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

【大悟县】

【概况】2002-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招商引进取得成效;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2002年,全县辖3乡14镇,国土面积1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5万亩。全县年末总人口607438人,其中:农业人口512949人,非农业人口9448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4.4%和15.6%。在总人口中,男性为315621人,女性为29181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96%和48.04%。全年出生人口4991人,人口出生率为8.23‰;全年死亡人口2699人,死亡率为4.45‰;人口自然增长率3.78‰。2003年全县总人口数608763人,其中:农业人口513365人,非农业人口9539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4.3%和15.7%。在总人口中男性为318997人,女性为289766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4%和47.6%。全县城镇常住户50558户,常住人口135590人。全年出生人口4210人,人口出生率为6.92‰;全年死亡人口2254人,死亡率为3.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2‰。2004年,年末总人口613515人,其中,男性人口320456人,占52.23%;女性人口293059人,占47.77%。性别比为100∶10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5376人,人口出生率为8.85‰;全年死亡人口2873人,死亡率为4.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2‰。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74亿元,比上年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12亿元,比上年增加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4.5∶41.6∶33.9。全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49元,比去年同期5540元增长3.76%;人均消费支出为437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0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17元,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为33.8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34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4.6∶41.1∶34.3。全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52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消费支出为4624元,比上年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07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8元,比上年增长5.7%。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7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15.49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9亿元,增长10.5%。一、二、三产业比为25.0∶40.8∶34.2。与上年比,一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96元,比上年增加244元,增长4.03%;人均消费支出4850元,增长4.8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78平方米,增长2.5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87元,比上年增长16.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28元,增长15.39%;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8.3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3%。在岗职工工资稳步增长,职工工资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度城镇从业人员32661人,在岗职工32534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56636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65元,增长8.31%。

2002-2004年,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一降两补”的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443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其中:粮棉油2938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多种经营8505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种植业5499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林业10661万元,比上年增长0.63%;牧业39020万元,比上年增长2.9%;渔业97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粮食总产量234287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4.6%。油料17905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3.2%。其中:花生1512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5.8%;棉花188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6.4%;烟叶146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1.4%;蔬菜26936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8%。200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15.03亿元,较上年增长19.47%。种植业呈恢复性增长,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81.3万亩,比去年增长0.99%。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0.1万亩,比上年增长3.08%;花生种植面积9.62万亩,比上年增长2.89%;蔬菜种植面积4.24万亩,比上年略增。粮食产量253082吨,比上年增长4.75%;棉花150吨,比上年减少15.25%,油料22501吨,比上年增长14.82%;蔬菜284694吨,比上年增长3.55%。2004年大悟县继续积极实施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紧紧围绕“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林建设,因地制宜,取得了绿化和效益的双重功效。全县共完成造林3.2万亩,其中退耕造林2.3万亩,新增茶园面积0.9万亩。全年主要林产品产量:板栗15200吨,比上年增长16.65%;油桐籽1210吨,比上年增长9.01%;乌桕5400吨,比上年增长1.89%;茶叶585吨,比上年增长39.29%;水果3876吨,比上年增长7.49%。畜牧业增势强劲。2003年下半年以来,该县肉猪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刺激了农民牲猪生产的积极性,农户饲养量进一步扩大。同时完善、壮大、新建了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畜牧养殖企业,实现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猪肉28470吨,比上年增长2.54%;牛肉3313吨,比上年减少34.27%;羊肉266吨,比上年增长20.99%,禽肉3963吨,比上年增长84.33%;禽蛋产量15100吨,比上年增长2.03%;家禽年末存栏90350头,比上年减少16.61%;羊年末存栏51631只,比上年增长47.02%;猪年末存栏263218头,比上年增长1.24%;

蜂蜜93500公斤,比上年增长1.08%。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以科技兴渔为导向,充分利用有效水面,积极推广优质高效的淡水养殖,成效显著。全年水产品产量19016吨,比上年增长8.66%。

2004年,全县工业以磷化工业为龙头,以招商工业企业为骨干,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137万元,比上年增长12.2%。招商企业生产快速发展,对全县工业支撑作用增强。在全县较有影响的招商企业立马水泥、光学玻璃、夏店石材等招商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857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2.7%,比上年增长38.4%,高于全县平均增速的2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县实现收入87842万元,比上年增长20.63%;实现利润3170万元,增长11.86%;税金总额3649万元,增长2.22%;产销率达到98.7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增长较快。布115.4万米,比上年增长4.90%;服装35.65万件,比上年增长81.41%;水泥3061万吨,比上年增长21.61%;玻璃制品4826吨;硫酸(100%折纯)376431吨,比上年增长6.97%;磷酸铵肥(实物)260129吨,比上年增长3.89%;复合肥53425吨,比上年增长43.00%;普钙14494吨,比上年增长38.61%;石材17016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05%。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2002-2004年逐步上升。200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5亿 元,比上年增长11.58%。其中,县城消费品零售额5237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2469万元,增长1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7443万元,增长11.4%;餐饮业零售额7326万元,增长15.6%;其他71万元,下降34.86%。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为11.3%。

2002-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为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混合经济类型投资54033万元,农村集体经济投资3671万元,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3300万元。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0799万元,更新改造投资10160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691万元。投资结构继续得到改善。全县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38711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3%,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房地产迅速发展。全年商品房建设投资2691万元,比上年增长70%;商品房施工面积57507平方米,增长21%,其中,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积56447平方米,增长31%;商品房竣工面积42050平方米,增长29%,其中,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40990平方米,增长33%。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37540平方米,其中,销售给个人37540平方米,增长35%。商品房销售额1995万元,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设投产项目3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2%,新增固定资产19970万元。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投产,为大悟县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2-2004年期间,交通运输业在经受了2003年“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后,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交通运输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2004年,全县完成货运周转量26394万吨公里,增长3.64%;完成客运周转量92041万人公里,增长23.86%。电力部门以“立一流壮志,塑一流员工,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企业”的经营理念,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的生命线”教育活动,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完成供电量32377千瓦时,售电量30014万千万时,分别比上年增长8.08%和5.54%;完成售销收入10358万元,比上年增长8.57%。邮政系统在改革中求生存、谋发展,传统业务收入下降,新业务收入不断上升。2004年,全县邮政系统业务总量收入1010万元,比上年下降8.18%。邮政收入850万元,比上年增长6.25%;邮政储蓄余额3.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27%;报刊流转额150万元,比上年下降21.05%;包件收入19万元,比上年下降9.52%;函件收入23万元,比上年增长15%;汇兑收入8万元,与上年持平;速递专业收入72万元,比上年增长20%。

