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扶平

谭扶平是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位优秀的我党的领导干部。曾先后任过中共钟祥、孝感、、监利、英山等县的县委书记,中共襄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敌工部部长等职。他对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走向民族永生的路途”

谭扶平,原名谭兴枢,祖籍湖南湘乡,1917620日,出生于北平一个教师之家。1923年入北平第七实验小学。1929年考入北平第三中学。他学习用功,兴趣广泛,富有正义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934年其父去世,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贫富悬殊的现实,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促使他选择了自己要走的道路。

193512月,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同广大热血青年一起与反动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一二·九”运动,对谭扶平思想震动很大。他为了寻求革命真理,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往往一灯荧然,每至深夜。一次,五弟一觉醒来,见他专心苦读便好奇地问道:

“哥,你在看些什么?”

“你不用管,你还小,等长大了,就知道了。”谭扶平答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谭扶平渐渐成熟了。他思考的问题,已不仅仅限于家庭,而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了。一次,他在给好友肖才励的留言中写道:“朋友,担起民族救亡的责任,走向民族永生的路途”。19362月,谭扶平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同队员们一起唱歌、演戏、搞宣传,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之中。19377月,又参加了杨振九(杨易辰)、陈荒煤组建的北平学生抗日救亡剧团。他不知疲倦地深入工厂农村宣传抗日,唤起人民的抗日激情。

“七七事变”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谭扶平耳闻目睹祖国大片河山沦陷、侵略者烧杀掳掠的暴行,胸中燃起无比愤怒之火。19378月,谭扶平毅然参加北平学生抗日救亡南下团,取道天津,辗转济南、南京,奔赴武汉。当时的武汉,抗日救亡运动异常活跃,群众抗日情绪十分高涨。谭扶平深受鼓舞,积极参加了武汉青年救国团,负责汉口区团部文艺部的工作。他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率领歌咏队、战地移动剧团,起早贪黑,深入工厂、农村、街道,演戏、唱歌、演讲,大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谭扶平出生音乐世家,从小练就了一个好歌喉,成为一名业余小歌手。音乐不仅熔炼了他的洒脱、开朗的性格,而且也成为他唤起民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演唱的《松花江上》、《丈夫去当兵》,催人泪下,激人奋进;他演唱的《牺牲也到最后关头》、《救国军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不少爱国青年投入抗日救亡的行列。抵武汉后,他演唱的《保卫大武汉》、《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鼓舞着人们的抗日斗志,激励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同志们说他的歌声“似战鼓、似军号”,“激励着指战员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因此,根据地的军民赞谭扶平是“无产阶级的歌手”“大洪山的歌手”。

经过抗日斗争的实际考验,1937年底,谭扶平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坚实地踏上了“走向民族永生的路途”。

一头不知疲倦的小牛

谭扶平操守坚贞,才智出众,忘我工作,尽瘁国事,曾赢得了原中共鄂豫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杨学诚的赞誉,称他是“一头不知疲倦的小牛”。

19385月,组织送谭扶平到中共长江局训练班学习。学习期满后,他日以继夜,深入工厂宣传抗日,发展了不少党员,长江局汉口市宣传部长方铭曾在党支部会上表扬过他,并送他一本《列宁主义问题》。是年8月,组织决定,派谭扶平到敌后开辟工作。

19389月,谭扶平一行9人,由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带领,深入乡镇,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到鄂中不久,谭扶平就任中共钟祥县委宣传部长。根据县委分工,他到钟祥水湖九里冲,开辟钟祥南区的工作。1939年初,钟祥沦陷,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唤起民众,谭扶平不畏艰险,深入群众,大张旗鼓,宣传我党抗日方针,动员民众参加抗日,迅速打开了抗日局面。谭扶平与芦祥瑞的“自卫第三中队”会合,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经数月的艰苦工作,钟祥南区的群众组织起来了。这时,县委决定将三中队上调。谭扶平说服了指战员,毅然上调了这支武装。

1940年春,谭扶平接任中共钟祥县委书记。此时的钟祥,环境恶劣,情况复杂,日军频繁扫荡,国民党又不断搞磨擦,加上土匪的骚扰,活动十分艰难。但谭扶平意志坚定。他同李金杨等人又重建了三中队,以三中队为骨干,以南区为依托,率领游击队,穿插于敌伪夹缝之中,机动灵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此时,鄂豫边区决定将谭扶平重建的三中队上调。谭扶平毫不犹豫地又将三中队上调了。他的这种顾全大局、坚持党性原则的品质,受到了广大干群的赞誉。

