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出口创汇

第二节    出口创汇

50-60年代,孝感可供出口主要是畜产品、土特产品和粮油食品,其数量很小。三外 (外贸、外资、外经 )初期,又称组织货源后期 (1984-1991年 ),孝感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从 1985年开始由点到面,逐步发展。1984年,全区外贸收购额为 1.188亿元,1991年,增加到4.688亿元,年均增长21.66%。主要出口产品有活猪、大米、鲜蛋、山羊板皮、中药材、棉纱、涤棉纱、棉布、涤棉布、麻棉布、各种服装、粮机、玩具、卫生纸、硅铁、氯化按等。1993年开始自营出口,1994年实现出口2263万美元。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10 063万美元,同比增长 56.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3.3个百分点。

一、代理收购

单一收购   新中国成立后 ,初步建立由国家统一管理的以国营外贸企业为经营主体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系,实行国家统制对外贸易政策。随着武汉口岸地位的转变,湖北由一个直接对外出口的口岸演变成一个以组织货源、收购和调拨为主要任务的内地口岸。湖北省畜产公司孝感支公司于 1955年成立,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基层供销社开展畜产品收购与技术辅导,每年举办一次畜产品收购技术培训班,并有常驻各县畜产收购技术员。当时畜产品收购的货源一般由基层供销社集中交县供销社,经初步挑选加工后再交省畜产公司。

1955年,湖北省畜产公司孝感支公司组织基层供销社代购业务,开展对外贸易。因其收购量小且无史料可查。1958-1972年,全区外贸收购上调总值7321万元,其中粮油食品4046万元,畜产品 1256万元,土特产品735万元,工矿产品 1284万元。农副土特产品和工矿产品分别占外贸收购总值的83%, 17%。当时实行的收购、上调的外贸体制,对零星分散的农副土特产品,省外贸公司依靠和通过供销社、商业局和粮食部门收购。而工矿产品则向生产单位直接收购。50年代上调省的粮油食品出口,以对苏联贸易为主 (包括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60年代以后,以对 “资”贸易为主,港澳占绝大部分,鲜活商品主要供应港澳地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权限集中,业务单纯,发展缓慢,起伏不定。特别是在 3年自然灾害时期,外贸收购大幅下降,到 1961年降至 87万元。后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外贸收购又逐步回升,到 1972年,回升到 1282万元,但仍未恢复到 1958年的水平 (1311万元)。孝感对外贸易收购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属于起伏徘徊小量阶段,性质比较单一。

规模收购 70年代前,孝感对外贸易只是单纯收购出口的农副产品。70年代,对外贸易出现新态势。1973年 8月,孝感地区对外贸易局和孝感地区对外贸易公司成立。1973年 8月至 1976年 2月,各县相应设置外贸工作机构,并在一些货源集中点设立外贸接收站。

1973-1992年,孝感对外贸易工作经历一个贯彻执行党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排除或尽量减少 “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并肃清其流毒的斗争过程;经历一个从就出口收购抓出口收购,即就流通抓流通,到紧紧依靠党委,部门密切配合,立足生产办外贸,改进收购方法,降低出口成本,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货源,为国家多收购、多出口、多创汇、多作贡献的发展过程。孝感外贸稳步发展。出口品种由50-60年代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工业品出口为主。1980年,湖北重新设立武汉海关,由内陆口岸恢复为直接对外口岸,并逐步实现全面开口自营。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孝感的对外贸易达到一定规模。1979年,全区外贸收购额仅为 5203万元,到 1983年增加到 1.38亿元,年均递增达27.62%。不仅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而且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得到改善,工业品在外贸收购总额中的比重由 1973年的74.8%上升到 1983年的81.7%01992年,全区外贸收购4.22亿元。主要出口商品有大米、活猪、兔毛、牛皮、棉纱、棉布、涤棉布、麻棉布、粮机、玩具等。其主要特点:

