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况

【地理位置】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东北中部,地处桐柏山、大别山之南,长江以北,汉江以东,南与武汉市东西湖区及仙桃市毗邻,北与河南省信阳市交界,西接随州、荆门、天门等市县,东连黄冈市的红安县与武汉市的黄陂区。地理位置北纬30°23~31°52′分,东经113°19~114°35′。全境南北长约163公里,东西宽约122公里。2011年,全市国土资源面积为8922.7平方公里,占全省185750平方公里的4.8%2011年年末耕地总资源306.6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12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262.25千公顷,增加0.6千公顷。孝感城区至省会武汉市中心公路里程59公里。 

【行政建置】2011年,孝感市直辖孝南区,辖孝南、云梦、孝昌3县,代管汉川、应城、安陆3市。区(县、市)下辖107个行政建制的乡、镇、场、街道办事处,2978个村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孝感市历史悠久,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30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已形成了强大的荆楚部落。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大量人口涌入,使本地得到发展。刘宋初,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将安陆县东境分割置孝昌县(今孝南、孝昌)、南境分割置应城县;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又在南境汉江之滨置甑山县(今汉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再分割安陆南境置云梦县;公元1933年,割孝感、黄陂、黄安、罗山4县接壤区域置礼山县(今大悟)。为施政管辖之便,公元454年,分江夏郡立安陆郡,郡治在今安陆;唐代改称安州;北宋末年升安州为德安府,后至元明清各朝代,行政区划范围基本未变。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设道,辖区属江汉道。1927年废道,1932年设行政督察区,孝感、安陆、云梦、应城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改称第三区),大悟属第四区,汉川属第六区。同时,在鄂豫这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31年起,先后划分为陂孝北县、安应县、云孝县、汉孝陂县、礼山县。 

1949年4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礼山县河口镇成立中共湖北省孝感地方委员会(简称孝感地委)、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简称孝感专署)。同年5月,孝感所属各县全境解放。由此至20007月,其辖区经历了10次变更,境内行政区域也经历了多次调整。19934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同时撤销原县级孝感市,设孝昌县和孝南区。19973月,撤销汉川县,设汉川市。20007月,广水划归随州。至此孝感市共辖331区。 

孝感因孝子众多而得名。汉代的“黄香温被”和“董永卖身葬父”、晋代的“孟宗哭竹”三大孝子故事,被载入元代成书且流传很广的《二十四孝》之中。 

随着近代交通条件的迅速发展,孝感逐渐成了重要的枢纽。平汉铁路汉口至黄河南段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通车,经过孝感县境;1928年,襄(樊)花(园)公路和1934年汉(口)宜(昌)公路通车,均经过孝感境内,因而孝感逐渐取代德安府为本地区行政、经济中心。 

【自然资源】孝感市地势北高南低,为大别山、桐柏山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坡状地貌,大体上一成低山、二成岗地、三成平原、四成丘陵。北部山区主要分布在大悟和孝昌、安陆北部,系桐柏山向东南、大别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海拔在200~500米之间。中部低矮丘陵主要分布在安陆、孝昌南部及孝南、应城、云梦北部,系大洪山向东绵延的部分和大别山的尾闾,一般在海拔50~200米之间。南部平原湖区主要分布在汉川及孝南、应城、云梦南部,系江汉平原之北隅,海拔一般在50米下,河湖交错其间。 

孝感古属云梦泽,地质发育较全,地下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主要矿产有七大类23种,其中优质矿11种,膏、盐、磷被誉为“孝感三宝”。应城石膏地质储量4.29亿吨,特别是纤维石膏,品位在亚洲居首位,储量8800万吨,占全省储量的92.3%,占全国储量的58.7%;云梦、应城一带的岩盐埋藏浅,氯化钠含量高,地质储量达2800亿吨,其中工业储量500亿吨,1988年还探明汉川麻河有岩盐资源,工业储量9400万吨。大悟磷矿地质储量1.72亿吨,采选条件好。云梦芒硝储量5400万吨,矿体集中,宜于开采。孝感境内还有稀土、金、银、铜、镍等贵重金属矿,其中重稀土(钇)的地质储量3.1万吨,占全省储量的100%。大悟的镍,地质储量26.56万吨,占全省储量的100%。迄今为止,这些金属矿除金、银、铜有小规模开采外,其他均没有开采。此外,还有储量丰富的重晶石(467万吨)、大理石(200万立方米)、花岗岩(153.6万立方米)、云母石(140.7吨,占全省储量的81%)、蛇纹岩(1.67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00%)、矿泉水等。 

