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网点布局

第二节    网点布局

一、批发网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7年,这一时期,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从城市到农村建立批发和零售机构。1955年,各县成立日用杂品批发站,后改为经理部,批零兼营。1984年9月,孝感地区在孝感市搞试点,将百货、纺织、副食、五金4个公司与各 自所属的批发部合并,成立4个专业批发公司,同零售门店脱钩,由原来的部门管理型变为实体经营型。改革后4个公司的行管人员由原来的 179人减少到 119人,减少 33.5%,充实经营力量,扩大销售业务。12月,汉川县对 4个工业品公司亦进行了改革。1985年,通过改革商品流通体制,初步打破 “三固定”(固定供应区划、固定供应对象、固定倒扣率 )的商品分配渠道,至2005年,流通体制逐步形成 “三多一少”(多条流通渠道、多处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 )的格局。

二、零售网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供销合作社基本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市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是县以下流通的主渠道,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58年,全区5844个农业社内建立供销部。到下半年,全区各县以区为基础建立人民公社,继而又进一步将所有基层组织全部下放到人民公社。调整商业网的同时,在422个集镇上,本着 “小并大,私并公”的方法,归并一部分机构。商业网点的合并、下放,致使商业出现一些混乱,市场流通出现阻塞。1958年大合并,以及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机构、人员的多次变动,机构弱、骨干少,政治质量差,业务水平低,不适应社会主义商业形势发展的需要。随后,让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一部分原来的小商小贩退出去,恢复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城市招收一批知识青年和补充一批骨干。1962年,全区有国营及负责城镇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和个体商贩共 6400人。从调整前后看,国营网点人员逐年减少,合作商店网点、人员逐年增多,个体商贩网点人员前期扩大,后期缩小。

1978年,为了活跃市场,搞好供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根据群众需要,对商业网点进行合理调整。全区共增设新门市部33个,代销、代营店 24个,流动服务车85部,摆摊设点 181处。在交通要道和市镇中心,增设通宵服务窗 12个,门市部 3个,夜市33处;有 19个门市部由半天营业改为全天营业。并且做到商品多样,陈列丰富,基本上从早到晚,从大街到小巷,群众都可随时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1983年,孝感地区推行以承包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商业部门于 1月份开始,在应山县工业品零售和饮食门店 14个单位开展利润包干、超利分成、超利全留、毛利分成、集体承包和个人承包等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试点。继而在全区推行。至年底,全区国营商业零售门店 732个,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占89.2%;饮食门店 157个,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占99% 0 1995年,全市商业系统共投人网点建设资金 1100万元,新增网点面积近 20 000平方米。

2004-2005年,各级联社对照市政府下达的 “两连一代”(连锁经营、连锁配送、总代理 )三年(2004-2006)发展规划目标,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加快经营网络的扩充、巩固与提高。(1)培育龙头企业。全系统在主导行业一定区域内初步构建起农资、棉花、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医药等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先后组建和培育 14家龙头企业,供销社传统经营阵地逐步恢复。龙头企业拥有连锁经营网点 3642个,覆盖乡镇 104个,实现销售额 2.85亿元,主要商品经营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2)实施 “超市下乡”工程。孝南、大悟、安陆等县市也在农村乡镇大力发展供销超市。其中,孝南区社形成 “乡乡建超市,社社有阵地”的局面。(3)参与 “万村千乡”工程。安陆市供销社成功地使该市获得国家商务部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孝感首个试点县的认定,供销社被明确为承办主体单位,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配置设施、统一施工改造、统一标识标牌的 “五统一”方式,在 6个乡镇和20个文明新村建设中改造中心店 12个、支店 48个、农家店 157个,初步搭起 “乡乡村村有网点”的框架。各县市区供销社烟花爆竹经营基本形成 “配送中心一乡镇代批点一零售点”三级经营网络,大部分品种实现总代理、总经销。“两连一代”的发展,推动农村商品流通的现代化进程。2001年后,各类购物中心、超市等商品交易组织发展迅速。至 2005年,全市开办购物中心26家,超市 3000多个,连锁专卖及特价加盟专业店449家。

