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寺观

        报恩寺在府城南。梁天监中建。楠柱重围,为诸寺冠。明置纪纲司于此。国 朝道光年间寖圮。咸丰甲寅,尽为贼毁。同治曱子,重建正殿一层,余惟存荒址。 明范理《报恩寺》诗:幽行何必远,投足得佳致。梵呗在林薄①,白云趁行骑。缁 俦候前阶②, —鸟鸣苍翠。殿制已临虚,长廊转深邃。朝斋折露葵,茗碗祛烦累③。 心境堪以寂,便欲黜机智。转盼尘世界,身迹只如寄。役役以终朝,令人发长喟。

紫金寺在府城紫金山下。自道光年间知府周启运倡修寺后跨螯堂,咸半甲寅 俱毁于贼。知府周炳鉴、吉尔哈春、振麟相继重修。

竹坞寺在府城北。宋时建在白马庙右。今废。

白马庙在府城北黄巢岗上。祀宋孟珙。考周世宗北伐,命翰林学士为文祭白 马祠。学士不知所出,尹拙历举郡国祠白马者以十数,则庙之称“白马”,非自祀 孟珙始。

准提庵在府城东隅。明旧址。参将张成志、高汧相继重建。咸丰辛酉,毁其



①梵呗:佛教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②缁俦:僧侣。

③茗碗:此指饮茶。


东西寮,梵堂亦渐圮。

永镇庵在府城东街。明建。

景福寺见《宋景文集》。今废。

金湖庵在府西关外,即十方庵。四方高禅云集,为郧城第一禅房。今圮,仅 存天符殿。

圆觉寺在府东门外里许。元时建。明时寿藩重建,名郁台圆觉寺。俗曰上庵 寺。今废。

大佛寺在府东八里,段家桥右。

白庙在府东十五里,为府治发脉处。

凤鸣庵在府东凤鸣冈。今废。

玉皇阁在碧霞台麓。明建,后废。国朝康熙初年,行僧淡斋募修。咸丰曱寅 毁于贼。同治己巳年,邑人重建。

圆通寺在府东北大鹤山岭。

讲堂寺今废。何迁《讲堂寺》诗:长日招寻病不休,美人遗我思悠悠。佛香 出径夜开阁,仙笛过林秋满楼。双牖故悬天地画,孤琴欲尽古今愁。却怜野寺论心 好,为道城隅聊可留。

柴家庙在府北十五里。

华严寺在府城北五里。元建。今废。

福田寺在府东北,亦名东岳府。

高峰寺在府东北南吉山。

龙华寺在府东北吉山下。

护国寺在府东北槎山下。

双泉寺在府东北槎山上。明郑和乾读书处。

景林寺在府西北二十里。

水窗寺湏水之西有小阜,与司马崖并峙者,古之胜业院也。今社坛置此。





      横山庙在府西四十里。宋宋祁《横山庙》诗:碧山千叠隐招提①,净刹岧亭拂彩蛻。月涧溜琴喧菌阁②,雨天云叶晦璇题③。寒销炉篆螟风细④,密亚岩烟凤竹 低。病久毗邪真得赏⑤,迷津一滴恋曹溪⑥。

白兆寺在府西三十里白兆山麓。唐李白读书处。宋重素禅师、明铁牛和尚、 禧公眉山皆先后卓锡⑦。宋范纯仁《安州白兆寺经藏记》:予自少喜为山水之游,凡 所至有名山胜概,虽遐险必造焉。治平二年,自侍御史谪伴安陆,安之西有金峰 山,山有古白兆寺,时道人重素为之长老,而众皆称其名德。寺有本朝列圣御书, 岁时郡遣从事检校。予到官才数月,遂自求以往。至则爱其林泉幽茂,蚤谷深邃, 周游登览,而邀素从焉。惟法堂十木新,询之,则素所营也。予益嘉其必葺。又至 僧堂北隅,有老屋若殿而小,视其榜,则“经藏”也。素指谓予曰:“此雍熙中所 建,有龚御史石记在焉。然地址澳僻,蠹腐所滋,游礼者或不能至,将徙而置于大 殿之西爽垲之地而新之。”予询其期,则曰:“释子举事⑧,待信施而集。虽志于有 成,未可必其期也。”予移官去后一纪,谪守义阳,距安为近,地僻少宾友,思得 素谈《老》、《庄》,而闻其老益高介,弃其寺而庵居,罕与俗接。予谩以书招之, 书未达,而素已惠然见访矣。语道之暇,因曰:“昔者欲徙之经藏,今已成矣。自 治平三年冬十月经始,至熙宁夏五月告毕,计用檀施之财八十万。将刻石以记岁 月,愿公为我书之。”予曰:师尝自谓传达摩之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心源,见



     ①招提:寺院之异名。


②菌阁:形如菌状之阁。

③璇题:用玉装饰的榱椽之头。言庙宇建筑精美。

④炉篆:指香炉中的烟缕。因其缭绕如篆书,故称。

⑤毗邪:《维摩经》说,维摩诘(意译净名)居士住毗耶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 ^ X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文殊师利 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师利叹曰:“乃至无有文 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诗 的典故。

⑥曹溪:禅宗南宗别号。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

⑦卓锡:僧人居处为卓锡。

⑧释子:僧徒的通称。取释迦弟子之意。



性成佛,奚取五千之书而复新其藏为?又以一切有为,皆如梦幻,已则忘用岁月名 氏之记,而求知于后人哉? ”师曰:“不然,夫众生静明直心,与佛齐等。由情著 于物,故翳而为病。佛犹良医,知病之本,皆称其浅深缓急,为药以治之。今之经 犹对病之药也。物之感情无穷,故众生之病无穷,则其所治之药亦无穷。此五千书 所以必有也,今之经藏犹药之府也,则其栖贮不得不严,将以应夫病者之求,则亦 药之肆也。其置设不得不显,此藏之所以必徙而新之也。大凡前人有为,必告后人 以为之之意,则庶几其久而不坠矣。此记之所以必作也。”予闻师之言,爱其有 理,故为之书。宋宋祁《游白兆山寺》诗:地枕层岑面势斜,蔽亏原隰任烟霞。璇 题炫目三休阁,宝树沿霞四照花。结社高风思惠远①,忘言真理寄毗邪。铜莲漏永 暝风细②,不觉西陂转若华。明刘伯生《宿白兆山寺》诗:岩草萋萋桃花稀,仙人 一谪何时归。千载风尘重回首,空山惟复白云飞。刘伯燮《宿白兆山寺》诗:名山 寂寞昔人开,李白招呼野客来。石屋嵯蛾香雾杏,山僧指点读书台。

通慧寺宋建。在府西三十里白兆山下,为白耀禅师卓锡处。见《湖北通志》。 今改置延寿寺。

崇庆寺府西五十里。

大安寺府西六十里。相传寺即许绍宅,寺前有许氏冢。

机先寺府西六十里。原名佛禅寺。前后竹大如椽,林木蓊翳,颇具游览之

龙窠寺府西七十里。

石门寺府西八十里。国朝沈会霖《石门寺诗序》云:陨西九十里,由梅花洞 折而南,崇山屏立,中容涧,怪石森森,屹如龙象,俗曰“浊潭”。又两山对峙, 亦曰石门云。景泰间,有尼倚石为庵,久之,祖庭和尚自冀北来,笑曰:“尼,门 外客耳,桃花源待我久矣。”请荒之土人结侣,列戈戟,刈蒙萆而入数百武③,渡溪 流者三,得方广地,可百十丈许。和尚曰:“卧柳磐石,居然太古,诸君休矣,吾



①惠远:东晋名僧。曾在九江西林寺结白莲社。

②漏永:比喻深夜。

③蒙萆:杂草。武:半步为武。


将卓锡焉。”众阑之曰:“是多虎。”和尚曰:“吾能虎。”众曰:“是多魈。”和尚曰: “吾能魈。”众曰:“是无居人,当病馁死。”和尚曰:“馁于法,不必死。僧方欲与 虎魈争数万人之命,曾是区区,而顾予惮耶? ”众以为诞,舍焉。数日往迹之,和 尚跌坐无恙。众悉讶,或曰:“尼子私焉。”尼忿甚,指油潭语众曰:“尼本无意人 世间,留迹于斯,俟石门主人耳。主人方至,尼便蒙讥,浊水深山,命也何酷?且 尼之生也,为世长物,空老地上,而卒无禆。愿投身潭中,变浊为清,以报诸君功 德。水悉吾诬,当如吾祝。不然,浊潦万古,永为诸君所笑矣。”言已,投涧死, 水忽澄澈可镜。今所呼“清水潭”是也。人以是益奇和尚,布施者云集。寺既落 成,惟四天王像未塑,和尚语侍者:“山门外有施主来,汝往揖之。”侍者出石门, 适一行脚道人竹杖芒履,将他往。侍者固请之入,礼和尚甚恭。施一拄杖而出曰: “捐是,为大士司阍。”验之则衷金,非竹也。已觅得南中名手塑天王像,毕三, 而道人复至,弗快,自塑其一目,左右视皆有生气。迄今数百年,沧桑变矣,庙貌 如故,类若有神护之者。神宗朝,土人循涧水,高下皆为田,再穷十里,则叠嶂层 峦,杏无去路矣。崇祯末,贼骑相戒,不敢入石门一步,赖全活者数万人。盖和尚 之言,至今日而始验也。法僧若石具无畏,力鸠工更新之。与余约买田其中,积十年 藿粟,为披发入山一往不返之计。会上人寂去,遯思不坚①,乃复知有汉魏岁月②, 遂使桃源鸡犬成千古仅事,则五柳笑人矣③。抑祖庭故京营戍卒,不识字,已而祝 发,后著有牧牛图说,法中狮象,大阐宗风。尝题其门曰:“佛殿不须金锁钥,祖 庭自有石门关。”其所得如此。