立足生产办外贸,扩大货源保出口。1973年后成立的地县外贸部门,虽有指令性的出口收购计划,但绝大多数商品的货源主动权仍掌握在内贸经营者手中,内外贸往往发生矛盾。应山吉阳大蒜 曾是湖北省传统出口商品,一般年出口100万斤左右。为保证蒜头出口任务的完成,每年在衔接出口计划时和生产收购季节,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都要多次赴孝感地区以及应山县内外贸部门做工作,找县领导出面解决矛盾,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一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内外销的矛盾,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的问题。为了发展出口商品生产,提供稳定的出口货源,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外贸要促内贸、促生产、促科研的方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于 1973年颁发 《出口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工业品专厂的试行办法》,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单项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和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1978年,在全国五届人大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要建设一批出口工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基地。此后,孝感地区的出口商品基地和专厂、专车间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发展起来。

提供信息服务,扶持出口商品生产。地县外贸部门及时向生产单位提供国际市场信息,组织生产厂家送样品参加广州交易会及其他小型交易会,穿针引线,促其早日成交。同时帮助生产单位引进良种、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革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及时地进行必要的资金、物资扶持。1974-1983年,全区投放扶持生产资金 216万元;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农副产品生产与品种改良培训班,推行驻厂员制度。

扶持出口工矿产品生产,扩大出口比重。地县外贸部门从就收购抓收购到立足商品生产扩大出口货源、收购与生产一起抓的工作转变过程中,还做到促进全区出口农副土特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慎重地扶持出口工矿产品的生产,努力扩大工矿产品的出口比重,特别是地方工业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除了抓好湖北安陆棉纺厂、东方红粮机厂等大厂的出口产品生产外,同时重点扶持地、县属地方工业品的出口,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如孝感县城关镇卫生纸厂、汉川县马口镇金属纽扣厂、云梦县城关镇拉练带坯厂、应山县广水镇铝壶厂。发展地方工业产品的出口,在孝感地区有很大的潜力。1982年,全区地方工业品出口收购达 3500万元,占工业品收购总额的30%,比1981年增长 50%。孝感县围绕国民经济调整,千方百计扶持地方工业品的出口生产,并将生产从城镇扩大到乡村,从卫生纸厂、家具厂发展到 17家工厂,从 4个品种发展到38个品种、98个规格;工业品的出口收购额从 160多万元发展到800多万元。1981年,全县出口收购总额 (含工、农业产品 )达 1200万元。汉川县棉纺厂 1981年建厂,当年生产出口筒子纱3500件。筒子纱的出口使汉川全县收购总额由300多万元发展到600多万元,继而突破 1000万元。大悟县积极主动争取将 “蝴蝶牌”吊扇打人国际市场。1977年,与港商签订 18万台吊扇合同,价值 2160万元。

部门密切配合,多收购多出口。在计划经济年代,每年外贸收购计划,地县外贸部门都要反复同有关部门协商,征求意见,经领导批准分解落实到基层。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要经常主动到兄弟单位了解情况,共同研究措施,从收购品种、数量、时间等方面尽量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力争多收购多出口。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部门关系也逐渐改善,由过去一家 “热”变成大家 “热”;由外贸求上门变成工厂找上门。地县工贸部门基本上做到一起研究生产计划,一起参与技术攻关,一起到省或外省口岸洽谈业务,尽量做到出口价和成本价互相公开。不仅工贸关系密切,配合得较好,而且外贸与银行配合得也较好。外贸部门及时将出口成交的合同、工厂资金、设备等情况告诉银行,银行则根据情况尽量满足工厂所需流动资金或设备贷款。外贸部门还主动帮助银行从收购产品所付货款中扣还银行贷款。这样双方都满意。外贸部门帮工厂之所需,每个县都有 3-4个驻厂员,积极疏通工贸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原辅材料供应上及时组织,在技术上协作攻关,将专业人员派出去请进来,保证孝感外贸任务圆满完成。