孝感市处于湖网边缘地事,河湖交错,水利资源丰富。全市大小河流总长度为4812.6公里。境内流长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86条,有湖泊17个,大中小型水库376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南部平原湖区先后进行了汉江大堤培修、府澴河改道、大富水改道、汉北河开挖疏浚、汈汊湖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建成庙头、夹河沟、鲢鱼地等大泵站8处、小泵站500多处,以及新沟、民乐等水闸852座,开挖大型水渠多条,使全市形成河湖相通、河库相连的排灌体系。正常蓄水能力达19.75亿立方米,总控水能力达26亿立方米。 

孝感市动物资源分为家养畜禽和野生动物两大类。家养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兔、蜜蜂、观赏鸟等。野生动物共有40余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老鹰、猫头鹰、绿头鸭、白鹭(冬候鸟)5种;省级保护动物有黑斑蛙、泽蛙、乌梢蛇、银环蛇、环颈雉、大杜鹃、八哥、画眉、猪獾、花面狸、赤狐等22种。 

森林植物资源共有103科、288属、77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2种(银杏树、香果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6种(刺楸、闽楠、杜仲、楠木、椴树、榉树),省级珍贵濒危树种31种(三尖杉、中国粗榧、凹叶厚朴等)。 

孝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体在15.5~16.5℃之间,冬季气温(1月)平均2~3.4℃,夏季气温(7月)平均28~29℃。全市日均气温不低于10℃。极端最低气温是1969131日的应城,气温为-15℃;极端最高气温是1959823日的大悟,气温为43.1℃。全年无霜期225~257天,由北向南递增,初霜期南部11月中、下旬,北部为3月下旬。常年日照时数2020小时~2190小时。年降雨量1040毫米~1230毫米,70%降水集中在4~9月。 

【人口】据公安部门统计,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28.9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81万人,出生率为11‰;死亡人口5.34万人,死亡率为10.1‰;人口自然增长率0.90‰。 

性别构成:男性占52.17%;女性占47.83% 

民族构成:汉族占99.9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0.08% 

城乡构成:城镇人口占38.5%;乡村人口占61.5% 

全市人口密度为:586/平方公里。 

孝感市区常住人口33.3万人。 

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资源总量161.6万人,其中男性占48.5%;女性占51.5% 

全年全市农村外出务工111万人。 

全市人口平均寿命74.1岁。 

全市老年人口55.4万人,占总人口的10.5% 

【语言】孝感话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是“楚语”中有代表性的地方方言。因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孝感方言兼收并蓄,形成了南北兼有的特点。孝感话不仅具有北方话的语言特点,又大量吸收了南方诸方言的语言特点,也保留了一些古音成分。孝感话虽属西南官话,但与西南官话的代表汉口话颇有不同,声母方面比汉口话更接近北方,韵母和声调方面更有南方味。孝感话的南音北调各有其特点。北区接近中原一带北方话的音韵特征,南方既有北方话的特点,又有南方诸方言的某些特点,更有自己独特的音韵特征。 

【民族分布】孝感市属于少数民族杂散居住地区。共有土家、回、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哈尼、傣、黎、佤、畲、水、纳西、土、达斡尔、仫佬、撒拉、毛南、仡佬、锡伯、俄罗斯、京、赫哲等少数民族31个,5600人,占总人口万分之七,分布在7个县市区、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的98个乡、镇、场、街道。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回族,百人以上的有苗族、壮族、满族、侗族、蒙古族,每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千人以上。全市有县处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5人,有15人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有20人当选为各级政协委员。 

【宗教】孝感市宗教历史悠久,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俱全。全市有信教人数7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其中佛教4.2万多人,天主教1.1万多人,基督教1.4万多人,伊斯兰教0.19万人,道教0.2万人,已登记发证的宗教活动场所157处(其中佛教123处,道教7处,天主教12处,基督教14处,伊斯兰教1处),分布在7个县市区和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的79个乡、镇、场、街道,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9.8%,备案认可发证的宗教教职人员213人(其中天主教神父9人,基督教义工以上教职人员30人,伊斯兰教阿訇2人,佛教比丘、比丘尼168人,道教道士、道姑4人),县级爱国宗教团体10个(孝南区佛教协会,孝南区道教协会,孝南区伊斯兰教协会,汉川市天主教爱国会,汉川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汉川市佛教协会,应城市佛教协会,云梦县基督教协会,大悟县佛教协会,孝昌县佛教协会)。 

【侨情】全市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1027户,4892人。其中,华侨462户、2183人,华人322户、2032人,香港同胞239户、665人,澳门同胞4户、12人。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中有知名人士379人。其中工商企业家94人,专家工程师117人,博士教授139人,社会名流29人。 

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1246户、8561人。其中,归侨49人,侨眷557户、3639人,港澳眷224户、1594人,侨(港澳)465户、3279人。他们中与国外亲属保持书信、电话联系的1033户,有侨汇往来的913户。他们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503人,中级以上职称的1241人,高级职称的89人,中共党员673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6人。 

