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珍

吴树珍,男,1915年生,安陆县(现改为市)巡店镇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后来进教会学堂。随后考取省立中学、高中。1936年在其舅父操质武所在的国民党八十二师训练班学习,1937年回乡务农,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巡店支部领导下,组建了巡店民众治安组(后编入应城抗日游击总队),吴树珍任组长。1939年调京安大队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任京安抗日军事指挥部副指挥长、指挥长。194511月,任京安应中心县委军事指挥部副指挥长。19467月,任京(山)安(陆)随(县)游击总队参谋长。同年8月,任南(漳)远(安)县武装指挥部指挥长。

他机智勇敢,骁勇善战,是京安应有名的“独眼将军”。

童年时期的吴树珍有一个温暖的家,父亲吴楚岭和大哥吴树德经营槽坊,生意兴隆,是巡店一带颇有名气的殷实户。二哥吴树坤在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当时巡店区农民协会的领导成员之一。树珍少年时,活泼胆大,是巡店北街的“孩子王”。他常率领“队伍”与南街的孩子们打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稍长,随堂兄吴石卿(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读书。由于树珍受二哥、堂兄的影响,小小年纪就不畏权势,不信鬼神。10多米高的文昌楼,他敢爬上去玩弄;东岳庙里菩萨享用的贡鞋,他敢穿在自己脚上。族老斥责他“冒犯神明”,他说:“菩萨不走路,穿那么多鞋做么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安陆城乡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中。1928313日,中共巡店特支交通部长吴树坤在巡店开会,准备武装暴动时,被国民党安陆县县长肖觉天所带领的特务营逮捕,27日就义于县城东门教场。二哥的牺牲,激起了树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他站在被洗劫一空的家中,紧紧地攥起了双拳……

“七·七”事变以后,共产党员曹冰清以行医为掩护在巡店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常到吴树珍家,与他的堂兄吴石卿讨论抗日救亡。吴树珍很喜欢听他们的谈话。曹冰清也很喜欢聪敏、勇敢的吴树珍,常给他讲些革命道理。有一次,曹冰清问吴树珍:“日本人来了,你敢不敢打?”吴树珍胸脯一挺说:“共产党敢,我就敢!”

1938年春,从汤池训练班毕业的共产党员肖松年等人来到巡店,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员曹冰清取得联系,发动群众抗日救亡。这时的吴树珍已成长为一名抗日骨干,他遵照党的指示,团结王奎林(汉流会小头目)和爱国青年蔡亚雄,一道搜集枪支,创建起巡店第一支抗日武装——巡店地方治安组,点燃了巡店地区武装抗日的星星之火。1938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安陆地区。不久,巡店地方治安组编入了应城抗日游击总队第二支队,吴树珍先后任分队长、中队长等职。

吴树珍作战勇敢,意志坚强。1939年春,在大山头与日寇遭遇战中,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左眼,眼珠掉在地上,血流如注。他依然坚持指挥战斗。后因失血过多,昏厥过去,才被战士们抬下火线。自此,他的左眼失明。养伤期间,他还深入到群众中去作抗日宣传工作。伤未痊愈,就又投入了战斗。

1939年起,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磨擦”。这时,敌伪也加紧了对安陆地区的“扫荡”,特务汉奸活动异常猖獗。身为县大队副大队长的吴树珍,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率领县大队和基干民兵,反“磨擦”反“扫荡”,锄奸反特,袭击敌人,破毁公路等,接连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七七》报相继以《破路运动在安陆》、《京安大队查获汉奸》、《京安独立营袭击李店敌人》、《安陆自卫兵的新姿态》为题报道了这些消息,表彰了他们的战绩。

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惩罚汉奸,1942年冬末,吴树珍指挥手枪队员吴正柱,化装成赶集的百姓,大白天冲进敌据点处决了叛徒、敌探陈寿君。之后,他又带领武装攻打伪巡店区署,夜袭日军炮楼,处死伪联保主任帅干伯等,整个巡店为之哗然。

1944年春,安陆县城仍为日伪占据,城里经济萧条,中小商人纷纷离城到50多里外的双合店去营业。吴树珍经常带领县大队税收干部到双合店收税。1944年夏的一天,我税收干部进街收税时,吴树珍带领数名战士在镇东一里远的栗村岗上监视敌人:一群日伪军突然从大山头出动,窜向双合店。吴树珍当敌临近时,举枪击毙2名敌指挥官。敌人霎时大乱,掉头就跑。吴树珍趁机带领战士们穷追不舍,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偷袭阴谋。

1942年至1944年间,吴树珍曾先后率领部队在府河西岸的吴家河、朱家咀截击敌运粮船队,毙伤日军10多人,夺回粮食10多万斤;在槐树店骑马山下奇袭“扫荡”的敌人,缴获长枪120多支,机枪3挺,六○炮5门,战马10多匹;在晏店歼击伪保安队晏永宽部,缴长枪32支,短枪5支,子弹4箱,战马4匹;在中小李垸掩护县委脱险等,为保卫和巩固京安地区及鄂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吴树珍常对人说:在部队干或去地方干,在县里干或到基层干都是革命的需要,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自觉地服从这种需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4年春,新四军第五师部队自鄂东回师京安,收复白兆山之三里店。因这里情况复杂,急需地方部,决定将当时任京安指挥部指挥长吴树珍调来。吴树珍愉快地服从组织的决定,就任三里店区区长兼碧山乡乡长。五师主力部队转战后,他发动群众与地方反动势力和国民党特务展开斗争,保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强了新生的区政权建设。同时,他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曾两次派王奎斌去安北洑水港日伪炮楼,对他高中时的同学、日伪中队长王某做争取工作,晓以大义,劝其悬崖勒马,回到人民这边来。王某终于悔悟,表示人在曹营心在汉。后来,王某做了不少有益于抗战的事。