石佛寺在府西八十里。唐元和七年建。大用禅师道场。

古昱寺明初建。贼废。顺治丁亥,行僧道原再建,后属源长禅师。

金泉寺在府西南二里。元至正间建。国朝乾隆中,知府罗暹春创有山舫、向 日亭、梅圃诸胜迹。高质义《新修金泉寺记》:罗旭庄先生,以乾隆三十五年十二 月来守德安。考志载山川名胜,得城西南金泉寺。明年二月,始一渡河往观,则杂



①遯思:喻隐居。

②“乃复知”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喻又回复尘世。

③五柳:指陶渊明。


沓瓦砾场,老屋数间。问金泉所出,见井瞰之,则眢井矣。寻碑碣,无有也。访之 寺旁村,得老人言,寺盖创自唐僖宗乾符四年,修于元至正二年,重修于明嘉靖四 年。又言井泉甘美。故老传闻,二分望夜半,团圆月在井中心,游人往往环井阑俯 玩水,月光溶溶如白金。至元间,覆浮图井上,高二丈许,人不复见井中月。乾隆 二十二年,郡人建书院,先数月,浮图坏井,塞淘不及泉,碑字磨灭。予小民新志 其兴修年号而已。越六年,移置书院于城东,此境愈废。老人之言如此,公闻怃 然,意新之。乃为序,俾寺僧募而捐金为倡。久之莫就。质义后公期月来宰安陆, 为道本末。明年三月,乃得从公诣寺。公为指点,若宜门、宜厅事,可坐客游;若 宜室,如舫可谲;若宜亭,可眺望;井宜浚,亦宜亭。谨如指助,僧募之。一州四 县之人,即鸠工于是岁夏四月辛卯,以秋九月戌申落成。公名其亭曰“向曰亭”, 东北面质瞻就也。颜厅事曰“挹翠含清”,井浚泉复,寺前柏枯而再荣者两树,故 云。题其室曰“山舫”,有铭。井上亭仍其名曰“金泉”,命质义为之记。明何迁 《金泉寺》诗:招携不厌论文地,为尔来寻江苑秋。对酒已拼连夜醉,相思无那隔 年愁。帘开疏豁鸟窥户,林薄翠微人倚楼。把盏法筵应有伴①,行藏一笑共虚舟②。 刘绍恤《金泉寺》诗:空林俯敢大江流,河上风烟正暮秋。山色总怜苍翠改,旅情 偏被白云留。孤帆远浦樱桃渡,落日寒潭芦萩洲。所谓伊人独不见,顿令归思晚悠 悠。国朝李士杰《九曰金泉寺》诗:古寺寻秋至,尘心了不关。石粼寒野水,木落 澹空山。才觉人天寂,并将钟磬闲。坐看云外影,鸟倦夕阳还。

回龙寺府西南十里。

八角庙府西南二十五里。

迎水寺一在府西袁家河,一在府西南瓜陂阪。

太山庙府西南三十里。

龙角寺府南一里。崇祯十四年,巡道赵振业以治东南巽地平伏,风水所系, 属善人孙朝仕捐建,并移府学前查星阁于其巅,延禧公和尚卓锡焉。寺前有八角 楼,为郡文笔峰。康熙丙申年建。今俱圮。



①法筵:法事之坐席也。

②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语本《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药师寺府东南半里许。宋时建,化城庵净崖禅师所居。明时寿藩重建,名繁 邱药师寺,俗呼下庵寺。时有僧冯虚者,于殿之西偏别构笏室,重门曲径,倍极幽 雅。雷工部芳、张铨部节未达时,皆得假馆于其间。每风晨月夕,书声与梵响互相 酬答。今废。

毓秀阁府南三里。昔为江汉先生祠,今为禅院。

草庙高庙府南十里。

东岳观府东二里。观后有楼,名曰“望稼”。每岁二三月,山树葱茏,石泉潺 湲,郡之胜境也。元季毁。明正德庚午重新之,马龠有《记》。国朝康熙年间重 修,杨绍先有《记》。咸半甲寅贼毁,惟剩数椽,尚存神像。郡东附录明马龠 《记》云:二里许,有山盘纡崔皁,宋徽宗时筑观于巅,用栖东岳之神,塑以衮 服,锡以帝号,因相传为东岳观云。元季毁于兵。国初虽尝重建,而岁久颓敝。正 德庚午更新之,视昔侈焉,爰具始末,丐余文勒诸石。夫国之大事在祀,而祀以严 为主。故季氏旅泰山,孔子有“不如林放”之叹' ①,谓其聪明正直,不可以渎焉 耳。礼诸侯祭封内山川,谓各有攸司,不相侵渎,然后神享而民听。明典稽古定 式,五岳但曰某山之神,衮服帝号,并皆革去,诚万世不刊之典也。若南岳衡山, 惟衡山得以祀之。德安虽同楚服,而南岳非其封内,则不得祀。矧东岳屹立齐鲁之 区,距兹千有余里,愈不相涉,而宋元迄今,庙祀弗替,何哉?夫祭非其鬼,则暱 而不敬;不歆非类,则邈而不亲。民神杂揉,灾祸荐臻②。此古制之严也。余来守 是郡,每岁立春先一日,率僚属迎勾芒土牛于轩下,张乐设嬉以乐之,协风于是乎 至,农务于是乎兴。意东岳之神,实式凭之乎?迩者又以为祝延圣寿之所,乃请于 朝,设官颁印如制。呜呼,劝农,有司之美政也;祝延,臣子之至愿也。则斯之庙 貌弗替也,有以夫。



①不如林放:《论语》: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 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大意为:只有天子才能祭祀泰山,季孙氏 祭祀泰山,违背通常的等级限制,以此表明自己的野心。同时说明大臣都不如下属懂得 道理,这样的人如何能管理国家。

②荐臻:接连地来到;一再遇到。


龙泉观在府西三十里白兆山东。观旁一窦,泉流不息,相传为神龙所蛰,每 逢岁旱,祈雨辄应。乾嘉年间,知府罗暹春、周开谟先后修。同治癸酉,知府吉尔 哈春再建。

武当行宫即白鹤观故址。康熙五年,郡守高翱重建。规制闳丽,与文昌阁并 峙,为东南隅名胜。今颓。

迎春行宫在府城东。旧为迎春行宫,亦曰四皇楼,后为书院。今圮。

山陕会馆在府西门内。道光年间建。光绪初年,改建西关帝庙,知府赓音布 有《记》。

江西会馆在府城东十字街北。

福建会馆即天后宫。在府西城外河街。

晏公庙在府西城外南河街。庙毁于贼咸半曱寅,今续修。按晏公,讳戍仔, 江西清江浦人。元初输文锦于上都,因尸解显灵江湖之间。明洪武初,封平浪侯。 庙旧为车盖亭故址,有范忠宣公像碑。乾隆癸丑,通判马肇基辇至府学,嵌壁上。

今佚。

李公庵在府署后。顺治十三年,知府李蔚春建。咸半乙卯年,贼毁正殿。庚 申,知府阮福重修。知府李蔚春《建修李公展记》云:予于我朝定鼎之十年十二月 莅守兹郡,风雪萧萧,人烟疏冷,而治内之荒凉废缺,尤不可观。如三堂后旧有一 楼,今苍苔迷径,瓦砾盈阶。宋所谓“浮云”者,想其故基耶?予谓楼废固不足壮 巍望,然与堪舆家说亦非宜。于是集俸鸠工,阅二年楼始成①, 亦未必不雄六城之 屏翰乎!楼后有山,形若拳。眺而望之,大洪、白兆诸峰,涓、津、云梦诸季,皆 历历指顾间。予结亭于椒,松阴竹翠,鸟歌渔唱。簿书闲,登斯亭,曰适性,可; 曰观风,可。第俯其下,临城西北,蒿莱触目,时动哀鸿凄其之悲。予因其地建大 士堂三间,东西各列耳房,为方丈爨所②。建送生疹痘神堂于前,东西亦各有房, 为游僧骚客焚香啜茗。虽无金碧云流之观,亦可谓一隅之胜概矣。外有山门,额曰



①阅:经历。

②爨所:烧火煮饭的处所。


“李公庵”,予寅寮刘冲阳题①,取俗人易晓,期垂建之者义也。北门外旧有本府公 田如许,久荒耕耨,竟为牧畜地。今予开垦二十石,为养赡资,檄安陆县每岁征银 二两充税,不税不为实业。招秦盛、严学孟佃其地,地旁构屋,给牛二只,锄犁、 荷锸、釜器类无不周备。庵中炉瓶供具亦聊以粗设,向之废缺者,今改丽矣;向之 蒿莱者,今俨然一梵院矣;向之牧畜者,今禾黍芄芄矣。后人再谓予兴废,可谓予 祈慈幼一方,可谓予为性成保安,亦无不可也。因记其事,并勒之。

