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面创新 建设创新城市

推动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城市

 ——孝感市建设创新城市的探索与实践孝感市政府副市长  熊新文


摘  要:创新城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仅仅能够实现技术创新的城市,而是一个涵盖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全方位、全覆盖的综合创新体系。孝感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政策环境优良、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好、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区位优势突出等基础条件。同时,我们还面临科技型企业偏少偏小、产业关联度不高、创新载体培育能力不强、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创新文化的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载体培育,理顺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业文化成为孝感建设创新城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创新城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孝感市


“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进行阐释。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一种破坏经济本身的平衡同时又使这种平衡得以恢复的力量。[1]所谓创新城市,是指能够将创新想法付诸实施,并将创新实践和成果不断宣传、传播,从而能够维持不断创新的城市。创新城市是一种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在创新城市里,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新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本身成为人才和技能的集聚点,城市自我成长出最具附加价值的服务部门。[2]所以, 创新城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仅仅能够实现技术创新的城市,而是一个涵盖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全方位、全覆盖的综合创新体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创新作为一种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成就了许多现代城市的辉煌,也成为了创新城市的原型。湖北省孝感市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以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增强外在动力的阶段,加快创新城市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一、孝感市建设创新城市的基础

建设创新城市,离不开一定的基础条件。孝感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许多建设创新城市的现实条件。

一是政策环境优良。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地区,孝感能更多更快地分享“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带来的机遇。国家赋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权,将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探索新路、积累经验,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好。孝感市整体已经跨入工业化中期的门槛,处在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工业规模加速扩张,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速增强。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5.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02.14亿元,同比增长31.9%。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447.332.3调整为20.447.831.8。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快速提升,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9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8.63亿,销售过20亿元的7家,过10亿元的企业21家。全市汽车机电、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8.04亿元,占全市58.3%,增长15.8%。农业大市地位显著提升,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225.00亿元,按可比较计算,比上年增长4.6%,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服务业发展加快,商贸、物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提升。

三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12年,孝感市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全市高新技术企业71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位居武汉城市圈前两名,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达到166家,高新技术产品登记备案达到504种。科技型企业380家,有9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37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企业生产的24项产品认定为省级自主创新产品。全市145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7.88亿元,增长21.6%,占GDP的比重为10.7%。其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机械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增长28.25;先进制造产业实现增加值33.9亿元,增长26.9%;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40.2亿元,增长22.9%;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8%。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全市拥有省级工程中心和校企研发中心10家,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研发平台总数达到46家。依托三江红阳、湖北工程学院分别建立了“先进焊接技术”和“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等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个,科技企业加速器2个,其中孝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孵化器。全市8个高新区、省级开发区建成面积134.14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7.04%,三江产业园、汉光科技园、华中光电产业园、三江重工装备产业园、华工高理科技园、孝棉纺织工业园、孝南生活用纸工业园、安陆粮机工业园、马口纺织工业园等14个特色工业园相继建成。一批科技型企业被纳入省15条高新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和12条农业链技术创新规划。科技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加强,初步建立起了农业科技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和配套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市国家、省、市级160家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纺织、食品加工、纸品、畜禽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全市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0个,其中省级8个;发展种养加销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68家,其中省级科技型示范企业11家,创新型建设试点企业7家。产学研合作网络进一步拓展。全市8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7家企业参与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均居武汉城市圈第二位置,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4LED企业拟加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立。2012年,市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高新区,汉川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高新区。孝感市连续三年争取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创新基金居全省前三位。2012年全市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7项,其中三江江北机械厂双捻机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申报专利1250件,获得授权780件,增长30%以上。167名市内外各类专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全市拥有受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或有一定专长的劳动力近百万人。拥有完备的区域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孝感市内拥有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孝感工业学校、孝感生物工程学校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高校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多所,在校生8万多人,每年毕业生3万多人,可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四是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孝感地处汉江平原,城区距武汉市中心和天河国际机场分别为6030公里,处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4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贯穿全境;孝硚高速、城际铁路把孝感与武汉拉得更近。孝感良好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较低的商务成本等优势,“得中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日益优化的发展环境,能为孝感加快创新城市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二、孝感市建设创新城市面临的问题