三、市场网点

孝感解放之初,战乱刚平,城乡百业凋零,市场萧条。专署工商科在孝感地委和专署的领导下,积极组建国营贸易机构,组织货源,调剂供求。当时,孝感最突出的问题是食盐紧缺,食油不足。工商科责成刚组建的专署贸易公司从武汉调回食盐 50多万公斤;从河南购进黄豆35多万公斤,加工成食油投放市场。起到平抑物价、稳定人心的作用。同时,按照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和省人民政府发布的 《贯彻贸易自由政策和合理管理市场通令》,动员私营工商业恢复生产经营,鼓励深购远销和自由贸易。召开各种物资交流会,集市贸易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5年,全区集贸市场达258个,成交额3306万元,并出现以粮食、棉花、木材等商品为主的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形式一般为白日集、隔日集、露水集和夜市等。广大农村以露水集居多。初级市场的购销对象,除少量城镇小商贩外,主要是农民。他们一方面出售自产的农副土特产品,另一方面购买自己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有些农村集贸市场一度被取缔,农民中互通有无和城镇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只好到村口、路旁、贩地、田野搞对手成交。1957年,政策略有放宽,集市贸易开始活跃起来。1958年,全国大搞 “人民公社化”,强调 “一大二公”,社员的自留地被收走,家庭副业被取消,自由市场被限制,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严重不足,黑市价格猛涨,1.4元 1公斤的猪肉,在黑市上卖到10元 1公斤。1960年 11月,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2条),明确提出农村自留地政策长期不变,允许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集市贸易。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及时颁布 《进一步活跃城乡集市贸易,加强市场管理》的八项规定,允许农民、手工业者和国营商业在规定范围的集市进行自由贸易。是年底,全区集市贸易基本放开,黑市价格公开,上市物资增多,物价开始回落。同时,通过贯彻国家工商局对集市贸易管理提出的 “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促进全区集市贸易发展。1961年,全区共有集贸市场 270个,成交额 2831万元。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确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集市贸易视作阶级斗争的反映。1963年 3月,中央发出 《关于严格管理大中城市集市贸易和坚决打击投机倒把的指示》,提出 “加强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20字方针。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全地区县辖镇开始用国营商业代替私商的工作,关闭粮油市场、蔬菜市场和肉食市场,造成集市萧条冷落。

1966年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掀起批判 “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高潮。城乡集市贸易被列为“三自一包”的组成部分,是 “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推行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产物,是 “资本主义的尾巴”。因此,对集市贸易普遍采取 “一关、二赶、三收、四罚”的做法,组织机关干部、公安干警、市管人员和民兵巡逻检查,层层封锁,“围剿”集市贸易。“踢篮子、掀摊子、折杆子 (秤 )’’ 的处罚屡见不鲜,老太婆上街卖自养的鸡也要受到处罚。居民买菜只能到国营菜场排队。到 1976年,全地区城镇的集贸市场基本关闭,农村小集市下降到251个。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扩大市场调节,开放城乡集市贸易。1979年,全地区城乡集贸市场恢复到316个,市场成交额达 6931万元。在孝感城区也开始形成以街代市、以路代市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如大东门市场、彭家湾市场等,初步改变国营蔬菜公司独家经营的局面。1983年 2月,国务院颁布 《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更是激活城乡集市贸易。据 1984年统计,全区集贸市场发展到416个,成交额 20 781万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31.8%和 200% 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农副土特产品的快速增长,也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集市贸易的方式和内涵亦发生很大变化。(1)集贸市场逐年增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年成交额快速增长。1985-2000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605个,比1984年增长 31%,市场年成交额 570 978万元,是 1984年的27.5倍。其中,成交额过 1000万元的市场64个,过 5000万元的20个,过亿元的3个。孝感城区的交易市场由1979年的2个发展到 19个,年交易额62 300万元。在广大农村,集市贸易的形式有很大的变化,原来的露水集变为全日集,隔日集变为天天集。被停办多年的夜市也在各县市城区悄然兴起,呈现出市场繁荣、百业兴旺的景象。(2)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搞长途贩运,激活商品流通,起引缺泄余的作用。从 1983年起,各种交易所和交易货栈、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应运而生,形成深购远销的贩运大军。孝感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农副土特产品,如孝南的莲藕、汉川的鲜鱼、广水的蒜9 (头 )、大悟的板栗等运往全国各地销售,又从外地运回孝感短缺的瓜果、干货和海鲜投放市场。仅 1984年,孝感全区运往外地的农副土特产品达7500多万公斤,从外地运回的物资约 1300万公斤。流通渠道的.通,既增加了农民收人,又丰富城镇居民 “菜篮子”。到2000年底,全市各种交易所 (行栈 )有 1800多个,有资格证的经纪人202人,从事长途贩运的达25万人。(3)商贸街的兴建和发展,解决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场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1983年6月,孝感城区建成的第一条由个体工商户出资,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建筑的八里商贸街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八里商贸街总投资5600万元,占地面积2.24万平方米,东临长征路,西接城站路,街长约600米,有经营门店220个。开始以经销批发烟酒副食为主,逐步扩展到日用百货、电器电料共 500多个品种,年经营额逾亿元。到2000年,共新建、改建商贸街 173条。