实行简易核算制度。1973-1983年,外贸系统财务体制在统负盈亏的前提下,其经营管理大体上经历3个发展阶段:推行站组和单车简易核算;普遍实行股站简易核算;推行经营责任制。1983年,为了降低出口成本,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经济效益,在继续依靠内贸部门供货即委托收购的同时,全区24个外贸收购站、门市部对 3类农副产品和完成派购任务后的2类农副产品,采取直接收购;全年收购品种 80多个,收购额超过千万元以上。应山县的大蒜头出口多年来都是委托内贸部门代购的。1983年,为了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县外贸局在货源比较集中、交通方便的城关、广水两地共设 5个点直接开展收购。收购中根据同质同价、依质论价、随行就市的原则,突击收购 1个半月,上调蒜头260多万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并且赶上季节,卖得好价,大大提高湖北蒜头在香港市场的声誉。

收购品种  产品质量是外贸的生命。为了多出口,全区外贸部门从多方面积极支持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创立一批优质工业产品。湖北安陆棉纺厂生产的纺织产品,自1972年以来,产品在国际市场一直.销不衰,合同履约率达 100% 0 1982年,先后有 24个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其中称心牌 32支棉毛衫获国家银牌奖,并且有的产品享受国际免检待遇。1982-1985年,向国家上缴利税 7200多万元,相当于每年赚回兴建一个同等规模棉纺厂的投资。1985年,孝感地区获得国家银质奖的出口产品还有安陆粮机厂生产LM24-2c型碧谷机,200A-3型螺旋榨油机。同期获得省优质产品的17种产品中,出口产品就有6个,即地区棉纺厂天仙牌 lls/2麻棉混纺纱,安陆金鱼牌稀土铝合金窗纱和305单列向轴承,汉川脉旺的樱花牌55 x 8晴雨伞,孝感的红梅牌卫生纸。

活猪  孝感是湖北供应香港活猪的主要地区之一。年出口量从60年代的 1万多头增加到 1977年的6.8万多头,历年来是孝感地区出口骨干商品。为了 “优质、适量、均衡、应时”供港,1974年,湖北省将猪源较多、品种较优、交通方便、疫情控制较好的孝感、汉川两县列为全省 9个出口活猪基地县之一。1978年,地区外贸局将孝感朱湖农场定为外贸基地,重点抓生猪生产、品种改良与旺存淡出,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口良种猪 1000多头。

大蒜  应山吉阳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皮白瓣大、脆嫩辣鲜等特点。既是做菜的好佐料,也可以腌制蒜瓣,加工蒜片、蒜油,调剂口味,增强食欲,而且还是多用的食品良药。为国内、港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应山大蒜一般每年种植面积 1万亩左右,最高年产量达 500万斤以上。安陆、孝感的部分地区种植大蒜。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引进试种大蒜新品种,在应山、安陆重点区乡推广。逐步形成大蒜出口生产体系,并开发出大蒜系列出口产品。1983年,全区出口收购大蒜头达498万斤,是 1982年的2.17倍,另有蒜夏99万斤,蒜米 1.45万斤。

蜂蜜  蜂蜜是孝感传统出口商品,季节性特别强。在蜂蜜的生产收购中,每个县都选调2-5人,协同供销社向蜂农发邀请书,接纳蜂群,安排生活和生产物资的供应,一起进行蜂蜜收购上调。1978年,全区接纳本地蜂群 2.4万群,客蜂 8万群,全年出口收购蜂蜜 1585吨,超计划 126%,比历史最高水平的 1976年翻 1番。1975年,云梦县外贸公司与土产公司配合,积极组织蜂蜜生产和收购,从上到下建立一个 60多人收购蜂蜜的专班,全县收购蜂蜜 57万斤,实现人平贡献出口1斤蜂蜜的任务。

卫生纸  孝感卫生纸厂是 1971年由8个竹器工人,1万多元资金发展成为省轻工进出口公司定点生产出口卫生纸的专厂。产品 1972年开始外销。由于工贸紧密配合,狠抓产品的升级换代,规格由原来的卷筒发展到面巾、切条、餐巾、香水纸;颜色从粉红增加到果绿、浅黄、白色,按比例搭配装箱;由红梅牌发展到理想牌、中华牌、兰花牌等十多个品牌和种类;档次也由低档逐步进人中档和部分高档。出口收购由37吨发展到 1094吨,行销港澳、东南亚等地。

