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城镇拉动大经济

孝南区毛陈镇党委书记  杨军安

孝南区毛陈镇1997年被列为全省六片七镇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几年来,我们在试点的运作中,实施了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支撑的三大战略一起抓的举措,推动了莲藕产业大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大提高,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收到了互促互进、共兴共荣的效果。在建设小城镇上,毛陈镇主要抓了以上四项工作。

一、明确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了三种关系。一是发展小城镇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坚持在发展经济中加强城镇建设,通过发展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做到经济增长与城市有机结合。二是处理好农民进城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坚持发展小城镇要调动两个积极性,以农民集体自力更生为主,真正使农民成为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和消费主体,政府主要是搞好规划,提供服务,加强管理,使小城镇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三是处理好建设小城镇和形成主导产业支持的关系。坚持以主导产业兴镇,不唱“空城计”,以保持小城镇的兴隆。

二、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我们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总体思想,完善城镇建设与管理。一是在城镇的规划上,按照“高起点、高目标、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使规划既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又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二是在集镇建设上,强化领导责任。成立了龙宫路、汉丹路、兴隆路改造等11个工程指挥部,由党政领导任指挥长,负责城镇改造各项工程建设工作。各指挥部实行包项目,包街道、包单位、包房产的“四包”责任制,确保顺利实施。三是在城镇建设用地上,由镇政府按规定办理合法手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依据生产经营、生活、公用设施等不同类型的用途,结合所处地理位置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实行不同的地价,四是在城镇的投资上,镇政府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以农民投入为主,放手发动群众,建设自己的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开店办厂,建造住房或购置商品房。同时采取政府节支划拨,受益单位出资、沿街住户集资、金融部门融资和有偿转让等办法,三年筹资5000多万元用于集镇建设。使我镇镇容镇貌和投资环境大为改观。一是架设了孝感城区至毛陈的供电专线;二是改造镇区“两路两街”(龙宫路、107国道镇区段、汉丹街、环南街),硬化道路10000多平方米,铺彩砖8000多平方米,安路灯100多盏,配垃圾容器300多个,植行道树5000余株,并对主干道龙宫路177个门店统一进行了铝合金绿色玻璃封闭装饰;三是投资150万元,扩建了占地面积30亩的焦湖莲藕市场;四是改造建成了全市乡镇最大的集贸市场;五是建成了装机容量为2500门的程控电话本地网,实现村村通电话;六是村村通公路,公路黑色化里程达60公里;七是董永村率先实现了迁村并点;八是兴建了镇政府机关食堂、干部住宅楼;九是大搞单位庭院美化、绿化、亮化活动,全镇新增绿地面积8000平方米。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构建支柱强镇。我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焦湖莲藕”的品牌优势,大做莲藕文章。1999年采取政府引种、大户带种、调田改种等措施,引导107国道沿线11个村连片种植莲藕6000亩,使全镇莲藕种植面积增加到3.3万亩,植藕户数9500户,人数3.6万人,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5%,农民人均从种植中就可以获得纯收入714元。

镇政府追加投资150万元,改扩建了全省最大的连藕市场,使市场占地达40多亩,货栈达35个,年交易额达1.8亿元,年创利税300多万元,镇政府还投资30万元,兴建了占地50亩的连藕科技示范园,并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和武汉,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武莲4号”、“83—114”等16个新品种,增加了莲藕产业的科技含量。目前,镇政府正在洽谈莲藕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生产藕粉、藕汁等系列新产品,逐步形成莲藕供、产、销、农、工、贸科技一体化的莲藕产业化的体系。

四、推进企业二次创业,促进经济特色化。我镇南邻武汉,北接孝感,107、316国道纵贯全境,具有近、便、灵的区位优势。因此我镇以小城镇为载体,以科技为先导,以外引为契机,实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在企业机制创新上,我镇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民营经济的机制优势、乡镇企业的资产存量优势和民间储备的资本优势融为一全,鼓励吸引农民进镇承包、租赁、购买乡镇企业。1999年,我镇对家具厂、印刷厂、力车厂等镇办企业,采取拍买形式一步转民。对一时拍买不出去的工具厂、塑料厂等企业,采取租赁承包形式,实行公有民营。全年共盘活企业6家,盘活资产700多万元。同时,投资200多万元在107国道古井岗段兴建了占地30亩的民营食品工业园区。福建闽融食品厂和孝感楚特麻糖米酒公司已在工业园区落户,总投资700多万元。另外还有2家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食品企业正在洽谈之中,可望在近期签约兴建。三年来,全镇共引进企业38家,引进资金6655万元,引进人才105人,我镇还在镇区主要街道,开辟民营一条街,营造小气候,放手让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使一批有专长、懂经营、善管理、有资本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三年来共发展民营企业148户,注册资金2860万元,从业人员1531人,年创税收62万元。通过“二次创业”,企业发展了,农民进镇了,城镇兴旺了。到目前,我镇的街道宽阔整齐,环境明亮美观,秩序井然祥和。城镇农民已开始过上了住房楼房化、通讯网络化、电视闭路化、环境优美化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