市场建设不断完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1991年以来,全市新建、扩建、改造各类市场 1700个,总投资2亿元,超过前 13年投资的总和,现有具龙头作用的中心批发市场 30个,专业市场 116个,集贸市场400个,个体农民货栈 2000多个。1992-1995年,相继建成开业的孝南区南大市场、应城市蒲阳市场、安陆市东大市场、云梦县珍珠坡市场、广水市北大市场、孝感市花园商业广场成为孝感市大型市场的龙头,在商业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个体私营商业网点7.14万个,从业人员 21.2万人,分别比 1990年增长 1.3倍和3.6倍。个体私营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4.3亿元,比1990年增长2.63倍 ,年均增长 29.4%。

2000-2005年,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交易市场要求也不断提高,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呈逐年萎缩态势。2004年,根据 《行政许可法》规定,对市场及其经营户分别实行公司登记和个体登记,原核发的 《市场登记证》和 《市场摊位证》取消,实行 “证改照”。新开办各类市场的登记和监管适用企业登记注册法律法规,为推行市场业主负责制奠定基础。大型综合性超市的出现打破集贸市场在城乡农副产品交易中的主导地位。至2005年底,登记的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 256个。其中,集贸市场 221个,其他市场 35个。

1975-1993年孝感各地集市贸易成交额

 

四、专业市场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田、饲养畜禽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为饲养畜禽提供饲料。由于政策开放,农民有饲养畜禽的自主权,畜产品自由上市,价格随行就市,农民开始从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鸡生蛋换油盐钱的小农经济向以饲养畜禽为主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并能直接进人畜产品流通领域,实行产销一体化。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体系由经纪人、中介组织和交易市场组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孝感市共组织各类畜禽及其产品营销协会、联合体和中介组织 130多家,常年从事畜禽及其产品流通的人员有 4万多人。其中,在武汉市从事畜禽及其产品经营的有 1500多人。2004年,孝感市有各类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403个,年成交畜禽 5039.6万头(只),其中,生猪 116.36万头,牛 8.61万头,羊3.31万只,家禽 4132.76万只,特禽778.6万只,年成交额 7.78亿元。全年外销肉猪 56.25万头,占出栏总数的26.1%。其中,供港活猪2.03万头,从外地调进肉猪 16.32万头,销往外省的24.59万头,销往省内其他地区的29.64万头,全年净调出生猪 39.9万头。全年调出家禽 (含特禽)2479.7万只,占家禽出栏总数的36.20%,占家禽商品量的43%;全年调出禽蛋 6.5万吨,占禽蛋总产量的29.5%0 2005年,全市各类市场增加到572个,成交畜禽6481.92万头 (只 ),年成交额9.24亿元。