玩具  云梦县玩具厂最初是几个裁缝和木匠办起来的集体小厂,以后发展成省美术公司定点生产玩具的专业厂,是省轻工进出口公司工贸合营的玩具厂家。主要生产搪塑、硬塑、布绒、电动等儿童玩具,使小玩具闯进大世界,.销欧美、日本、香港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开始出口,1983年出口收购达46万元。为了适应产品出口需要,引进植发机、眼球机、滚铸成型机等先进设备,不仅提高产品质量,也增加产品数量。

三布三纱  即棉布、棉纱、涤棉布、涤棉纱、麻棉布、麻棉纱。1972年,湖北安陆棉纺厂开始生产出口棉布,1979年,湖北云梦棉纺厂亦开始出口棉布。两厂出口品种由棉布发展为棉纱、涤棉布、涤棉纱出口,到 1982年又发展为麻棉布、麻棉纱出口。1983年出口收购额达5572万元,占收购总额的40.4%。出口生产的厂家,由以出口棉布、化纤布为主的湖北安陆棉纺厂和以省内外贸定点生产麻棉布为主的湖北云梦棉纺厂两个省属厂发展到以出口化纤为主的汉川县棉纺厂和以出口麻棉纱为主的孝感地区棉纺厂两个县、地属厂。湖北安陆棉纺厂为了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先后生产 150多个出口品种,均被誉为全省外贸出口信得过产品。

其他  建立汉川叼汉湖水产、安陆粮机、应城膏粉、布鞋、大悟草席、吊扇等出口基地、专厂或专车间。在部分县扶持山羊、长毛兔生产。

1958-1992年孝感市外贸收购总值

 

二、自营出口

观念转变 1992年9月,孝感地区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1993年正式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并承担出口创汇任务。随后各县市也相继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这标志着从 1973年地县外贸机构成立后一直是组织货源,即供货经营制开始向自营出口为主、供货为辅的外贸经营体制的大转变。1993年 11月,省政府决定将地、市、州、县外贸企业的财务关系、劳动工资、机构编制等下放到所在地、市、州、县管理,财务与省外经贸委脱钩与当地财政挂钩,从而使地县外经贸企业有了在自负盈亏机制下的自主经营权,彻底打破外经贸企业长期实行的统负盈亏、吃 “大锅饭”的局面。外贸体制下放后,地县外经贸部门不仅失去为省公司组织出口货源而生存的手续费,而且还面临着系统严重亏损,部分县市企业到资不抵债、生存难以为继的困难境地。面对这种状况,孝感市外经贸委明确提出努力实现 “五个转变、五个结合”的奋斗目标:从重外贸、轻外资外经向外贸、外资、外经大外经贸转变,把抓系统内部与抓外向型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把抓任务与抓效益结合起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把抓流通与抓实业发展结合起来;由供货型向自营型转变,把解决眼前困难与实现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由行政指令性向经济管理型转变,把抓市区龙头与抓面上工作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整个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出口创汇为重点,以经挤效益为中心,加快转机换制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积极推进大外经贸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市区龙头作用,促进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政企分开  长期以来形成的市县外经贸部门政企合一的体制,使行政管理职能与企业行为相混淆,造成精力分散,管理困难,制约全市大外经贸的发展。1994年初,首先在市直改变以往由局长兼任进出口公司经理的做法,把机关与进出口公司彻底分开,明确一名副主任 (局长 )分管市进出口公司,让领导和机关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全市外向型经济上,让企业打破依赖性,独立自主闯市场,开拓经营;其次,结合县市外贸体制下放同级财政管理 ,重新明确行政、企业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各县 (市 )区局机关的行政人员主要抓好对外经贸工作的管理,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搞好大外经贸工作;对外经贸企业主要开展进出口业务和其他经营活动,以创汇创利为主。政企分开后,机关和企业的工作都有长足的进步,内部管理加强,工作效率提高,出口创汇猛增,经济效益好转。

企业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机制转换,全市外经贸系统从深化改革人手,强化内部管理,对部分企业先后进行调整和整顿。实行 “区域划分”、“划小核算单位,分散突围”、“失误撤换”、“财务审计”等各种形式整顿,取得较好的经营效益。