云梦县

社稷坛旧在县东门外。今社坛在西门外,稷坛在东门外。

神祇坛无定所。

先农坛在县北门外祖师殿左。

雩坛如府制。

厉坛在县北门外。

文庙详“学校”。

关帝庙旧在县东城内,后因庙圮,以城东北隅山西会馆为武庙。今每 逢万寿诸庆典,邑文武官员诣庙恭拜龙牌,如府制。一在县东门外。前明万 历时,邑人程德良倡建。

文昌帝君庙一在县东城内城隍庙之左,旧名文昌祠。一在东关外,旧 名文昌阁。

城隍庙在县东城内。古刹,久圮。顺治年间,知县邵嘉胤修葺,左建 文昌祠,右建百子阁。咸丰兵燹后重修,如旧制。

天符庙县城内东北隅,南向。旧名北圣祠。

龙神祠在县城西百法寺左。

火神庙旧无庙,神像供奉于城隍庙正殿左。

吕祖庙旧无庙。道光二十年春,塑像供奉祖师殿前楼。

马神庙在县署东墙外。



①寅寮:同僚。


刘猛将军庙即八蜡庙。

子文庙旧在县北於菟乡,后迁县之东北。明嘉靖时,知县童如淹建于北 关外。有记。庙久圮。国朝同治二年,知县杨茂春重建,买田五亩,以供祀 费,命庙邻左旃掌其事。《云梦续志》。

旧庙县西北乡。庙塑子文像,不知始于何时。历代屡毁淫祠,是庙以 贤大夫获免,故名曰“旧庙”。前后两进。

灵均祠县南乡泗州寺。今圮。国朝冯瑄诗:飒飒灵均祠①森森围古木。清 霜凋兰莶,淫雨长篑莱。不闻泽畔吟,空忆怀沙哭②。悲风从西来,怀王竟不复。

忠孝祠在县城北。前明合祀子文、黄香,久圮。今改建于学宫外东 隅,祀历朝忠臣孝子及前明掏节诸人。

梅公祠祀明知县梅先春也。在石堰口。久废,尚有碑。

吴公祠司理吴嘉宾署县事,得士民心,立祠东门外。今废。

龚公祠在县东关外。祀知县龚道洽,辞不受,手书门额,改为城东公 馆。去任后,民仍祀之。今废。

忠节祠在城隍庙内东偏。本左姓私庙坤德宫,旧宇门楹俱废。咸丰六年,左 姓捐作忠节祠,以祀死发检之乱者。

节孝祠光绪八年,邑人左城倡捐修葺。见《云梦续志略》。

附寺观

百法寺在西城内。梁天监时建。唐贞观间重修,虞世南撰碑记其事。后毁, 屡经修葺。寺前为万寿宫旧址。

定慧庵在县东门外,县河砥柱。道光十四年,署知县项瀛倡捐三百金,于廉 侧创建文峰砖塔一座,三层,高三丈六尺。形家谓于风水有裨。一名东岳庙。

伍洛寺旧为兴安镇。

白云寺邑东南乡。



①灵均:屈原。

②怀沙:《楚辞.九章》中的篇名。《史记.屈原列传》谓此篇为屈原自投汨罗江前 的绝笔,述其怀沙砾以自沉之由。后以“怀沙”为因忠愤而投水死义之典。


菩提寺葛藤山南。古刹。

泗洲寺在南乡白水湖滨。梁建,唐修。寺有元泰定时碑,字半漶漫,壁有明 王阳明诗。前明云梦、汉川往来孔道也。内有白龙池,祷雨辄应。王守仁《过泗州 寺自叹》诗:萧寺逢僧话旧扉,无端曰暖更风微。汤沸釜中鱼乱沫,网罗石下雀频 飞。芝兰却喜栖凡草,桃李那堪伴野薇。愧我未持天下帚,不能为国扫公非。

伍子胥庙龙须湖西。久废,巨础犹存,旁有龙穴。国朝李荪《伍员庙》诗: 梧宫秋老半丘墟,冷寺荒烟吊伍胥。伯嚭行成应祭马①,夫差嗣立合为鱼②。涛飞江 口魂犹壮,目抉吴门怨未除③。入郢已将仇恨雪,何如从此卧衡庐。

八角庙韩信堤南。古刹。

祖师殿县北门外。

金龙寺义塘镇北。

天后宫西城内,即福建会馆。

迎水寺在新庙河。或云县河来脉。

朝阳庵城内东北隅。今改名三义庙。东向。

应城县

社稷坛在县城北门外。知县熊宝书迁建西门外。

神祇坛旧在县南门外,后改迁东门外。

先农坛在县东门外。嘉庆年间,知县奚大壮重修三坛。有记。

雩坛如府制。

厉坛在县北门外。

文庙详“学校”。



①伯嚭:人名。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后投奔吴国,为太宰。收受文 种的贿赂,保全了战败的越国及勾践性命,除去忠于吴国的大将伍子胥,致使吴国招致 亡国的结局。

②夫差:春秋晚期吴国国君,后败于勾践。

③目抉吴门:指伍子胥被译言害死。临死之际,言己头颅将悬于吴门,看着越国的 军队攻进吴国首都。


武圣庙在县城内西街青宫太保坊之右。康熙七年,知县樊司铎建。乾隆 十六年,知县纪昌期重修。咸丰四年,贼毁。同治二年,邑绅吴毓杭修复。

文昌宫在城内南街。道光三十年,知县鲍光霱重修。今每逢万寿诸庆 典,邑文武官员诣宫恭拜龙牌于兹。一在县南里许渔子港旁。顺治中,知县 樊司铎建阁以祀文昌,即于其地课士,名曰文明书院。康熙中,知县魏定国 建塔于阁后,名曰文笔峰。嗣后知县李宏、唐琳、李朝柱相继修葺。乾隆 中,知县王嵩高改名道南书院。国朝季士模《修渔子港文昌阁记》:邑南关外渔 子港文昌阁,建自魏公定国,至今二十有余载。魏公后或圮、或葺,终不克兴复如 初。识者有“鞠为茂草”之叹焉①。兹我邑李侯,以国桢屈绾铜章,下车以来,政 平民奢,始用事于港之文昌阁,因旧制而易其垣,改其涂,崇阶广阿,有严有翼。 于是阖邑士民拱手庆曰:“吾蒲人心风俗,无不于我公是赖矣。”抑余更有说焉。魏 公之建阁,必预波其港者。或亦以港之有源有委,其间之湄湿然而浸以灌者,有类 于长邑者之惠泽下究,故必导壅疏堙而建阁其上,以俟后之君子默会其意耶!我侯 过而览之,心怦怦然动,将以德泽醖酿,流通布濩于斯土,而人心之正,风俗之 醇,更于是乎在,讵独科名不受予夺于文昌哉! 一在栎林市新石膏税廨,北为水 口文笔峰。道光二十八年,知县鲍光霱建。咸丰四年,经贼毁。同治十年, 知县唐基甲复修,高十丈有奇,题曰“凌云塔”,旁置聚奎阁,崇祀文昌。

城隍庙在县城内北街,内有古槐,相传数百年物。

龙王庙一在县北三里。雍正七年,知县唐琳奉敕建。一在县南十里。天 旱,乡民祷雨辄应。一在县北一十五里盛家滩。一在县西八里戴家河。

火神庙在县城南门内。

吕祖祠一旧在县城东门楼上。道光二十九年,知县鲍光霱建。日久倾 记。同治七年,知县沈兆元移建西城楼上。一在县西北十二里,名祖师庙。

马神庙在县署东北。

刘猛将军庙在县大南门楼上。今圮。附祀县西街关帝庙。



①勒为茂草:指杂草塞道。形容衰败荒芜的景象。鞠,通“鞫”。


谢公祠祀宋应城知县谢良佐。一名上蔡书院。在县署东。宋知县刘炳建。

康熙初,知县樊司铎重修,有《记》。二十九年,知县齐国政改建于平安 街,有《记》。四十九年,知县陈时重修坊于祠左。雍正九年,知县李可菜 更加修葺。今废。宋朱子《谢公祠记》:应城县学上蔡谢先生之祠,今县令建安刘 公炳之所为也。先生名良佐,字显道。学于河南程夫子兄弟之门①。初颇以该洽自 多②,讲贯之间,旁引传记,至或终篇成诵。夫子笑曰:“子可谓玩物丧志者矣。” 先生闻之,爽然自失,面热汗下,若无所容,乃尽弃其学而学焉。然其为人英果明 决,强立不倦,克己复礼,日有课程。夫子盖尝许其有切问近思之功。所著《论语 说》及门人所记遗语,皆行于世。如以生意论仁,以实理论诚,以常惺惺论敬,以 求是论穷理,其命意皆精当。而直指“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③,则于夫子教人之 法,又最为得其纲领。建中靖国中,召对不合,得官书局。后复转徙州县,沉沦卑 冗,以没其身,而处之浩然,未尝少挫。中间尝宰是邑,南阳胡文定公以典学使者 行部过之,不敢问以职事,顾因绍介,请以弟子礼见。入见吏卒植立庭中,如土木 偶人,肃然起敬,遂禀学焉。其同时及门之士,亦皆称其言论闳肆,善启发人。今 读其书,尚可想见也。然先生之没,游公定夫实志其墓,而丧乱之余,两家文字皆 不可见。应城寇暴尤剧,莽为丘墟,其条教设施,固无复有传者。刘君之来,访其 遗迹,仅得题咏留刻数十字而已,为之慨然永叹,以为先生之遗烈,不逮于此邦, 后之君子,不得不任其责。于是既新其学,乃即讲堂之东偏,设位而祠焉。千里致 书,求文以记。熹自少时妄意为学,即赖先生之言以发其趣。而生平所闻先生行 事,又皆高迈卓绝,使人兴起,哀病零落,凛然常惧。其一旦泯灭而无传也,刘君 之请,乃适有会于予心者。于是不辞而记之,如此以示学者云。绍兴辛亥冬十月丙 子朔旦。元谢祖锦《谢公祠记》:上蔡谢先生,昔治蒲骚,其化民以德,期于无



①程夫子兄弟:指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②该洽:博通。《晋书•艺术传论》:“陈戴等诸子并该洽坟典,研精数术。”自多: 自夺,自得。

