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起义总指挥——记潘忠汝烈士

潘忠汝,小名汝庭。一九○四年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甘棠铺潘家堰湾(现甘棠公社联丰大队)的一个贫农家庭,父名潘达,是一名国术师,曾在黄陂旧县政府供职,忠汝排行第三,大哥潘中寿和二哥潘中炎,农忙种田,农闲兼做木匠手艺,以弥家用。

潘忠汝七岁随父在黄陂县城关小学读书,下学归来兼习国术;后就读于黄陂前川中学,一九二四年赴汉继续读中学,忠汝少时聪慧过人,各科成绩优异;有一次赴湖南应考,于一千九百多名考生中,他作文名列前茅,主考人召见时,见他衣着简朴,怀疑其文系他人代笔,经复试,仍数他的作文为佳,忠汝在武汉中学读书期间,同董必武、陈潭秋在一起,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树立起改造旧中国的雄心壮志。他曾写过一首“自勉”诗,诗文是“尧天舜日事经过,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充分表明了忠汝为中国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强决心。一九二六年中学毕业后入广州黄埔军校深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校毕业后,潘忠汝回到了湖北。

一九二七年夏,董必武根据湖北省委的决定,派他到黄安县(今红安)警察局任军事教官。任职期间,潘忠汝注意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了警察局军官打骂、欺压士兵的问题。他非常关心和爱护士兵,经常走访他们的家庭,问寒问暖,经常找士兵谈心,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启发其阶级觉悟。改造了这支旧武装。

一九二七年七月,汪精卫叛变,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七月下旬,黄安县委派潘忠汝化装潜入武汉,向省委汇报黄安地区的情况。几经辗转,找到了省委,省委领导同志听了汇报后,要他继续留在黄安坚持斗争,建立农民武装。离汉前夕,忠汝顺便看望他三叔,三叔劝他不要回黄安,送他十块银元说:“这些钱拿回去,添置些农具,在家里好好耕种田地,照看你那双目失明的老娘。”潘忠汝理解三叔的用意,接过银元后一语双关地说:“请您放心,我一定把这些钱用在正路上。”说完便告辞了三叔,踏上了新的征程。

潘忠汝在返回黄安的途中,路经黄陂家乡时,患伤寒病倒了。在家养病,深得新婚妻子的照料,病情逐渐好转后,忠汝于农历七月初十,决定启程,母亲和妻子再三挽留,潘忠汝以革命事业为重,说服了母亲和妻子,妻子背着包裹为他送行。夫妻二人走到离湾不远的一座小桥头,忠汝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银元,递给了妻子王杏梅,深情地对她说:“你再不要送了,我这次去黄安,行李都没带,等把事情安顿好了以后,我一定回来接你,家中的事情要你多操劳;与乡邻来往,不要怕吃亏上当,我在外面总是找‘当上’。你站在高处望着我,等我走远了再转去。”接过妻子手中的包裹,拖着虚弱的身子,迈着艰难的步履,朝黄安县城走去。

省委为了加强对黄麻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先后派王志仁、吴光浩、刘镇一等一批政治、军事干部来到黄麻地区,组成了中共鄂东特委和鄂东革委会,统一领导黄麻两县的武装起义。同时,为了加强党对两县武装力量的领导,任命潘忠汝为黄安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吴光浩为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

随后中共湖北省委就黄麻起义问题,给中共鄂东特委发了指示信。

为了贯彻省委关于在黄麻地区进一步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的决定,十一月三日,中共鄂东特委在黄安县七里坪文昌宫第二高小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会上传达了省委指示精神,批判了原黄安县委的右倾思想,讨论制定暴动计划。会议总结了九月暴动的经验教训;部署了暴动前的准备工作,决定巩固和发展工农运动,加紧训练农民自卫军作为暴动的骨干。会议产生了起义总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汪奠川、刘文蔚、吴焕先等同志组成,潘忠汝同志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黄安县七里坪。

“黄麻起义”前,潘忠汝按照省委的指示和鄂东特委的决定,深入重点乡村指导各地组织武装力量,培训军事骨干,并从实战需要出发,整顿和集训黄安县农民自卫军,筹集和购置枪支弹药,组织和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十一月十三日,符、刘、潘、吴等又在七里坪集会,在总指挥潘忠汝、副总指挥吴光浩的主持下,大家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各种条件,认为:重返黄安之敌,虽号称一个团,实际上只有几百人,大部分是未经正规训练的土匪队伍,不仅战斗力差,而且敌远道而来必然兵困马乏,士气不高,而我人多气锐,斗志旺盛,进攻可取胜利。于是,决定立即执行暴动计划,夺取黄安县城。

