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

【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

2008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加快发展孝感的指导方针,切实抓好关键措施,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融入工作任务,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位推进融入工作,促进汉孝交流日益密切。市委、市政府对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议、市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融入武汉城市圈及“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工作,市委黄关春书记主持召开全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第二次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全市融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积极参加汉孝交流合作的重大活动。梁伟年市长率领市政府考察团赴武汉学习考察,推动汉孝两地达成十个方面的合作事项,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就合作实施方案专门发文。六大基地挂帅的市级领导主抓基地建设,推动专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积极参与汉孝城际铁路、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围绕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献策出力。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都成立融入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做到有领导抓、有专班推、有人落实的工作局面,全市上下已形成高位推进、合力推动、主动接轨、全面融入的工作氛围。全市各级各部门与武汉交流合作的次数达到1627次,70%以上的部门和单位与武汉开展了对口联系,其中市直69个单位与武汉建立了对口联系机制。武汉市副市长孙亚率团来孝考察,对促进两地商业和金融合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武汉企业家联合会组织100多名企业家到孝感考察投资,在武汉城市圈引起较大反响。武汉市汉孝城际轨道项目考察团、武汉交委考察团、武汉商贸金融考察团、武汉城市圈旅游规划考察组、武汉市科技考察团、武汉蔡甸区党政考察团等先后到我市进行考察,孝感开发区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设立“武汉经济开发区孝感汽车配件产业园”。各县市区也分别与武汉友好区开展了一系列对接交流活动,促进了经济社会全方位对接。

(二)主动接受武汉辐射,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全市各地把接受武汉辐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融入工作的着力点,从武汉现代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我市支柱产业与武汉产业对接的结合点,积极承接一批武汉及沿海产业转移企业,与武汉形成配套生产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互补发展,共赢发展。2008年,全市新引进和新增投资的武汉项目415个,总投资188.9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50.4%和52.7%。到位资金76.9亿元,同比增长81.8%。汽车产业加强与东风、神龙公司协作配套,积极融入武汉汽车产业链,市开发区、孝南区、汉川市、云梦县都相继规划了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汉川成功引进了华丰工贸、维尔汽配、九鼎汽配、向荣汽配等4家企业,大悟引进的中人瑞众集团、高发汽配等项目已经开工,云梦在吴铺镇规划1平方公里建设“汽车配件工业小区”,目前已有8家汽配企业落户小区。光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国光谷”,围绕与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企业协作配套抓招商,市开发区引进总投资12.5亿元的汉光科技光源产业园和机电产业园项目,孝昌从深圳引进与富士康配套的杨氏电子、宏嘉电子、宇峰电子3家企业,应城市引进利源硅业、武汉尼斯顿科技等企业。盐化工产业有序承接武汉化工产业转移,应城引进湖北强丰英科、旺德福化工、武汉康润石化等一批武汉外迁化工企业入园发展,产业聚集能力不断增强。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扎堆效应,云梦引进思雨服饰、大悟引进金利园国际服装产业项目、汉川引进武汉际华依翎针织等企业,尤其是继汉正服装城成功落户汉川后,由武汉和汉川共同投资8亿元的汉正印染工业城已经开工,建成后将形成纺纱、制衣、印染、后处理完整服装产业链。食品医药产业,同济医院投资1.5亿元在市开发区建设科技产业园,建成后形成药物研发中心、药业公司、医用耗材生产基地和医疗物资物流中心四大产业,武汉千里马药业成功落户应城。安陆蒙特利奶牛与蒙牛武汉友芝友公司合作,一期工程建设完毕,禾丰米业与湖北泰合科技合资1.3亿元建设20万吨糖浆生产项目,达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糖浆生产企业。金属制品产业依托武钢原材料优势延伸产业链,孝南引进晟舜焊接材料、中碧环保科技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大悟引进武汉斯创工贸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和工人由武钢提供,新建10条无缝热扩钢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过亿元。