③穷理居敬:宋儒提倡的一种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谓穷究事物之理,自处以敬。


讼,简而能栗①,威而不猛。是能保我黎民,亦有辞于永世。去之日,父老思之 深,慕之驾,立祠祀之,示不忘也。文公朱夫子《记》云,胡文定公以典学使者行 部过邑,执弟子礼。其道隆德尊,何如非同时相知者乎?自后莅政者,非无其人, 未有能称道之者,政剧未暇故也。河南王一符,名光祖,来领邑庠,作新士类,慨 是邑乃先生过化之所。今民醇俗美,先生遗泽存焉。而祠宇湮圮,爰考古人立祠之 由及文公记祠之意,告诸邑大夫,请继其事,佥曰然。乃抡材度地,筑祠芹泮之 左,非异世相慕者乎?余嘉诸大夫能行古道,故敛袵以特书。

朱文公祠在城内西街户部尚书坊左。一名新安书院。乾隆间徽商建。今废。

贺文忠公祠在崇圣祠右。公在明季尝官应城教谕。

五公祠在文昌阁旁。乾隆间建,旧名四公祠,祀知县魏定国、李纮、 唐琳、李朝柱。道光十二年,邑人追念知县齐国政有御贼保城功,生祠久 废,止存江陵洪子杰碑记,因增祀之,名五公祠。

张忠武公祠在县北四十里杨家河。合肥武进士张树珊以战功授提督。同 治丙寅冬,流寇窜郡,珊捧檄赴郡援剿,猝遇贼于高庙之山麓,被害。因建 祠酬之。

节孝祠县治西。

附寺观

上方寺一在县西北三里巡检司,一在县城西。一名上元寺,古刹也。

寿宁禅院一名通济庵。旧在县城北二里许,为宋道完禅师法场。国朝康熙年 间,知县齐国政修,有记。乾隆五十七年,知县姜宣诏移建于县东门外。

经藏寺在县东四十里长江埠。金大定间建。前滨龙澥,内有三凤阁,今仅存 后殿,余圮。

能仁寺县东二十里。

东岳庙一在县城内东街,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在县北四十里。



①栗:通“像”。哆嗦,发抖。



水府庙在县南六里栎林头。

玉皇阁在黄家滩街北。

萧公庙县南八里。旧传栎林市有萧公古像,祷求辄应。

骑龙寺县南十里。

无名保寺在县南十二里。

辰巳台庙在县南十三里。

迎水寺一在县南临港口,一在县西河岸,一在县北二十五里。

蒲骚庙在县南三十里马旺嘴。塑楚武王像,南有三冢。

红云寺即红庙,在县南三十里。

斋场庙县南三十里。明嘉靖时,大川和尚建。

白马给事庙在老鹳湖心妙水台上,去县南四十里。今圮。

千佛庵在县西南一里。

明觉寺《通志》作“圣寺”。应城樊《志》谓即宋尚书郑宾故宅。明永乐间, 僧了詈居此。在县西南四十里。

汤池寺即圣德寺。县西南五十里。

凌霄阁即皇祠。一名太和宫。在县西三里。祠有销铸祖师大像,经数百年如新。 花园庙在县西六里。国朝唐光典《花园庙碑记》云:宋时构有茅屋三间,欧 阳永叔读书其地。左右种花莳竹,用恣清赏,故庙以花园名。

五龙寺在县西五岭冈。

春秋阁一在县西陈家河,一在县北巡集。

花林庙在陈家河西六里。

永宁寺在县西北八里。旧名白马庙。

团山庙县西北二十里D 广福寺一在县北门外,一在县北田店。

妙高寺一名古城寺。在县城北半里。内有鸿雪堂古刹。明张居正《访李义河 给谏古城寺》诗:茂陵同病复何如,强半秋来未有书。岂为浮云能堕甑,须知世路 可翻车。青霄结绶谁为引,白首论交独共予。世事缤纷那足问,隔江东畔有鲈鱼。




铁佛寺县北二十五里。

八角庙县北四十里

富贵寺一在杨河街北,一在县北四十里田店,一在县东隔蒲潭。

龙化寺在县北巡集北五里。

报恩寺在县北汪家店东北。

空山寺在县北曹家坑寺左首,有古洞,阔半亩许,深不见底。相传有蛰龙飞升 去,山遂空,故名。

柏林寺一名白龙寺。在县东北伍家山寺内,有石塔、白龙井。云梦孝子邹耿 光尝构屋讲学于此。今废。

古峰寺在县东北三十里。明正统时建。寺踞高冈,园林之胜甲一邑。

青龙观在县东四十里。

二龙观在县西三十五里。

接引庵在县南三里渔子港。旁抱一园,右其地虎山列障于其左,大河交流于 其右;近水曲折而至,环带于其前;名园壮丽,奠砺于其后。气脉融结,幅员广 长,登临四望,郁郁苍苍,诚东南之澳区,隐然禅林一胜概也。

二生庵一名感应庵。殿右有大澈堂,堂后有凌云阁。在县东南五十里。顺治 间,响山和尚奉旨建。

三界庵在县东长江埠。明天启间建。国朝雍正五年,又建文昌阁于前,东临 溻河,颇饶胜景。国朝李于澄有《记》,载县志。嘉庆年间,复于楼前公建石岸。

尽头庵在县南临港口河西岸。明尚书陈金建。

千佛庵在县西南二里滨河之曲。柳圃桃溪,春夏多游人。

紫云庵在县北三十里。康熙间建。

福建会馆在县城内。乾隆年间,福建烟商建。

随州

社稷坛在州西门外稍北一里,称西坛。明洪武三年建。

神衹坛在州南门外稍东一里。明洪武六年建。




先农坛在州东门外稍南二里。国朝雍正五年建。

雩坛如府制。

厉坛在州北门外。

文庙详“学校”。

关帝庙在州东门外大街城隍庙右。明建。国朝康熙二十三年重修。乾隆 三十五年,知州纪淑曾建头门、仪门及两廊。四十一年,知州胡观澜新帝像 及殿。《记》云:殿南一柱多斧斫痕,饞削欲折。州人谓明末张献忠破城,居民奔 匿于承屋之板,贼斫柱将断,恍惚见帝形,乃惊遁。故留志灵应云。今每逢万寿 诸庆典,州文武官员诣庙恭拜龙牌。如府制。

文昌宫在州小南门内州署左。道光五年,知州窦欲峻建。同治八年重

州城隍庙在州东门内大街。始建无考。明弘治中,知州李充嗣修。正德 十一年,知州张延寿复修钟鼓楼于大门上。张延寿《重修城隍庙记》:随州东北 隅,古有城隍庙,绵历岁远,庙貌倾颓,瓴甓时常坠焉。延寿于正德十年二月,奉 命除随州知州。下车首谒城隍庙,对神矢誓:忠君爱民,乃吾道中分内事也。睹庙 宇之荒凉,悯垣墉之坍塌,乃命工鸠材,一时兴作,撤其弊而增修之,去其腐而更 新之,美轮美奐,岿然可观。粤稽五经①,各有鬼神之论,岂无城隍之神乎!《易》 曰:“与鬼神合其吉凶。”《书》曰:“至于岱宗。”《诗》曰:“神罔时怨②。”《春秋 传》曰:“祭泰山河海。”《礼记》曰:“合鬼与神,教之至也。”然五经所载之神, 各有攸当。而城隍之神,为民御灾捍患,保障安宁,处处有之,内而南北两京,外 而十三布政、府治、州县,莫不皆然。然而随州城隍之神,祭之如在,有感必应。 关中炽火,延寿祝曰:“愿神拯救。”是夜反风灭火;郊墅有虎,延寿祝曰:“愿无 噬人。”是时虎东渡河。祈雨于神,则有渰萋萋③,兴雨祁祁;祈暘于神,则高高在 上,杲杲出日;祈雪于神,则北风其凉,雨雪其秀。阖州耆老再拜稽首,佥曰:



①粤稽:考查。粤,助词。稽,稽考。

②神罔时怨:见《诗.大雅.思齐》。言祖宗神灵无所抱怨。

③渰:浓云密布貌。一说,雨神。《诗•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斯神有感必应,捷于桴鼓。影响如此,盍丐文以识于石? ”延寿乃不辞其陋,于 是制铭。铭曰:汉东森森,咸施其敌。金城汤池,神其感应。自古在昔,店宇煙 沦。经营装彩,焕然一新。朝夕从事,莫知其勋。勒诸坚珉,垂千万世。国朝雍 正、乾隆年,知州沈元鼎、许联奎叠次重修。光绪七年,因神灵显应,士民 吁请题奏,恭膺封号昭应,御书“福佑唐城”匾额,知州濮文昶敬谨摹勒。