19407月,谭扶平调任中共孝感县委书记。

孝感南抵武汉,北扼中原,交通四通八达,是敌、顽、我“三角斗争”十分激烈的地区,同时又遭大旱灾,困难异常。谭扶平忠于人民,勇敢勤奋,立足现实,注重实践,善于调查研究。来孝感后,他一方面整顿基层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调动广大干群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率领全县军民,开展了群众性的生产自救运动。

在生产自救中,为解决群众缺口粮、缺种子的急需,他提出了“有粮出粮,有力出力,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口号。然后将干部分成若干小组,深入乡村,开展借粮活动。谭扶平带领干部一面调查研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一面召开地主绅士的统战会议,晓之以理,明之以义,还明确宣布三条:第一,共产党不会走,大家不要听信谣言;第二,当前群众缺粮缺种,大家要帮助群众渡过难关;第三,共产党说话算数,保证有借有还。由于谭扶平思想工作到家,不少有粮户当场报出了借粮的数目,不出两月,圆满地完成了借粮任务。当广大农民得到口粮、种子、耕牛时,高兴地说:“今年(1941)要不是共产党领导我们搞借粮斗争,只怕田种不成了。”一些地主绅士暗地也惊讶:“共产党内有人才,谭政委讲的话头头是道,使你哭笑不得,真利害呀!”借粮斗争,大大促进了春耕生产,也极大地稳定了人心。

为了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斗争,谭扶平带领县委认真地整顿了各级抗日政权的领导班子,健全了群团组织,建立了统战组织,将各阶层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19427月,孝感建立了7个区的抗日民主政权。除铁路、公路沿线的城镇被敌控制外,广大农村已掌握在人民手中,群众性的抗日斗争如火如荼。

19428月,谭扶平先后调任陂孝、监利县委书记,继续奋战在敌占区的广大农村。

1944年春,谭扶平调襄河地委工作,先后担任襄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敌工部部长。他根据地委的安排,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实地解决问题。当时县、区干部在统战和发动群众工作上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重于统战,忽视发动群众,二是重视发动群众,而又忽视统战工作。见此,他深入京钟县,反复向基层干部讲明,组织和发动群众、扩兵、筹粮、搞好统战工作,都是我们生存的条件。这些工作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切不可偏废。其中组织和发动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忽视了群众的利益,就会丧失共产党人的立场。但是又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只有把各种力量汇集起来,才能组成千军万马,打败日本侵略者,因而统战工作决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做好。他的这些观点对基层干部的启发、教育很大。因此,1944年整个京钟县的减租减息、根据地的建设、扩兵等项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1944年开展整风运动时,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谭扶平分析基层干部因长期处于分散、独立斗争环境,容易忽视理论学习,思想上会沾染某些旧的客观情况后,在指导基层干部整风时,着重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认识问题。他曾反复向基层干部阐明:“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符合党和群众的要求。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使我们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从而使我们少犯错误、少打败仗,把工作做得更好”。他的这些观点,对基层的整党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干部的认识,激发了抗日热情。谭扶平那种平易近人、善于作于部思想工作的优良作风受到基层于部的好评,大家十分乐意同他谈心、共事、交朋友。

学好理论,再上前线

19466月,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内战的准备,以30万大军围攻我中原解放区,把内战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根据中央指示,李先念率中原局党政军,英勇奋战,胜利地突出重围,与华北兄弟部队会师。此时,谭扶平经组织批准化装北上,辗转抵达晋冀鲁豫解放区。

19469月,谭扶平调晋冀鲁豫中央分局党校学习,任第八支部书记。当时参加学习的有不少是工农出身的干部,文化水平低,学习很吃力。谭扶平一方面深入各学习组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另一方面找同志个别谈心,帮助树立学习信心。他经常讲:“解放区的人民流大汗,支援前线,我们无数的指战员在前方流血牺牲,因此,我们无理由不好好学习。为了解放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们一定要下苦功学好理论,再上前线。”由于谭扶平担负着繁重的支部工作,而且经常帮助别人学习,因此他的学习时间,往往是在夜深人静时挑灯苦读。同志们见他过分劳累,往往去吹熄油灯,强迫他休息。通过谭扶平的工作,第八支部掀起了能者为师,互帮互学的学习热潮,曾受到校部的表扬。