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情况。全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共532人,其中老一代专业人士28人,新一代504人、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专业人士中,30岁以下的23人,30岁至40岁的297人,4050岁的86人,5060岁的42人,60岁以上的56人。华侨华人主要从事经济、软件、计算机、金融、医学等专业,大都在科研、院校、金融等部门供职。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的168人,获博士学位127人,博士后8人。 

【国民经济发展概况】据统计,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5.1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53.69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309.36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445.133.5调整为20.447.332.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20.7%,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8.5%,住宿餐饮业增长27.1%,金融保险业增长21.6%,房地产业增长5.3%,其他服务业增长12.6% 

农林牧渔业。201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5.11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增加值91.16亿元,增长4.8%;林业增加值5.02亿元,增长0.6%;牧业增加值65.52亿元,增长4.5%;渔业增加值30.2亿元,增长4.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25.66万亩,比上年增长0.3%。棉花种植面积46.02万亩,增长8.5%。油料种植面积168.05万亩,下降2.1%。蔬菜种植面积133.16万亩,增长2.4% 

全年粮食产量214.39万吨,比上年增长2.96%。棉花4.25万吨,增长18.85%。油料21.82万吨,下降3.08%。蔬菜317.58万吨,增长4.86%。生猪出栏336.07万头,增长4.9%。家禽出笼12236.6万只,增长3.7%。水产品产量36.58万吨,增长4.8%。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产品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214.392.96 

棉花万吨4.2518.85 

油料万吨21.82-3.08 

蔬菜万吨317.584.86 

生猪出栏万头336.074.9 

家禽出笼万只12236.63.7 

禽蛋万吨34.7912 

水产品万吨36.584.8 

牛奶产量万吨5.53 

工业和建筑业。201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08.69亿元,增长20.5%,其中8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8.79亿元,增长23.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省工业增长14.2%,地方工业增长24.6%;轻工业增长23.8%,重工业增长22.6%。市本级工业完成增加值35.99亿元,增长12.6%。全市汽车机电、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1.53亿元,增长2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产品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纱万吨46.519.1 

服装万件4244.0-2.2 

纯碱万吨145.21.5 

水泥万吨401.731.4 

化肥万吨52.7-4.6 

发电量亿千瓦时70.112.0 

原盐万吨600.37.4 

钢丝绳万吨3.85.1 

机制纸及纸板万吨18.631.6 

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万对千米13.550.4 

灯具及照明装置万套(台、个)19.0-37.1 

工业经济质效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1.4%,比上年提高47.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6.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实现利税124.23亿元,增长47.7%;其中:实现利润76.55亿元,增长66.8%。销售过10亿元企业17家。市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特种汽车及零部件,孝南纸品,汉川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应城盐化工、精细化工,云梦塑料包装,安陆粮油机械,大悟绿色能源,孝昌机械电子等20个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壮大,6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行列。 

建筑业发展壮大。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25家,总产值达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建筑单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75.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35.5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投资规模持续扩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92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其中,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693.39亿元,增长37.2%;在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0.91亿元,增长27.7%;第二产业投资360.42亿元,增长41.4%,其中,工业投资359.03亿元,增长41.3%;第三产业投资302.06亿元,增长33.5%,其中房地产投资57.08亿元,增长15.2% 

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391个,比上年增长23.1%,其中新开工项目1982个,增长19%。实施千万元的项目2113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99个。新开工项目投资总规模438.9亿元,增长38.1%。后湖公园改造、福达曲轴一期、金红叶纸业、银鹭食品、汤池温泉二期、鄂北物流中心等项目都已投产使用或部分建成投产使用。日本矢崎汽车线束电缆、桑夏太阳能二期、福星冷轧不锈钢板、湖北美林制药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市场、物价和外经。2011年,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16亿元,增长18.2%。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02亿元,增长19.1%;零售业实现322.16亿元,增长17.9%;住宿业实现2.74亿元,增长17%;餐饮业实现63.24亿元,增长19.2%。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360.6亿元,增长18.5%;农村实现零售额96.6亿元,增长17.4% 

外贸外资全面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进口1.31亿美元,增长78.6%;出口3.76亿美元,增长26.5%。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2家。新批合同外商投资1.74亿美元,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5.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7%、居住类上涨5.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5.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8.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5%,衣着服装类价格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1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8.1% 

交通、通信和旅游。2011年,全年全市建成一级公路路基48.2公里、路面41.6公里,建成二级公路路基120公里、路面111公里,完成县乡等级公路144公里。重点工程孝汉大道三期、汉孝城际铁路、石武高铁大悟连接线、孝昌京珠高速公路连接线实现预期目标。完成港航站场建设投资7746万元,汉北河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应城港城关港区物流园区天鹅码头改扩建工程及汉川港城关港区新河散货码头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安陆客运站和应城汤池客运站基本建成,新建农村综合服务站5个、改造3个,新建农村候车棚225个。全市公路里程1248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68公里,二级公路1086公里,三级公路1304公里,四级公路10022公里。全年新建村道640公里,全市县道1283公里,乡道3048公里,村道7449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 