龙王庙在夜光池前白云亭下。乾隆四十五年,知州吴蘩孙建。

火神庙在州南关东街后。雍正十二年,知州吴崑重修。今废。

三皇庙旧志云:在州儒学东南,久废。庙自宋以来有之,元人梁天祥 有《记》。至正初,达鲁花赤某、知州刘鼎重修。久圮,后建于襟汉楼东。 咸丰十一年毁。

神农庙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上名乡黄连村厉山之上。山有神农洞,即帝诞 生处也。庙祀不知何始。《荆州记》:“民于此立神农社,年常祀之。”则其由 来久矣。以后废建无考。庙故有帝像,人身牛首。弘治四年,知州杨宪易以 冕服。嘉靖十年,知州范钦重修。万历末,知州王纳言重修。□□口《炎帝 庙像服记》:随之厉乡,炎帝所起,民因立庙祀炎帝。至今岁时水潦旱暎,灾沴病 麻,有祷焉辄应。禽鸟蝼蚁,至不敢近游其庙,民以此益尊畏之。其庙中偶土为帝 像,而首之形如牛。自昔皇甫谧之徒,盖误为此说。抑思炎帝之见于书者,多矣。 《易》:“庖羲氏没①,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此 炎帝之见于《易》者也。《礼》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有子曰农。”此炎帝之见于 《礼》者也。《春秋左氏》曰:“炎帝氏,以火纪官,故为火师,而火名。”此炎帝 之见于《春秋》者也。《易》、《礼》、《春秋》之述炎帝,如此而已矣,不闻其牛首 也。借使信然,好志怪者莫如《左氏》,何不言欤?彼其荒忽寂寥,朴质醇鲁,则 信矣。若夫人之形,岂得与禽兽类?又况其为圣人哉。虽然,炎帝以教民耒耜,故 名为神农。牛者,农之所资也。而习俗讹言,因是谈帝牛首,此固非君子之所信。 则未知皇甫谧之徒,实何从而闻之也。宣城杨侯治随,最重神事。受政之始,使属 官代谒庙下。因视庙祠,将治完之,而吏以像为告。侯曰:“妄述古先以渎圣人,



①庖羲:即伏羲。


此皇甫谧之过也。吾不可以不革。吾不知炎帝之在位服何服,而冠何冠。孔子有言 曰:‘服周之晃,。冕之所美,无易于周。使炎帝出于周时,其亦以周冕为服也,必 矣。”即遣工人因庙旧像,更其首形而始冕云。

舜帝庙在州北十里。今废。

新城城瞎庙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大义里地。新城,俗传为旧益阳县城,有 砖城遗基数十步。旧土城二百余丈,内有城隍庙,至今禋祀不绝。益阳县于 史无考,当是义阳之i化。然义阳魏县,不应于魏晋间已有城隍之说。

季子祠旧志云:在州南门外之西。按祠旧有碑记云:“范大夫之任三年,新作 季子祠。”颜木《范使君碑》亦言:“复季子祠侵地。”则祠于明已为居民侵占,范 钦曾复而修之。祠废,后祀于二贤祠内。道光二十九年,知州金云门于东门之外建 祠堂三楹,旁舍四间,门楼一座,墙周十二丈四尺,春秋祀之。

子房祠在太平山。相传子房辟谷处。明梁木《子房祠》诗:霸业千年尽, 风云尚尔祠。山河留气概,冠剑表须眉。心事终黄石,功名共紫芝。东园有遗老, 长此挹风期。

欧阳文忠公祠在州城西隅白云楼下。明弘治中,知州李充嗣建,榜曰“白 云书院”。后知州史经以形家言毁白云楼,改“白云”榜为“文忠”书院。 自后祠屋僦为贾肆,官收其值而祀典废矣。嘉靖十五年,知州任德修复之, 规制视昔加壮。今废。明颜木《欧阳子祠记》:欧阳子,州旧无祠。故司马李公 充嗣为守,始有事于乡贤而跻之其中。既以治西白云楼下夜光池上之故址作书院, 后室前堂,翼以两荣,额其门为“白云”,而并立尹公亭于其东偏。无何,李公 去,史公经代谓楼特标治右,弗利公廨,乃尽撤之。而且易书院之榜为“文忠”, 复土偶欧子肖像于室中,典以一力,晨夕洒扫,香火之无祠礼焉。后亦谢去,堂室 滋敝,有假之例以规为业者。盖故公基宇如小学,鳏舍廨圃,厩场郛池,传馆要达 关冲射利之所,无虑数百十亩。司马公壹听诸豪而蚕食之,后人之效尤,固其所 也。缮部范公钦近尝来守廉,而独复屋之数椽,而居以二卒,亦稍盛矣,而未遑于 有事也。今守任公德始作之,规制一如李司马,而两荣为胜。意欲升之以为堂室, 而降其堂室为两翼,仍夫高美,非故殊其向背也。工将落,辰沅兵宪李子瑜有督治




之檄,盖亦廉昔人之故而惧其复失,方将遥为之图,而不知任公之已作矣。皆可谓 之笃也已。夫文忠公虽他产,然少而依其叔父,于兹淹留,藏修盖十有七年焉。既 而解发历官。公辅卒,成巨儒。存而自谓不能忘情于兹,殁而顾不得专祠焉?祠不 祠,何与于公?然抑岂吾人之情礼也哉!祠事方兴,任公偶以微罪论于风,使百里 之内,闻之莫不同声惋惜,而莫之留也。乃属别驾刘公祚为成其志,尽制备礼,不 汎不渎,崇贤报德,振士励俗,不在于今日乎?初,缮部之政精严明整,吏奸民蠹 绝无夤缘。三年而后去之,任公为代,一以简恕平易,抚循子惠,宴然而无所更 张。人以比之汉文终、平阳二侯公。

二贤祠在州城东龙会门内。祀周随大夫季梁及宋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 修。旧志无此祠,当始于康熙五年后。春秋领银祭之。

何文毅公祠在州文明门内。祀明太傅何宗彦。天启中,巡抚唐中楫请 建额,设春秋祭典及奉祠门役,编载全书岁钱粮若干,以垂永久。郡邑两庠 诸生暨荐绅乡耆,呈请永著守祠青衿于随之州庠。又因公葬应山,复请永著 守坟青衿于应山之县庠。事详前明李佺台《记》。

徐公祠即忠烈祠。旧在州城北门内。祀明殉难知州徐忠毅公世淳。明崇 祯十六年,巡按御史汪承诏疏请奉敕建。以公子肇梁拊祭。后城陷祠毁。乾 隆十三年重建,移今书院东偏。咸丰十一年,毁于贼。同治八年重修。

王公祠在州书院西偏。祀署随州新淦王公云翔。州人沐公德,买旧训 导署,名王公书院,以示不忘。盖公常为诸生讲学其处。今废。

札将军祠在州城南门内。咸丰六年建,祀西安将军札拉芬。咸丰五年 二月,粤匪窜随,公督师力战阵亡。奉旨立专祠。咸丰十一年,祠毁于贼。 同治七年,复立祠于南门楼。

杨公祠在州城南门内。咸丰六年建,祀知州杨嘉运。咸丰四年四月, 粤匪窜澴潭,公督乡勇力战阵亡。奉旨入祀昭忠祠,州人立祠祀之。咸丰十 一年,毁于贼。同治七年,重建于南门楼。

僧亲王祠在州南门楼。同治七年建,祀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王以钦 差大臣两次追贼至随。同治五年,在山东曹州阵亡。奉旨于带兵经过地方均




立专祠。

烈愍祠在州城内文昌宫后。道光五年,知州窦欲峻建,祀明季掏节知州王 煮。咸丰十一年,毁于贼。同治八年,重建于文庙后。

遗爱祠在州城内书院后。道光二十九年,知州金云门建,祀明季知州涂 世延,国朝知州窦欲峻、赵振清。咸丰十一年,毁于贼。同治八年,重建于 文庙后,增祀明季殉节州判余墒;国朝知州王云翔、金云门。

李公祠在州西百里朱家集。祀花翎同知四川李光荣。咸丰六年,土匪赵 邦璧之乱,荣亲督川勇入山,三战三捷,诛邦璧于阵前,遂平洪山余党。地 方以安,州人感其德,祀之。

节孝祠在州汉东门内。康熙初年敕建,祀明朱昱妻刘氏以下若干人。 乾隆四十年,州人重建。咸丰十一年,毁于贼。同治八年,改建南门内。文 童万承燮遵其嗣母陈氏命,捐租五十石,春秋致祭。

附寺观

报恩寺在州西南文明门外。建自南唐。宋元丰间、明万历间,官为募修。后 屡经兵燹,城内外古刹俱废,而此寺巍然如鲁灵光。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州陈秉化 重修,张之杜撰《记》,载《随州志》。乾隆十三年,知州王云翔重修。

东皋寺在州龙会门外三里。明代建。

护国寺一名三宝庵。在州北关外西街,后废。康熙十年,知州刘霜重修。

吉祥寺在州城东二十三里。成化九年建。国朝康熙五十五年重修。咸半二年 增建文昌殿。

金灯寺在州城东五里。宋庆历间,知渭州尹师鲁谪随州日,居斯寺。梅圣俞 诗序题有“使者自汉东来”,言师鲁寓止僧舍,指此寺也。有尹公亭在院北高阜, 竹柏环列,是师鲁所建,以为游息地者。州从事谢景平有《记》。熙宁中,知州李 禹卿复修之,曾子固有《记》,详“古迹”。但曾《记》云:“尹公谪是州,居城东 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则当时尚有开元寺,而金灯乃其下院也。今俱废。

古逢寺在州城东三十里两仙山。

青云寺在州东四十里万家店。乾隆四十八年建。




泉水寺在州东四十里。清水泻石,曲径穿林,别成幽胜。

龙泉寺在州东北四十里雷山之后。寺中有黑白二龙湫,为里人祷雨处。

双河寺在州东北五十里塔儿湾东钟灵山上。

高城寺在州东北八十里高城镇。旧名慈氏寺。元至正五年建。万历曱辰重 修,其殿宇极盛。今圮。寺中有四铜佛像,大者高五尺。藏经八百余函,又有铁 钟、铁磬、铁碑,皆明代铸。《记》云:碑重二千八百斤,门外铁磴重四百五十

