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诚 临危受命赴鄂中 广发动 掀起敌后抗日潮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中原告急,武汉吃紧。为了准备游击战争,中共湖北省(工)委根据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通过湖北国民党内民主人士的关系,派遣了一些青年骨干由陶铸带领到鄂中农村,举办训练班,积极培训一批青年骨干,为日后鄂中沦陷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打下初步基础。1938年8月,陶铸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无法工作,省委又派杨学诚到鄂中担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

杨学诚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是“一二•九”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学生领袖,在抗日救亡学生运动中起了杰出的骨干作用。北平沦陷后,他南下到武汉,担任中共湖北省(工)委青委书记(后改成青运部部长),创建和领导了湖北青年救国团,把大批青年聚集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之下。

杨学诚临危受命来到鄂中后,住在夏家庙主持鄂中党的工作,以临时学校的名义,在原汤池练班的基础下,又办了两期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以补习文化为名,实以学习政治军事为主。训练班的学生毕业后分赴鄂中各县工作,很快建立起各县县委并发展了党的组织。在特委和杨学诚的领导下,鄂中的群众抗日活动迅速蓬勃的开展起来。

1938年中秋节前夕,日军溯长江、越大别山,紧逼武汉。杨学诚在应城潘家集紧急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会上,他分析了鄂中的斗争形势,提出了“全党军事化,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而斗争”的口号,要求鄂中党组织千方百计掌握枪杆子。他还说:“我就是讨饭也要讨一支枪,投入战斗。”会后,特委分头深入基层,紧急进行组织武装的工作。当武汉与鄂中相继沦陷时,杨学诚亲自赶到应城矿区,率领共产党员蔡松荣所掌握的八条枪组织的抗日武装,首先进入大洪山丁家冲。这时陶铸从宜昌赶回,在陶铸和杨学诚的领导下,鄂中各地共产党掌握的抗日武装迅速汇集,组建成了应城抗日游击大队(简称“应抗”),点燃了鄂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开辟了以应城、京山为基地的鄂中游击区,会同豫南、鄂东两地党组织发动的抗日武装,为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1939年6月,李先念、陈少敏到达鄂中,同杨学诚和鄂中区党委汇合,在京山养马畈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分析了边区的抗战形势,研究了如何创立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主力部队、进一步贯彻党的独立自主方针以及公开树立起新四军旗帜等问题。当时,豫鄂边区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正面战场上,战局相持,敌人已开始“扫荡”;在敌后,国民党五中全会制定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已开始付诸实施,第五战区桂系势力屈服于蒋介石集团的压力频繁创造反共事件,鄂中国民党顽固派正阴谋吞并和瓦解“应抗”,敌、伪、匪横行,广大同胞呻吟于水深火热之中。形势迫切需要共产党迅速统一处于分散的武装力量,公开树起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新四军旗帜,独立自主的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中原敌后抗战。杨学诚以对党无限忠诚和对形势的洞察力,在会议上积极拥护党的独立自主方针,旗帜鲜明的赞成立即统一党的武装,公开树起新四军旗帜。他说:“我们’应抗’是党的儿子,党叫我们打出新四军的旗帜,我们就首先站出来,打出新四军的旗帜进行战斗。”会议统一思想后,鄂中区党委根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决定马上把鄂中、豫南两地党所掌握的利用各种名义组成的抗日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那时鄂中的应城、京山、钟祥、汉阳、汉川等地迅速组成了近四个团的兵力。这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主力部队的诞生,立即成为中原敌后人民抗日救亡斗争和团结友军抗战的核心,对于开辟中原敌后抗日根据地起了奠基性的历史作用。杨学诚在这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起了关键的作用。后来,李先念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说:“杨学诚同志在会上所起的作用要加以肯定。”

杨学诚支持鄂中党的工作期间,集中精力研究了农村党支部的建设问题。他亲自派干部深入到各县具体抓支部建设,要求每个支部都要摸清每个党员的情况。在那样动乱的年代,他还亲自找支部书记、党员谈话,参加他们的支部会议,深入了解情况,当发现农民中的党员有不少在思想上存在着狭隘保守、私心较重的现象时,及时提出了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的意见。他要求通过群众斗争提高农民党员的阶级觉悟,反对党员中的小农思想,把农村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团结群众的战斗堡垒,并明确要求党的组织工作以健全党支部为中心任务。他说:“凡是党的工作没有如愿的开展,其关键仍在于党与群众的关系太差。”杨学诚的这些党建思路,对于加强鄂中乃至以后的鄂豫边区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云在延安听取鄂豫边区党委组织工作汇报后,称赞的说:“杨学诚同志在戎马倥偬中还能够找支部书记谈话,具体的一个一个了解支部党员的情况,很了不起。”

杨学诚为鄂中党的建设和抗日武装的发动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后,他历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平汉)路西指挥部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五师鄂皖边团政治委员,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务,为边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部队建设竭尽全部精力,直至最后一息。1944年3月7日,杨学诚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逝于大雾山北麓的高家洼,年仅29岁。他是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中的一位品德高尚、年轻有为而英年早逝的卓越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