财政收入做到应收尽收,确保了全县经济的正常运转。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16249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589万元,比上年增长1.5%;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为62.7%。全县财政支出25429万元,比上年增长7.6%。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及时调整货币信贷结构,有效地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3800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8.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5555万元,增长16.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414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7.67%,其中,短期贷款87507万元,增长0.64%;中长期贷款38637万元,增长0.69%。保险事业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2004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康泰人寿保险公司进入大悟市场。全县各类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4626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996万元,增长7.68%,赔付率为68%;寿险收入3630万元;增长20%,赔付率为73%。

2002-2004年,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坚持以文化服务群众的宗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艺术生产成果喜人。规范文化市场,对违规网吧、盗版音像制品进行坚决打击,净化了文化市场。体育活动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转播率达99%;开展了“村村通工程”,分步实施了乡镇、光纤网络建设,完成城区有线电视光纤网的建设;2004年新增电视发射机2台,有线电视频道达到31套。通过引资,楚天卫星广播电台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5000W的调频广播台,覆盖半径80公里,广播覆盖率提高50%。有线电视用户达4.3万户,比上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000多户。教育工作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2004年,全县普通初中拥有计算机1198台,馆藏图书559772册;小学拥有计算机582台,馆藏图书869851册。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高中学生11711人。普通初中23所,在校学生38304人;小学251所,在校学生62307人。科技事业以“科技兴县”为出发点,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壮大科技实力为基础,以加快科技进步为目标,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广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全县共申报科技计划项目15个,批准立项8个,落实资金852万元;推广应用适用技术32项,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6项,引进急需技术人才58人,高新技术成果12项;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申报专利4项。

2002-2004年,城市建设围绕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做文章,效果明显。2004年投资100万元完成了迎宾大道非机动车道等配套建设,率先在县城区建成了第一条无杆化道路;完成长征路14600平方米的非机动车道硬化、200米长的下水道改造、1800米的绿化带修补;投资176万元完成二郎大道10000平方米的主车道硬化、12400平方米的非机动车道硬化、2072米的下水道管网建设、3400平方米的绿化带建设。同时,完成了大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板块规划及路网建设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城区配套功能不断增强。2004年,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迎宾大道、二郎大道、阳平至京珠高速服务区、黄土村至华农生物制药厂供水管网建设。城区供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管网压力合格率分别达到98%、99%、85%。同时,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大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近3000米的自来水主管网进园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村镇规划编制和管理,完成了新城、夏店、吕王等小城镇规划修编任务,勘测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重点对宣化、大新、河口等重点口子镇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使小城镇道路覆盖率达到35%,供水普及率达到95%,绿化覆盖率达到33%。2004年,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县委、县政府将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列为“三件大事”来抓,举全城之力,全面推进省级卫生县城达标工作。严格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城区垃圾清运率100%,新建垃圾填埋场1个,对垃圾实行填埋处理,达到了无害化要求。目前,创建省级卫生城工作已通过了市级验收。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取得成效。2004年全县工业污染源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65%,污染源治理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万元。

全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工作稳步推进。2004年大悟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313个,比上年增长49%,其中城镇就业安排2315人,增长9.2%;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98人,增长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到2004年底,全县核定失业保险参保单位245个,参保人数25318人;核定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47个,参保人数20316人;核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76个,参保人数21671。发放企业和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220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51万元,支付参保人员医疗费用513.9万元,支付工伤保险费2.6万元,女工生育保险0.8万元,做到了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至2004年全县共有低保对象3987户12051人,年社会化发放资金625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3235户5879名农村特困对象纳入了救助范围,年核发资金68.2万元。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524人纳入了救助范围,已对89人实施了救助。救灾救济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共救济9420户27440人,切实保障了灾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农村“福星工程”稳步推进,改扩建农村福利院12个,使全县“福星工程”总数达到27个,床位数2065个,可使全县70%的农村五保对象入院集中供养。

【副省长苏晓云来县调研】2002年1月17日,副省长苏晓云带着省粮食局局长沈昌发、民政厅副厅长陈正森等一行8人到县调查研究。苏副省长一行冒着风雪深入城关镇枣棚村群众家中,详细察看了灾后群众生活安排情况。随后,听取了县长张杰关于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向重灾户开仓借粮和农民减负、农业税减免、抗灾生产自救工作情况汇报。苏晓云对灾后群众生活安排满意,他强调,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安排好灾民过年的生活和明年春荒的借粮工作,把救灾救济工作做得更完善;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坚决杜绝采取不必要的强制措施,确保社会稳定。孝感市常务副市长蔡民族、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又彭、市粮食局局长张清元、县长张杰、副县长武荣楚等市、县领导陪同调研。

【界悟引水工程建设隆重举行开工、竣工仪式】2002年3月26日上午,县委、县政府在大新镇石墩村举行界悟引水工程建设开工仪式。流经大悟城区的河,丰水季节水质浑浊,枯水季节几近断流,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干旱,致使有时河床干涸,给工农业生产和大悟城区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界悟引水工程,将本县界牌水库蓄水通过管道引至县城关自来水厂。该工程2000年11月由省计委批准立项,中国市政中南设计研究院完成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工程是大悟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市政工程。输水管渠全线长32.057公里,采用1000MM管径,利用重力流形式,日引水7万吨,工程概算总投资3605万元。2002年10月28日竣工,并一次性试水成功,可满足城区20万居民的用水需求,结束了县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短缺的历史,为大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悟一中顺利搬迁】2002年9月1日,大悟一中顺利搬至新校址,并在新校址开学上课。新一中有56个教学班,在校生4483人,教职工302人。校园由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总投资1.4亿元。整体结构合理,建筑风格独特,施工质量优良,依山傍水,环境幽雅。

【日本友人到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02年4月10日上午,高店乡杨畈小学一片欢腾,操场上700多名小学生与36名日本友人一起跳皮筋,比赛跑接力,跳拉手舞,这是日本友人来大悟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个场面。中日文化交流活动是日本富士通工会发起组织的。此前在1998年,日本富士通工会曾向该小学捐资20万元人民币,修建了一所日本富士通工会希望小学。为进一步增进中日人民友谊,日本富士通工会带着一份牵挂和关怀再次来访问,同孩子们就教育教学、环保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这次活动为期3天,中国职工对外交流中心秘书长李铁桥、省工会副主席陈群、市领导张新润、李海华、蔡丹娅,县领导龚少波、谈荣耕、黄少平和乡镇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此次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副省长王少阶慰问特困户】2002年12月25日副省长王少阶在孝感市委书记曹世佑、市长岳勇的陪同下,与县委书记张杰、县长冯云乔、县委常委、县办主任陈义万一起冒严寒、踏积雪,对县特困户和孤寡老人进行了救济和慰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视察指导工作】2004年7月10日,俞正声同志在县委书记张杰、县长夏贤格、人大常务副主任艾世民、政协主席谈荣耕等四大家领导的陪同下到宣化店镇、丰店镇进村入户了解情况,俞正声同志强调指出:“过去,大悟县给我的印象很深:一是焦点访谈曝光的法院造假案;二是舒山村民自杀事件;三是大悟群众给我写信反映问题较多。这次来大悟,大悟给我的印象很好,首先是县城干净、整洁了,道路变宽敞了;其次是农村政策落实到位了。另外,工业有了新的项目支撑,看过的光学玻璃、京华彩印、华龙生物制药等招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厂房建得也很漂亮,感觉非常不错。大悟的经济基础差,干部工资发放、机关工作运转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再困难也不能打老百姓的主意,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不能违反党纪国法。作为县委、县政府对违反党纪国法的人和事不能迁就姑息,要敢于动真碰硬,抓好典型案件的查处。同时要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各项制度,使全县干部队伍作风有一个转变,把老区好的传统保留下来,发扬光大,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将大悟建设得更好”。