风险激励  对改制条件不成熟的需要承包经营的企业,主要是完善内部风险激励与约束机制。其主要机制:(1)在各单位实行经理聘任制。特别注意选好新分立公司的经理。(2)职工实行优化组合。使人员既有尽量施其才能的机会,又有危机感,调动工作积极性。(3)实行法人代表风险承包制。经营单位的法人代表交一定数量的风险金,职工交上岗风险金,把单位效益同个人收人联系起来。(4)实行效益工资制。云梦县率先打破原档案工资级别,按效益多少发给工资、奖金。(5)强化管理,盘活资产,完善制度,难中求进。市、县始终坚持加强对企业的经营、财务管理,把主要经营业务抓在手上。为了降低出口成本,在业务活动中严把四关:大宗业务审批关、出口商品收购关、资金支付关、费用审批关。同时还制定代理出口业务的有关制度,实行 “一支笔”审批和公布招待费开支情况等制度,规范业务行为,堵塞漏洞,减少经营失误。19%年正式开口自营的应城市进出口公司,由于严格管理,当年便取得创汇百万美元无失误、笔笔有盈利的好成绩。针对全系统历年外欠资金包袱较大,市外经贸委把清收清欠作为盘活资产存量的重要手段,在形成对责任人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劳动纪律管理等系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市直、广水、大悟对因失职、读职造成失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有关人员运用行政、经济或法律等手段及时处理,在全系统起到震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市清收清欠共收回现金及实物折款 300多万元,盘活闲置资产面积 5000多平方米。加强和完善经营活动中的监督审计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在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的同时,行管部门正确处理放与管的关系。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做到经营前的决策审计、经营中的业务监督跟踪、经营后的结果审计一条龙服务,堵塞各种漏洞,保证经营效益。

“舞好龙头” 发挥市进出口公司的龙头作用,面向全系统用足用活进出口权。全市进出口权首先是从1993年市进出口公司开始的。市外经贸委从始至终一直把用足用活进出口自营权作为全市外经贸系统深人改革、求生存求发展,带动全市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一件大事来抓。首先是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和短期强化培训等办法,尽快选拔和培训外销人才,并先后从系统内外选调和接收部分外贸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对外交往的业务需要。配备现代通讯、打印工具,接待室、商品陈列室等。第三,开通部门自营出口的有关渠道,如海关、工商、税务、银行、外汇管理等。还在武汉、深圳等地设立 “窗口”。为了把进出口权用足用活,发挥其最大效益,市外经贸委一方面让市直5个公司和制刷厂作为市进出口公司的业务部各自开展对外成交、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市进出口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其他尚未开口的县 (市)区外贸公司携手创汇,帮助其建立出口创汇专班,以设分公司的名义为其提供制单、结汇等项目服务,开展进出口业务。既壮大系统内的外销队伍,又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还为未开口县市公司摆脱单一供货模式的束缚,为外贸求生存、求发展提供一条生路。汉川、应城两市 1993年自营出口,分别为452万美元和 153万美元。到 1997年,各县、市都有进出口权,当年共出口创汇 511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7%。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强市区龙头建设,带动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市进出口公司发挥出口创汇的排头兵作用,1993年开始出口创汇 115万美元。1994年又克服货源紧张、资金短缺、运输繁重等困难,开创自营和代理相结合的出口创汇局面,突破创汇千万美元大关,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45.4%0 1997年创汇达 3020万美元,比1995年增加近 2倍,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搞好服务  市外经贸委履行 “属地管理”原则,积极做好出口计划、督促、协调、信息服务、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经常组织人员到外商投资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和反映在生产和 自营出口中存在的困难,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能力。进而按照 “提前介人、跟踪服务”的八字方针,将着眼点放在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创汇潜力上,加强对资金到位、开工投产及投产后的协调服务的力度,使全市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创汇。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014万美元,1997年出口1658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 20.6%。同时,积极协助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开口自营。市外经贸委积极帮助孝感纺织总厂、湖北云梦棉纺厂、湖北双环化工集团、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云梦县盐硝厂、应城膏矿、云梦县薄膜厂、4404厂、黄麦岭磷矿等 15家生产企业,使这些厂家相继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并帮助开口自营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1997年出口12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3.8倍,占全市出口总额 15.7%。其中,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双环化工集团出口创汇额分别为702万美元和511.6万美元。积极建立与大外经贸相配套的商检办事机构。湖北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孝感办事处于 1995年5月成立,3年来共检验出口纺织品639.9万美元,进口设备 1.17亿美元,为企业节约大量人力和时间。