1984年,湖北省工商局根据全省各地自然资源和社会需要情况,提出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的意见。云梦县工商局根据该县隔蒲、义堂两地农户素有编制竹蔑器出售的习惯,遂在该县城区开辟一个场地,专营竹蔑制品,开创孝感地区专业市场的先河。嗣后,小工业品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相继诞生,且具有一定规模。1987年 1月,应城市城东小工业品市场竣工开业,是工商部门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工业品市场。该市场始建于 1986年,建筑面积 12 776平方米,投资215万元,容纳摊位 150个,经营服装鞋帽、五金百货等 240个品种,年成交额2800万元。1992年 10月,孝感第一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南大市场正式启动,该市场第一期工程占地70亩,投资 760万元。场内建有经营大楼 5栋,大跨度货棚5座,仓库 3栋,总建筑面积 1万平方米,主要经销批发水产品和水果。1993年,市场面积扩大到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 1800万元。其中,水产品市场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水果市场居全省第二。经营业务辐射全国18个省,形成 “大集、大散、大流通”和 “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格局。年成交额由 1992年的300万元,增至2005年的3.8亿元。1997年,南大市场被省工商局定为省级商品市场。到 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市场88个。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37个,工业品市场 51个。

1992年后,由于经济体制和物质流通体制的改革,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随之出现。到 2005年,全市共有汽车交易、钢材、水泥、煤炭等生产资料市场 12个,有金融、证券、建筑劳务、人才交流等生产要素市场 21个。专业市场经营品种分为三种类型:(1)产地型。这类市场是以家庭工业和从事种植、养殖专业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为推销当地产品服务的,参加交易的人员主要是生产者和贩运者。汉川市马口镇的 “两线”(电缆线、涤纶线 )市场、孝南焦湖的莲藕市场等属这种类型。(2)销地型。这类市场多数是为适应当地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从综合市场分离出来的,主要把外地产品吸收进来在本地销售,参加交易的人员主要是贩运者和消费者。孝感城区北外街服装鞋帽市场、应城市光明干鲜果批发市场、孝昌花园商业广场等属这种类型。(3)集散地型。这类市场是在传统集市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地并无优势产品,只是把外地产品吸引进来再流向别的地区,参加交易的主要是购销员和贩运者。孝南的南大市场、安陆的东大市场、广水的北大市场等属这种类型。

    1993年 12月,孝感市工商局成立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管理所,负责孝感城区新汽车、新旧农用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交易市场及全市旧汽车交易市场和生产厂家交易市场的验证盖章及城区建筑、金融、证券、信息、科技、木材、煤炭、钢材和废 旧金属、废旧汽车等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 日常监督管理和依法对建筑劳务市场、汽车经营市场等 “双生”市场主体的合同签证等工作。1995年,成立孝感市运输市场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城区个体运输市场和刚刚运营的出租车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1995年7月,孝感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孝感市物质贸易中心共同成立孝感市新旧机动车交易中心,为进场交易的各种车辆提供过户、上牌、保险、代购、代销等 “一条龙”式服务。该市场从成立之初的年办理旧车过户约600台,成交额约3000万元,到 2005年发展到年办理旧车过户约 2000台,成交额约9000万元,成为全市第一个有形的生产资料市场。2002年 9月6日,孝感市工商局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管理所更名为专业市场管理分局。其后全市专业市场管理机构相继统一组建专业市场管理分局,全面履行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监管职能。