在充分分析了建设创新城市的基础条件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建设创新城市,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科技型企业偏少偏小,产业关联度不高。目前,全省82家上市企业,孝感市科技型企业只有双环科技和福星股份2家,不到全省的3%。全市现有71家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3家的7.37%,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不到5%。另外,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设计规划,差异化发展不够,互补性不强,产业关联度不高。例如,三江科工某型号重型越野特种汽车整车各种零部件1500多种,只有500多种由孝感本土企业供给。而徐州国家高新区有徐工集团,与之配套企业有美驰车轿、云意电气、中原轮胎,以上3家配套企业年利税10亿元以上。

其次,创新载体培育能力不强。一是高新区的引领支撑辐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孝感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示范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20128月,孝感高新区正式获批国家高新区。园区虽然升格了,但是带动辐射作用还不够大、基础设施还不够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建设能力不强,拥有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研究院不多。目前,孝感市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依托三江红阳、湖北工程学院建立“先进焊接技术”和“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现在省级工程中心、校企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技术创新平台46家,院士工作站5家,无法满足科技型企业创新需求。二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规模偏小。目前,孝感市拥有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0(其中国家孵化器1),科技企业加速器2个。但由于孵化器建设起步较晚,与其它兄弟城市相比规模偏小,开展专业服务的水平偏低,孵化服务以房屋出租、工商注册等低端服务为主,缺少投融资、创业辅导、项目推介、同行交流沙龙等高端服务。三是专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较少。孝感市科技信息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科技服务平台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根据发达地区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完善成熟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应该是政府指导、企业(民营资本)投资为主体的。而目前,孝感市仅有的7家公共技术服务机构,4家是政府搭建的,企业搭建的只有3家。四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有效解决途径。科技型企业由于自身投资风险大,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和研发的关键阶段难以获得有效融资支持。加之融资平台缺乏、政策性银行过多考虑风险以及市州级金融机构融资审批受限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度。2011年,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亿元,创全国单笔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协议的最高金额。但是,孝感还没有一家企业成功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

再次,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孝感市经济仍处在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时期,促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也不尽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推进创新的人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金融财政制度尚未形成。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常态。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产业链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合作配合的机制。协同创新模式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由创新驱动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以创新引领、推动、提升发展的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最后,创新文化的培育处在初级阶段。创新主体活跃度不高,不少企业存在着“不愿创新”(小富即安思想)、“不敢创新”(怕担风险),“不能创新”(实力较弱,不具备条件)现象。全社会自主创新氛围不浓。主要表现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尚没有建立起来。

三、探索推动创新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针对建设创新城市已有的基础和面临的问题,着力探索加快推进创新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是城市的命脉,产业空心化则意味着城市的衰微。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从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创新城市的必然途径。

首先,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之于创新城市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断地占领高新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是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基于这样的认识,孝感应着力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孝感特色优势产业,主动对接湖北省15条高新产业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一是明确提出促进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医疗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明确提出加快军民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孝感市高新技术重点企业进入省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充分利用全省产业创新资源和优惠政策,发展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特色产业。三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工程”。大力提升优势产业,综合运用科技、金融、招商、财税等手段,打造1个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1个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和2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积极建设重点产业基地,优先发挥孝感国家高新区核心作用,力争打造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三江集团技术优势,力争发展成为全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应城精细化工、汉川金属材料、云梦新型包装、高新区生物材料产业,力争成为全省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力支持潜力产业链发展,到2020年,力争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照明(LED)、高性能钢铁材料、纺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绿色建材等多个优势产业链。

其次,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传统支柱产业对城市吸纳就业、提高财政收入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传统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遭遇到的瓶颈要求我们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孝感市拥有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等一批传统产业,为此,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产品,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节能降耗,实现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以“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推进“两化融合”,实现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再次,促进现代农业和民生领域技术创新。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我们按照“一县一品”的发展思路,瞄准市场需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提升生态产业创新水平。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加快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支持食品安全、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应用示范推广。例如支持湖北富邦在国内首创含磷工业废水生产缓释微肥,每吨废水能够产生80元经济效益,还能回收利用含磷废水、电镀行业重金属离子和养殖场废水,经济生态效益好,市场潜力大。

