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改革奋进 财政工作结硕果

孝感市财政局局长 高楚元

建国以来,孝感财政经历了一个职能不断健全、改革不断深化、块头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财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开拓,求实创新,狠抓增收节支,强化财政管理,建设效益财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贡献。

财政改革成效显著

1、推行两步“利改税”和“两轮承包”,促进了国有企业发展。1978年以前,国家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基本上实行统收统支体制。1978年以后,主要进行了“两步利改税”和“两轮承包”改革。“两步利改税”:第一步是1983年1月,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上交利润改按55%的税率交纳所得税。企业上交所得税后的利润,再在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步是1984年10月,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税后利润全部留给归企业。所得税按55%比例征收,对税后利润超过原来留利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再征调节税;对国有小企业实行新的八级超额累进税率。通过两步利改税,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更趋合理,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两轮承包”:第一轮是1987年到1990年(大部分企业),国有工业企业留利占实现利润比重43%;1991年后实行第二轮承包。主要形式有:“上交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上交利润递增包干”、“上交利润定额包干”、“亏损企业减少补贴包干”等。从两轮承包实施结果来看,企业财力得到很大增强,企业和职工都得到了实惠,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以包代管、短期行为、包盈不包亏等。

2、实行分税制和市带县市的财政体制。1994年,全国统一实行分税制和新税制改革,主要内容是“明确划分税种、分开机构收税、中央集中增量”。操作上实行“双轨制”。即:一是老体制类型及收支基数不变,继续执行;二是分税制确定上划中央的消费税100%、增值税75%,超过上年的部分,按上年返还数加全国(实行执行中按各地)增长速度的1:0.3比例返还,达不到上年的,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基数。孝感顺利实现了新老体制的过渡。

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孝感撤地建市。1994年,省财政厅确定我市实行市带县(市)的财政体制。其主要内容是:(1)以广水、云梦、应城、汉川1993年递增上交数作为全市递增上交基数,从1994年起每年递增5%上交省财政;(2)以安陆、大悟1993年上交数作为全市定额上交基数,从1994年起每年定额上交省财政;(3)以市直1993年定额补贴作为全市体制补贴基数,从1994年起对市财政补贴;(4)按1993年对地直的全市收入增收分成10%的数额对市财政再补1994年和1995年两年;(5)从1994年起各项专款和各种结算只对市财政。1995年,省财政厅发文取消了递增包干上交5%的办法,规定上交数以1994年上交数为基数,每年实行定额上交,不再增长5%。1997年,省财政厅发文将省与各地市州共享的七种小税收入下放到各地市州,以1994至1996年的三年入库的平均数为基数,每年递增10%上交,年底单独结算。建市以来,我市分税制、市带县(市)体制运行良好。

3、完善税款结算办法,“税款直达国库”在全国得到推广。为了解决好长期存在的税款延压和积压问题,保证各项税款及时足额均衡入库,1995年5月1日,孝感在应城市“税款直达国库”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具体办法是:税款直达国库,国库倒划清算,专业行保付头寸,人行协调解难,严格纪律约束。税款入库由原来15天左右压缩为2-3天,有效解决了长期不能解决的税款压库问题。这一做法得到财政部肯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4、大刀阔斧推进“两项改革”,财政专户管理收费罚款资金达到90%以上。1997年7月1日起,在孝感城区实行“收(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两项改革”。对收费和罚款实行银行代收,财政专户储存管理,纳入财政管理的收费和罚款收入达90%以上,被省政府称之为“孝感模式”,在全省第四次预算外资金管理会议上得到交流推广。1999年,省政府将孝感市定为全省落实“收支两条线”试点地市,按照“三分一规范”(分别定标、分灶吃饭、分级管理,规范运行)的要求,重点对公检法进行了试点。1999年,孝感市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重点对土地收入、法院诉讼费、城建财务收支等进行了规范,同时强化了管理措施,市直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占总额的93%。