北外街小商品市场  孝感城区北外街小商品市场,是经原县级孝感市政府批准,在北门外正街基础上分两期建成的 “以街代市”市场。1989年 12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并投人使用,建货棚 160个,占地面积 3000多平方米。1996 年,向北扩建货棚 90个,占地面积 2000平方米。总投资 400余万元。该市场位于孝感城区中心商业区,呈南北走向,南邻槐荫大道,北抵孝感人民广场,全长432米,宽 12米。东西两侧门面为私人所有,共 230间,经营户 189户;中间摊棚 232间,经营户 232户,共有从业人员 1200余人,其中下岗再就业 125人,城区待业青年 400余人,进城经商农民600多人,是孝感市最大的服装鞋帽专业零售市场。2002年,为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市场内的消防安全进行一次整治改造。拆除货棚 18个和违章建筑,使人行通道由原来的1.3米扩宽到4米,疏散通道由2米扩宽到4.7米,基本达到消防安全设施齐全,人行疏散通道宽敞,店面整齐划一的目的。由于有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功能,吸引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经商人员。2005年,市场 日人流量最高达2万多人,年成交额 13 000万元。每年收取各项税费380万元,落实下岗职工相关政策后,实收 290万元,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再就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南大市场 1992年 10月,孝感第一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南大市场正式启动。该市场第一期工程占地 70亩,投资 760万元,场内建有经营大楼 5楼,大跨度货棚5座,仓库 3栋,建筑面积 1万平方米。从 1993年起,市场一再扩大。至2005年,市场面积占地240亩,累计投资2.2亿元,经营场地6.6万平方米,经营门面420个,各类经营大户 500余家,从业人员6000人。南大市场位于孝感城区以南 2公里处,316, 107国道穿境而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是以水产、水果、蔬菜为骨干,以南北带货中介中转为特色的全省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水果来源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市区,主要销往市区及周边的云梦、汉川、孝昌等县市。水产品来源于省内的仙桃、洪湖、嘉鱼、汉川、天门和本地,主要销往河南、河北、安徽、内蒙古、山东及东北等地。产自孝南焦湖的优质莲藕在北京、广州、深圳十分.销,形成 “大集、大散、大流通”的经营格局。1997年和 1998年,南大市场被原国内贸易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和省级商品市场;1999年被评为全省 35家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2000年挤进全国同类百强市场之列;2002年被国家九部委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市场实现年交易量4.8亿公斤,实现交易额达 10.6亿元。

东大市场  安陆市东大市场位于市区中心,是大型综合农贸市场。市场占地 巧。亩,建筑面积 6万平方米,总投资 2500万元。市场具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东连京广大动脉,西接汉渝铁路,316国道南北贯通。逐步形成以水果、家具、副食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批发市场。199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批发市场,1999年被省统计局授予 “湖北农产品综合市场 20强单位”,连续 3次荣获 “全国文明市场”称号。2005年,市场实现年成交额 5.46亿元。

蔬菜购销市场 2005年,全市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 36个,田头批发市场规模较大的有 365个。从事蔬菜运销 6.5万人,从事蔬菜中介服务 3100多人,蔬菜产业合作经济组织86个。蔬菜专业市场中,经营面积在 12 000平方米以上的有孝南区沙沟批发市场、安陆市护国批发市场、汉川市贺富店批发市场、大悟县城关批发市场、应城市光明大市场。其中,应城市光明大市场加上其农产品批发经营总面积达 10万平方米,2005年销售额达 2.1亿元。孝南区毛陈焦湖莲藕批发市场,有运销组织 62个,总人数350人,年销售量过5000万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莲藕专业批发市场。在焦湖市场带动下,全市有年销售过 500万公斤的藕行4家,过 250万公斤的藕行 6家,106支莲藕运销服务队,192个莲藕收购点。焦湖莲藕除销往武汉外,还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云梦天梦绿色实业有限公司是 2002年该县农业局成立的一家无公害蔬菜购销企业。公司派人进驻武汉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门批发云梦县无公害蔬菜。每天供应 10吨无公害蔬菜到中百超市、山绿农产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

花鸟鱼虫市场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满足人们生活情趣方面的需求。

 