全市通信业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邮政业1.5亿元,同比增长7.1%;电信业11.2亿元,同比增长10.9%。电话拥有量达254万部,其中固定电话84万部,移动电话170万部,电话普及率达49%以上。互联网用户3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15万户以上。 

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97.25万人次,综合收入为57.65亿元,同比增长23.4%24%;其中,入境游客20660人,创汇1020.1万美元,同比增长22.4%24.4% 

财政、金融和保险。201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7.45亿元,增长2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63亿元,增长30.8%。各项税收收入35.58亿元,同比增长33.2%。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国税部门完成8.37亿元,增长31.2%;地税部门完成27.21亿元,增长33.8%;财政部门完成16.05亿元,增长25.8%。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54亿元,增长41.8%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63.49亿元,比年初增加178.27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280.03亿元,比年初增加55.1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48.31亿元,比年初增加122.97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67.47亿元,比年初增加88.2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15.71亿元,比年初增加42.25亿元。中长期贷款241.77亿元,比年初增加47.16亿元。 

全市保险行业保费收入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3亿元,增长14.8%,寿险保费收入21.5亿元,增长1.8%。赔款给付支出4.7亿元,增长29.9%;给付率18.2%,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教育和科学技术。2011年,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431所,在园儿童11.5万人;小学649所,在校学生32.2万人;普通中学219所,在校学生30.9万人。全年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177所,投入资金2.25亿元。教师专业素质继续得到提高。全年共选送355名校长、农村教师参加国培和省级培训,市级集中培训4200余人。教育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全年共资助各类贫困学生32.51万人,发放各类补助资金2.25亿元,共为8312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贷款手续,发放贷款资金0.5亿元。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95个,高新技术产品达到486个,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159家。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4.4亿元,增长28%。全市338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院士工作站3家,7家企业参与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年新增省级研发中心6家,达到34家,市级研发中心达到111家,全年申请专利943件,授权581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9910万元。全市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66项,获2011年度省科技奖励9项,其中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全市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6个,建立“农技110”服务点45个,湖北“农技110”用户达到7.74万户。 

文化、体育和卫生。2011年,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年新创作剧本《冬日荷花》、《董永全传》,移植改编传统剧目《窦娥冤》,《呼唤》、《孝子情》、《生命如歌》、《云梦黄香》等一批作品经重新创作加工,已搬上舞台。全市农村电影放映3.89万场次,共建成“农家书屋”681家,安装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3套。全市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年底全部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城乡广播电视网络日益完善,全年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8万户。全年派出16支青少年儿童运动队,26次参加湖北青少年儿童16项竞赛,共夺得金牌27枚。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2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33万张,卫生机构人员2.43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6万人,执业医师6631人,注册护师、护士5166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2.76张,医生数1.38人。全年卫生系统共争取中省项目35个、争取建设资金911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585万元、地方配套2527万元。全年累计新改扩建22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82个乡镇卫生院,5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28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公共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全覆盖。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8元,增长15.2%,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1317元,同比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7029元,增长18.3%,其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668元,增长15.1%,占全部纯收入的52.2% 

就业服务不断完善。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在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前培训累计完成9万人。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34.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保4.4万人,失业保险24万人,职工医疗保险35.77万人,工伤保险23.28万人,生育保险12.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86.3万人,参保率达99%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共收缴社会保险五项基金征缴25.6亿元,支付基本养老金20.8亿元。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17.5亿元,支付养老保险费13.8亿元,全市失业保险费征缴0.36亿元,医疗保险费征缴4.9亿元,工伤保险费征缴0.29亿元,生育保险费征缴0.1亿元。全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共组织113万人员参保缴费,适龄人口待遇发放率实现100% 

安全生产、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2011年,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88起,受伤362人,分别下降17.5%19.0%,死亡103人同比下降1.1%,直接经济损失1043万元,同比增长31.2% 

年末全市耕地总资源306.64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262.25千公顷。全年共申报各类土地整治项目33个,建设规模约4万公顷,总投资10.22亿元,竣工后可新增耕地面积0.33万公顷;在建土地整治项目32个,建设规模4万公顷,总投资10.31亿元,竣工后可新增耕地面积0.24万公顷。全市共开展执法巡查2128次,发现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119件,制止违法行为113件,有效地遏制了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发生。 

全市集中式饮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5%,绿化覆盖率达到40.2%,森林覆盖率24.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工业支撑作用还不够强,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市本级实力和孝感中心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 

(杨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