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荣 毁家纾难为抗战 “八条枪” 声震荆楚威名扬

1938年秋天,日本侵略军从信阳、应山出发朝应城进犯,国民党军队不打自溃,应城沦陷了。就在这个时候,应城出现了一支拥有八条枪的抗日队伍。这八条枪,是共产党领导的应城抗日游击武装的星星之火,以后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一个组成部分,纵横驰骋在鄂中地区和鄂豫边区的抗日战场。


(一)


被李先念誉为“抗日民族大英雄”的蔡松荣,从八条枪开始,在应城树起了第一面抗日大旗。

蔡松荣,19116月生于应城,其父是应城较大的一家膏盐矿商和矿主,家道殷实,族人较多,也大多以经营膏盐矿为主。但蔡松荣从少年时代起便满怀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热情。1926年春天,在学校读书期间便接受进步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后因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在武汉、北京读书期间,他仍积极寻找党的组织。西安事变后,1937年底在武汉由一位地下党员介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救国会”。1938年,经蔡承祖、邓先柱介绍,董必武、钱瑛批准,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陶铸批准提前转正为中共党员,成为陶铸在应城举办的汤池训练班时期最早发展的党员之一。

武汉沦陷前后,中共鄂中特委派沈少华、蔡承祖两人在应城矿区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戴惕安、蔡松荣、张荣昌、苏立人、安琳生等5人,组成了潘家集党小组,一天,中共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来到潘家集检查工作,要求他们组建武装,他说:“现在时间越来越紧张了,应城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你们马上设法搞枪支,准备应城沦陷之后打游击。”

当时,蔡松荣家里只有1条金陵造的小手枪。为了搞枪,他从自己家的矿上拿钱,以矿商购买枪支护矿为名,又先后购进了7条枪,并买了半箱子弹、13手榴弹。这样,潘家集党小组就有了8条枪了。

8条枪,论种类,是4条长枪,4条短枪;论质量,是5条土造,2条德国货,1条金陵造;论射击效能,其中有一条是一次只能打一颗子弹的“撇把子”,实际上,只能算7条半枪。


(二)


有了枪,还得练本领。怎么练呢?

首先得学会打枪,于是潘家集党小组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们在蔡松荣家的后院,做了一个靶,几个人经常去练习打靶。那时,国民党应城县政府有个规定:洞商(膏盐矿老板)有权买枪,也有权放枪,蔡松荣家是膏盐矿老板,在他家练习打靶也就合法了。几个人过去有的是摸笔杆的,有的是摸锄头把的,有的是摸锤子、凿子的,对于拿枪杆子,开始觉得新鲜,可是一把枪拿到手里,就觉得沉重了,特别是田店造的土步枪坐力很大,子弹一放,枪身跳得老高,都打不准,有的吃了“烧饼”。他们天天练立射、坐射、卧射,长枪、短枪都练,这样,他们终于学会了打枪。

为了准备打游击,他们又练习走夜路,穿上草鞋,既不打灯笼,又不拿火把,在田野荒郊走来走去,走上五里、八里、十里又转回来,开始有人跌跤子,跌倒了又爬起来,滚得一身泥,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说他们是疯子。同时,他们还到附近熟悉地形。蔡松荣、安琳生和戴惕安三人头戴草帽,脚穿草鞋,带了3支手枪,沿着绿油油的田野,直向京山县曹武街的方向走去。因为怕被人发现他们是去看地形的,他们故意装作是走亲戚的模样。到了曹武街,蔡松荣遇见一位熟人,就请他带路,他们进入大洪山区的猴子凹、鲁班冲、观音岩一带,转了一个圈,发现这一带山高林密,的确是个好地方,至于好到什么程度,他们也说不上,但他们知道将来打日本人,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后方,要有个窝。他们年纪轻,身体强壮,满腔热情,浑身是劲,为了抗日,打日本鬼子,似乎什么也不怕,什么都敢干。

19381017日, 日本飞机轰炸了京山,眼看敌人就要打到应城来了。到了这个时候,再不是准备打游击,而是真要打游击了。

1020日,敌机轰炸了应城。到了 23日,天下起了大雨,早晨,北边传来了枪炮声。 潘家集党小组5个党员加上积极分子潘学道、张道芬等共13个人,都集合到了蔡松荣家的三层楼上,等候杨学诚的到来。

这时, 枪声越响越近,连机枪、步枪的声音都可以分辨清楚了。 从窗口向外看去,国民党军队的溃军争先恐后,乱七八糟地拥挤一团,像是一群野马拼命往后飞跑。等到上午10点钟,杨学诚和沈少华来了。为了能通过外面溃兵的防线, 大家出了主意,买了一匹白布,撕了一面白旗,白旗上写上“应城县潘家集商民自卫队”字样,盖上潘家集商会的长方形图章,同时给每人发了个袖章,袖章上也写着同样的字样,盖了图章。这么一来,共产党领导的这支13个人8条枪的队伍,在国民党眼里也就合法了。这支由138条枪组成的队伍,就是人们后来广为传颂的“应城八条枪”。


(三)


1025日,“应城八条枪”到了京山县丁家冲,住在赵家祠堂内,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十几个人住在一间统屋里,用稻草搭了几个大地铺,大家头顶头、脚抵脚地睡在这儿,买米、煮饭、做莱,都是自己动手。 由于都不是山里人,不知道豹子怎样叫,豺狼怎样叫,睡到半夜听到叫声,大家都说是溃军,都惊醒了。 由于都没有当过兵,都不会放哨,放哨时,开始把门关着,放哨的在门里面,以后大家说不行,又推到门外边,门外边还不行,又放到树上,树上又不行,才选择到山上。 山里没有油盐吃,大家就啃萝卜缨子,天气渐渐冷了,许多人没有棉衣,冻得像“湖鸡”。 虽然这样,大家在精神上是很愉快的。

“应城八条枪”到丁家冲没几天,应城的杀人魔王反共头子蒋老七,也带了应城保安团二三百人枪到了“应城八条枪”驻地附近,正从赵家祠堂门口过。大家都知道蒋老七很反动,担心他搞鬼,有人不敢去放哨,这时,杨学诚就带头拿起大枪,推上红膛,扭好停机,雄纠纠地一直站在门口,直到蒋老七的队伍过完了才换岗。

在领导的榜样作用鼓舞下,“应城八条枪”的队员们勇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好像什么也不怕了。

不久,陶铸带着汤池训练班的二十几位干部,也来到了这里。 他一来就同杨学诚商量,召集“应城八条枪”开会,开了支部会,又开全体会。会议选出蔡松荣为队长,陈秀山为政治指导员,戴惕安为支部书记,张荣昌为事务长。

陶铸和杨学诚又领导“应城八条枪”开始训练。队员们在政治上学习《论持久战》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军事上学习游击战术,练习射击投弹。

从此,“应城八条枪”正式成为抗日游击战争中一支小游击队了,在鄂中特委领导下,很快扩大到几十人、几百人、几百条枪,逐步发展成为应城抗日游击支队挺进大队、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三团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五团队、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三十九团。在抗战艰苦岁月里,蔡松荣多次率部打击敌伪,铲除汉奸,建地方政权,把自家钱财拿出来筹集抗日经费。对此,日伪军恨之入骨,将他家膏洞盐井封死,不准开采,还把蔡家三房头男女老少几十口人赶出潘家集。蔡家人逃到龙集曹家畈暂住,被迫改姓蔡为姓曹。蔡松荣真正做到如任质斌评价的那样,“为革命毁家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