19476月,刘伯承、邓小平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率晋冀鲁豫野战军7个纵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刘邓大军南下前,晋冀鲁豫中央分局决定,从分局党校抽调干部,组成干部团,随军南下。第八支部学员闻讯,纷纷要求南下。谭扶平不仅带头报名南下,而且及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作好思想动员工作。他说:“我军必胜,敌军必败,这是注定了的,但大家务必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谁要只看到光明的一面,看不见困难的一面,谁就不会很好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又说:“一个共产党员,在大反攻的时候,要经得起党的考验,对人民要有所贡献。在当前就要无条地、以高度的命热情,执行党组织的决定,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南下,投入大反攻的伟大斗争。”谭扶平的这些话,使大家深受启发,坚定了南下的信心,大家都踊跃地报了名。他们的申请很快被批准,参加了南下干部团,谭扶平任南下干部团天池三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南下大军在向大别山挺进途中,遭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随军南下的干部经常黑夜行军,而且每夜要走七八十里路,甚至100多里路。盛暑,天气炎热,常遇大雨,同志们疲劳不堪,但由于大家事先有战胜困难的思想准备,仍是精神抖擞,每到宿营地,还积极向群众作宣传,“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谭扶平更是个忙人,他既要安排住宿、照顾病号、解决思想问题,又要找老百姓了解情况,见隙还要召开“行军讨论会”。他有时用歌声驱散大家的疲劳,有时讲讲故事,帮助大家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有时还召开行军动员会。他曾在行军途中多次讲过,“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快走,坚决地走,我们的饥渴劳累,换来的是人民更快地解放,乐也就在其中了。”因此,天池二中队的同志们,在南下途中,虽然困难重重,但没有一个叫苦、掉队的。19478月,随军南下的干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老根据地。

为了人民就是死也值得

19479月,根据组织的决定,谭扶平一行13人奔赴英山工作。

此时的英山局势十分紧张。国民党军队到处抓人派款,闹得鸡犬不宁,地主武装也乘机而起,横行乡里、仇视革命。谭扶平抵英山后,及时召开了地方干部和部队干部的联席会,商讨了扎根英山,发动群众,打开局面的初步工作。并组织了一个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英山的革命活动,谭扶平任中共英山工作委员会的主任。10月遵照上级指示改工委为县委,谭扶平任中共英山县委书记。根据县委的意见,谭扶平带领工作队深入英山两河石头嘴地区开展工作。他同工作队一起,不分白天黑夜,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很快站稳了脚跟。不出3个月,先后开辟了8个区的工作,并建立了区、乡政权;建立了县大队和区中队。接着开展了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群众高兴地称县委驻地毛家坳为“小延安”。

19481月,谭扶平主持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讨论了广泛发动群众、粉碎国民党的反攻、发展英山革命形势的问题。谭扶平在会上严肃地说:“英山的工作虽然有个眉目,但反动派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斗争还将十分艰巨。但不管斗争怎么残酷,我们一定要在英山扎根,永远同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

英山石头嘴地区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反动派的极大恐慌。反动地主武装勾结国民党驻军,不断对石头嘴进行“围剿”。有的区已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有的同志英勇牺牲了。谭扶平愤怒地说:“革命烈士的血决不能白流,我们一定向反动派讨还血债。”他又鼓励同志们:“我们手中有武器,身边有群众,反动派是奈何不了我们的,坚持就是胜利。”

1948225日,国民党第七师2个团配合英山地方武装,开始对石头嘴实行大搜捕,大“围剿”。谭扶平沉着地向县委机关布置了反“围剿”的战斗任务后,即带一个班转到毛家坳的火炉尖打游击。26日,县委机关被打散,有几个区的干部离开了原地跑到火炉尖。见此,谭扶平十分严肃地说:“你们跑出来了,群众呢?在紧要关头,我们千万不能离开群众,为了人民就是死也值得。”区的干部迅速返回原区同群众一起坚持斗争。

1948228日,反动派分十路进攻火炉尖,在这生死关头,谭扶平心里装的是人民,他带一个班阻击敌人,掩护群众转移疏散。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谭扶平及其战友陷敌重围,战士们英勇战斗,血洒火炉尖。党的好儿子、人民爱戴的县委书记谭扶平也壮烈地牺牲了。

谭扶平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烈士的英名将与巍巍大别山同在,留芳千古!

( 潘 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