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司令 呕心沥血抓训练 一团队 战士素质大提高

19396月养马畈树旗誓师以后,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一、三团队分头挺进,三团队南进开辟京应天汉地区,一团队在李先念司令员亲自率领下向东挺进。当时,新四军没有根据地,没有政权,部队人数比较少。而各城镇则都是日寇据点,驻有敌伪兵力,且公路纵横,封锁如网。各山区不是国民党军队驻扎,就是土顽部队占领。到处又拉起许多游击队,“司令”多如牛毛。新四军处于敌伪顽交错夹击的严重形势之中,稍不警惕,随时都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尽快提高一团队的军政素质和战斗力,而这只能在团队的流动中,争取时间,抓紧训练。李司令员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培育干部,干部再去训练战士。他几乎每天都要给中队以上的干部作报告或上军事、政治课。讲的都是党、军队和革命的重大问题。

他要求很严格。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抓紧训练部队,严格军政训练,特别是提高战士们的觉悟。他说:“什么是战斗力?战斗力是从哪里来的?战斗力不单是武器和军事技术,武器和军事技术是战斗力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比武器和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战士的政治觉悟,部队的士气。战士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为谁打仗,打仗时才有勇气,才会勇敢战斗,不怕牺牲,部队才有战斗力。”

连队党支部是连队工作的核心。各连队都按照李先念的要求,注重党支部的建没,建立健全了支部的各种组织和制度。每个人入党,都要经过严格选择、培养、教育和考验。

各连队还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发扬连队军事、政治和经济三大民主。战士们的学习、生活很活跃,行军时也利用背包写上生字,一边走路,一边学习。连队出现了李先念要求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

连队建设在提高,群众工作也在提高。为了严格群众纪律,李先念规定,每次行军到达一个地方,首先要向群众进行宣传,住下时要帮助群众挑水、砍柴和干活,出发时指导员要亲自带人逐户检查群众纪律,发现有损坏群众东西的,立即照价赔偿。因此,新四军迅速赢得了人民的信赖。

一团队在李先念司令员的亲手培育下,政治素质明显提高,战斗力不断增强,首战憨山寺就打了一个打胜仗,缴获了日军一批三八式步枪等多种军用品,烧毁了敌人七辆军车。

这一仗,使新四军在鄂中军威大扬。新四军凯旋归来,返回驻地,群众纷纷出来迎接慰问。到处欢声笑语,庆贺胜利。

从憨山寺战斗起,一团很少有大段时间整训,进入了频繁战斗的时期。在李司令员率领下,转战千里,驰骋鄂豫边区广大疆场,开辟一块又一块根据地。从鄂中到鄂东,又从鄂东到鄂中,来回穿梭。从1939年夏季到1940年春,在不到一年之内,就进行战斗几十次。

在频繁的战斗中,李先念始终不忘抓住每两次战斗之间的间隙,继续培育干部。有一次,在一个山冲刚驻下,他又上课了。这次讲的是军事课、遭遇战。刚一开讲,他就指名问四中队指导员韩光甸:“韩光甸,我问你,假设我团进入这个山冲时,突然发现对面来了敌人部队,你说怎么办?”韩光甸站起来,想起在陶铸办的汤池训练班里,听过杜石功的军事课,就回答:“立即抢占附近制高点……”。未等韩光甸说完,他就说:“对!”随后,他讲了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性,不抢占的危险性,以及如何指挥。

一团队不断在战斗中得到锻炼,作战经验日益丰富,士气日益旺盛,人员一方面有伤亡减员,另方面又不断得到补充(群众参军,俘虏参军),已经拥有一千几百人了,武器也不断地得到补充、加强和大批更新,轻重机枪也多了。这正是“夺取敌人的武装,武装自己”,在疾风和暴雨中诞生,在血与火中锻炼成长!

随着新地区一块块地开辟,根据地一块块地建立,新团队一个个地增加,需要从主力部队不断抽调干部去加强新团队的建设。韩光甸在四中队做指导员工作一年多,后来调到团里,搞宣传教育工作。有一天,政治处主任杜邦宪(从二大队调来)对韩光甸说,为了加强团队建设,想办一张报纸,作为团队党的机关报,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军事教育,传播连队经验。他还说,报纸的名称,初步提出两个:一个是“铁拳”,一个是“号角”,请李司令员定夺。李先念说:“这两个名字,我看还是叫‘铁拳’好,团队不是领导机关,不是发号召的,叫‘号角’不太合适”。这样,报纸的名称,就定了下来。这是边区团队的唯一报纸。《铁拳报》每期四版。第一期刊登了李司令员的重要讲话和创刊词。以后各期一般有边区和部队的重要消息、社论、战斗经验。军政工作等。在李先念关怀下,《铁拳报》办得有声有色,成为新四军一团队的重要宣传工具。

李先念就是这样,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使部队干部,特别是战士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这样,部队就有战斗力了,李先念的部队逐步成为 鄂中抗击日军的一支“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