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营体制

第二章  粮油贸易

第一节  经营体制

新中国建立之初,粮食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私营粮食工商业占有很大优势,国营粮食商业经营比重很小。1953年,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管理模式。1985年,随着粮食供求关系的改善,国家决定取消粮食统购。1993年取消实行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全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逐步进人到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商品化、购销市场化的新时期。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 “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 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2005年,国家采取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实施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大力支持 “三农”发展,农业生产力空前解放,粮食生产迅猛增长,粮食流通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有粮食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围绕粮食统购统销业务开展生产经营,实行的是 “财务统收统支、收人和利润全部上缴、支出和亏损由国家拨补”的核算办法,企业几乎不承担任何经营责任。在长达30多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时期,孝感的国有粮食企业与全国各地的粮食企业一样,企业职工靠调配,购销靠计划,亏损靠补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格局才有所改变。

一、承包经营

1981年 9月,孝感地区粮食局组织5个工作组,到应城县城关粮管所、城关加工厂、粮机厂、车队等4个单位办试点。经过半年的调查测算,采取边试行、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的办法,分别制定工业、商业、运输企业试行承包责任制方案。到 1981年底,国有粮食商业企业推行承包经营的有 24个单位,占商业企业总数的20%;国有粮油工业企业推行承包经营的有29个单位,占企业总数的55.7%0 1982年,孝感地区粮食局和各县粮食局先后抽调 39人,成立粮食系统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专班,组织了22人办了8个不同类型的试点。1984年4月24日,孝感地区粮食局批转地、县调查组对应城县城关粮油加工厂和城关粮管所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调查报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推动承包责任制的发展。

1985年孝感地区粮食局统计,在全区81个粮食商业企业中,承包形式大体上有三种:(1)实行亏损包干,减亏增盈分成。这种形式有 10个,占12.3%; (2)实行定收定支,节余留用。此种形式有 9个,占11.1%; (3)按销、调、存万斤费用补贴,实行定额管理。此种形式有 62个,占76.6%。在 41个粮油工业企业中,采取两种承包形式:(1)实行利润包干,超利分成。该形式有 35个,占85.4%; (2)吨利包干,超利分成。该形式有 6个,占14.6%。在 8个粮食运输企业中,全部实行利润包干,超利分成。企业对门店、车间、班组、粮站,在保证完成总指标的前提下,根据行业特点、工作性质、效益大小,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的还改变所有制的形式,承包到集体或个人。此后,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当时全区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的一项长期措施 ,在孝感粮食系统进行大力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充实和提高。

二、体制改革

1998年 5月 10日,国务院作出 《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1998年 8月,全市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如期启动。改革的原则是 “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 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利益,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

自1998年孝感市推进新一轮粮改以来,至 2005年,全市粮改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完成 “两定三分一完善”(粮食局机关定编、粮食购销企业定员,政企分开、主附营业务分离、人员分流,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企业职工身份置换两轮改革攻坚任务,并对国有粮食附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有效探索。

第一轮粮改以 “两定三分一完善”为重点,在 1999年 6月底前全部完成到位。孝感市粮食局和所属 7个县 (市 )区粮食局改变粮食局与粮油贸易总公司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7个县(市 )区粮食局作为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不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共有独立核算企业 236个,其中粮食收储企业 99个 (含7个粮库 ),批发零售企业 52个,工业企业 39个,饮食服务等其他企业 46个。到 1999年 6月底 ,国有粮食企业逐步成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不再承担粮食行政管理职能。

第二轮粮改从 1999年下半年,进人到企业职工身份置换阶段。到2005年底,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共有在职职工3218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2858人,占全市粮食企业在职职工总数的88.8%。全市在职职工比2004年底的5496人减少2278人,减幅41.4%。国有粮食企业在岗职工全部为身份置换后的返聘职工,企业在岗返聘率达到 100% 0

三、减员分流

从 1978年到 1998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从业人员不断膨胀,增长幅度达到 175%。至 1998年底,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共有在职职工25 809人 (不含临时工 ),其中99个粮食收储企业职工总数 10 357人 (在岗6820人),137个粮食附营企业职工总数 15 452人 (在岗 14 748人)。孝感市直有粮食职工中专学校、粮食批发市场、胜利 国家粮食储备库、三联公司 (1998年粮食车队、粮食宾馆与饲料公司 3个单位合并而成 )、粮油贸易公司、粮机厂和油脂公司等7个局直二级单位,除粮食职工中专学校和粮食批发市场 2个单位为事业单位外,其余 5个单位为企业单位。市直7个企事业单位共 515人,其中2个事业单位48人,5个企业单位为467人。在新一轮粮改启动之前的 1998年,孝感市国有粮食企业几乎每一家都有大量富余人员。由于粮食企业人员过多,人员费用增加,吃大锅饭,吃财政补贴的情况非常严重。企业亏损急剧增加,致使财政不堪重负。1998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累计亏损 31 440万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亏损28 422万元,占当年全部亏损额 90.4% 0