5、产权交易开全省先河,推动了国有资产优化重组。1998年元月8日,孝感作为地级市,在全省率先举办了首届产权交易会,副省长周坚卫称:“开了全省先河”。之后,参与了省首届、福州、厦门、建市五周年等一系列产权交易活动,还协调谊乐旅行社产权成功转让给财保孝感市分公司,受到各方好评。全年签约项目714个,交易额16.8亿元,到位资金10.26亿元,促进了国有资产的盘活和保值增值。通过这些工作,促进了有限的国有资产向优势行业、优胜企业、名优产品流动,向“四大支柱产业”(汽车、盐化、建材、特色食品)和“双十集团”(十大农业产业化集团、十大工商企业集团)聚集,推动全市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提高了国有资本营运效益,加快了市委、市政府“二次创业”进程。1999年,在全省率先将无形产权推介入市,结合城区出租车整顿,对出租车经营权进行拍卖,转让(拍卖)了4批出租车经营权,共取得收入1334万元。

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1996年,孝感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城市。经过两年多改革,截止1998年12月底,全市已有21个单位,14.6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分别占1998年核定应参保数的78.9%和7%。其中市直有3个单位,20820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分别占1998年核定应参保数的87.2%和79%。医疗基金帐户收支平衡,略有结余。1997年、1998年全市共征收医疗保险基金62.6万元,到位率9.7%;累计支付医疗保险基金4213.7万元,基金结余2338.9万元。八个县市区和市直医疗基金帐户都基本上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1999年,全市在前两年改革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新老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过渡。

7、会计委派制试点进入实质运行阶段。到1998年底,全市行政事业、企业等各类试点单位4个,委派会计118人。在委派方式上,全市有四种模式:安陆市采取“统一委派,全面管理”;孝南区采取“统一委派,重点管理”;应城市采取“行业委派,统一奖惩”;部分乡镇试行“财政所设会计,单位设出纳”报帐制形式。1999年,对全市粮食收储企业实行了会计委派。

财政收人稳定增长

纵观我市财政收入增长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建国到1978年,全区财政收支处于较低水平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区)财政收入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从建国到1978年的30年,孝感全区财政收入块头偏小,一直到1975年全区财政收入才过亿元,财政的保障能力较差,财政收支维持在较低水平。从1949年到1978年,全区财政收入从380万元增加到13570万元,30年间财政收入绝对额仅增加13190万元(地改市后年均增长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6%。”一五”计划期间,孝感财政基本收支平衡。“二五”计划期间,简化税制,适当提高积累率,增加水利和农业投资,提高文教支出比重,合理安排基建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大跃进”期间,财政收入出现虚假,财政支出过大,财政赤字增加。1961年,孝感设为专区。财政集中财力,适当增加企业投资,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调整工业投资结构,大力开展增收节支,消灭财政赤字;到1964年底,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文革”期间,财政地位被削弱,财经纪律遭到破坏,财政分配结构严重畸形;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投资效益差,财政收入锐减。

改革开放以来的21年,孝感经济迅猛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壮大。1978年全区财政收入仅为1370万元,而到1999年全市财政收入已突破14亿元,达到148018万元,是1978年的10.9倍,年均增长12.6%。特别是1993年地改市以来的六年,孝感财政快速发展,六年财政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年均增长19.1%,成为孝感财政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全市实现财政收入60098万元,增长17.4%。1995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72196万元,增长20.1%。1996年,全市财政收入88914万元,增长23.2%。1997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601万元,在1996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19.2%的高速增长。1998年突破12亿元,达127618万元,年增长20.4%。除孝昌县外,其他县市和市直财政收入均过亿元,其中汉川市、应城市、广水市财政收入过2亿元,并基本消灭财政收入100万元以下乡镇。1999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480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分别提前13天、10天完成省分、市分财政收入任务,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均有所提高,实现了省长蒋祝平提出的“提前、超额、高质量”完成全年收入任务的要求。

文明创建成果斐然

经过5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孝感财政系统双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全国财政系统文明财政所”、“全国文明税务所”、“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窗口等先进单位”和“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税收征管能手”、“全国青年卫士”、“湖北省杰出青年卫士”、“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税务征管能手”、“湖北省税务系统行业标兵”等先进个人。1999年底,全市财政系统已建成“市级文明系统”,孝感市财政局建成“省级文明单位”,并被国家人事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