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管理

    一、管理机构

    孝感市 (地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51年 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孝感地区专员公署合作科成立。1956年9月,改称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孝感专区办事处。1958年5月,专区办事处同孝感专区商业局合并为商业局。1975年 5月,恢复孝感地区合作办事处,改称孝感地区供销合作社。1984年3月,改称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孝感地区合作办事处。1992年 7月 13日,更名为孝感地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93年 6月,改称孝感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95年,孝感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正式退出政府序列,作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受市政府领导,并承担市政府委托的有关职能。

    县 (市 )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49-1952年,咸宁、武 昌、蒲折、嘉鱼、崇阳、通山、通城、汉川、黄破、孝感、应城、云梦、安陆、应山、大悟、汉阳等 16县供销合作社先后成立。1952年,地、县、区建立供销合作社 161个。其中,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孝感专区合作办事处 1个,县级供销合作社 15个,区级供销合作社 145个。全专区下设零售店、采购店、批发网点、生产企业924个;人股社员 132万人,股金 126万元 (旧币)。至2005年,孝感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有汉川市、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大悟县、孝昌县、孝南区供销合作社。

    二、业务经营

    (一)经营单位

    地 (市 )专业公司 (1)生产资料公司。1972年 3月成立,隶属商业局。1975年国合分开后隶属供销社。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2003年9月,孝感市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由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2)日用杂品 (生活资料 )公司。1972年 3月成立。1989年 4月,更名为孝感地区生活资料公司。2001年 5月8日,孝感市供销社生活资料公司整体转为民营企业。(3)棉花公司。1972年 3月成立。2002年 4月 17日,孝感市供销社批文孝感市棉花公司体制改革,2005年棉花公司职工置换身份工作结束,债权债务剥离,重组为孝感市银棉商贸有限公司。(4)土产药材公司。1972年 3月成立。1976年 2月,改称孝感地区土产废旧回收公司。1990年4月 11日,分别为孝感地区土产公司和孝感地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2001年 7月,孝感市供销社土产公司改制后清算注销。(5)孝感地区供销汽车运输公司。1975年成立,主要负责供销物资运输。1990年2月25日,撤销孝感地区供销汽车运输公司。(6)中药材公司。1976年2月25日,成立孝感地区中药材公司。19%年,孝感市中药材公司收归省中药材公司管理。2000年 1月25日,撤销孝感市中药材公司,组建湖北天宁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孝感分公司。(7)孝感地区供销学校。1979年成立。2000年8月与孝感市第一技工学校合并为孝感市第一技工学校。(8)孝感地区供销 (财贸)幼儿园。1983年成立。1997年孝感市财贸委员会办公室收归管理。(9)孝感地区 (市 )供销合作社联合公司。1988年 9月成立。1992年 11月 25日,更名为孝感地区供销社联合总公司。1993年改称孝感市供销社联合总公司。(10)孝感地区百花宾馆。1989年成立。2003年孝感市百花宾馆整体出售,职工置换身份,依法注销。(11)湖北天隆化肥有限公司。1995年 12月成立。2004年 1月公司改制。2005年 6月转换为孝感市供销社控股 51%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2)孝感市惠祥烟花爆竹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7月21日成立,属市供销社二级单位。

    县市区业务经营机构 1954年,各县设 日杂、土产、生产资料、棉花和中药材经理部。1961年5月,各县供销社设 日杂、土产废品回收、生产资料、中药材、储运等经理部。1975年5月,各县供销社设置生产资料、土产、中药材、烟麻、储运等公司。1980-2000年,设有生产资料、棉花、日用杂品、土产、废旧回收、家用电器等公司。

    基层供销合作社 (区、乡、镇 ) 1952年,全专区基层供销合作社 145个。1958年,国合商业合并时,改人民公社商业科后改为中心商店。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一般按生产大队设代购代销店;1961年5月,国合分家时按行政区划设置供销社。1975年,撤区建大公社时,改按公社设置。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再次按区设置。代购代销店改为以村设置;1987年,撤区建立乡、镇时按乡、镇设置。90年代,各地 “双代店”消失。2004年底,全市共有基层供销社 101个。

    (二 )经营机制

    经营责任制 1981年 5月,《人民日报》载文介绍 “黑龙江宾县供销社实行经营责任制效益显著”;同年7月,总社发出通知肯定一些基层社实行 “定额管理,柜组核算”的形式,并要求同岗位责任制、奖惩制结合起来推行。孝感地区合作办事处即在全供销系统推行经营责任制,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前提下,打破 “大锅饭”,真正实行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内部分配制度,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当年,地区合作办事处集中力量抓 “拨货计划实物负责制”的检查整顿工作,为全面推行经营责任制创造条件。到 1983年各地普遍实行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形式:对纯商业开始实行定额管理,百分计奖、工资浮动、超利分成等形式,继而实行联销计酬、联利计奖。以企业为单位实行 “效益工资制”,即百元销售额 (或销售与利润相结合 )工资含量进行分配,后又强调综合考核,包括服务质量等项目;对劳务性行业 (餐饮服务与加工 ),则主要实行计件工资,利润包干等形式。1984年 7月,地区合作办事处专门组织了一次检查,到各县检查总结推行经营责任制的情况和问题。到年底全区 145个基层社,40个县公司普遍落实经营责任制。自然门店和柜组,落实经营责任制的占97.9%。