金仙寺在州东北佛子洞山。

佛子洞寺在州东北洞山,因洞为寺,其下有金台观,俱宋大观九年建。后 圮。明参将宋之彦重建。又建西来阁,与其子宗郊、从子宗祁读书于此。侍郎张之 蕙•为《记》。

来安寺在州东北一百一十里攫弩山。

龙潭寺在州东北一百九十里白水崖,为明僧真空卓锡地。山下有东西两大

大悲寺一在州东北淮河店,明正德五年建。一在州西一百三十里铁山之前, 旧名观音堂,成化五年建。

准提庵在州东北二百里淮河店。

紫城寺在州北三十里紫城山。

万法禅寺在州北四十里厉山坡。明天启元年建。国朝乾隆三十年重修,知州 李阊稜有《记》。

青台寺在州北一百里。

兴福寺在州北一百里小石山。明僧永斌建。

云禅寺在州北一百五十里七峰山白石岩,林峦盘郁,饶有异境。明嘉靖十三 年,某僧建。寺中有碑述此僧行业,但其名字剥落。考普济寺碑称,真空禅师于宣 德中住持此山妙觉寺。未知此寺即妙觉寺否。左白龙池,为里民祷雨之所,其西南 十里有黄龙寺,在黄龙池上,寺有铜佛像,共十有四。

华藏寺在州北一百五十里宋家湾。明成化五年建。



延福禅院在州北一百八十里晃山下。俗亦称为慈忍禅师修道之所。

太平寺在州北一百九十五里太白山绝顶。旧志称汉留侯辟谷处,寺北有留

侯洞。

清和宫在州西北一百四十里鸡鸣山上,山顶有真武殿。明弘治中,僧净裕 建,有碑,历记建修始末。国朝乾隆三十八年重修。

长庆寺在州西四十里清凉山下。宋元祐间,僧长庆开山道场也。中有七井, 可供千僧汲。自宋历元、明,为兵火所不到,人以长庆为福地。明末土人避寇居山 者二十年,无一人遇害。寺久渐废。国朝顺治初,一老僧募修,二十年功始告竣。 七井湮塞过半,僧浚其一二,州人梁木有《记》。

宝丰寺在州西四十里。宋元祐中,僧长庆建,即今宝德观。

观音寺在州西四十里安居之北,亦僧长庆建。

丫角寺在州西七十里明中观下,西入郢中,径途狭曲。

嵩山寺在州西八十里澴潭东,寺在山上,北临潭水。韦藏用《嵩山寺》诗: 一径转苍凉,秋深古道旁。远山横塔影,虚阁纳溪光。木落孤村见,烟寒钓艇藏。 悠然川上意,目送逝波长。

黄龙寺在州西一百三十里。

水府庙在州西北九十里唐县镇。

孤山寺在州西北一百里孤山之南,俗称南殿寺。

岩岩寺在狮子山。明成化五年建。内有千佛绕毗卢像。

罗汉寺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蒋家山,即鸡鸣支峰也。明成化五年建。

莲花寺在州西北九十里。佛殿前有莲花古井,隐约间时见莲花,故名。寺内 有元泰定四年、明成化六年、弘治八年碑记。

黑龙寺在州西北一百里。寺前有黑龙深潭,故名。

普济寺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崠崂山。唐建。众峰围拱之中,罨然深藏①。殿有 三铁佛像,于明为巨刹,后渐圮。中有二碑:一河南沙门一峰撰;一钱塘沙门德详撰。



①罨然:掩盖貌。


康宁寺在州西南一百里。明代建。寺有娑罗古柏,境极幽邃。

望洪寺在州西南八十里佛儿岭,地为入郢要道,应城陈士元有《记》。

汤池寺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寺以温泉得名,其前有汤池。

灵峰寺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大洪山顶,唐慈忍禅师卓锡处。乡民张武陵建, 唐文宗赐名“幽济禅院”。晋天福中,赐“奇峰寺”额。宋元半元年,又锡“灵峰 寺”额。元祐元年,州人覃道辰重修。绍圣元年,诏以少林寺僧报恩为洪山住持, 改名“十方禅院”,张商英有《记》。乾道元年,州人覃道钟复修西殿。元至元中, 僧宗明重修殿宇,赐“崇宁禅寺”额,邓文原有《记》。明正统间,僧通贤建藏经 阁,弘治间毁于火,其徒宗满复募修。嘉靖初,住持宗然复建天王殿及丈室,僧绍 满置五大部经,绘诸佛像崇庋阁中。巡抚顧璘为之《记》。嗣后寺渐圮。万历间, 蜀僧广祥驻锡于兹①,叠次复唐宋灵迹,额曰“楚山望刹”,田见龙为之《记》。张 商英《随州大洪灵峰寺记》略云:大洪山在随西南,盘基百余里,峰顶俯视汉东语 国,林峦丘岭,犹平川也。以耆旧所闻考之:洪,或曰胡;或曰湖。未详所谓。今 以地理考之,四山之间,昔为大湖,神龙所居,洪波洋溢,莫测涯涘。其后二龙 斗,搦开层崖,湖水南落,故今负山之乡谓之落湖村。此大洪所以得名也。唐元和 中,洪州开元寺僧善信,即洪山之慈忍灵济大师也。师从马祖②,密传心要,北游 五台山,礼文殊师刹,瞻睹殊胜,自庆于菩萨有缘,发愿为众生执炊爨三年③。寺 僧却之,师流涕嗟戚。有老父曰:“子缘不在是,往矣行焉。逢随即止,遇湖即 住。”师即南迈,以宝历二年秋七月抵随州。远望高峰,问乡人,曰:“大洪山 也。”师默契前语,寻山转麓,至于湖侧。属岁亢旱,乡民张武陵具羊豕,将用之 以祈于湖龙。师见而悲之,谓武陵曰:“雨暘不时,本因人心累业所感。害命济 命,重增乃罪,可且勿杀,稍须三日,吾为尔祈。”武陵亦异人也。闻师之言,敬 信之。师则披楱扪石,得山北之崖穴,泊然晏坐,运诚冥祷,雷雨大作。霁后数



①驻锡:居住。僧人外出拄锡杖,停住某处谓“驻锡”。

②马祖:唐江西道一禅师,为南岳让之法嗣,姓马氏,时称马祖。

③炊爨:烧火煮饭。


日,武陵求之,师方在定珠丝幂面。武陵附耳而号,桎体而告①,久之乃觉。武陵即施山为师兴建精舍,以二子给侍左右,学徒依向,遂成法席。太和元年五月二十 九日,师密语龙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偿汝,汝可飨吾肉。”即 引利刃截右膝,复截左膝。门人奔持其刃,膝不克断,白液流出,俨然入灭②。张 氏二子立观而化③。山南东道奏上其状,唐文宗嘉之,赐所居为幽济禅院。晋天福 中,改为奇峰寺。本朝元半元年,又改为灵峰寺。皆以祷祈获应也。时师灭至今, 三五百年。僧范乃革前此山峻,堂殿楼阁,依山制形,前后不伦,向背靡序。恩老 至此,熟阅形胜,辟途南入,以正宾主。饞崖叠涧,铲喊补坳,万仞化为平顶。三 门堂殿,翼舒绳直,通廊大庑,疏户四达。净侣云集,蔼为丛林。蛾眉之宝灯瑞 相,清凉之金桥圆光,他方诡观,异境同现。方其废故而兴新也,律之徒,怀土而 吻④。会予谪为郡守,合禅律而诃之曰:“律以曱乙,禅以十方。而所谓曱乙者,甲 从何来,乙从何立?而曰‘我慈忍裔也,。今取人于十方,慈忍裔从绝矣。乙在子 孙,则曱在慈忍;乙在慈忍,则甲在马祖;乙在马祖,则甲在南岳;乙在南岳,则 曱在曹溪。推而上之,曱乙迺在乎?菩提达摩,西天四七,所谓甲乙者,果安在 哉?又而所谓十方者,十从何生,方从何起?世间之法,以一生二,以二生三,二 三为六,三三为九。九者,究也。复归为一,一九为十,十义乃成。不应突然无一 有十。而所谓方者,上为方耶,下为方耶,东为方耶,西为方耶,南为方耶,北为 方耶?以上为方,则诸天所居,非而境界。以下为方,则风轮所持,非而居止。以 东为方,则毗提诃人⑤,面如半月。以北为方,则郁单越人⑥,寿命久长。以西为 方,则瞿耶泥洲,沧波浩渺。以南为方,则阎浮提洲⑦,象马殊国。然则曱乙为



①桎体:谓捶击身体。

②入灭:佛教语。谓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指僧尼死去。

③化:此谓出家为僧。

④怀土:安于所处之地。谓安土重迁。《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⑤毗提诃:地名。《西域记》:“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

⑥郁单越:地名。佛经中四大洲之一。在北方。

⑦阎浮提:梵语,即南赡部洲。阎浮,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义译为洲。洲 上阎浮树最多,故称阎浮提。


定,十方无依,兢律兢禅,奚是奚非? ”律之徒曰:“世尊常居给孤独园竹木精 舍,必如太守言,世尊非耶? ”予曰:“汝岂不闻,以大圆觉为我伽蓝①,身心安 居,平等性智。此非我说,乃是佛说。”于是律之徒默然而去。禅者曰:“方外之 士,一瓶一钵,涉世无求。如鸟飞空,遇枝则休;如龟游海,值木则浮。来如聚 梗,去似灭沤。不识使君,将甲乙之乎,十方之乎? ”予曰:“善哉。佛子不住 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不住四维。维上虚空,应无所住。而住持是真十方住持 矣,尚何言哉,尚何言哉!”时崇宁元年之上元日识。

智门寺在州南三里随城山。始建无考。顺治十六年,随州牧陈秉化重建,有 《记》。其文为前州判高唐赋撰,称寺为光祚禅师飞升处。又云历唐宋数百祀,顺 治初,宗门僧慈航于山下掘得断碑,有智门遗迹字,乃告于知州程文光,为创建佛 殿三楹。后知州陈秉化复大为募修,规模始具。寺前有七层塔,明代建,今圮其