【招商引资两亿元建滨河名苑】由上海两家公司投资两亿元开发的大悟滨河名苑建设项目,于2004年8月13日正式签约。拟建的滨河名苑地处大悟县城区中心府前街,是发展商贸和房地产开发的黄金地段。上海大伟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上海银星酒店投资管理公司曾多次派员来大悟实地考察,受其政策、环境、区位、交通等方面优势的吸引,决定投资2亿元,兴建一个三星级宾馆和一条步行街,综合开发沿街商铺及住宅区。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05.5亩,该项目建成后,将与原滨河小区融为一体,成为大悟城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亮点。


大悟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成员名单

县委书记李海华(2002.1-2002.9)

张杰(2002.9-)

副书记张杰(2002.1-2002.9)

冯云乔(2002.9-2004.1)

夏贤格(2004.1-)

龚少波(2002.1-2003.12)

艾世民(2002.1-2003.12)

魏少清(2002.1-)

谈荣耕(2002.8-2004.1)

黄骏(2003.12-)

方明才(2003.12-)

王洲洋(2004.6-)

常委谈荣耕(2002.1-2002.8)

沈德恩(2002.1-)

戴传亮(2002.1-2004.1)

林树文(2002.1-2004.1)

陈义万(2002.1-2004.1)

方明才(2002.1-2003.12)

陈东(2002.1-)

赵怀臣(2002.12-2003.3)

唐开景(2003.3-)

吴五洲(2003.10-)

曹松(2003.12-)

武荣楚(2003.12-)

张新春(2003.12-)

王瑛(女)(2003.12-)


人大常委会

主任黄新初(2002.1-2004.1)

张杰(2004.1-)

副主任杨余家(2002.1-2004.1)

艾世民(2004.1-)

郑福凯(2002.1-2004.1)

陈义万(2004.-)

刘东山(2002.1-2004.1)

黄少平(女)(2004.1-)

邓刚(2004.1-)

左意诚(2004.1-)

彭启鹏(2004.1-)


县人民政府正副县长

县长张杰(2002.1-2002.9)

冯云乔(2002.9-2004.1)

夏贤格(2004.1-)


副县长方明才(2002.1-2003.12)

武荣楚(2002.1-)

曹松(2002.1-2003.12)

张焱华(2002.9-)

黄少平(女)(2002.1-2004.1)

陈三宝(2004.1-)

伍运刚(2004.1-)

吴婕(女)(2004.1-)

孙大钟(2002.5-2003.3)

李鸿文(2003.3-)

宋宏光(2003.3-2004.5)

彭柱年(2004.5-)


县长助理吴五洲(2002.9-2003.10)

左意诚(2002.1-2004.1)

唐剑放(2002.11-)

吴凌(2004.3-)


政协正副主席

主席黄金波(2002.1-2004.1)

谈荣耕(2004.1-)

副主席孙芳园(2002.1-2004.1)

蔡伦朝(2004.1-)

甘炎海(2002.1-2004.1)

黄显发(2004.1-)

王守金(女)(2002.1-2004.1)

刘应发(2004.1-)

李进(女)(2004.1-)



大悟县各部、办、委、局领导人员名单


县委办公室陈义万(2002.1-2003.12)

陈东(2003.12-)

纪委谈荣耕(2002.1-2003.12)

方明才(2003.12-)

监察局沈道琦(2002.1-2002.10)

孙秋松(2002.10-)

县委组织部林树文(2002.1-2003.12)

吴五洲(2003.12-)


信访办公室周桂梅(女)(2002.1-2002.11)

杨道义(2002.11-)

县直机关工委肖玲(女)(2002.1-2004.3)

颜锡联(2004.3-)

老干局黄国英(女)(2002.1-2004.2)

邓道波(代)(2004.3-)

县委宣传部沈德恩(2002.1-2003.12)

曹松(2003.12-)

统战部孙芳园(2002.1-2004.1)

蔡伦朝(2004.1-)

县人武部赵怀臣(2002.12-2003.3)

唐开景(2003.3-)

对台办刘洪文(2002.1-)

民宗局李凤兰(女)代(2002.1-2004.3)

柳秀琴(女)(2004.3-)

政法委戴传亮(2002.1-2003.12)

沈德恩(2003.12-)


县人大办公室彭启鹏(2002.1-2004.2)

熊粹成(2004.2-)

政协办公室黄明昌(2002.1-2004.3)

朱泉波(2004.3-)

团县委陈建军(2002.1-2004.3)

黄强(2004.3-)

妇联王瑛(女)(2002.1-2003.12)

蔡桂红(女)(2004.2-)

党校李晓东(2002.1-2004.2)(常务副校长)

总工会张贞栋(2002.1-2002.11)

(常务副主席)

张定良(2002.11-2003.12)

(常务副主席)

张国安(2003.12-)

(常务副主席)

工商联张定良(2002.1-2002.11)

杜建龙(2002.11-)

史志办张社初(2002.1-)

档案局李桂双(女)(2002.1-)

科技局幸发堂(2002.1-)

科协李仁华(2002.1-2004.2)

幸发堂(兼)(2004.2-)

政府办公室伍运刚(2002.1-2004.1)

蔡定雨(2004.1-)

旅游招商局李健(2002.1-)

老龄委周从娣(2002.1-2002.11)

邓亨利(2002.11-)

残联盛运球(2002.1-)

民政局万长水(2002.1-)

人事局张建楚(2002.1-)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蔡运友(2002.1-2002.10)

沈宗超(2002.10-)

计生局钱世荣(2002.1-2004.2)

吴元生(2004.2-)

建设局任水生(2002.1-2002.11)

丁彩祥(2002.11-)

环保局刘仁海(2002.10-)

房产局沈宗略(2002.1-2004.3)