失明的左眼给吴树珍带来许多麻烦和痛苦。平时,他用破絮揉成团填在眼眶里,再贴上一层胶布,戴上墨镜。时间长了眼皮腐烂,眼眶红肿,换胶布时常常把腐烂的皮肤和胶布一齐撕下来,疼痛难忍。每逢暑季,一两天必须换一次胶布,有时引起剧烈的头痛晕眩。吴树珍总是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痛苦,坚持工作。如动员兵员时,他不顾伤痛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扩军的意义和方针政策。有时,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到临近敌占区的地方去开展扩军工作,群众非常感动,纷纷把自己的儿子或丈夫送往部队。从而,为巩固和建设根据地,为部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吴树珍性情开朗,说话幽默,富有革命乐观精神。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无论寒冬酷暑,他总是服装整齐,言行不苟,为下级作出表率。他对部队的军风军纪要求也很严。有一次,一个跟随他多年的“老交通”违纪鸣枪,吴树珍毫不留情地进行了严肃处理。作为一名指挥员,他深知纪律的重要,尤其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只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和严明的纪律才能打不烂拖不垮,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吴树珍和他所领导的部队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所以,他们受到群众的真诚拥护和爱戴。吴树珍和他的部队跟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群众对他们非常熟悉。当时,在京安有个传说,群众能从枪声里辨别出是不是吴树珍在打仗。京安的人民习惯地称京安县大队为“树珍的队伍”。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吴树珍始终充满抗战必胜、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1944年,日寇为了除掉吴树珍,消灭他所领导的县大队,采取卑鄙手段抓去他的父亲,妄图引虎下山。日寇的阴谋未能得逞,便又捉去他的大嫂施以酷刑,树珍的妻子为了逃避敌人的追捕带着6岁的儿子四处躲藏,把刚满1岁的女儿寄养在姨妈家。亲属的牺牲,妻儿的颠沛流离,都没有动摇吴树珍的革命意志,他把愤怒和痛苦压在心底加倍地打击敌人。

1945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安陆城乡到处是胜利的欢笑,可是人们喜庆的热泪还没有擦去,内战的危险处处可见。蒋介石迫不及待地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调集大量部队抢占城镇和交通要道。在新的形势下,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上级决定成立京(山)安(陆)应(城)中心县委,吴树珍担任中心武装指挥部副指挥长。19466月下旬,国民党出动30万大军围歼我中原部队。我中原部队胜利突围后,鄂中地区的斗争形势日趋恶化。同年630日,国民党整编第六师侵占巡店,大肆搜捕我复员掉队人员和奉命留下坚持斗争的干部及武装力量。京安地区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当时,吴树珍的舅父——国民党八十二师副师长,兼荆当南远四县“剿匪”指挥官操质武来信,劝吴树珍“不要造那个孽,到我这里来,要当个么官给个么官。”要吴树珍“弃暗投明”。吴树珍不为所动,将信交给了组织,还写信给在新四军某营部卫生所任所长的堂弟吴刚,要他:“好好学习,积极工作踏着二哥(树坤)的血迹前进!”他自己则坚定地带领同志们坚持斗争,在巡店王罗庙方圆百里的范围内打击敌人,保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19468月初,鄂西北党委根据斗争需要,命令坚持江汉地区斗争的武装部队,除留少数人继续坚持外,迅速转移到荆(门)当(阳)南(漳)远(安)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吴树珍与吴天成等同志立即行动,带领整编后的4个武装连和1个干部队,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转战到荆当南远,很快在巡检司、肖堰、峡口等地建立了党的工作委员会和武装工作队,迅速打开了局面。

1946年冬天,大批敌人压向南远,形势日趋紧张,操质武又给吴树珍写信,劝他归顺。吴树珍仍然没有理睬决心和同志们一起共度难关,坚持到最后胜利。

随着敌人的疯狂“围剿”,斗争日益艰苦,吴树珍与吴天成所带领的县大队减员较大。同年底,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义率部自保康突围到达南远,调走县大队的两个主力连队,这样,斗争更困难了。

根据严重的恶化形势,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吴树珍和吴天成带领16名干部(多系原京安的主要干部),返回京安根据地,其余的干部和武装由李飞虎等领导,仍留在南远坚持斗争,以待形势好转羊0181

1947224日,春寒料峭,吴树珍等一行18人来到钟祥县康家林子,决定夜渡襄河。当时找到一条渔船,18位同志挤在一条小船上,天黑河宽,风急浪高,行至河心,船底冒水,小船沉没,18位同志全部落水,吴树珍等15位同志不幸遇难。吴时年28岁。

吴树珍同志虽然牺牲了,但他那机智果敢,英勇善战的斗争事迹和对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直到现在还为京安广大人民群众所传颂。

刘晓丽 吴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