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孝感水产事业

孝感市水产局局长 阳捍中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历届市(地)委、市政府(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水产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较早地放开了水面经营权以及水产品经销权,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展水产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水产科学技术,加大水产业投入力度,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抢前争先,从而使全市水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水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水产地位明显提高。

1998年尽管遭受特大洪灾,全市水产品产量仍达24.06万吨,是1978年1194万公斤的20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41公斤,是1978年2.6公斤的16倍;渔业产值达12.54亿元,是1978年2548万元的51倍;渔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产值绝对量在农林牧副渔五业中由最末位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五业”中增长最快的一业。全市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1.3%提高到15.5%,水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中的产业支柱。

——改善人们的食物构成,丰富群众的菜篮子。1978年以前,市场物资匮乏,经济短缺,人们只能吃过年鱼。随着水产事业的发展,水产品快速增加,且价格便宜,水产品在群众菜篮子里占居的份额越来越大,现在虾、蟹、鳖等优质水产品也逐渐摆上了大众的餐桌,大大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增强了人们的体质。

——提高农民收人,增加国家税收。建国以来,从事渔业的农户不断增加,1998年发展到5万余户,从业劳动力8.1万人。水产业发展不仅消化吸收了一批富余劳动力,而且为城市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的渠道,从事渔业的家庭收入显著提高。1998年渔民人均收入达到2850元。同时为国家增加了税收2500万元。全市有乡镇渔场13个,村组渔场411个,经营水面14.4万亩,每年为集体提供积累2880万元。

从水产业的发展过程看有如下特点:

1、按照自然经济规律,优化水产生产结构。全市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一方面充分利用可养水面发展水产,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渔业工程建设,开发治理荒水荒滩和不宜种粮的低水田和冷浸田,新建高标准精养渔池20.4万亩,同时改造池塘和湖库。1998年放养水面达到93万亩,比1978年42万亩增长了近1倍。不仅大大增强了渔业的发展后劲,而且使生态环境在改造中得到改善,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遵循市场规律,优化水产品结构。改革开放以前,水产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为主,随着渔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地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加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的养殖,品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不足1%增至50%以上,甲鱼、螃蟹、银鱼、鳜鱼等名特水产品向区域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2、深化水产体制改革,发展水产活力增强。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开展资源联合,资本联合等形式的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企业集团、科研单位、私营企业主投资水产。全市水产行业招商引资建设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个,开发利用水面5.8万亩。与此同时,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租赁制和水面使用流转制,全市组建渔业股份合作制企业230多个,租赁经营水面3.2万亩,拍卖水面使用权1.8万亩,有效地提高了利用率和产出率。

3、依靠科技进步,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天然捕捞到人工繁育养殖,从粗放粗养到精养高产,从高产稳产到优质高效,无不贯穿着水产科学技术。水产系统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人工繁殖、鱼病防治、精养高产和立体养殖综合经营等技术,使渔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1998年养殖单产达194公斤,是1978年26.9公斤的7.2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螃蟹、鳜鱼、泥鳅人工繁殖、鳜鱼寸片培育、甲鱼工厂化养殖和病害的防治等技术攻关,促进名特优生产的快速发展。

4、注重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不断加强。为了适应水产事业的发展需要,水产行业不断加强水产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全市已建立水产技术服务、推广机构77个,配员259人,担负全市水产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二是建立水产流通体系。现已建成水产品市场及集散地26个,其中南大市场水产品交易量6000万公斤,交易量居全省前列。汉川水产大市场年交易量也达500万公斤以上。这两个大市场目前约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水产品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了渔政执法体系。市县和重点渔业乡镇均建立了渔政机构,共配员223人,渔政队伍的发展与壮大,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危害渔业的不法行为,保护了水产资源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水产服务体系的建立,为渔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苗种、饲料、物资、技术、水产品销售和渔政等产前产后全方位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水产事业的快速健康地发展。

世纪之交,继往开来,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在市委、市政府“二次创业”的激励下,我们将进一步带领全市水产战线的干部职工和渔民群众,以提高渔业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兴渔为先导,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推进渔业产业化总揽全局,实现渔业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主要依靠扩大外延向主要依靠挖掘内涵的转变。切实抓好渔业种子工程,健全苗种繁殖体系,引进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名特优品种的繁育水平;广泛普及精养高产技术,加大科技应用力度,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开发潜在水产资源,实行渔稻共生,优势互补,渔业丰收,稻谷增产,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工厂化养殖水平。适应市场需求,实行养殖品种多样化,生产经营规范化,做到品质优良,畅销高效;努力拓展水产品流通和加工,抓好市场建设和完善配套;开拓国内外市场,突破水产品加工,由小到大,滚动发展;认真提高渔业基本建设的质量,要抓好鱼池的新建和改造,做到排灌、饲料地、电、路、机、房六配套;重视开发水产游乐业,大力发展游钓业、观光渔业、休闲渔业;奋力推进渔业产业化,引导和支持一些规模大、产品优、管理严、市场好、效益高、后劲足、幅射力强的企业为龙头,下连基地,连农户,上连市场,形成产销、贸工渔一体化经营;加强渔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监督和管理。到2005年实现水产品产量35万吨,渔业产值(含加工增值)30亿元,占大农业比重20%以上,渔民人均收入5000元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