方忠建(2004.3-)

审计局严少林(2002.1-2004.2)

郭瑞平(2004.2-)


国土资源局王仁朝(2002.1-)

开发办陈江新(2002.1-2004.2)

黄华旭(2004.2-)

物价局宁彩霞(2002.1-2004.2)

赵一鸣(2004.2-)

行管局雒国民(2002.1-)

华大大厦彭启超(2002.1-2002.11)

刘忠辉(2002.11-)

驻京办贺常新(2002.1-2002.11)

彭启超(2002.11-)

驻汉办郭炳咏(2002.11-)

驻沈办周绪华(2002.1-)

驻宜办段卫平(2002.1-)

计划局胡凡明(2002.1-)

统计局杨仁顺(2002.1-)

物资总公司张建鹏(2002.1-2002.11)

丁卫星(2002.11-)

经济贸易局邓刚(2002.1-2004.2)

李先可(2004.2-)

财政局卢美胜(2002.1-)

国税局王福(2002.11-)

地税局毕友林(2002.11-)

人民银行刘洪军(2002.11-)

建设银行田耕(2002.11-)

中国银行陈胜(2002.11-)

农业银行谈耕(2002.11-)

农发行刘海生(2002.11-)

工商银行但尔阳(2002.11-)

人寿保险宗映红(2002.11-)

人民保险池耀芳(2002.11-)

信用社王礼刚(2002.11-)

技监局佘文涛(2002.11-2005.4)

赵家友(2005.4-)

移动公司耿显和(2002.11-)

联通公司汪碧海(2002.11-)

烟草局程俊峰(2002.11-)

电力总公司彭晓明(2002.11-)

电信局黄宏斌(2002.11-)

邮政局褚艺辉(2002.11-)

安全监督局刘福强(2002.11-)

盐业总公司胡大海(2002.11-)

市场中心黄匡宁(2002.11-)

粮食局万焕坤(2002.1-2002.11)

程华栋(2002.11-)

商业总公司李先可(2002.1-2004.2)

胡宏涛(2004.2-)

外贸总公司吴大国(2002.1-2002.11)

严刚(2002.11-)

医药总公司谈怀忠(2002.1-)

供销社胡仲民(2002.1-2002.11)

熊雨(2002.11-)

交通局严燕木(2002.1-2002.9)

严启波(2002.9-)

工业总公司胡德伟(2002.1-)

建材总公司刘必华(2002.1-2002.11)

徐双华(2002.12-)

轻工业总公司汪柏平(2002.1-)

〖HT9.,7.H〗农村工作办公室蔡伦朝(2002.1-2004.1)

冷裕煌(2004.2-)

农业局沈宗超(2002.1-2002.10)

刘和平(2002.10-)

水利局陈锋(2002.1-2002.9)

杨先春(2002.9-)

林业局周军华(2002.1-2002.9)

廖和发(2002.9-)

企管局乐孝南(2002.1-2002.11)

陈丹桂(2002.11-)

经管局殷绍富(2002.1-2004.3)

黄开文(2004.3-)

畜牧局严金火(2002.1-2002.11)

阳天生(2002.11-)

水产局戴保明(2002.1-2004.2)

张正清(2004.2-)

农机局熊教育(2002.1-2004.2)

张仲明(2004.2-)

文体局雷雨田(2002.1-2002.10)

付新明(2002.10-)

卫生局黄显发(2002.1-2004.2)

谈华建(2004.2-)


广播电视局郭胜林(2002.1-2002.11)

胡圣友(2002.11-)

人民医院刘文治(2002.1-)

公安局徐祖旺(2002.1-2004.4)

罗水华(2004.4-)

检察院肖和平(2002.1-2004.1)

胡军(2004.1-)

法院刘文飞(2002.1-2004.1)

李厚荣(2004.1-)

司法局曾琼英(女)(2002.1-2004.2)

高卫东(2004.2-)

教育局石传明(2002.1-2004.2)

周立波(2004.2-)

县一中付友明(2002.1-)

中等职业学校赵圣华(2002.1-)

【城关镇】

城关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1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由2002年的94217人增至2004年的101945人,其中农业人口由2002年的31705人减少至2004年的31266人,耕地面积由2002年的17510亩增至2004年的18912亩。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05‰、10.16‰、10.4‰;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93‰、5.54‰、6.17‰;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90%、99.49%、98.52%。共有学校19所,其中小学16所,中学3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城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充分调动资源优势,依托地理优势强化人才优势,用好区位优势,提升城关镇对内对外形象。坚持工业兴镇,加强招商引进,拓展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措施,提高招商质量,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城关镇招商成果、经济发展稳步增强,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8亿元,财政收入913.82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838元,招商引资1350万元。引进中石油湖北销售分公司投资1000万元兴建二座加油站,年创国地两税90万元以上;利用闲置厂房成功引进年创税30万元的高压电瓷厂,引进的大悟哈飞汽车专卖店开创了哈飞集团在全国县级城市实行一级代理的先河。盘活民营资本,发展新项目。大悟金丰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5万元新建板栗、花生深加工车间,筹资300万元对农副产品基地的投入,使地膜花生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田湾、刘湾、乐冲的连片板栗基地增加至8000亩,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壮大,极具影响力。依托大新光学玻璃生产基地双河村办起玻璃深加工厂,吸纳民间资本30多万元,发展玻璃深加工生产线38条,设备342台套,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每月为农民增收8万余元。镇党委、政府筹资100多万元,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新建刘湾村杨林山1500亩林特基地;双河村连阴岗新建集观赏、休闲一体的新型农庄。

2004年工业产值达2485万元,农业产值11061万元,多种经营产值9109万元。2002-2004年财政收入分别为1068万元、1356万元、1450.12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分别为2698、2717元、2838元。2004年,全镇有工商业2584个,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144300万元,其中农业类26个,产值6285万元,建筑业316个,产值20619万元;工业类568个,产值70244万元,交通运输类130个,产值7136万元;商品流通业869个,产值14983万元;其它675个,产值19653万元。

党委书记刘苏(2002.1-2004.2)

付晓波(2004.2-)

人大主席刘苏(2002.1-2004.2)

付晓波(2004.2-)

镇长付晓波(2002.1-2004.2)

吴大许(2004.2-)

政协组长贺琼芳(2002.12-)

【阳平镇】

阳平镇辖16个村民居委会,15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526亩。总人口6477人,其中农业人口4549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6.04‰、7.62‰、7.92‰;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60‰、2.96‰、3.60‰;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9.24%、98.80%、97.70%。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15、11、11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4、10、10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9%。