茶叶市场 1979年以前,以国有供销公司统收统购,以其下属的土产公司负责营销,基本上与其他农副产品一并销售。1979年以后,政策放宽搞活,以生产厂家批零和个体户经营为新的经营单位实体,同时与国营土产公司、茶叶公司同台竞争。到2005年,全市茶叶市场处于有市无场的低级发展阶段,没有一家茶叶市场或具有较大规模、固定经营场地。产品商标、企业品牌知名度不是很高。相关重点县市茶场成立茶叶公司,负责当地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都是自选地点、自进产品、自负盈亏的前店后场型的中小型企业。通过 “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产品企业,也由于经营规模和市场营销能力限制,大都是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店 (点 ),没有一家企业达到或超过 1000万元产值的规模市场。

五、市场建设

孝感地区市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至 “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农村集市贸易基本上是在露天进行。在各县城区,由于受政治形势影响,时开时关,也没有一个固定场地,除国营销售点外,人们的交易活动大都在街头巷尾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一系列开放搞活政策的出台,给集市贸易带来生机,也为市场建设创造条件。

建设速度加快 1979年,为解决经营者 日晒雨淋问题,开始着手在市场两边修建晴雨棚。当年,全区共建晴雨棚市场 3311平方米。1980年,孝感城区建起第一个室内市场,即彭家湾市场。是年,全区新增晴雨棚市场2825平方米。到 1984年,共有室内市场4个,建筑面积5580平方米,顶棚市场73个,占地面积60 868平方米。1987年,地区行署办公室印发 《关于加快集贸市场建设的意见》,各县市加快市场建设的步伐。是年底,全区建成有设施的市场 113个,占集贸市场总数的四分之一。1992年,全区新建、扩建市场32个,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8万平方米,是 1984年的三倍。乡镇集贸市场累计401个,其中有设施的 151个,占全区市场总数的88.7%。孝感城区的集贸市场建设发展较快,至 1993年底,共有市场13个,其中有设施的市场 10个,即大东门、八里街、郑阁、工人街、建设路、园林二路、北外街、彭家湾、新华街和北外街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约29 760平方米,建筑面积 24 566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 10 135平方米,顶棚面积 13 119平方米,简易晴雨棚面积 1312平方米。自工商局行政管理机构分设以来,共兴建有设施的市场 180个,其中楼层市场6个,室内市场31个,棚顶市场 143个,总占地面积916 195.2平方米,建筑面积573 199.5平方米。19% 年后,由于市场管办分离之故,全市工商部门自筹资金建市场甚少。但由个人出资、单位集资等方式新建或改扩建市场仍方兴未艾。如孝感开发区严桥村投资建成的严桥市场;由市工商局同农业局合股重建的园林二路市场;市织布厂将厂房改建的千江市场;孝南区毛陈镇由个人出资改修的毛陈集贸市场等。“九五”期间,全市新建市场 60个,改扩建市场70个,新增市场面积 35万平方米。