挖掘潜力  注重市区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努力扩大出口创汇。为了发展市区外向型经济,市外经贸委着力从 3个方面挖掘市区出口创汇潜力。(1)鼓励市区外经贸企业开展产品出口业务。采取自营与供货并举,本口岸与外口岸并举,以及合同规定、奖励提成、退税优先等激励导向措施,力争更多的市区产品出口;(2)积极支持市区有条件开口自营企业争取进出口权;(3)着力开发市区企业出口潜力,如吉安铝业、机电产品等,市区产品出口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年,市区出口创汇超过 1600万美元,约占全市的一半,出口供货超过2亿元,约占全市的30% o

市县外经贸部门在出口创汇方面,注重扩大本地产品出口,为地方经济服务。应城市进出口公司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将盐、碱、氯化钱、石膏系列产品打人国际市场,1997年出口创汇达480万美元。汉川钢丝绳,市直的鬃刷、棉纱、棉布等产品都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全市外经贸系统在扩大本地产品出口的同时,面向全国、全省组织出口货源。对于外商需要而本地又短缺的出口产品,在可能的情况下也积极经营。先后从江苏、福建、广东、安徽等地组织碳化硅和机电产品等几个品种出口,保证客户的需要,赢得信誉。云梦、安陆、应城、市直公司在深圳设立窗口,利用武汉、深圳等地信息灵、人才多的优势,聘请既有业务经验,又有在手客户外销人才,在当地签订合同,采购货源,组织报关外销,节约费用,提高办事效率,扩大创汇。由于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一降再降,出口成本增加,一些经营品种不能再继续经营,造成与有些老客户失去部分业务往来 ,出口下滑 ,客户呈萎缩状态。鉴于这种情况,外经贸部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尽量减少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对老客户实行微利、薄利经营,稳定往来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结识、争取新客户,以保本经营为主,开展新品种的经营。汉川进出口公司通过努力,将德国商人请到汉川直接考察,使塑料厂一次签订200万元的贸易合同。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市外经贸委及时提出 “三个为主、四个结合”的原则,即当任务与效益发生矛盾时,以效益为主;当代理出口与自营出口发生冲突时,以自营出口为主;当出口与进口发生相撞时,以进口为主;自营出口与供货相结合,出口与进口相结合,外贸与内贸相结合,贸易与实业相结合。经过调整业务经营方向,1995年进口200万美元,实现零的突破。

拓宽出口渠道,向远洋客户发展。从 1994年起,全市进出口业务改变过去仅由港澳及东南亚商人转口贸易的状况,充分利用广交会、华交会、香港经贸洽谈会、出国考察及邀请外商来孝感参观考察,举办各种对外洽谈活动,开辟新的出口渠道,使产品直接进入欧美市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出口商品国际市场领域逐步拓宽,1997年贸易伙伴增加到包括美国、俄罗斯、挪威等在内的 19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自1993年开口自营以来,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在全部出口商品总值中,工业制成品中的出口比重由1993年的72.6%上升到 1997年的93.7%。在工业制成品中,又以轻纺产品、服装出口为主,分别占总值的28.5%和42.7%。全市主要出口产品有粮油食品、纺织品、服装、针棉织品、工艺品、土产品、畜产品、五金矿产品、化工机械品、医药保健品、丝绸品等。包括活猪、鲜蛋、大蒜头、蜂蜜、猪鬃、抽纱、棉纱、玩具、吊扇、结晶硅等。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 1.01亿美元 (首次突破 1亿美元 ),是 1993年 (开始自营出口)0.08亿美元的12.6倍;较上年同期增长 56.7%,出口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同时,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29家,实际利用外资0.85亿美元,是 1993年0.18亿美元的4.7倍。

1993-2005年孝感市外贸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