    承包经营 1987年,供销社按 “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 )分离原则,开始推行专业公司承包经营和基层社纳税利润目标管理。即县、市公司、基层社与地税部门签订合同,对利润所得税实行 “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 (或全留),欠收自补”的办法,按前 3年实现利润的年平均数适当调整后确定基数,一定三年,比例递增,超支部分留给企业自行分配,极大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到 1988年全区51个专业公司和基层社全部实行纳税利润目标管理。1989年,根据省财办等 6家关于搞活县市供销社所属的规定,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同销售额、营业额和上缴营业税、所得税指标双挂钩的办法,按照 “两额”“两税”增长幅度确定企业工资总额增长的比例,改进内部分配制度。

    租赁经营 1987年,对 “边、小、微、亏、劳”的门店,即边远地区、小门店、微利或亏损单位,劳务性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将门店资产折价租给本单位职工或外来人员经营,收取租赁费,以摆脱困境。到年底,全区共试行租赁经营 19个门店。后由于租赁中产生一些矛盾、不好管理等原因,逐步恢复原来的经营方式。

    资产抵押承包 1991年 10月,商业部推广重庆市国合商业 “四放开”(经营、价格、用工、分配)的经验。1992年初,孝感行署召开全区国合商业 “四放开”改革会议,各县市、各企业积极试点,4-5月先后铺开,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地区合作办事处要求各地突出薄弱环节,把 “四放开”的重点放在经营和分配放开上,调动大多数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当年全区推行 “四放开”的企业有 144个,占全区164个核算单位的87.8%。同时对部分长期亏损的企业推行资产抵押承包。(1)全员抵押承包,由企业领导、中层干部、普通职工,按不同的数额人人交纳风险抵押金,将企业经营成果与全体职工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1989年全区供销社职工共交风险抵押金58万元 (不全统计 )。(2)对门店或柜组进行资产清理,包括商品在内全部折价承包给某一职工经营。由经营者交纳一定比例的风险金作抵押,签订合同,并上交一定的管理费。不能兑现合同的,以风险金作抵。

    “社有自营” 从 1991年开始,汉川县率先对边、小、亏、微、劳门店和柜组,实行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理税费,自定分配,自负盈亏,包死上交的资产承包责任制,并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办法,为全地区乃至全省提出有益的经验,得到省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全地区各县 (市)相继借鉴汉川县的做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迅速推开。1992年底,全地区资产承包的门店、柜组 880个,占应推行单位 1401个的62.8%,参加承包人 4596人,占应参加人数 8640人的53.2%,抽回商品资金 887.8万元,收缴承包费445.8万元;1995年,全市实行资产承包和租赁经营的门店有 2912个,从业人员7891人,收取承包、租赁费2022万元,采取出售和转让等措施,出售、转让闲置资产房屋设施、场地42处,设施面积 5700平方米,盘活资金 330万元。在推行 “四放开”和资产承包的过程中,各级供销社抓住调整利益分配,优化劳动组合,抽回商品资金和收缴承包费等几个重要环节,把各项责任的签订建立在严格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劳动用工坚持 “三岗三制两辞”(在岗、离岗、下岗;合同制、聘任制、任命制;辞职、辞退 ),全地区1992年参与优化组合人员 13 594人,试销待岗461人,辞退25人。部分企业分配档次相继拉开,体现 “上不封顶,多劳多得”的原则;有突出贡献的职工得到特别奖励。资产承包严格按照 “八费合一”(即运杂费、产品损耗费、折旧费、工资费、福利费、差旅费、付产损失费合为承包费)为基本标准,一次包死,坚持月月检查兑现,该上交的上交,该抽回的资金按时收回,不照顾,不含糊。1995年,全市供销系统共有独立核算单位 194个,在职干部职工 2.7万人,服务网点 3641个,经营面积50万平方米。全年商品销售额达 16.2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 1978年增长 1.8倍。