建设规模扩大 80年代初期,全市集贸市场多为露天交易,而且均为 “以街代市”或 “以路代市”,既不利于市场管理,又影响交通顺.。1984年后,随着市场建设用地纳人城镇建设规划,市场建设出现两大转变:(1)由露天市场向室内市场转变。1979年,着手建设简易晴雨棚。1984年,各县、市开始有计划地筹建以钢管角铁作骨架上盖玻璃钢瓦的棚顶室内市场,并从城区向乡镇扩展。到2000年底,各县、市城区基本取消露天市场,各乡镇所在地均有一处棚顶市场,部分专业村,如孝南毛陈的焦湖村、杨店的沪川村亦建有棚顶市场,初步扭转有集无市或有市无场的局面,起到建一处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2)由棚顶市场向楼层市场转变。为减少用地面积,发挥市场综合效益,1984年,汉川县在城区欢乐街建设孝感地区第一个楼层市场— 欢乐市场。该市场占地面积3660平方米,建筑面积 10 500平方米;全场分三个营业厅:一楼为农贸厅,共设摊位 620个;二楼为工业小商品厅,共设摊位35个,柜台240节;三楼为文化娱乐厅,成为集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市场。1995年,全市楼层市场发展到6个,到2000年增加到12个,从而形成以城区市场为中心,乡镇市场为骨干的市场网络,成为全市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建设投资增加 1984年前,市场建设资金主要靠收取市场管理费解决,共计投资 74.54万元。其中,工商自筹 53.71万元,有关单位支持2.99万元,个体户集资 17.84万元。1985年后,采取多种途径筹集市场建设资金。到 1995年,仍以工商自筹为主,总投资达 19 470.57万元。其中,工商自筹 11 665.18万元,财政拨款 133.2万元,银行贷款775.04万元,社会集资 6897.15万元。1996年起,逐步实行市场办管脱钩,工商部门投资相对减少,主要采取 “谁投资、谁受益、工商管理”的办法,由政府统一规划,多方兴建。1984年到 2000年,累计投资4.6亿元。其间,孝感市工商局为改善城区市场环境,增加市场网点,于 1996年 11月,经市政府同意,首次对北外街小商品市场的215个摊亭进行拍租。所拍租金用于修建东门市场,扩建维修一宫、车站路、北外街、彭家湾市场;又与市农业局合资改扩建园林二路市场。

六、市场管理与服务

上市品种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7年,对集市贸易的上市品种基本没有限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1966年期间,集市贸易上市品种多数时间被限制在三类物资范围内,有时三类物资也不许上市。1956年 12月,湖北省人民委员会 《关于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把流通中的物资分为统购、统一收购和自由购销三类:国家统购的粮食、棉花、油料、肥猪等为一类;国家统一收购的残牛、杂皮、皮油、梓油等为二类;自由购销的小猪、羊、蔬菜、瓜果、禽蛋等为三类。并规定一、二类物资不准上市,日用百货、布匹等不准在集市上转手贩卖。1961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重申,允许社员在完成定购任务后的二类物资和完成合同后的三类物资,可在指定的市场上出售,1962年 7月,全省粮油在集市贸易上陆续放开,对统购统销和计划市场起到补充作用,群众粮食紧张的心理普遍缓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尚存的集市,经营品种被限制到很小的范围内。1968年根据湖北省革命委员会规定,停止开放粮油市场,不准买卖粮油票证,对其他不准上市的一、二类物资和三类物资也严加管理,禁止远途运销,禁止商贩参加集市活动,市场上的物资越管越少。

1978年,中央开放搞活政策出台后,集市贸易随之开放,市场物资逐年增多。1979年,孝感地区依照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精神,规定社员自产的农副产品除棉花外均可上市,社队集体所有的一类产品不准上市。其中,粮食、油料在完成统购任务后,以县为单位宣布开放;二类物资在完成派购和计划征购任务后的多余部分允许上市;三类物资均可上市。1981年,允许农村社员及社队多余的粮油上市,1982年,允许城郊菜农生产的葱、姜、韭菜等 12个细小品种上市。1983年,限制上市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46种减为21种。1984年又减到12种。1985年后,除国家规定的棉花、蚕茧、康香、杜仲等少数品种不许上市外,其他农副产品全部开放经营。从 1981年起,手工业品、轻工产品直至整个民用工业产品,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均随着改革形势的深化,陆续进入市场,改变由国家有关部门计划分配销售物资的局面。

监管重点商品 1998年 5月,根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 ((粮食收购条例》,孝感市政府批转 《关于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的实施办法》,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 “管死收购、规范批发、放活零售”的原则,加大粮食市场监管力度。全市工商系统对原有的3093户粮食经营企业和个体加工企业的经营资格进行重新审核,保留1402户。其中,国有粮食收储企业433家,集体企业 46家,个体粮食经营户 415户,个体私营加工428户。加大非法收购粮食活动的查处力度。1998-2000年,全市工商系统共查处非法收购粮食案件 1012件,没收粮食 11 051吨,金额达537.65万元,为 8家粮食经营企业换发收购资格证。2000-2005年,随着中央 “三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全市系统启动 “红盾护农”专项行动,强化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各级工商部门继续强化对棉花、成品油、猪肉等重要商品和禽流感、“非典”防治药品市场的监管。