潘忠汝和总指挥部派二十名农民自卫军队员组成尖刀班进城侦察敌情,准备内应外合。尖刀班二十名队员,有的化装成卖柴的,有的打扮成做小生意的,有的装扮打鼓说书的,混在赶集的人群中,大摇大摆的进了城,象一把锋利的尖刀,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潘忠汝和总指挥部派吴光浩率领七十多个精明强悍的小伙子,组织攻城突击队,整装待发。

总指挥部命令:黄安县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县农民自卫军一部,箭厂河的三堂革命红学和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区的农民义勇队共两万余人,迅速汇集到了七里坪,组成攻城主力部队,待命出发。麻城县农民自卫军一部,按时开到了黄安、麻城、光山三县交界处,占据了有利地形,构筑了战斗工事,准备打击来犯的光山县反动红枪会。黄安南部的桃花、永河、工程、高桥等区的农民自卫军,作好配合部队作战的一切准备。

十一月十四日早潘忠汝站在土岗上把枪一挥,大声喊道:“同志们,总攻开始了!冲啊!”霎时,仇恨的火山爆发了。“冲啊!”“杀啊!”呐喊声排山倒海,炮火声连天轰响,起义大军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涌到城边,开始攻城。有的架起梯子,顶着用水淋得湿漉漉的稻草和棉被,奋不顾身的向城头爬去;有的抬树杆,撞击城门;有的用锄头挖城墙,有的架起柴火烧城门。这时在西北城墙上,吴光浩带着突击队员攀梯而上,和前来接应的尖刀班胜利会师了。攻城的突破口被打开了,突击队和尖刀班会合以后,立即合编一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摸到了城的北门边,以接应大军进城。消灭了守门的匪兵,打开了城门,等候在城门外的大队人马象决堤的洪水,涌进了城里。

城门砸开了,起义军在城内各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迅速占领了全城,战斗胜利结束,黄安城解放了。这一仗,活捉了伪县长贺守忠、司法委员、改组委员等贪官污吏多人,缴获步枪三十余支,子弹九十箱,被子百余床,并打开了监狱,释放了被捕的革命群众和农会干部。起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黄麻起义”胜利后,十一月十八日在黄安县城召开庆祝会:宣布成立工农民主政府。主席曹学楷。接着,鄂东特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将黄、麻两县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安县农民自卫军为第一路,麻城县农民自卫军为第二路,潘忠汝同志任鄂东军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吴光浩为鄂东军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接着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潘忠汝同志代表中共鄂东特委宣布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

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后,潘忠汝同志亲自率领第一路军和宣传队携带宣传品到黄安南乡开辟工作,他采用政治宣传和军事打击并用的方法,先后给黄安的桃花、八里湾以及黄陂的王家河等地民团和红枪会等反动武装以沉重打击,农会和其他革命群众团体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党团组织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黄麻起义”的胜利,震惊了敌人,国民党反动派恐慌万状。企图将黄麻地区的红色革命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十二月五日,任应歧匪部之十二军教导师从麻城县的宋埠奔袭黄安县城;我鄂东军由于侦察情报失真,误以为是土匪来犯,加之暴动成功后又接连取得了几次攻打地主民团和反动红枪会的胜利,一部分同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未作充分的戒备,以致仓促应战,并发出固守黄安县城的命令。当晚约一时许,东门枪响,潘忠汝听枪声就判定是敌正规军包围,果断地决定“冲出包围,转至七里坪。”他临危不惧,沉着果敢地指挥部队突围,敌集中火力强攻北门,我终因寡不敌众,致使北门失守,潘忠汝迅速率部驰援,他一手提着手枪,一手挥舞大刀,率部与进城之敌展开激烈的巷战,往复冲杀,六次护送战友冲出重围,六次杀进城里救援被困同志,当他第七次掩护起义部队往城外冲杀时,一颗子弹击断了他的右臂,接着腹部又中一弹,顿时血流如注,肠子冒了出来,他推开前来救护的同志,用一只手托着冒出来的肠子,继续指挥部队突出重围,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血染黄安城。

战士们看到敬爱的总指挥牺牲了,个个悲愤万分,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只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鬼哭狼嚎,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了北门,黄安县城的工农革命政权,虽然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之下,仅存了二十一天,但是“黄麻起义”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他们掩埋了同伴的尸体,揩干了身上的血迹,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革命星火汇成燎原之势,埋葬了蒋家王朝,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黄陂县委党史办供稿宋仁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