    (三 )体制改革

    “两转”改革 “两转”(即企业转体制、职工转身份。置换企业有效资产,即对企业现有账面资产进行评估、审计的基础上,由企业报市、县 (市 )供销社核定有效资产及资产报损财务处理意见,并送市、县(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备案,对公司有效资产的变现,经市、县 (市 )供销社确认批准,优先由原企业人员出资一次性买断;置换职工身份,即是:离退休、内退职工的各项费用一次性拨给劳动部门,并移交劳动部门管理,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并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职工置换身份的安置费和经济补偿,实行 “钱随人走”)。2000年初,全市供销社以多种形式推进以企业转体制、职工转身份的 “两转”改革。通过改革,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40家,歇业、转让9家,依法破产企业 4家,重组 5家;基层社按经济区划建立中心社 29个,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原则新建 12个,综合服务站 226个。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减员分流,在岗职工由1998年以前的2.4万人减至 1.3万人,减少 1.1万人。其中在册职工通过一次性经济补偿解除劳动关系和转民,划转、移交、调动、除名等途径,减少 0.8万人。2001年,全市供销系统实行 “两转”改革的企业87家,改制面达到 51 % 0 2002年底前,市直供销社共有 6家企业,1家事业单位,其中3家企业资不抵债,4个单位处于停业或半歇业状态。市供销社采取一企一法,坚持有情操作,对市生活资料公司采取零资产改制,整体转民,企业销号,自组公司;对市土产公司采取资产置换和资产调剂相结合,企业歇业、限期注销;对市百花宾馆采取整体出售,转换身份,化解债务,依法清算;对市农资公司采取置换职工身份,承债式转民重组新公司;对市棉花公司采取债权债务剥离,重组新公司,逐步安置职工;对天隆化肥公司采取人员算断,收购股权,理顺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市供销学校由市政府出面协调,采取兼并重组,整体移交,合理划转和处理债权债务,教职员工以资源要素融入市直教育系统大格局中。全年市社直属企业有379名干部职工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由 “企业人”变为 “社会人”,离退休及内退人员,均参加社会养老与医疗保险。同时积极实行返聘,鼓励再就业,为下岗职工办 “低保”手续及下岗优惠证。市供销社为解决改制后安置职工的费用,2002-2004年,共变卖资产 337万元,资产质押 36万元,清收清欠 72万元,政策退补 50万元以及社会融资 77万元,资金调剂 28万元,通过以上六种办法社直企业有关安置职工的政策,把改制任务全面推进到位,大多数企业摆脱困境,实现重组再生,盈利增加。

    2002-2005年,全系统通过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和产权重组,加大职工转换身份的力度,多数企业逐步焕发生机和活力。大多数县 (市 )供销社企业开始步人良性发展轨道。2004年底,8个县 (市 )区联合社都按社企分开,开放办社的要求进行改造。其中云梦县联社被列为全省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市供销系统有独立核算单位 134家,其中基层社 101家,有 73个进行改造;社有企业 33家,有 26家实行产权多元化。全市 16 280人,与企业协议解除劳动关系,转换身份的职工比例在 80%以上。各县 (市 )区通过成立社有资产营运机构,初步建立起社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确保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各地企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的两种改革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一种是一步到位式,应城、云梦、安陆、汉川等县 (市 )及市直 “两转”改革迅速彻底,甩掉人员、债务两大包袱,实现轻装上阵。一种是渐进到位式,孝南、孝昌、大悟等县 (区)采取优化资产,租金前移的办法,边 “两转”边发展,逐个企业、逐个基层循序渐进推进改制,达到资产不失,业务不散,阵地不丢的目的。

    资产重组  基于供销社资产存量较多但质量不高的现状,全市供销系统充分挖掘潜力,以资产换老板、换市场、换增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实施 “嫁接”重组,使外部资金和生产要素介人企业,加快培植市场主体和提高资产效益。1997年5月,孝感市生产资料公司争取省计委下属公司投资,共同组建注册500万元的湖北天隆化肥有限公司,生产中高浓度 “天润牌”复合肥。2001年,云梦县依托城陛庙发挥集合的整体优势,引资720万元,使市场规模由原来的 1亿元增加到 1.8亿元。应城市在资产存量上做文章,在 “两转”改革中盘活资产758万元。1999-2002年,全市供销系统招商引资额达2600万元,盘活资产存量达1908万元。

    三、联社机关改革

    1992年 11月,孝感地区供销社拟发 《关于深化地社机关改革的具体意见》,地社机关改革拉开序幕。地区供销社由单一管理型向经营管理服务型转变,完善地区供销社联合总公司经济实体的机构设置,初步形成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框架。总公司下设生产资料分公司、物资贸易公司、工业品分公司。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机关原8科 1室调整为3科 1室。工作人员由1963年的82人,减至2001年的26人。在地区供销社机关改革的推动下,全市各级联社机关改革明显加大。1993年前各联社原有科 (股 )室 74个,至 1993年底精简到35个,基本形成 3科 1室 (即人事、财务、业务科、办公室 )的格局;干部职工人数由原来的627人,减少到220人。云梦县联社原有机关干部 48人,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分流33人,绝大多数到新办的经济实体。各级联社因地制宜兴办各类经济实体 10个,新增销售额 2220万元,创利润71.1万元。大悟县联社根据山区特点,组织分流干部兴办农副产品收购公司,依托本地资源,拓展外销市场,采取内购外销办法,收购农副产品 100多万元,实现利润 8万多元。1993年为配合 “地改市”市直公司转换职能,市生活资料公司积极开展以自行车系列产品为骨干的商品总代理、总经销活动,与全国4个厂建立合作关系,使自行车销售量接近 2万多辆,联销分销辐射到20多个县市。市中药材公司投资 170多万元,在城区中心兴建一座功能齐全的中型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