阳平镇党委、政府根据独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托黄麦岭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工业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三农经济,扩大招商引资谋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10件实事工程。镇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年产值突破3.12亿元。黄麦岭磷化工公司投资300万元,新建年选6万吨磷矿石选矿厂;广东商人投资300万元新建毛织厂。多种经营为农民增收、涌现出一批种养大户,全镇已发展地膜花生1500亩,大棚蔬菜300亩,改扩建茶园1500余亩。合理的布局,区域经济得到更快发展。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3.12亿元,农业总产值4700万元,多种经营产值3480万元,财政收入515.2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282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88个,产值29460万元,其中:农业类13个,产值1473万元;建筑业14个,产值5303万元;交通运输业46个,产值1482万元;商品流通业48个,产值2651万元;其它21个,产值9104万元。

镇委书记张毓成(2002.1-2004.2)

邓家厚(2004.2-)

人大主席张毓成(2002.1-2004.2)

邓家厚(2004.2-)

镇长邓家厚(2002.1-2004.2)

谈树亮(2004.2-)

政协组长何圭忠(2002.12-)

【芳畈镇】

芳畈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220人,其中农业人口30794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5.60‰、7.29‰、7.77‰;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6‰、3.73‰、2.02‰;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9.02%、98.82%、98.05%。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22、19、19所,其中小学分别为20、17、17所;中学分别为2、2、2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芳畈镇位于大悟县西南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京珠高速公路、大安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重点开发旅游资源,是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强镇、农业稳镇、旅游活镇、城建美镇的重中之重。以芳畈水库、大悟山、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革命旧址为重点,以镇内资源为依托,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进为途径,以提高全镇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为根本目的,推进工业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2002-2004年工业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6925万元、7658万元、9290万元;财政收入分别为490万元、587万元、464.67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分别为1985元、2295元,2420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35830万元,农业总产值9290万元。多种经营产值6436万元。全镇工商企业267个,产值(现价,下同)35830万元,其中农业类13个,产值1792万元;工业类131个,产值17580万元;交通运输业13个,产值2508万元;商品流通业24个,产值3225万元,其它86个,产值10725万元。

镇党委书记张晓鹏(2002.1-2004.2)

姜从金(2004.2-)

人大主席张晓鹏(2002.1-2004.2)

姜从金(2004.2-)

镇长姜从金(2002.1-2004.2)

沈宗全(2004.2-)

政协副组长田云芳(2002.12-)

【新城镇】

新城镇辖25个村民委员会,28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901亩,总人口41786人,其中农业人口39351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86‰、10.45‰、11.16‰;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61‰、3.44‰、4.90‰;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49%、96.45%、96.03%。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24、22、21所,其中小学分别为22、20、20所;中学分别为2、2、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新城镇党委、政府结合镇实际情况,资源情况,调整农业结构增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活动。按照“四个一”工作思路:扩大地膜花生10000亩;输出劳力1000人,增加非农收入5000万元;发展优质稻1000亩;新建优质茶园1000亩。做大做强地膜花生、茶叶、山野菜为主的支柱产业,并实现产业化发展。拓宽农庄经济发展,发挥各涉农部门职能作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巩固宋应沿线万亩绿色经济长廊为主的各类经济林基地,推广立体开发养殖经营,涌现了雷道富、雷祖宏等一批特色种养殖大户。新城镇是全县的花生主要产地之一,地膜花生的大开发,推广成功,成为镇农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改变、创新招商环境,强有力解决基础配套设施,引进外资600多万元,为镇特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镇党委在2004年全省三级联创活动中,被湖北省委表彰为“五好乡镇党委”,同时被大悟县委表彰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8843万元、30681万元、32434万元,财政收入分别为479万元、539万元、481.01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分别为2102元、2424元、2645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20550万元、农业总产值11884万元。多种经营产值7035万元,全镇工商企业530个,产值(现价,下同)20550万元,其中农业类10个,产值800万元;工业类105个,产值10083万元;建筑业25个,产值3730万元;交通运输业50个,产值1700万元;商品流通260个,产值2300万元;其它80个,产值1937万元。

镇党委书记周立波(2002.1-2004.2)

聂清波(200.4.2-)

人大主席周立波(2002.1-2004.2)

聂清波(2004.2-)

镇长徐佩(2002.1-2004.2)

魏国桥(2004.2-)

政协组长

【彭店乡】

彭店乡辖21个村民委员会,22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1900亩,总人口31595人。其中,农业人口30379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38‰、9.27‰、9.67‰;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39‰、3.98‰、4.35‰;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7.55%、95.74%、97.00%。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21、19、17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8、17、15所;中学分别为3、2、2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彭店乡地处大悟东南部,属低山丘陵地区。自然资源丰实,已探明的矿藏有十多种,其中大理石、花岗石等矿产,品高质优,斐声中外。孔雀绿大理石更是稀少珍贵品种,仅台湾省和彭店乡独有,成为一个极具有特色的品牌。乡党委、政府围绕科技强乡、科技兴农战略思想,借船出海,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地域优势带动全乡经济飞速发展。全乡发展以浙江立马集团为龙头的石材企业18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地区。以青松岭风景区为骨干,重点开发山野味绿色食品工业,扩展了板栗、银杏、茶叶、香椿、干南瓜等绿色食品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龙配套,公路如网,电力充足,程控电话,连通四海,丰富的资源,优越的环境,良好的服务水平,使彭店乡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强。2002-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21004万元、18103万元,22673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16420万元、农业产值6523万元。多种经营产值3384万元,财政收入427.23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300元,比上年增加190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24个,产值(现价,下同)16420元,其中:农业类9个,产值821万元;工业类60个,产值8057万元;建筑业10个,产值2956万元;交通运输业15个,产值985万元;商品流通业30个,产值3601万元。

党委书记聂清波(2002.1-2004.2)

熊主煌(2004.2-)

人大主席聂清波(2002.1-2004.2)

熊主煌(2004.2-)

乡长熊主煌(2002.1-2004.2)

刘光焱(2004.2-)

