云梦、大悟、黄破等 5县养路段,专管干线养护。孝感专署交通局下设工程队,县交通科下设支线养路队,负责管养支线公路。至此公路养护状况开始回升向好。

60年代初,公路养护以巩固提高,养好路面,提高列养公路通过能力为主,在泥结碎 (砾 )石路面上加铺磨耗层,稳定保护层和松散保护层,养护周期有所提高。1962年,湖北省交通厅颁布 ((公路养护四大管理办法 (草案)》,使公路养护质量普遍得到提高。干线消灭大坑槽,支线改变以土代料填补坑槽。干支线列养公路路面基本平坦,晴雨通.。1964年,孝感全区开始实行代表工制,将代表工编人道班和以公社为单位成立的代表工养护小组,道班工人分到组参加生产兼作技术指导。1965年春,湖北省政府增设咸宁专署,孝感养路总段管辖孝感、汉川、云梦、应城、安陆、大悟、黄破7县养路分段和应山马坪、长岭两个工区 (汉阳、应山尚未设段 ),管养干线公路 378.982公里。1966年下半年至 1969年,由于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孝感地区公路养护工作受到冲击,除少数道班坚持正常养护外,公路养护基本停滞不目1。

1970年 5月,全省公路实行干、支线统一管理,并按地区设 8个养路总段,管理本地区干、支线公路的养护。养路总段下按县设公路段,直接负责各县境内干、支公路的养护与建设。此时,孝感地区养路总段撤销,成立孝感地区公路工程队,干支公路统一由其直接管养,并在交通局领导之下代管各县公路工程业务。1973年 3月,恢复养路总段。1975年,孝感地区养路总段改称为孝感地区公路总段,汉阳县干支公路养护业务移交武汉市公路总段。1978年7月,孝感地区公路总段机构升格为副县级 (处),机关股室改为科,直属单位仍为机务队、油池。各县公路段先后改组为股。同年,孝感全区 “以养护为中心,大中修为重点”,纠正重修轻养偏向,加强公路养护。1979年,社队取消代表工的补助,不再参与分配。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公路养护,湖北省交通厅提高代表工的生活待遇,各县代表工队伍基本稳定下来,成为养路工作的骨干力量。

进人 80年代后,公路养护执行 “养、改、接”方针,进一步提高养护公路技术水平,在养好干、支线同时,将区乡公路纳入列养,建立群养道班,实行民办公助。加强对公路绿化、水毁防治、民工建勤、路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区公路向美化、净化、标准化方向推进。1981年初开始实施公路养护承包责任制,使养护质量明显提高。1983年 11月,黄破县公路管养业务移交武汉市公路总段。1985年,公路养护进人发展和提高阶段。养护管理实行 “五定一奖赔”制度 (即定资金、定人员、定里程、定材料、定好路率;奖励完成好的,完成不好的罚以赔偿 ),实行养护大承包,沥青路面集体作业,其余包到个人。

1993年,成立地级孝感市。至此,孝感市公路总段辖孝南区与应城、安陆、广水 3市及汉川、云梦、大悟、孝昌4县的公路管养业务。同年,在抓紧建设的同时,采取固定专班,加强对公路的养护,做到养建并重,主干线.通无阻。1997年,从 4月 1日开始在全市公路系统推行以 “分灶吃饭、三定两挂、双重考核、标工计酬”为主要内容的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以国、省道为主,包括县乡在内的各类公路的路容、路况、路貌有明显改善。1999年,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养护与建设初步实现分离,将公路施工企业推向市场,至年底全市公路系统有分公司 12家。同时,公路总段对养护机构的设置及职责、养护的检查与奖惩、养护资金及生产管理作出全面规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养护工作责任制。2002年,对 “定额养护”、“国路民养”、“标工计酬”等养护改革进行系统总结和完善,通过合并班组组建养护中心或公司。2003年,全市公路养护工作,重点围绕养护体制改革,按照公路养建市场化方向,明确养护责任,提高养护效率,促进好路率提高。

