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之路 建经济强市

中共应城市委书记  李广波

应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聂元清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全省经济强市,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加速农村城镇化“三大目标”,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特色立市、改革活市、开放强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实现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8亿元,比1993年增长175%,年均递增23.9%;工农业总产值82.5亿元,增长2.7倍,年均递增30.9%;财政收入21028万元,增长157.5%,年递增20.8%;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增长2.1倍,年递增26.8%。先后获得“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等光荣称号。

开发优势资源,形成经济特色。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石膏、岩盐、温泉资源和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着力建设“两大工业基地,三大农业板块”,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一是振兴资源工业。围绕发挥膏盐资源优势,着力做好盘活存量、深度开发、壮大规模三篇文章,逐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石膏工业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基础上,以湖北玉兰膏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组建集开采、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石膏建材工业集团,提高石膏工业的整体实力。以武大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强石膏产品深度开发,选定高强模型粉、石膏砌块等项目,发展新型石膏建材产业,提高石膏工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1998年,全市石膏工业企业已达27家,其中开采企业6家,膏粉加工企业17家,装饰材料企业4家。年生产白膏42.5万吨,加工膏粉20.8万吨,生产石膏装饰板材32万平方米,实现总产值2.2亿元,利税1820万元。盐化工业围绕盘活存量,采取减员增效、增资减债、资产重组等方法,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扩大高科技产品规模,进一步推动盐化工业发展。现已形成精制碘盐、精制氯化铵、氯化钡为主体的盐化工业生产格局。1998年9家市属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围绕粮食、棉花、水产、林业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突出资源优势和规模经营两大特色,重点建设了30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7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4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亿斤水产品生产基地,2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加速农业路域、流域、区域开发,实行集中连片布局,农业特色更趋鲜明。重点集中建设了“三大农业板块”,即中、东部城郊高效农业经济区,西、北部粮畜果农业经济区,南部棉渔林农业经济区。引导群众适应市场抓调整,努力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益。杨家澥、东西汊、聂景山等养殖场,高李、伍山等一大批规模型多种基地,已显示出调整的明显效果。白湖莲藕、城郊蔬菜、三合西瓜、杨岭葡萄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三是开发温泉资源。加强对地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引进开发力度,促进综合利用。利用地热水资源,突出发展以甲鱼为重点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养殖面积达到1000亩,产值过亿元,并形成了饲料供应、仔甲繁殖、商品生产一体化的格局。以花卉生产为重点,集中开发了200亩冬鲜花种植基地,在应汤公路已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实施路域开发,发展林果、花卉等观赏农业,逐步建成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汤池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由中房应城公司与有关单位联手,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建成集休闲、娱乐、疗养于一体的渡假区。

盘大骨干企业,形成产业特色。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进行分类排队。集中力量扶持骨干企业壮大,使其成为产业龙头;对小企业和困难企业,果断地予以并转,促其资产向龙头企业聚集,形成一个行业依托一个集团,甚至几个行业依托一个集团的特色产业格局,带动行业结构调整。一是资本扩张,壮大本体。以资本营运为手段,引导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集中,逐步发展壮大。湖北神风燃油箱集团公司围绕壮大行业集团,通过股权、债权和产权运作,做足资本营运文章,现已有6个直属企业和1家合资企业,市内紧密型配套企业发展到6家,总资产1.22亿元,年生产能力已达到摩托车整车10万辆,燃油箱150万只,车架50万只,离合器10万套,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燃油箱生产厂家和湖北省最大的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1998年实现产值2.3亿元,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500万元。二是挂靠联合,撑杆跳高。长江有机化学合成厂系全国第2大硅烷偶联剂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但由于产品单一,生产规模一直难以扩大。近年来,我们采取资产重组的办法,组织股份制公司,并与武汉化工研究所取得联系,开发生产氟油和医药中间体等高技术产品,形成了生产氟油50吨,有机硅280吨的能力,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三是自我裂变,膨胀发展。双菱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年产3500吨纺织袋的生产能力。为了充分发挥这个厂的管理优势和市场效应,按照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塑料纺织袋生产企业的目标,采取股改、兼并等多种途径,加速企业规模企业。1998年产值达到2660万元,上交税金118万元。

扩张知名品牌,形成产品特色。我市拥有黄滩酱油、白玉面条、三结豆皮、银丝米线等一批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充分发挥这些产品的品牌效应,实行重点培植,促其壮大规模,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一是挖掘老品牌,发挥新效益。黄滩酱油为清朝贡品,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近年来,投资170万元,实施扩批改造,酱油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瞄准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新品种、新规格酱油,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已进入北京、西安、武汉、浙江、云南等省市,并向沿海省市延伸。在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同时,实施二期扩张,使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据统计,产量过万吨后,年消化黄豆2300吨,小麦1700吨,可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二是改良“土”品牌,包装出效益。三结豆皮是我市三合镇的传统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但长期以来,一直靠农户个人肩挑手扛,走街串巷吆喝着卖,上不了台面,成不了气候。近年来,我们组织专班,对这一“土”产品进行现代包装,组建三结豆皮有限责任公司,狠抓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包装和保鲜,统一品牌,统一包装,使这一传统产品大放异彩,先后获得了’98湖北武汉国际农业博览会暨地产品交易会“消费者满意奖”,被评为“湖北及武汉市场信得过产品”,产品进入武汉多家超市。随后,我们又投资170多万元,上了一条流水生产线,实行机械化生产,建设了一个豆皮交易市场,使豆皮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并带动形成了10个豆皮专业村,1000个专业户,年加工销售商品豆皮1000万斤以上,龙头企业实现利税100万元,该镇农民人平增收100元。三是培植新品牌,走以品牌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路子。餐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生产方便食品的专业厂家,设计年产方便食品1万吨,生产“游子乡”牌系列方便米线,至1998年初投产以来,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在完成第一期生产投资863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200多万元,新上了第二条线,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转化增值探索一条新路。

主攻民营经济,形成区域特色。牢固树立“县市经济以民营为主”的指导思想,着力做好大发展、大提高的文章,提高民营经济的集中度,形成大型民营企业、大型民营经济小区和大型民营专业村镇为支撑的民营经济特色。1998年,全市民营户达到25289户,创产值(营业额)5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7%;上交税收5514万元,占地方工商企业税收总额的55.8%。一是注重实效抓载体。坚持把载体建设与推进农村城镇化,与组团式城市建设相结合,按照集中连片为主、小型分散为辅的思路,建设与搞活并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小区(一条街、专业市场)。全市已建成民营经济小区14个,发展特色一条街10条,专业市场23个。城中光明大市场滚动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建成门店700间,设立大小摊位600个。建成蔬菜、水果、水产品、工业品等4个批发市场,成为我市最大的地特产品集散地,年营业额可达1.5亿元。二是培植骨干抓大户。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一手抓群体,一手抓大户,对投资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在领导、资金、技术、管理上实行重点倾斜,推动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到1998年,全市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34家。三是突出特色抓群体。发挥区域优势,以传统手工业、传统产品为重点,走区域化、专业化之路。对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专业村,加快向邻村辐射,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建成了白杨膏粉、刘垸粉笔、滕湾化工、喻李家俱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城北办事处白杨村利用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滚动发展,建成膏粉加工企业6家,年产膏粉专业市场,成为名符其实的膏粉专业村。黄滩镇刘垸村围绕粉笔这一主导产业,大办家庭工厂,并逐步向周边村辐射,形成群体优势,年生产粉笔可达200万箱,产值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