最后,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实施“服务业提速提质计划”,大力发展面向创新创业和工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的科技型服务业。以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围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发展面向创新创业和工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的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研发、创意设计、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咨询、会计、法律、投资和管理咨询等服务机构专业化、高端化和集聚化发展。改革投资模式,支持民营资本进军科技中介服务机制,建立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2、加快创新载体培育步伐。创新载体是创新主体生存的土壤,是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的平台。加快创新载体培育,一要高起点建立创新要素聚集平台。鼓励孝感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开展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政策,推进创新要素向“一区多园”集聚,建设一流国家高新区。扶持临空经济区以及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农业园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加强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建设,建成产业创新高地。高标准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进一步激活三江集团军转民体制创新动力,依托国家创新型示范园区(军转民)、火炬计划特种汽车产业基地、军转民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优势,建设示范与推广应用服务的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组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园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研究院;力争建成国家LED照明工程重点实验室孝感分中心和国家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制造信息平台。二要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改革孵化器管理模式,以市场化形式对接创业者需求,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现有孵化器服务质量和规模。建立完善科技企业加速器成长机制,以高新区孵化器和拟建的国际科技合作孝感创新园为重点,大力发展适合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加速器,加快孝感公共检测平台建设。三要创新服务模式,建设各类创业载体。加强在市场开拓、投融资、上市、产业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服务,培育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3、理顺创新体制机制。体制机制不顺畅是各类活动顺利开展的阻力。理顺体制机制,一要推进综合改革试验。以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争取国家、省级层面有利于创新的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产业、环保等政策在孝试点。加快推进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土地管理、新型城镇化和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规范现有审批事项,大力推进部门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促进政府部门在财政税收、行政审批、科技创新和城市管理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使孝感成为全省同类城市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的区域。深入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建立协同办公、资源共享、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和内容。三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孝感经济的重要力量。利用财税、科技政策引导军工企业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深度融入地方经济,进一步助推“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支持高新区、临空经济区、双峰山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财税政策。落实支持创新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实施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实行高新技术企业“直通车”制度,深入推进“先办后审”工作模式。简化并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和完善科技、财政、税收等职能部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促进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检查力度,实施动态管理,确保支持创新发展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五要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开展“科技金融结合专项行动”,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加强科技部门与金融机构、创投机构、担保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科技企业信用数据库,试行科技企业信用贷款及科技企业联投联贷联保机制、跟投跟贷跟保机制。推进科技保险业务发展,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做大做强市级科技投融资平台,搭建创业投资平台,促进创业投资企业与创业者深度交流。探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联盟,引导风险投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天使投资”力度。建立稳定有效的授权授信制度,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项目放大、订单抵押等方式,促进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4、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在干部队伍层面,继续解放思想,培育战略思维,强化担当意识,提升精神区位,增强思想红利;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开放先导,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和科技红利。在社会层面,摒弃“小作坊”、“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等传统保守思想,激发群众创新潜力,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创新观念、行为准则。在企业家层面,克服小成即满思想,树立做大做强的企业家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在部门层面,构建合理的与创新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服务组织、团体及相关制度。

营造创新社会氛围。积极推动全民创业,打造创业大环境,促进企业家成才成长。出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政策,以优质的服务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源要素聚集到全市创新创业活动中。支持创业、善待企业,容错护短不赦罪,鼓励企业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大胆尝试、积累自主创新经验,营造全面开放的创新氛围。搭建社会化的创新舞台,以在校师生为重点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活动,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宣传推广。

引导全民创新创业。推进创新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以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为示范,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从政策、资金、服务等多个方面鼓励和支持创业,大力宣传创富典型,激发全社会创富的热情和干劲,使干事创业成为孝感的集体冲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服务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发展,努力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有机互补的生动局面。

提升全民创新素质。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提高全民基本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09.

[2]黄少波创新城市的理念及其建设[J],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