提供市场信息 80年代初期,在广告业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市场商品信息,是搞活流通的主要手段。因此,各地市场均建立信息专班,从事信息传递活动。1984年全区有专兼职信息员310人,与全国各地200多个单位建立信息联系点,向外发出各种信息资料7344份,向本地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 4000多条。原孝感市盛产莲藕、革葬、大蒜等农产品,工商部门运用信息组织 16个农民服务部和 256人的贩运队伍,向北京、内蒙古、山西等地外销革莽 150万公斤,莲藕 400万公斤,大蒜 1600万公斤,实现了商品价值。

扩大服务领域  为方便群众购销,全区各地市场管理部门在有设施的市场内建起服务台,复秤台,为上市群众代购、代销、代储、代运、代开发票、代换零钱、代存物品;配置打气筒、针线包;提供茶水服务,有的地方还对外来客商,提供临时住所,帮助购销商品、为民排忧解难,深受群众欢迎。同时在一些大型市场内,建有广播站、宣传栏、开展政策咨询、宣传市场法规,表扬好人好事,披露违规行为。

维护交易秩序  为保障市场交易有序运行,工商部门加强集贸市场监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检查违规上市品种;在市场经济时期,主要检查违法经营活动:如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倒买倒卖、贩卖有毒有害物品等。在一些大型市场内,建有广播站、宣传栏,开展政策咨询,宣传市场法规,表扬好人好事,披露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完善管理机制 1999年前,全市市场均设立市场管理组,较大型市场成立市场管理所。2000年工商部门与市场办管脱钩,从市到县都成立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各市场均成立管理站,初步形成独立的市场管理体系。实行市场管理责任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坚持 “三定、五包”(定人、定位、定责,包管理、包秩序、包宣传、包卫生、包服务 )和 “两公开,一监督”(市场管理人员身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主要接受群众监督 )的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岗位有责,服务有方、管理有力、考评有度的良好氛围,促进市场管理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管理水平。

创建文明集市 1984年,地区工商局根据省工商局关于开展 “文明管理、文明交易、文明服务”活动的指示精神,在全区工商系统开展以 “宣传政策好、文明管理好、服务工作好、市场秩序好、清洁卫生好”为主要内容的创建 “文明集市”活动。当年评出云梦县城关集贸市场为 “文明集市”。1987年,按照国家工商局制定的全国统一评比标准,即管理工作好、经营作风好、场容场貌好、市场效益好,孝感地区首次被省工商局授予 “文明集贸市场”称号的有应城市蒲阳农贸市场、安陆市汉丹村农贸市场、大悟县滨河农贸市场、汉川县马口农贸市场。其中,汉丹村农贸市场和马口农贸市场被国家工商局授予 “全国文明集贸市场”称号。由地区工商局授予 “文明集贸市场”称号的有 13个。1988年,评出地级文明市场 15个。到 2000年,评为市级文明市场的有56个。2000-2005年,以 “树立诚信为本,构建和谐孝感”为理念,全市先后有 19个市场被省市工商局、文明办命名表彰为 “文明诚信市场”。

实行办管脱钩 1995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转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尽快脱钩意见>的通知》精神,孝感市工商局全面开展市场办管脱钩工作,各县市区相继设立市场开发服务中心。1998年,工商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后,各级党委、政府委托工商部门继续代管各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1999年,根据省政府、省工商局统一部署,全市工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商部门与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内部 “四分离”(机构、人员、财务、职责),6个县市局、3个行政分局和市局均成立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组建基层服务站 57个。2001年 12月5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转发国家工商总局 <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限期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全市工商部门完成市场办管脱钩工作,移交市场 115个、人员 640人、资产9000多万元、债务265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