2005年,随着全市公路等级提高、公路里程尤其是农村公路里程的大幅增加,确立 “收费公路收费养、列养公路计划养、新增公路调剂养、通乡公路补助养、通村公路群众养”的思路,通过试点,以点带面,探索和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新机制、新办法。同时,全市在养护运行机制上实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养护三项制度(劳动、用工、分配)改革,坚持 “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理念,养护生产实行 “定额养护、计量支付”的管理模式,使有限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益。至2005年末,孝感全市列养里程为5125.999公里,实施GBM工程424.251公里,实施文明样板路 176.302公里。全市公路职工总人数 3361人,有 39个机械化道班管理和养护全市公路。

二、养护技术

1949年,境内公路均系土面泥结构、碎石路两类。公路养护技术较简单,多在公路两侧取土填补坑槽,对砂石路面则适当补充石料,填坑补槽,对腐朽的木质桥梁和车道板则用新木质更换,使用的是原始工具,手工操作,养护周期短。1953年,道班工人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养护公路的方法仍较落后,填补大坑小槽完全靠手工操作,养护的工具仅有板锄、钉耙、十字镐、毙箕、扁担和铁轴木轮板车,劳动强度大。1954年公路部门开始重视公路养护的技术性、科学性。1955年,长 (江埠 )孟 (家楼)公路安陆县境内的18道班为延长磨耗层使用周期,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配比。

不同季节松散保护层配比

 

在养护操作上总结出 “四不补”(填补坑槽时,不挖盒子不补,材料规格不对不补,底层不清理不补,材料不拌合不补 )和 “五不铺”(材料不分筛、不作试验、拌合不匀、含水量不对、不清底刷浆不铺)的经验。同时,全区开展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的技术革新活动,淘汰无轴板车,换上有轴板车。1956年,应山县马坪、长岭工区率先使用胶轮板车,大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工效由此提高数倍。1958年,公路职工开展 “双革双化”(技术革命、技术革新;车子化、轴承化 )运动,大力发展小型运料车,使胶轮板车普遍推广到养护运料工序中。1959年,各县养路分段机修班先后革新自制出单、双回砂器、扫砂车、轻便刮耙、两开活动板车和人字筛等。1960年,孝感专署养路总段成立机务队,湖北省公路局下拨 13台载重汽车,投人孝感全区公路一线养护,更大程度上减轻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工效大为提高。

1963年,在汉孟线毛陈至陈八埠、城关至河口计 10.22公里路段分别试铺渣油路面成功,为提高公路路面等级、全面铺开渣油路面而闯出新路。1965年,孝感全区在列养公路上建立磨耗层、铺装松散保护层路面。小修保修时,除及时填补坑槽、轮辙、挖填路肩、清理边沟外,主要采取经常性的刮、扫、回、匀、加砂方法,消除路面砂波砂浪,保持松散保护层适度均匀,使路况、路面质量相对稳定,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高。1967年,开始在境内干线上铺筑渣油路面。全区养护工作亦出现新的转折,在搞好砂石路养护的同时,摸索出养护渣油路面的经验,采取 “两勤、三及时”的方法,延长油路的使用周期。1973年,交通部颁发 《渣油路面施工养护技术规范》。孝感地区公路部门根据自身条件对渣油路面养护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对渣油路面进行初期养护时做出六点规定。云梦县公路段在渣油路面养护中总结出 “一严、二坚持、三要、四不补”的一套养护方法,在全省渣油面科研会议上交流并在全省推广。1972年始,养路机械的应用有较大发展。1975年,孝感全区有工程汽车54辆,压路机7台,手扶拖拉机41台,碎石机 6台,拌合机 3台,共计 111台。各县养路分段配有车床、刨床和电焊机,为革新制造养护机械提供条件。至1981年,孝感全区拥有各种养护机械 124台 (套 )。其中,推土机 1台,压路机 11台,载重汽车35辆,自卸汽车 5辆。机械工人由50年代末 48人,到 1981年发展为402人。1985年以后,公路养护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路面材料加工、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道班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好路率不断提高。1990年,孝感全区有各种养路机械 181台。其中,工程汽车 53台,各种拖拉机 76台,压路机 19台,推土机2台,各种碎石机 13台,沥青洒铺机9台,拌合机9台。