政协组长

【夏店镇】

夏店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19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484亩,总人口31982人,其中,农业人口29603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47‰、9.33‰、9.35‰;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7.55%、98.24%、96.49%。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18、15、15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6、14、14所;中学分别为2、1、1;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夏店镇位于大悟县东部,与新城、四姑、刘集、孝昌县毗邻,交通便利。2004年镇党委、政府着力发展地膜花生种植的产业化发展,新发展种养大户22个,新增面积5210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一次性通过上级林业部门验收。发展稻田养鱼和推广免深耕技术,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张界线公路建成竣工。认真落实农村两补政策,做好农民负担卡工作,农民负担卡到户率100%。对高河,杜畈两村进行了村级化债工作。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进展。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福星工程”建设投入使用。宣传发动,转变观念,依托资源招商,改善环境招商取得一定成效。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示范带头,形成特色;培植龙头,树立典型,对优先进行结构调整的农户给予扶持,补助投入5万元。项目促动,构建平台;坚持开发配套并举,筹资50万元,铺设砂路12公里,建机耕桥11座,安装启闭闸35处,新建泵站2处,强化渠道10公里,安置涵管260多处,建绿化带1000亩,植树8万棵。张界线完工,夏石线,朝务线路而黑色化建设通车。招商推动,培植后劲。多方位构建招商平台,多形式招商方式,广泛吸收人才、技术、吸纳资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招商思路,由政府部门招商为主向企业招商为主转变,深度开展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同时抓“回归”工程,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招商企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稳步发展。2002-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不同)分别为14669万元,18332万元,15269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9044万元,农业产值6225万元;多种经营产值9239万元,财政收入449.26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203元,比上年增加128元。全镇工商企业发展到346个,产值(现价,下同)18960万元,其中:农业类5个,产值122万元;工业类83个,产值9044万元;建筑业28个,产值3310万元;交通运输业50个,产值1120万元;商品流通业100个,产值1960万元;其它80个,产值3404万元。

镇党委书记曾献奇(2002.1-2004.3)

付德胜(2004.3-)

人大主席曾献奇(2002.1-2004.3)

付德胜(2004.3-)

镇长吴嗣善(2002.1-2004.2)

王广刚(2004.2-)

【刘集镇】

刘集镇辖15个村民居委会,2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7446亩,总人口30053人,其中,农业人口28814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7.78‰、6.59‰、7.20‰;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99‰、0.16‰、1.06‰;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6.71%、96.12%、98.22%。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15、15、13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3、14、12所;中学分别为2、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坚持“走茶路、兴建材,壮酒业,建新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全面落实“五个三”的工作举措,即加大招商引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力度;力争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和社会稳定三个确保;强化依法行政、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三个基础;优化农业结构,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全面落实农民减负政策,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全面完成老茶园管护2000亩,发展地膜花生面积2000亩,新发展养殖大户10个,农庄经济大户6个,2004年末农村储蓄存款余额275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可喜成果,新建,改建乡村公路24.3公里。新建500吨蓄

水塔一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特取胜,形成区域上的特色。重点开发、扩大“金鼓露毫”品牌的知名度。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20769万元、21890万元、22340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18200万元、农业产值为4140万元;多种经营产值2650万元,财政收入386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208元,比上年增长108元。全镇有工商企业233个,产值18200万元;农业类10个,产值911万元,工业类75个,产值8930万元,建筑业14个,产值3628万元;交通运输业62个,产值1092万元;商品流通业60个,产值2925万元,其它12个,产值714万元。

镇委书记方忠建(2002.1-2004.3)

严书高(2004.3-)

人大主席方忠建(2002.1-2004.3)

严书高(2004.3-)

镇长严书高(2002.1-2004.3)

陈伯刚(2004.3-)

政协组长

【河口镇】

河口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36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11569亩,总人口24113人,其中,农业人口17393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7.05‰、7.82‰、7.50‰;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51‰、0.67‰、0.76‰;计划生育率分别为100%、98.92%、99.44%。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12、11、11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1、10、10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河口镇坚持以经济建设统揽全局,用扎实作风谋求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托区位优势,突出重点,在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连续5年在全县综合考核中排名第一,被省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并多次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单位”。坚持“民营实镇,商贸活镇”的思路,优化环境,完善市场,全镇工商企业已达1400余户,实现产值近1亿元。坚持企业改制与招商并举,累计引资4000多万元,新技术、新项目7个,相继兴办良富米厂等10多家民营企业,良富米厂的引进,形成为日产精米30吨,年产值380多万元,上交税费10多万元的成功典范。新城区的建设与老城区改革并举,五年集资2000多万元,使城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完善加快基础建设,新建供水800吨的自来水厂、25千伏的四遥变电站。完成36个台套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0多万元更换电视差转台转播设备,全面改造城区有线电视网络,用户达500多户。县第二医院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一批先进医疗设备,成为周边十多个乡镇医疗中心。坚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兴建邱岗村茶叶基地2000亩,方家榨蔬芽基地500亩等项目,努力塑造“花园式河口、文明型乡镇”的形象。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82798万元、86993万元、87425万元;财政收入分别为582万元、684万元、632.24万元;农民年人平收入分别为2678元,2741元,2852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81350万元;农业总产值6075万元;多种经营产值4319万元,全镇有工商企业844个,产值(现价,下同)81350万元。其中:农业类9个,产值2673万元;工业类270个,产值40750万元;建筑业122个,产值8917万元;交通运输业38个,产值7690万元;商品流通业245个,产值12346万元;其它160个产值8704万元。

镇党委书记吴元生(2002.1-2004.2)

张毓成(2004.2-)

人大主席吴元生(2002.1-2004.2)

张毓成(2004.2-)

镇长张驰(2002.1-2004.2)

徐明辉(2004.2-)

政协组长

【四姑镇】

四姑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18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243亩,总人口26893人,其中,农业人口25861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52‰、8.56‰、10.41‰;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43‰、4.02‰、7.50‰;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67%、98.68%、97.49%。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15、13、13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4、11、11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镇党委、政府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正确对待现阶段农村的状况,组织开展了“五好”支部、党员“双带”活动;建立了12个“双带”电教科技开发示范村,坚持廉政主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围绕观念更新找思路,围绕开放开发找思路,努力形成基础设施配套,资源开发充分,产业特色明显的格局。2004年共引进资金达61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环境,实现了通村公路12条,路面黑色化达10公里。全镇新安装程控电话336部,达到1569部,真正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有线电视今年新增用户62户,总数已达486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新辟茶叶基地200亩,药材基地800亩,地膜花生1560亩,水田面积560亩。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下同)分

别为1725万元、20136万元、18856万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13260万元,农业总产值5569万元,多种经营产值3534万元,财政收入332.14万元;农民年人平收入2146元,比上年增加了151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69个,产值(现价,下同)13260万元。其中:农业类8个,产值663万元;工业类54个,产值6506万元;建筑业30个,产值2386万元;交通运输业8个,产值663万元;商品流通业15个,产值1193万元;其它54个,产值1849万元。

镇党委书记李清平(2002.1-2004.2)

刘海华(2004.2-)

人大主席李清平(2002.1-2004.2)

刘海华(2004.2-)

镇长刘海华(2002.1-)

