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促跨越打造重要增长极

中共孝南区委书记   杨军安 

孝南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刚 

近几年来,孝南区委、区政府高举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大旗,坚持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双轮驱动”,全力以赴上项目、抓投入,调结构、促转变,重民生、促和谐,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全区实现了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过100亿元、财政收入过10亿元“三个一”的跨越。 

一、以解放思想为主线,引领跨越式发展 

始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贯穿到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推进思想统一、目标提升、工作创新。一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研判经济发展走势和区域竞争态势,确立“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围绕打造产业发展、城镇扩张、孝汉一体、项目建设四个方面的重要增长极,向全区发出全力推进第三次创业、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奋力建设新孝南的总动员令,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带动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二是在解放思想中提升坐标、拉高标杆。强化争先、率先、领先意识,抓住“黄金十年”机遇期,发挥唯一市辖区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力争到2016年实现“三个三”(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财政总收入30亿元)的目标,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三是在解放思想中求新求变、勇于担当。站在促进孝汉一体、市区一体、城乡一体、云孝一体发展高度,提振精神区位,燃烧激情,自觉服务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建设,千方百计破解土地、资金、环境等制约瓶颈,把战略思路方案化、方案谋划项目化、项目落实具体化,打造“落实链条”,勇创一流业绩。 

二、以“四大建设”为支撑,拉动跨越式发展 

坚持做强产业,做大园区,做靓城镇,做实项目,以“双轮驱动”的大突破,推进发展新跨越。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5%的增幅,实现了五年翻一番的目标。一是建设大产业。围绕加快发展纸制品、战略性新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森工、现代建筑、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七大百亿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实力增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实施骨干企业提升、中小企业成长、创业型企业孵化三大工程,促进产业倍增计划落实。狠抓纸及纸制品产业集群发展,全国生活用纸前四强的金红叶、维达、恒安、中顺四大品牌齐聚孝南,洁伶、保丽、莱特等国内知名纸业企业聚集发展,孝南被授予唯一的“中国生活用纸生产基地”。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桑夏太阳能、易生新材料、松林光电等一批企业成长为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1家,产值保持35%以上的年均增幅,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年内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坚持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强农产品“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加快引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4家。孝南区被列入全省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试点,成为全省12个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并荣膺全省“水产大区”、“香稻生产第一区”称号。新建了恒安、新都市等五大物流园区,武汉城市圈乃至华中地区一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初现雏形。积极打造天紫湖双5A级风景区和华侨国际、孝感万豪2家五星级酒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二是建设大园区。实施“一区两翼多园”战略,强化落实“四统一”(统一项目规划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征地拆迁标准、统一税收分配机制)办法,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两翼”(孝南高新区和东山头产业新区)以及肖港汉十、毛陈八一、祝站孝天等一批乡镇工业园建设步伐,开发区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3.5平方公里。坚持简政放权,延伸职能,全力服务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在乡镇工业园适时加挂开发区管委会的牌子,增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在全省112家同类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孝南经济开发区连续三年排名第二,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和谐工业园区。三是建设大城区。紧盯孝感由中等城市向省际区域大城市迈进的总体目标,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大手笔、大气魄、高层次提升“全域孝南”规划。举全区之力推进南城新区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城南、槐荫、毛陈三大组团的规划设计、重大项目推进等工作,着力把三大组团分别打造成为行政文化引领区、休闲商务拓展区、生态宜居体验区,力争南城新区建设一年大起步、三年大变样、五年见成效,再造一个新孝南。实施老澴河综合治理、南方国际商城新建、长征南路拉通、316国道复线外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福星惠誉、乾坤阳光、北大鸿城等一批新型城市小区成为主城区的靓丽风景线,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规模进一步扩大,形象进一步提升。按照大城市组团的标准,推进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西河“新景园”、陡岗“万佳新城”、肖港“华都世纪城”等一批项目,在全市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陡岗袁湖、新铺徐山、祝站继光、西河红林等成为全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新亮点,蔡陡线“幸福港湾”新农村建设可与仙洪试验区“锦绣梅园”媲美。13个村分别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生态村”、“全省宜居村庄”。四是建设大项目。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和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等政策机遇,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举措推进项目建设,打牢经济发展的底盘和硬支撑。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充实完善项目库,提高项目策划质量和申报成功率,累计争取中省资金12亿余元,拉动地方投资50余亿元。抢抓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武汉企业外迁等机遇,按照“三新三型”(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环保型、循环型、集群型)要求,讲求税收贡献率、土地集约率和投入产出率,严把项目准入关,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保持每年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以上,有力地助推了七大百亿产业发展壮大。五年累计引进内资514.2亿元、外资1.8亿美元。引进投资65亿元的华中创新产业园,由投资方自行建园区,并负责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国内行业50强、央企、总部企业落户园区,打造高附加值的服务型科技产业园区,开创了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坚持不懈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每年推进“三个十”(10个工业技改扩能及新建项目、10个物流及城镇项目、10个民生及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建设,实施过亿元项目145个,其中投资60亿元的现代森工产业园、25亿元的华中模具城、16亿元的维达纸业扩能、13.6亿元的金红叶纸业、12亿元的新利高新技术产业园、11亿元的洁伶卫生巾、4.1亿元的华德汽车零部件、3亿元的科嘉智能装备、3亿元的立锐伺服电机制造等工业项目,投资50亿元的澴川风景区、30亿元的南方国际商城、15亿元的华中锦龙物流园、15亿元的华庆星河天街城市综合体、12亿元的孝感新都市物流园等城镇物流项目,投资8.5亿元的保障性住房、7亿元的天紫中华敬老园、3.5亿元的市一医院爱心护理院、1.9亿元的碧泉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民生及基础设施项目,大部分已竣工并发挥效益。 

