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商业

【概况】1996年至1998年,全市粮食部门努力实现粮食部门由传统粮食业向现代粮食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由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核算向经营分开、核算分开、人员分流转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985月国务院新一轮粮改方案正式出台后,各级粮食部门在客观经营环境发展变化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领导,突出“改革、管理、发展”主题,以改革总揽全局,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着力点,克服粮食体制变化大,粮食市场持续疲软,粮食顺价销售难启动等多种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粮食工作任务。


【粮食收购】1995年起,国家为了从更深层次解决好粮食问题,决定实行“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随着“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层层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大办农业,办大农业,全市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做好农村粮食收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全市3年累计入库贸易粮368868万斤,平均每年的入库量在12亿斤以上。1997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难度和压力最大,这一年,全市面临粮食市场疲软,定购收购价格倒挂,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但各级粮食部门始终把收购工作当成服务“三农”,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狠抓收购计划、购销政策、资金筹措、入库质量、优质服务“五个到位”,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粮食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截至19971231日止,全市累计入库贸易粮134584万斤,比上年的109284万斤多购25300万斤,提前完成了省下达的粮食收购总量计划和粮食定购任务。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96-1998年的三年,是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大步的三年。1996年,全市粮食部门按照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两线运行”的改革要求,坚持“统一领导,两线运行,分别核算,搞活经营”的原则,紧紧抓住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这个重点,财务核算分开这个关键,人员分流这个难点,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96年底,全市粮食部门已明确129个单位(其中粮管所121,储备库8个)为政策性业务单位,并按照定岗定责不定人的原则,安排8912名职工从事政策性业务,占全市在岗职工总数的33%。安排18089人从事商业性经营,商业性从业人员比例达61%(其中从事粮油贸易4903人,从事粮办工业6483人,从事多种经营6703人,各占商业性从业人员的30%左右)。此后,“两线运行”不断深化和完善。19985月,国务院出台了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挂帐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新一轮“粮改”的序幕。全市的“粮改”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粮食部门积极参与,整个到位情况比较理想,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和示范地位。截至1998年底止,全市粮食部门“两定三分一完善”即局机关定编、购销企业定员,政企分开、主附分离、人员分流,完善企业机制的配套政策等基础性工作已基本结束,部分国有粮食企业已开始按新的机制运作。8个县(市、区)粮食局在岗人员已由“粮改”前的498人,减到年底的183人;粮食购销企业由“粮改”前的130个(其中粮管所121个),减到年底的92(其中收购企业82);粮食购销企业在职职工由“粮改”前的15941人,减到年底的7309人(其中在岗5276),减少的人员全部分流到了附营企业。


市粮食局领导成员名单

(1996~1998)

1996

局 长 马木炎

副局长 孙德培 裴厚元 方志伟 李珊新

纪检组长 黄顺新

1997

局 长 张清元

副副长 裴厚元 方志伟 李珊新

纪检组长 黄顺新

1998

局 长 张清元

副局长 方志伟 李珊新

纪检组长 杨观胜

(胡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