政协组长

【吕王镇】

吕王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16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4594亩,总人口27402人,其中,农业人口25522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76‰、10.26‰、11.05‰;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33‰、7.58‰、8.30‰;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90%、96.17%、96.76%。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17、15、16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6、14、15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镇政府、党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富民强镇的理念。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很下功夫,发展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共调整发展“两高一优”品种种植面积12000亩,连片开发青茶基地600亩,实现封山育林45339亩。老基地提档升级5630亩,抓住吕王镇被国家列入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地区的机遇,合理整治实施“山上造林建基地、山脚大搞坡改梯、山中兴改挡沙坝、平畈建设渠网化”的布局思路。引导、扶持、落实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加快道路畅通工程,改造村极公路22公里,开通19个行政村的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公司专门投资120万元兴建一座移动通讯基站。改造农村能源,新建沼气池50个。成功引进华农生物制药等项目,招商引资总额达1500万元。一批企业的盘活,一批项目的引进。使全镇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01不变价,下同)分别为23879万元、24961万元、26689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18751万元,农业产值7938万元,多种经营产值5957万元,财政收入361.13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144元,比上年增长132元。全镇有工商企业188个,产值(现价,下同)18751元。其中农业类11个,产值406万元;工业类93个,产值9201万元;建筑业类16个,产值3356万元;交通运输业11个,产值934万元;商品流通业20个,产值1686万元,其它37个,产值3168万元。

镇委书记胡火山(2002.1-2002.12)

陈土朝(2002.12-)

人大主席胡火山(2002.1-2002.12)

陈土朝(2002.12-)

镇长陈土朝(2002.1-2002.12)

高树山(2002.12-)

政协副组长叶祥生(2002.12-)

【黄站镇】

黄站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10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672亩,总人口16216人,其中,农业人口15157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06‰、10.38‰、12.42‰;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60‰、2.29‰、7.79‰;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7.64%、96.32%、97.41%。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11、10、8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0、9、7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特色农业中发展壮大的黄站镇,依托资源优势。大悟寿眉茶叶公司出品的“寿眉”品牌再获全省“十五佳有机名茶”和湖北省“精品名茶”称号,并首次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茶叶总规模5600亩。花生、红薯粉丝特色农业同样取得很好的业绩。民营经济发展,和木超市颇具代表性。整治招商环境,加快基础建设投入,累计投入资金460万,其经验被《孝感日报》头版刊登。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镇派出所被共青团大悟县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苏区医院建起全县第一个“温馨家园”。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进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突出壮大工业经济支柱,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创新发展等重点的全面发展。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15812万元、16008万元,17133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达12480万元,农业产值4653万元,多中经营产值3571万元,财政收入246.02万元,农民年平纯收入2270元,比上年增长82元。全镇有工商企业502家,产值(现价,下同)12480万元,其中:农业类4个,产值510万元;工业类223个,产值6123万元;建筑业2个,产值834万元;交通运输业110个,产值1271万元;商品流通业104个,产值2507万元;其它59个,产值712万元。

镇委书记黄华旭(2002.1-2004.2)

刘从明(2004.2-)

人大主席黄华旭(2002.1-2004.2)

刘从明(2004.2-)

镇长刘从明(2002.1-)

政协组长

【宣化店镇】

宣化店镇辖4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41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为47850亩,总人口60208人,其中,农业人口54851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7.60‰、7.84‰、7.49‰;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40‰、0.81‰、4.13‰;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7.94%、98.80%、97.71%。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39、33、35所,其中小学分别为36、30、32所;中学分别为3、3、3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宣化店镇是全省25个重点建设口子镇之一,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该镇政治、区位、资源之优势。突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执政兴国作为第一要务,全力实现三级增收。2004年农作物产量创历史新高。金融部门累计投入支农贷款1000多万元发展农业,全年粮食总产32956吨,新开发板栗基础10000亩,种植地膜花生8000亩等特产品。涌现出一批致富典型。增加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仅打工经济收入达4000万元。全镇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再掀高潮,投入资金30万元,确保增收,增效。2004年板栗交易量达8000吨以上,从业人员达3000人,创经济效益近亿元。乡镇企业改造与招商引资并举,引进的中原萤石选矿厂已完成产值500万元,创利税50万元。招商引资的资金总额达到1250万元,创历史新高,正如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同志在宣化店视察调研时说时那样:宣化店镇党委、政府为民办的实事,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体现。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88791万元、88996万元、89339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达71770万元,农业产值17569万元,多种经营产值11519万元,财政收入1183.75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466元,比上年增加52元。全镇有工商企业676个,产值(现价,下同)71770万元,其中:农业类34个,产值3589万元;工业类332个,产值35217万元;建筑业8个,产值12311万元;交通运输业99个,产值3589万元;商品流通业107个,产值6461万元;其它96个,产值10603万元。

镇委书记吴凌(2002.1-2004.2)

刘志(2004.2-)

人大主席吴凌(2002.1-2004.2)

刘志(2004.2-)

镇长刘志(2002.1-2004.2)

陈祖平(2004.2-)

政协组长李守堤(2002.12-)

【丰店镇】

丰店镇辖26个村民委员会,25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708亩,总人口32529人,其中,农业人口30848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44‰、8.05‰、10.44‰;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31‰、2.73‰、4.87‰;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9.27%、98.47%、97.36%。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24、18、17所,其中小学分别为23、17、16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丰店镇党委、政府突出丰店镇的特色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好“石材”和“松材”的资源优势,突出招商引资,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新增改造并举,合理开发林特基地2000亩,优质油菜10000亩,地膜花生10000亩,中药材基地200亩,茶叶基地2000亩。合理调配资金,维修整治村级公里100公里。引进颜先华出资200万元在丰店转资办厂、开发大理石产品;广西富川县林化公司投资100万元,年产松脂1000吨,营业额达200多万元,全镇累计招商引资600多万元。为全镇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投资8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全镇26个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31091万元,30627万元、31789万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22400万元、农业总产值9389万元,多种经营产值6075万元,财政收入530.43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240元,比上年增加95元。全镇有工商企业232个,产值(现价、下同)22400万元,其中,农业类40个,产值1120万元;工业类131个,产值10998万元;交通运输业13个,产值3584万元;商品流通业36个,产值5354万元;其它12个,产值1344万元。

镇委书记严启波(2002.1-2002.9)

华玉祥(2002.9-)

人大主席严启波(2002.1-2002.9)

华玉祥(2002.9-)

镇长刘继新(2002.1-2004.2)

陈建军(2004.2-)

政协副组长刘贻茂(2002.12-)