(三)围绕配套服务大武汉,六大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以武汉市场需求和市民消费为导向,积极推动六大基地与武汉进行对接,加快汉孝经济一体化步伐。工业协作配套基地狠抓引进和配套两个重点,武汉来孝投资企业逐年增加,全市共引进武汉工业项目287个,总投资137.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8.1%和66.7%,在武汉城市圈引进“汉资”工业企业中仅次于黄石,位居第二位。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武汉主导产业协作配套,组织松林计测、江河橡塑、险峰机器等5家企业参加武汉汽车零部件及工业品配套对接会,2家企业与神龙汽车等公司签订了1000万元的供货协议。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加强输汉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在武汉城市圈名优农产品对接全国连锁超市销售网络展销会上,我市参展企业在圈内城市中居首位,接受全国大型超市订单1200万元。全市输入武汉市场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4.4亿元,在汉市场占有率达到由16%提高到18.4%。华中农业大学与孝昌合作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武汉农业集团与孝南合作的板材加工基地、武汉昌源公司在云梦投资的梦泽世纪建材市场等一批过亿元投资项目,将推动我市农业在基地、加工、市场上与武汉进一步加快融合。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引导中商、武商、武汉工贸家电等武汉大型流通企业进驻孝感,中百仓储已在孝感城区及应城、安陆、汉川开设了5家购物广场,在云梦开设新型业态“迷你茂”项目已达成协议。省供社在孝南投资20亿元建设华中农产品大市场、湖北秦龙投资集团在三汊镇启动物流园区等项目进展顺利,武汉九洲通医药、鸿昌双辉、卧龙华健等一批物流企业落户孝感。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全方位提升孝感旅游休闲度假水平,继应城汤池、双峰山成为国家4A景区之后,观音湖、天紫湖创4A级景区工作已通过国家检查组验收,孝南融兴度假村、安陆白兆山李白塑像和兆阳宫景点、大悟宣化店中原军区旧址、白果树湾新四军五师纪念馆等一批旅游项目建成或开业,对武汉及周边市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共接待武汉游客229.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3亿元。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组建市职教集团,成功承办“首届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论坛”,进一步扩大孝感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已建成市直、孝南、安陆、孝昌、应城5个人力资源实训基地,市直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孝感实训基地被正式命名为“湖北公共就业孝感实训基地”暨“武汉城市圈城乡人力资源孝感实训基地”。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阳光工程培训和举办“城市圈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汉孝企业万人岗位招聘会”等形式,共培训人数13.8万人,为武汉输送各类劳动力43.6万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探索与武汉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不断开展校地、校企对接和科技成果供需洽谈。市政府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成功举办“湖北科技创新-院士专家行”活动。鄂职九洲数控与华中数控合作,共建国家数控产业基地。我市纳入统计的127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中,有108家企业与112个(次)科研院校签订合作意向245个,科技合作项目216个,投资额21.6亿元,实际到位10.4亿元,共转化重点科技成果65项,建成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大大提高了我市科技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四)加快汉孝一体化建设,推动与武汉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区域市场、资源环境生态“五个一体化”发展目标,不断突破体制障碍,着力构筑与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对接以“一港两铁三路”为重点,着力提升交通对接能力。临空经济发展区规划工作已经起步,先行起步区和规划控制区基本确定。汉孝城际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在京获专家评审通过,将于2009年3月份动工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率先启动的重大项目之一;石武高速铁路孝感段已开工建设。孝武大道改造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孝汉大道二期工程已经完工,即将开展三期建设,孝硚高速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汉孝城际列车正式开通。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有效推动,实现圈内主体准入政策统一、程序统一、网络统一、服务统一,我市企业在“异地冠名”、登记年检、流动迁移等方面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和服务。圈内建立计量监管、技术共享、计量结果互认等新机制。我市与武汉市共同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名优农产品营销协会,通过这一平台,我市20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以“零门槛”进入武汉各大超市。九城市环保部门发出宣言,将逐步实现与圈内城市统一环境准入标准、统一监管体制、统一编制生态环保规划、统一环保行动。我市澴东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中的“三河连通”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金融同城步伐加快,孝感、汉川纳入武汉同城电子支付系统,实现了汉孝资金同网清算。在武汉城市圈内通存通兑的楚凤卡正式发行。在鄂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孝感企业信贷营销洽谈会在孝感召开,武汉中信、兴业、华夏、浦发、广发、招商、光大、商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与我市一批企业签订了18.7亿元的信贷协议。我市参加了由省国资委、城市圈“8+1”城市政府、国有大型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并向省联投申请了4个返投项目。产权交易融入武汉光谷联合交易所,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受理我市12个交易项目,已完成10个,交易额2422.23亿元。武汉城市圈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120急救网资源共享、城市圈血液储备和调运等方面开展一体化合作,市中心医院被授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孝感医院”。武汉大学与孝感学院签订《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孝感学院协议书》,建立部委高校与省属高校共建机制,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九个城市工会已缔结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联盟,九个城市的农民工在圈内任何一个城市打工,合法权益都将得到双重保障。武汉城市圈商会会议首次在汉召开,建立各商会间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工作体系。武汉城市圈新闻宣传部门共同签署《武汉城市圈新闻宣传合作协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孝感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转移张驰有道》的新闻,成为2008年中央主要媒体宣传湖北的最大亮点。武汉投资上百万元用光纤将武汉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信号连通到孝感。城市圈通信资费统一政策将于2009年3月1日实施。规划、建设、房产、文化、治安等部门以及各社会团体与武汉对接取得新进展。