至2005年,全市公路养护道班由原来的 139个合并为 39个机械化管理站,配备相应的养护设备,全市养护作业由过去的以人工为主的作业方式逐步变为机械化作业。专业化养护逐步形成,提高了养护生产效率。热再生、沥青冷补料等新材料新工艺也在 日常养护中得到较好应用。

三、公路绿化

1949年,境内公路两侧树木甚少。1950年,始在长孟路 (原襄花路,今 316国道 )、孝隔路 (孝感至云梦隔蒲 )栽植树木,因种植后未加以管理,成活率较低。1952年,以线划段,实行专业养护,在汉宜、汉孟、安花、汉小等支线陆续植树。

1956年,交通部提出 “包植、包活、包养、收益归群众”的方针,孝感地区境内以公路沿线划段成立养护小组,突击进行公路绿化。1958年,中共湖北省委提出 “修路与绿化并举”的要求,大力开展冬季造林,孝感地区各县发动公路沿线社队在公路两侧植树,形成高潮。

1962年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公路绿化及其管理作出规定。湖北省林业厅、省公路局制定出公路绿化管理办法和奖惩条例,对毁坏公路路树者实行 “毁一 (棵 ),栽三 (棵 ),罚五 (元 ),并追回原物”。全区建立护林组织,实行道班、社队、护林员三结合,国家出苗,群众栽植,道班与社队订立合同实行共管,并由生产队派员护林培育,在成材间伐更新时实行收益三七开 (社队七成,国家三成,也有国家七成,社队三成 )。

1963年,孝感专署养路总段制订 1963-1967年干线绿化规化,增加经费投人,使公路绿化成为公路养护的重要组成部分。1965年,湖北省公路管理局制定 《公路绿化评奖办法》,孝感地区各县根据实际,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白杨、法桐、刺槐、枫树、水杉等树木,采取国家出苗、群众栽种的措施,道班与当地社队签订共管合同,群众护林积极性高涨。至 1965年,在林业部门紧密配合下,全区公路绿化里程占管养里程 70%以上。1966年底,湖北省交通厅规定从 1967年 1月起,干线每 5公里设一名护林员,由 “代表工”代替。

“文化大革命”中,无政府主义泛滥,护林员被撤销,管理体制被破坏,绿化植树前栽后毁,乱砍盗伐路树现象严重,在应山、安陆两县,有的线路两侧树木无一幸存,公路绿化损失很大,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1979年后,恢复和健全公路绿化管理机构,绿化管理制度恢复。随着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和加强,各县公路绿化工作情况逐渐好转。1980年,《湖北省公路绿化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建立公路造林育、栽、管 3个环节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孝感地区各县动员沿线群众配合公路部门广泛开展绿化公路活动,并建立公路绿化组织。至 1981年,孝感全区列养公路 1926.06公里,绿化里程 1449.18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75%,成林 238公里,成荫286公里,共有树木 186万余株。1982年,孝感地区公路总段认真执行公路绿化 “谁造、谁有、谁受益”政策,层层签订树权长期不变的合同。对干线公路绿化采取由公路部门出苗,沿线乡村栽管,收益按三七分成 (国家三成,乡村七成 ),并建立道旁绿化档案备查。支线公路由沿线乡村自选、自管、自收益。


1990年,全区列养里程 3831.95公里,绿化里程 2076.57公里,有 1767.6公里绿树成荫。1994年,评定 107国道孝感市境文明样板路 (GBM)为湖北省第一名,316国道孝感市境文明样板路与襄樊市并列第一。1998年全市公路绿化完成庭院绿化 12个,建园林式庭院22个,植行道树 1203公里。至 2005年,孝感全市列养公路 5125.999公里,绿化里程 3908.3公里,成荫 2620.8公里 ,占公路里程总数的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