回龙寺在州南十二里回龙山。雍正元年,形家言地为州治文风所关,故建此 寺。山下有泉,味极甘洌。

普照寺在州南四十里府君山,即云罩寺。旧传僧了灵建。

宝善寺在州南二十里浙河店。旧名茶展。

白云寺在州南四十里辰山。本名黄云寺,后毁。康熙初年,寺僧重建,改今 名。寺旧碑称,宋乾德五年建。

清水寺在州南四十里紫溪里浪水之南。

崇佛寺在州南四十里崇佛山。

妙济寺在州南六十里灵泉山,前临五港,故俗称五港寺。碑为宋大明五年 立,其字剥蚀已尽。

现光寺在州南六十里现光山。旧志云,现光寺即善光寺,周天和三年建。有 铜佛像,正德四年铸。相传铸像时,僧出募铜,一汲水女以一钱畀之②,僧弃于井



①伽蓝:梵语僧伽蓝摩译音的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即僧众居住的庭园。后因称 佛寺为伽蓝。

②畀:给予。

不顾。既而像不成,僧疑弃钱故,遂竭井取钱,投入炉中,像乃成,背上钱形宛然。山上又有仙城公主庙。

双泉寺在州南六十里骆杨店。寺有两泉:一名七宝泉,一名珊瑚泉。为萄僧 云外卓锡地。明杨涟《游双泉寺次韵》诗:钟声缥缈鹤声孤,仿佛人天有即无。最 是禅心容易觅,一声清磬见元珠。嶙峋山寺倚云孤,是处尘嚣此若无。怪得主僧多 慧识,摩尼賸有照昏珠①。

铁塔寺在州南六十里駱杨店。寺铁塔高三丈有奇。元至正四年铸。

凤山寺在州南六十里骆杨店。乾隆三十九年,僧碧潭募修。

圆通寺在州南六十里。寺中有明嘉靖四十二年程希贤碑记。

泉兴寺在州南九十里盘龙嘴。建于唐代,后废。明天启六年,僧了惠重建。 云盖寺在州西南八十里十九山。唐代建。

四圣庵在州西南一百一*f•里圣堂里。

玉皇阁一在州东北一百五十里玉皇顶,一在州东北一百九十里太乙山顶,一 在州西北华宝山。

真武庙在州北一百九十里九龙山。明正德二年建。一在州西北华宝山。

神农观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烈山。

鹦鹉观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鹦鹉山。

塔汝山祖师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为春曰修禊之所。

宝德观在州西四十里。

仁圣庙在龙会门外。明正德十一年,知州张延寿建。今圮。

十方庵在州汉东门内。建自明代。崇祯兵焚之余,殿宇无存。国朝康熙六 年,寺僧募修。咸丰十年,毁于贼,殿宇存半。

玄妙观在州城南关内东街,宋元遗构也。国朝康熙年间重修。今圮。

山陕庙西商会馆。一在州南关内,一在州东门外,一在州北四十里厉山镇。



①摩尼: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 朗,则无别于磧姊。”



应山县

社稷坛元至正四年,知县魏从恕建。邑人鲁瑶筠有《记》。载县志。旧 志:“在县北门外四百步,后迁西门外。”国朝同治九年,知县朱荣实议改建 于治北门外三里墩,以符旧志“北郊在北”之义。

神衹坛前志载:在县治西南四百步,后迁东门外紫虚观。同治九年,知县 朱荣实议改建于县治南教厂冈,以符旧志“南郊在南”之义。

先农坛在县城外东南隅。

雩坛如府制。

厉坛在县东门外紫虚观前。

文庙详“学校”。

关帝庙旧在县城外东北角百萎丘下。元为关帝祠,安庆路经历陶寿有 《记》。明知县张博建庙。道光七年,邑士庶重修,又于隙地数弓创楼曰 “春秋”。同治四年,毁于贼。后改祀城西,咸丰四年旋毁。光绪五年,知 县吴茂先复修。

文昌帝君庙县城东。旧在曹家山。乾隆年间,知县尹行铎改建于印台 山。咸丰四年贼毁。咸丰九年重建,上为八角楼,前为魁星阁,中拜殿三 楹,闵衍有《记》。载《应山县志》。

城隍庙在县东街。庙创自元明宗天历戊辰年。至明洪武二年己酉重 建。嘉靖二年癸未复修。

龙王宫在县书院西首,今考棚二门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知县王鸿典 修。应山龙王庙向在三里河,今则龙王庙附乡庙,而祀典则载龙王宫。

炎帝庙在县分司街口。 庙西为万寿宫,邑文武官员诣庙恭拜龙牌。

魁星阁县东关内。

四贤祠在渡蚁桥北,即古法兴寺。宋庠之孙羲年建,以祀二宋、二连。国 朝康熙间知县周祜、典史姚廷玉重建。宋张耒《四贤祠堂记》:治国有善政,不




如在位有善人之化民速也。在位有善人,不如其乡有善人之化民易也。夫人情之所 感动,常在其所易接而亲者。若夫政事者,固民之所畏,则其从之盖有不得已之心 焉,其及物浅矣。安陆之应山,楚之穷邑也。然其民好文多学者,其俗善良不争, 纯静易治。其乡之人为余言曰:“始吾邑之人,未甚知学之利也。有宋氏兄弟者, 讲学吾邑之法兴佛舍。其后两人皆取高第,有声名久之,并为大官,名益尊显。故 吾邑之人,其鄙鲁不学,自弃于夷者愧之。其居法兴时,有连氏兄弟者与二宋公 游,相好也。其后亦登科,仕于朝。两人起寒家,仕不振。然视故同舍生富贵,势 必至攀倚为声势。而两人益自力,不少屈己附之,其官终不显。故吾邑之人,其有 寡廉鲜耻、徼幸贪利者愧之。凡吾邑之俗,好学而文、纯静有耻者,四君子之化 也。后宣和间,宋景文之孙羲年令应山,以邑人之意,作祠堂于法兴方丈之西。鸣 呼,为吏于斯邑,其有思德久而民祠之者几人?故在位之善人,不如其乡里之君子 也。二宋公之轶事,爵里书于国史,士大夫举知之。连公讳庶,字公锡。以尚书职 方员外郎致仕。好修而自重,直谅多闻之君子也。其仲讳庠,字元礼。为尚书都官 郎中,敏于政事,号良吏,世称“王阳在位,贡禹弹冠”为故旧之美。然严光故 人,为帝逃之,不肯仕彼,独何哉?连公不因宋公以显名当世,卒以隐没而不悔。 彼诚知所处,与世俗所谓“显晦”异矣。

徐公生祠在察院东。今废。

南张公生祠祀前应山知县张公博,祠在邑演武亭后。今废。

东张公祠在县东关路北。祀唐张中丞巡。明颜木《记》:“庆历中,增 入岳忠武飞、李参政庭芝,号三忠祠。”国朝顺治间,以杨忠烈涟拊祭,称 为四忠祠。张希良《记》:“同治四年,增僧王合祀。”

杨忠烈公祠在县分司街。每岁春、秋仲月,知县致祭。明尚书周嘉谈 《表忠歌》:衡山矹啐俯三湘,云梦苍苍水渺茫。天植精忠扶泰运,中丞家世水 云乡。少年登第姑苏令,清如止水明如镜。一从簪笔入承明,封事累累多谏诤。 光皇御极甫三旬,击壤讴歌遍海滨。一朝不豫渐弥留,中使传宣阁部臣。公劾崔 监先有奏,天威莫测疑穷究。岂意随班入后宫,同承顾命真希觏①。周旋御榻睹



①希觏:罕见。


龙颜。十有三人涕泗潸,旁门倏引东宫入①。传言封后诏宣颁,诸臣启奏册储讫②。上顾东宫心若怵,仍谕辅佐为免舜。闻命相看喉哽窒,旋呼左右进红丸③。喜似仙 家活命丹,昧爽倏传遗诏下。举朝错愕痛心酸,午门首聚奔趋急。遥想冲嗣正孤 立④,相携排闼入乾清。号泣旻天情孔棘,环侍宫门几许时。长君方得出堂陲⑤, 佥谋拥护入文华。拜舞嵩呼列陛墀,随请移跸居慈庆。长乐钟迟氛未净,移宫拜 疏有公疏。公独慷慨如拌命⑥,芳辰快睹六龙飞。旭日中天万象辉,此际彤庭歌喜 起。先期清肃在宫闱,讵知当曰移宫事。实为逆党心所忌,太阿倒柄甫经年⑦。党 恶横行太恣肆,公驰一疏九重天。罄竹难书万种愆,胪列款开二十四。恶珪心胆 已茫然,不谓灶炀天听远⑧。戆直忠言徒蹇蹇,憾不割刃入腹中。削夺相沿胎祸 本,公旋解绶入江乡。神弓鬼矢逐飞扬,金吾缇骑纷沓至。惨淡如飘六月霜,室 有妻孥堂有母。觌面相看泪如雨,地方几有揭竿形⑨。君言剀切始安堵⑩, —入长 安进抚司。罗钳吉网日追随⑪,酷拷飞脏逾数万。卖鬻赔偿累亲知,执政逆珐同腑




①倏:疾速。

②册储:册封储君。

③红丸:旧传系取童女初行月经炼为红铅,再配以参茸等制成的强壮药。

④冲嗣:此指太子。

⑤长君:此谓太子。

⑥拌命:拼命。

⑦太阿:喻权柄。《明史•阉党传序》:“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

⑧灶炀:即炀灶。《战国策•赵策三》:“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 势以蔽左右。复涂侦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 ’曰:‘梦见灶君。’ 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 说则死。’对曰:‘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 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炀于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君曰:‘善。’”谓在灶前向 火,则蔽其光。后因以“炀灶”喻任幸专权,蒙蔽国君。天听:帝王的听闻。

