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璀璨汉川市

中共汉川市委书记  李巨松
汉川市人民政府市长  胡功民

汉川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南接荆夷,因汉江横贯全境而得名。置县始于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有着1400多年的县制史。1997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汉川撤县设市。全市国土面积1663平方公里,现辖15个镇、9个乡、4个国营农(养殖)场。1998年底总人口10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3万人,耕地面积63.25千公顷。

汉川于1949年5月全境解放。50年来,汉川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把一个十年九灾,田园荒芜、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穷水乡建设成一个经济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稳定的新型城市。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汉川经济步入飞速发展阶段,成为全国商品粮、优质出口棉、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全国唯一的淡水养殖试验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县市先进行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乡镇企业迅猛崛起。汉川过去是有名的“水袋子”,由于水利失修,灾害连年,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建国后历届县(市)委、政府把兴修水利、抗灾保收、建设稳定高产农田放在首位,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投入逐年增加,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98年,尽管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业仍取得比预料要好的收成。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6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分别为727亿元、0.16亿元、3.59亿元、3.66亿元。粮食总产37.24万吨,棉花总产1.25万吨,油料总产2.48万吨,蔬菜总产78.56万吨,生猪出栏41.05万头,水产品产量7.38万吨,多种经营产值11.1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75.85%,初步形成以水产、畜牧、蔬菜为支柱的发展格局,并形成一村一品、一地一业、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特色。乡镇企业近年发展迅猛,到1998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4916家,其中的产值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78家;实现总产值126.65亿元(现价)。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由一个手工作坊发展到今天的年产值过5亿元,利税过亿元的国家大二型上市企业、全省首强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通过放宽政策、加强引导、营造环境,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产值营业额达36.04亿元,上缴税收3300万元。

二、工业生产初具规模,运行质量不断提高。50年来,汉川不断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名牌产品,初步形成轻工、纺织、建材、包装、食品、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建成了中南地区较大的钢管、钢丝绳、蚕丝、药用玻璃、制线、塑料管材和化工生产基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汉川工业企业迎难而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经营管理,加快技术改造,汉川电厂、总后3509棉纺织厂、川大纺织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相继崛起。工业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十强”。1998年全市工业企业4528家,从业人员6.8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1.2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76.2亿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2亿元,利税总额5.17亿元。由于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脱颖而出,现有58个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福星”牌系列钢丝通过ISO9000技师标准认证,成为“湖北著名商标”,其产品出口东南亚、欧美、港澳等地。超柔软高级湿巾被、“六观”牌金属防盗门、“环发”牌镀锌丝,马口小麻油、汊莲籽等省优部优产品在市场也极具竞争力。

三、城乡市场活跃繁荣,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市场日趋繁荣,物价保持稳定,外经外贸成绩显著。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亿元,集贸市场成交额6.6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8倍、113倍;全市零售物价总指数99.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6%。1998年外贸出口供货额3.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出口供货额39.3万元。现有“三资”企业36个,注册资本4160.8万美元。第三产业从1978年起步,进入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商品市场形成新的群体,粮食、供销、物资、石油、烟草等国合商业发挥主渠道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供给。199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1978年增长4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2.4%提高到29.9%。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对汉北河、汈汊湖,汉江干堤、南屏垸等支堤民垸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分水泵站等一批水利设施建成运行,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和加强。汉江公路大桥、新北公路、分王公路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36公里,与107国道、316国道、省道荷沙公路、宜黄高速公路、汉丹铁路等联接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乡村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碎石路”的目标。7万门程控电话及光缆通讯、数字传输顺利开通,农村人均占有电话居全省县(市)第一位。22万伏变电站、白云大酒店、新汉川一中、欢乐商城、第三水厂、25座地面卫星接收站等工程相继投入营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区面积从1978年的6.2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新城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为重点,加强了城镇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成绩显著,面貌大为改观。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硕果累累。汉川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由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一批科技成果与经济紧密结合,有力推动了经济建设。1998年,全市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5项,开发专利产品4项,总投资3600万元,共培养达省标的科技示范户240户,创建科普文明村10个,取得科技成果10项,获省科技成果奖7项,科技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已达48.55%。教育改革和发展稳步推进,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普九”复查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荣获“中华扫盲奖”。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建立了有线电视台,恢复出版了《汉川报》。群众性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发展,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达标验收,血吸虫病“综防”试点经国家六部委验收合格。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广泛开展系列文明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健全了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坚持依法治市,“三五”普法全面展开;“严打”、“两禁”、“扫黄”、“扫非”等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依法行政,整顿行业不正之风和“三乱”现象,严惩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汉川市跨世纪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是:确保经济发展速度适当高于全省、孝感市平均水平,确保经济效益增长高于经济速度增长,确保经济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县市先进行列。到2000年,全面超额完成“九五”计划;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98年翻一番,超过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2亿元,财政收入达4.5亿元。在此基础上,再经15到20年时间,把汉川建设成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社会事业发达、城乡生态环境优美、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的中等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