三、以“三项工程”为抓手,促进跨越式发展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创优发展环境,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增添动力。一是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工程。创新工业产业发展模式,以纸制品产业集群为重点的“三新三型”产业发展加快,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孝南由“华中纸都”正在向“中华纸都”迈进。创新工业园区平台建设,探索工业园区“一区多园”、“园中园”和“飞地经济”建设模式,实行分期补偿的征地模式和村民变股东的金张湾园中村改造模式,建立优秀干部到开发区锻炼成长的用人机制,园区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涌现。创新农村改革发展模式,成功探索了土地流转“春晖模式”,较好解决了农村的“三大问题”,即土地分散经营、规模效益低的问题,劳动力转移导致的抛荒和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问题,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实现了“三权分离”,土地所有权留给集体,承包权留给农户,经营权交给公司;做到了“三环紧扣”,农业的生产、流通、加工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产业链条得到延长加粗,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促进了“三个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农业科技应用、先进生产模式应用水平提高,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等领导的肯定。创新重大项目决策推进考核机制,完善“六个一”(一个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职责、一抓到底)的项目包保责任制,落实“四大家”领导包保项目奖惩制度,坚持第一时间、第一层面、第一信息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有效推进了重大项目建设。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维达扩能项目建设,被省、市领导誉为“维达速度”,成为全市项目快速推进的典范。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坚持“三化同步”,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到新增财力向乡镇倾斜,优势资源向基层配置,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了可持续发展水平。2011年底,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14个,过4000万元的3个,进入全市20强、全省百强的乡镇各5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创新城市规划管理,编制提升了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完善了物流、旅游等专项规划,注重打通各类规划,确保科学有效衔接。实行规划管理综合执法,出台了乡镇控违办法,规划管理全面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农村,创新了“一室两会”(“说事恳谈室”、“五老理事会”、“民主听证会”)和村级民主管理“1+X”模式,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城市,加强社区“1+X”组织、平台、队伍建设,高标准推进城市新社区建设,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小区物业管理“两个全覆盖”,真正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了社会服务的超市、社会管理的终端,示范作用发挥较好。创新信访维稳机制,率先建立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立完善“三位一体”矛盾纠纷调处体系,落实信访工作周通报制度,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信访维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奖同惩,化解一批疑难信访问题,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二是着力推进优先惠民工程。坚持新增财力改善民生,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综合文化站乡镇全覆盖、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建设,基本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正在由试点区向示范区迈进。每年城镇新增就业、“4050”人员就业均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区实训基地被命名为“全省十大实训基地”之一。为3000多名原城镇企业未参保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为2009年底以前关闭破产企业的8000多名退休人员办理了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按时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改扩建村卫生室2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个,一医院迁建及爱心护理院即将完工。新农合工作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肯定。扎实开展优质服务,严肃查处“两非”案件,生育文明“星光计划”成为全省品牌。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三是着力推进环境创优工程。出台了《关于鼓励工业和商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等创新性的激励措施,营造了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坚持弘扬团结协作、负重拼搏、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孝南精神”,紧盯目标任务,直面矛盾困难,整体联动,强化责任,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深化创先争优、治庸问责,狠刹“庸懒散软”等各种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审批再清理、平台再创造、流程再创新的“三再”活动,厉行“三短一简”,推广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发展重商、亲商、安商文化,实行“全过程、全领域、全天候、零障碍、零距离”服务。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激发了全区党员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促跨越的干事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