⑨揭竿形:民众造反的苗头。

⑩剀切:恳切规诛。

⑪罗钳吉网:《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载》:“李林甫欲除不附己者,重用酷吏罗 希奭、吉温,二人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鍊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罗钳吉 网’。”后即以“罗钳吉网”指酷虐诬陷。


脏①。三朝一比魂飞丧,五彪五虎济穷凶②。七尺残躯成醢酱③,嗟乎天远九重堙。 含殓何从问六亲,与君共作囹圄鬼。更有忠贞十数人,此等沉冤何处雪。天网恢恢 疏不泄,圣明天子莅明堂。大憝渠魁同珍灭④,群臣表奏显忠良。赠恤从优白骨 香,煌煌丹诏辉珂里⑤。七泽三湘倍有光,楚人只为同闾党。朝市山林罹一网,官 诰颁还起废频。阴翳忽开天日朗,思昔同朝共事时。余为首部义难辞,并许赤心扶 社稷。微躯何得计安危,哭尔无端风浪起。乃以移宫挂人齿,与君并列奸党中。余 幸偷生君已死,要典从今一炬焚。葛藤已断净浮云⑥,忠肝义胆难摹写。自有流芳 百世文,郡公世讲笃忠义。目击心伤如芒刺,多方优恤广皇恩。捐赀下檄频三四, 首倡祠祀愜舆情。余亦涓滴助宏深,生者锡荫殁者荣,峥嵘庙貌千秋名。

马都司祠在县东二十里。明正德辛未,霸州贼起,渡河而南。河南都 指挥佥事马振率十余骑,昼夜兼驰,追捕至本县树林山口遇害。知县王尚用 即其地祠之。应山令王朝燧以其死于三月七日也,岁以是日致祭。明颍川巩 臣《马都司祠碑记》:公讳振,字仲威。世为山后人。曾祖马喇沙,永乐初降附, 以功升指挥佥事;祖义,指挥同知;父俊,都督佥事。皆以身死国。公袭指挥使, 以父忠节,升都指挥佥事。弘治癸丑,兵部推公武勇忠勤,奏除河南都指挥使司。 公之初来也,将士卒分藩入卫,号令明肃,赏罚公信。其律己也廉,其立法也宽, 其御众也严而不苛,故垂二十年,家无长物,而人乐为之用。正德辛未,霸州贼 起,始以数十人白昼剽掠,横行河北,商旅阻遏,寻渡河而南。是时,将兵者多顾 望畏缩,不敢追捕。公独率十余骑奋然挺身逐之,自汴日夜兼驰,至湖广应山县树 林山口接战,起巳抵申,天地晦冥,力寡,为伏兵所杀。公之志虽不就,卒死以



①逆珐:旧指弄权作奸的宦官。

②五彪:《明史.魏忠贤传》:“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 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僇,号‘五彪’。”五虎:《明史•魏忠贤传》:“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

③醢酱:肉酱。

④大憝:极为人所怨恶者。渠魁:首领。

⑤珂里:对他人故里的美称。

⑥葛藤:比喻糾缠不清的事物。


忠。悲夫!公既死,贼愈滋蔓,数月之间,拥众十余万,攻城屠邑,大肆猖獗,中 原为之震动,上廑天子之忧,分遣大臣,督边将四路征剿,经两年始得扑灭。其甲 兵刍粮之费,亦已极矣。大都宪陕西彭公时总帅驻汴,闻公与其父、祖咸殁于王 事,因大书“世忠” 二字表其门。先是,有司上其事,朝廷复升公子昂如公官。呜 呼,公之能尽厥职,身虽死,名何其荣也耶!余以菲才,备员河南都司,与公子为 寮寒,又奉敕守备汝宁、信阳等处,乃公死节之地。余常出巡履其境,见其山川草 木,环耸森郁,宛如公昔日与贼对垒,而人马驰突,戈戟交加,金铁之声淨然也。 使人想公英武勇果之气慨,慕不已焉。

吴参政祠在治西七十里井子铺东墓所。元裔云南梁王弗宾,高皇使王待 制祎、吴参政云,先后招谕,皆不屈死。而云之子铺白于朝,诏许归葬于江 夏之金口镇,行及井子铺不能进,遂葬铺之东偏。嘉靖元年,铺之孙凤翔来 省,白于官,为立碣石,建飨廊,并以官田十有五亩为祭田。凤翔复贸居民 何伦之田三十余亩以益之,令伦守墓且佃田,而岁人其租,以供祭需及理葺 之费。乃以状白巡按唐御史,闻于朝,事下礼部,行县祭以清明,县官主 之。牲醴物品,取给于租,不支官物。岁久寖失旧章,知县王朝燧厘正之。

《应山志》。

王公祠在书院西间壁。祀知县王鸿典。

尹任二公合祠在印台山大慈庵。祀知县尹行铎、任起元。

僧亲王祠在蔡家河镇。同治年间,以炎帝庙改建。一曰僧王庙。

遗爱祠在县署前。光绪五年,邑人请于县,为遗爱祠。祀前知县周 祜、任起元、王晬、何司轼、尹行铎、王鸿典、钱清履、郭觐宸、陈肖仪、 李湘甲、聂光銮、吴恩荣、周道源,教谕司效徽,训导李继章。

节孝祠在县北门,即徐公祠故址。雍正二年,知县张銷改建节孝祠,后 渐颓废。道光十四年,岁贡生秦曰簧等倡捐复修。

附寺观

报恩寺梁建。

清泉寺在县西街北首。




东兴寺

大慈庵在县印台山南。知县周祜捐修。

东岳庙一在县东十里河,一在监生店。

清凉寺在县东十三里。

跳水寺在武园会跳水冲。原名跳石寺。寺前石上有仙人足迹,冲与寺俱以此 淮渎庙在孔山上,有砦。

龙兴寺在县东天井涧。幽後纡折,自涧口入,凡九曲。五里至山门,有石 梁。正殿后毗卢殿,平揖诸峰。明张博《龙兴寺》诗:四望俨如削,天中一寺开。 泉声间笙磬,山色绕楼台。鸟自井中出,僧从涧底来。红尘应不到,别是一蓬莱。 张芷《龙兴寺》诗:轩窗豁烟树,览听协歌诗。泉密龙眠稳,山高日上迟。鸣钤酬 鸟韵,飞絮挂蛛丝。应笑读书客,谈禅半不知。

培龙寺在广水镇东。

永安寺在广水镇北首。

香峰寺在广水西北。

祖师殿在中华山巅。

古镜庵在中华山西。

圆通寺在广水镇南。一在吉阳山。

经台寺距县南三十五里,即三台之一。丛山中孑然一刹,翠竹苍松,四时阴 翳。寺后孤峰壁立,秀色可人,绝顶平坦。今有砦。

正觉寺在县南三十五里陈家巷街路东。冠盖往来憩此。

红云寺在县南三十五里,即红庙。

虎丘寺在寿山北。

龙泉寺在虎丘寺左。明古藏道场。今属古帆禅师。国朝沈会霖《记》云:山 下有白龙泉,襟泉而寺,旧曰龙泉寺焉。其地有勝租属安陆,载《赋役全书》。 中峰寺在吉阳山中峰之阳。

蔽山寺在蔽山之阴。




罗汉寺在太平镇会,以此名。

青堆寺在青堆山,有砦。

合髻寺在合髻会,有砦。

石井寺在石井铺西山顶,距县西三十里。

嵩山寺距城西六十里,有砦。

兴化寺在县西北。旧志载:闵进士衍读书处。

金鹤寺在吉阳山北。

吉山寺在吉阳山北。

秀峰寺县西北六十里。

宝林寺在县北二十里。创始失考。宋元皆有丰碑,咸称胜境。明洪武敕赐增 修,易名正觉寺。基址周数里许,建东、西、北三门。来龙自万峰,蜿誕而下,后列 松栗二坪,其木皆参天连抱,寿不可纪。前临大河,奔流湍激,曲折而来。碑云: “千山耸秀,二水交流。”真福地也。寺中有无念禅师影像及爪发、袈裟、钵盂,又 有明太祖洪武遗像及御制碑,并赐无念松实诗。有藏经阁,藏佛经万卷。明马龠 《宝林寺》诗:西山翠结招提境,暂憩肩舆一望高①。古柏参天青拥盖,新禾沐雨绿 翻涛。九峰禅定曾巢鹤,五马光生似跨鳌。来访远公遗確在②,摩挲尽日不知劳。

白龙寺在大龟山下青草凹。

十方庵在渡蚁桥东北隅。典史姚廷玉捐赀建修。

东岳观在县东北,即紫虚观。有柏七株,旧志称七星柏,今毁于兵燹者五, 相传晋时所植。

显灵观

云台观在县西三十五里马鞍山,上有砦。

白旸道院在县北高贵山。《高僧传》载:白旸道人诛茆此山,东来目不识丁, 穴石龛于山顶念佛,满豆若干,石遂通灵无外。著有《寻牛歌》、《人牛双忘偈》。

如净宫在七里冈。邑人卢士常有《记》,称南州士汪伏龙捐建。



①肩舆:轿子。

②远公:指东晋江西东林寺名僧慧远。


观音寺在县南四十里观音坡顶,为安、应交界处。有亭在万竹之中,水光掩 映。康熙间,知府傅鹤祥颜曰“檀栾”,己酉知县周祜重修,易名“水竹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