(五)抢抓试验区发展机遇,率先启动“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全省推进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全市“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工作。在市直机关组织干部集中学习“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知识讲座,在全体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由市融入办、“两型”办、宣传部、社科联、机关工委等五家单位联合发起在全市开展为融入武汉城市圈及“两型社会”建设建言献策和理论研讨活动,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共收获理论文章上百篇,建议2000多条,市政协围绕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组织专题调研,一批调研成果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市编制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及空间、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综合交通5个专项规划,2009年-2011年3年行动计划,2008年-2012年重大项目库,2008-2009年启动项目落实方案(以上简称“15311”方案)。策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项目2382个,总投资4266亿元,其中2008年底至2009年启动项目88个,概算投资1100亿元。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汉孝城际铁路、孝汉大道三期、硚孝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2009年全省“两型社会”建设重大启动项目清单;编制完成包括孝感城区、孝感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环东三河连通与三湖生态区在内的约360平方公里的孝感“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概念规划。市政府成立孝感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和常设机构,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从总体思路、基本目标、整体规划、工作任务、具体项目、落实措施六个方面与省总体方案全面对接。各县市区“两型社会”建设方案正在编制。

2008年,市融入办切实抓好对全市融入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制定了融入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调研,共同研究推进融入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情况通报和交流,编发圈办简报、融入动态18期;与省推进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武汉市发改委、武汉市经协办等单位接洽,建立信息共享的政务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与上海商会、广东商会、浙江商会等单位沟通和联系,先后接待湖北开特汽车电子电器系统有限公司、武汉龙马钢铁物流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来孝投资考察,接待武汉市轻轨考察组、湖北现代企业研究会等10余批次来孝调研,协助市直机关开展与武汉有关对接活动22次;建立了武汉市企业家资料库,定期向800多个企业家发送孝感经济社会发展信息,继续在孝感网开设“融入武汉城市圈”网络平台,增设“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栏目,联系《文汇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6家媒体对我市融入工作进行采访和宣传报道。我市融入工作走在圈内城市前列,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当前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抢抓“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机遇意识不够强,用体制机制创新的办法破解融入工作难题力度不大、进展不快。融入工作基础平台薄弱,产业配套能力、园区发展形态、政策政务环境等方面,与武汉及周边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难以对国内外大品牌、大企业投资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制约圈内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在与武汉配套服务、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分成、环境同治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融入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级各部门融入工作信息比较分散,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整体对外推介孝感,统一招商和合理布局还需要加强引导。(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