1998年 5月 29-31日,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部署全省粮改工作。孝感市政府于当年6月 10日印发 ((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做好当前粮食购销工作的通知》,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孝感市各县 (市 )区陆续启动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孝感市粮食局印发 《孝感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定岗定员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岗人员在现有 7714人 (其中收购人员4564人,保化人员 1480人,管理人员 1670人 )的基础上,减少到 4445人 (其中收购人员 3014人,保化人员 1026人,管理人员 405人 ),在两年内到位。

同时,全市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根据湖北省粮食局提出的分类、分收储量标准,考虑企业业务性质和经营规模、设施场地等实际情况,实行严格的定岗定员制度。收购人员按丘陵地区和粮食一般产区年人均收购量不低于 25万公斤 (原粮,下同),大悟年人均收购量不低于 10万斤的办法,确定 1名收购人员;保化人员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型粮库年人均保管量不低于 120万斤,小型粮库不低于 60万公斤,粮管所收纳库及露天粮堆一般县 (市 )不低于 50万公斤,山区不低于 40万公斤的办法,确定 1名保化人员。也可以不分收购、储存和管理人员,粮食收储企业统一按 15万公斤 (大悟按 7.5万公斤 )贸易粮的收购量标准定 1人,分岗位确定合理的职工人数。孝感市政府选择粮食主产区的安陆市和粮棉兼作的云梦县作为粮改试点,以典型经验统一思想,推动全市粮改工作顺利进行。1998年7月下旬,孝感市粮食局总结推广孝昌县花西乡粮管所主附营业务分离人员的做法,市政府以 《政府工作通报》转发后,对全市粮食购销企业主附营分离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还先后总结推广孝南区先分后合、安陆市按经济区划设置粮食购销企业、应城市清退临时工的做法,对指导全市粮改起到作用。

1999年4月 12日,根据全省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和湖北省粮食局与孝感市粮食局签订的 《湖北省粮食部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责任状》明确的粮食收储企业定员控制指标,孝感市粮食局印发 《孝感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定岗定员工作意见的补充通知》,将定岗定员名额调整为4203人。各县 (市)区粮食局在前段减员分流的基础上,再次按照省、市要求确定各企业收储人员定员控制名额,按照 “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采取考试、考评、考核的办法竞争上岗,合理确定上岗人员。到 1999年 6月全省粮改检查验收时,孝感市粮食收储企业在岗职工严格控制在4203人,分流职工 8400多人。

在置换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身份的第二轮改革攻坚时期,全市粮食系统采取了多种形式妥善分流、安置职工。把粮食加工和多种经营等粮食附营业务与粮食收储业务划开,彻底脱钩,实行业务分离,企业分设,财务分账,人员分开。此后,各地粮食系统新办企业和新建粮库,所需的职工除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岗位人员外,一般都是从主附营业务分离时的分流职工中调剂解决。同时,鼓励国有粮食企业运用闲置厂房、仓库荒地、水面、设备等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加工业、商饮服务业、租赁业等行业领域的多种经营项目,努力营造上岗再就业条件,拓宽就业门路,妥善安置好富余人员。到 2004年,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岗职工减到 3274人,比湖北省粮食局定员目标数 3880人少606人,比改革前的6820人减少 3546人,减幅为 52%。国有粮食附营企业在岗人员减到 1333人,减幅达90.1%。国有粮食企业离退休人员 3430人全部纳人社会统筹。2005年底,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面完成职工置换身份的改革攻坚任务;粮食附营企业改革尾欠任务较重的应城市也在当年完成职工置换身份的任务,除孝南区粮食附营企业部分职工尚未置换身份外,其他县 (市 )全部完成。全市粮食附营企业在岗职工返聘人员也由年初的 184人增加到1065人 ,占到全部在岗职工 1165人的 91.4%0

四、产权改革

在 1998年之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只限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层面,几乎没有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新一轮粮改启动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推行 “减官、减灶、减人”改革和转换机制,也没有实质性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而国有粮食附营企业改革,在基本完成职工置换身份第二轮改革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又在产权制度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并取得实效。

为了切实推进粮食附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孝感市粮食局自2001年下半年起,逐步启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粮食企业的第三轮改革。按照湖北省政府 《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湖北省粮食局 《关于加强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精神,重点抓粮食附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粮食加工、饲料、零售等国有粮食附营企业通过整体转制、分离重组、国有民营、兼并破产、股份制改造、整体出售等多种形式,优化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过 3年的努力,到2004年6月,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调减、重组为76个 (含储备库 ),比县 (市 )乡镇机构改革后的乡镇数减少 31个。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附营企业减少到 65个,比粮改前减少 124个,减幅65.6%。


2000年开始,对粮机厂、油脂公司、三联公司、粮贸公司、批发市场和胜利国家粮食储备库等 6个单位进行改革。具体模式分别为:粮机厂转制为民营企业;油脂公司、三联公司、粮贸公司、批发市场通过变卖国有资产安置职工,解除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胜利国家粮食储备库置换职工身份,实行择优返聘上岗。原孝感市粮食局直属粮食企事业单位中,除粮食职工中专学校是事业单位未纳人统一改革、胜利国家粮食储备库法人代表未买断外,其他 6个单位职工身份全部置换完毕。5个企业关闭注销,保留胜利国家粮食储备库为国有独资企业 ,承担国家、省、市三级储备粮储存和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