【高店乡】

高店乡辖25个村民委员会,27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355亩,总人口41915,其中,农业人口39465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35‰、7.74‰、8.43‰;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69‰、0.78‰、2.64‰;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9.72%、98.78%、99.44%。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26、21、20所,其中小学分别为25、20、19所;中学愤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高店乡是一个农业大乡。地理位置独特,山场岗地多,自然条件恶劣。乡党委政府立足自身实际、抢抓全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机遇。努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40公里经济林为依托,实施“绿色致富工程”发展多种经营,逐步实现万亩板栗、万亩油菜、万亩黄花的发展目标;发展立体规模养殖,倡导农庄经济,引导农民“科技兴农”闯市场。涌现出一批专业户,农庄主,初见成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落实优惠政策,2004年全乡到位引资总额600余万元。夏河毛纺厂等项目已落实生产。改变交通落后的局面,修建黑色化公路,总长90公里,为全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快捷的保障。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33769万元、33890万元、34913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24561万元、农业产值10352万元,多种经营产值6517万元,财政收入467.31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310元。全镇有工商企业325个,产值(现价、下同)24561万元,其中:农业类10个,产值201万元;工业类151个,产值12050万元;建筑业1个,产值2001万元;交通运输业29个,产值1483万元;商贸业75个,产值5415万元;其它59个,产值3411万元。

党委书记廖和发(2002.1-2002.9)

李精华(2002.8-2004.2)

李清平(2004.2-)

人大主席廖和发(2002.1-2002.9)

李精华(2002.1-2004.2)

李清平(2004.2-)

乡长李精华(2001.1-2002.10)

刘汉明(2002.10-)

政协副组长汪国祥(2002.12-)

【大新镇】

大新镇辖24个村民委员会,22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010亩,总人口33971人,其中,农业人口30367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77‰、9.15‰、8.16‰;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86‰、3.24‰、3.43‰;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8.80%、97.45%、97.86%。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20、17、15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9、16、13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大新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镇上下抓招商,真心实意搞服务,筑巢引风求发展。引进项目9个,引进资金6182万元,为全镇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农业产业结构、整合资源、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形成农村“四荒”土地拍卖租赁,兴“回归工程”,大新在外务工人员罗青春回乡投资100万元兴建100亩大棚蔬菜生产加工项目,集约土地40多亩,建成6间蔬菜加工厂房;与武汉客商签订意向性投资协议,兴建1000亩药材基地,以商引商,引来百家兴业。积极改善招商环境,投资120多万元,硬化2.5公里的主街道及配套设施。为投资商提供更便捷的环境,大新光学玻璃厂黄智义先生追加投资2400万元创办大新华光水晶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开办金龙珠宝行等项目,镇党委,政府变管理部门为服务部门,收到很好的效果。2002-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27496万元,27438万元,27509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19000万元、农业产值8509万元,多种经营产值5538万元,财政收入427.48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291元,比上年增加230元。全镇有工商企业261个,产值(现价,下同)19000万元,其中:农业类22个,产值900万元;工业类36个,产值9345万元;建筑业28个,产值3443万元;交通运输业32个,产值902万元;商品流通业110个,产值1750万元;其它33个,产值2660万元。

镇委书记高卫东(2002.1-2004.2)

李精华(2004.2-)

人大主席高卫东(2002.1-2004.2)

李精华(2004.2-)

镇长杜成略(2002.1-2004.2)

彭春桥(2004.4-)

政协组长

【三里城镇】

三里城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19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1415亩,总人口25199人,其中,农业人口22821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6.70‰、6.66‰、7.87‰;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60‰、0.71‰、3.62‰;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9.44%、98.88%、96.68%。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20、17、15所,其中小学分别为19、16、14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三里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全镜,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资源丰实,特色农业地位显著。三里城镇党委、政府按照“发展要有新突破,开发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思想领导下,突出特色农业的品牌地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形成以“柏园茶”为龙头的茶叶生产产业链,改造、新建茶园面积5000亩;“米仁米”为龙头的大米生产加工产业链,新增基地面积5000亩;以三里农副特色产品经销公司为龙头的农特产品产业链抓好三里豆腐、黄瓜、新增大棚蔬菜面积500亩,总面积1500亩以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武汉长城公司在柏园磨山开发山场1000亩,建林特、青菜基地,引进资金600万元。全镇基础建设投资7380万元,新修村级公路15公里,保障信息畅通,新增电话用户500户;新增6个有线电视村;亮化城镇工程、电网改造、引进界悟引水管网,改善居民用水,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02-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

价)分别为28511万元,28629万元,28792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19400万元,农业产值9392万元,多种经营产值5812万元,财政收入417.31万元,农民年人平纯收入2314元。全镇工商企业发展到219个,产值(现价,下同)19400万元,其中:农业类15个,产值900万元;工业类36个,产值9345万元;建筑业18个,产值3630万元;交通运输业36个,产值900万元;商品流通业31个,产值3470万元,其它28个,产值467万元。

该镇三兄绿叶茶、柏园黄龙寺贡茶被评为湖北省茶叶金奖,柏园茶被评为茶叶绿色食品。

党委书记刘和平(2002.1-2002.10)

吴五洲(2002.10-2004.2)

刘圣堂(2004.2-)

人大主席刘和平(2002.1-2002.10)

吴五洲(2002.10-2004.2)

刘圣堂(2004.2-)

镇长刘圣堂(2002.1-2004.2)

詹卫国(2004.2-)

政协组长

【东新乡】

东新乡辖34个村民委员会,24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705亩,总人口33415人,其中,农业人口30680人。2002-2004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8.23‰、7.83‰、8.51‰;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16‰、1.71‰、1.65‰;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7.45%、98.47%、98.59%。三年共有学校分别为25、14、14所,其中小学分别为24、13、13所;中学分别为1、1、1所;适龄前儿童入学率99.9%。

东新乡党委、政府针对东新乡的地理环境,资源特色,制定了区域发展规划;以发展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壮大建设,争取一个突破,实现两个增长,做到三个确保。以京珠高速公路沿线为依托在绿化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板栗、花生、茶叶、药材、山野菜、水果六个骨干品种。新建、改造茶叶基地6000亩,地膜花生7800亩。推广立体养殖、鼓励特种养殖、全乡特色农庄经济发展迅速。加强基础建设投资,全乡黑色公路总长达30.8里路,新建移动通讯基站两座。转移农村劳动力7500人以上,使全乡农民收入达4600多万元。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400多万元,有力促进全乡经济的全面发展。2002-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001年不变价、下同)分别为25598万元、2562

1万元、25664万元;2004年工业产值16561万元,农业产值9103万元,多种经营产值5563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5563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470万,比上年增加107元;财政收入422.03万元,全镇有工商企业268个,产值(现价,下同)16561万元,其中:农业类8个,产值828万元;工业类98个,产值8115万元;建筑业6个,产值3345万元;交通运输业50个,产值994万元;商品流通业85个,产值2319万元;其它21个,产值960万元。

党委书记冷玉煌(2002.1-2004.2)

李伦泽(2004.2-)

人大主席冷玉煌(2002.1-2004.2)

李伦泽(2004.2-)

乡长李伦泽(2002.1-2004.2)

吴建军(2004.2-)

政协组长

(李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