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利除害造福人民

孝感市水利局局长 唐本勇

孝感地处江淮之间,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是全国经济发达较早的地区。由于地势北高南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又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历史上,劳动人民虽然早就认识到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但受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束缚,只能开展一些挖塘修堰、围垸筑等局部性的零星小型工程,见效甚微。到1949年建国前,全市没有一座蓄水百万方的水库,江河堤身低矮,千疮百孔。中北部丘陵山区的农田和群众生活用水主要靠为数不多的塘堰河港,遇上大旱,塘枯堰干,田地龟裂,粮棉绝收,人无水吃;南部平原湖区,每到汛期,江水倒灌,河水陡涨,频频溃口倒堤,造成洪水泛滥,河湖一带尽成泽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市各级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的治水方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集体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年复一年地大搞水利建设,书写了一曲曲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辉煌篇章。50年来,兴建加固江河堤防总长840多公里,对府河、澴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改道,人工开挖了汉北河;建成徐家河、郑家河等大中型水库595座,总蓄水能力达24.5亿立方米;汉川、野猪湖等固定机电排灌泵站1693处,装机3268台、27万千瓦,其中单机800千瓦以上大型电力泵站11处;新沟、东山头等各类水闸381部,设计灌排流量9201秒立米;解放山等小水电站106处,装机容量23389千瓦,年发电量3409万千瓦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0.6万亩,修建水平梯田31.5万亩;改造渍害低产田105万亩,其中高标准面积4.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解决了山区26.38万人、11.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集中领导、集中人力机械、集中时间的方式,实行大兵团作战,先后对汉北河、府澴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和汉江干堤达标建设,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治一条河,一年一大步”的高度评价,我市从1994年以来连续6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经过50年坚持不懈的建设,全市已形成了“以堤防为屏障,小型为基础,大中型为骨干,大中小型并举,蓄引提相结合”的防洪、排涝、灌溉水利格局,初步改变了“南涝北旱”的面貌。如今,以汉江、汉北河、府澴河干支堤为主,配合民堤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保护着238.6万人口、220万亩耕地以及江河沿岸城镇的安全;以23座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水库、塘堰为基础,配合机电泵站运用而组成的灌溉工程体系,形成万亩以上灌区32处,有效灌溉面积386.1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9.6%,其中徐家河水库灌区面积达57万亩;以大中型泵站、涵闸为主力,结合湖区调蓄、河渠运用而组成的排涝工程体,除涝面积达155.37万亩,占全市易涝面积的87.8%,成为平原湖区保安全、保丰收的重要物质基础。

50年水利建设的辉煌成果在历次抗灾减灾中发挥了巨大效益,不仅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促进了交通航运、水产养殖、灭螺垦植、农村电气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据水利经济效益计算,灌溉增产粮食200亿斤,排涝减少粮食损失56亿斤,加上防洪保安效益,水利工程增效减损价值达340亿元。事实表明,水利既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当前,全市水利干部职工决心与人民群众一道,发扬连续作战作风,苦干实干,继续提高堤防防洪能力,加紧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水土保护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着力书写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