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恢

王恢,原名王伯宏,又名王永恢。19134月出生于湖北省应山县(现改为广水市)大邦乡唐家村一个贫农家庭,家境清寒。全家节衣缩食,借款欠债,供王恢上学读书。其父常常把贫苦农民受欺侮受剥削的事实讲给他听,在王恢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为穷苦人报仇的火种。王恢在校期间,勤学苦读,各科成绩皆优。父母看他读书聪敏刻苦,于1926年又将他转到县立中心小学。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越级考入武昌省立三中二年级。1931年,17岁的王恢,又考取了武昌省立乡村师范学校。

1934年春,王恢从乡村师范毕业,被学校介绍到黄安县灾童教养所当教员。月薪只有10多元。1935年“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对王恢思想冲击很大。从此,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探索救国救民之路。1936年,他在武昌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王恢身患疾病,失业回家。他痛恨黑暗社会,政治腐败,有时不禁发出感慨:“宁为绿林死,不为保家狗。”“七·七”事变后,抗日火焰迅速燃遍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事迹鼓舞着王恢。19385月,他同家乡一批热血青年为了抗日救国,为了民族的解放,来到八路军驻汉办事处,要求参加我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经“八办”介绍,他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来到当时革命圣地延安。7月,编入晋东南抗大第一分校学习。王恢在这里接受了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启蒙教育,民族觉悟和阶级觉悟提高很快,1938年底,由第一队政治指导员苏牧、区队长王金栋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山西民运部工作。

193910月,王恢随巡回工作团南下四望山,参加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工作。不久,他担任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应山留守处秘书,负责为新四军提供给养和扩充兵员。1940年,王恢奉调到应南太平镇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任内,他为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尤以统战工作成绩卓著。当时,应南很有名望的开明士绅左南屏、王寻兰、李仲衡等,王恢都多次登门拜访,召开统战工作会,宣传我党的抗日政策,使这些民主人士对我党有了一定认识,积极为抗战出钱出力。在王恢帮助下,左南屏不仅自己捐款,还动员其他开明绅士,为新四军筹集抗日经费和给养,做顽固派的工作,动员伪军反正,使当地的一些国民党地方武装与我们保持了一段相安共处的局面。19417月,王恢任应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领导根据地广大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指挥应山东肖店杜家湖开挖渠道,同时还发放农业贷款,帮助农民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王恢在太平区等地发展和整顿基层党组织,建立乡保抗日民主政权,使应南成为边区较为稳固的基本区之一。

1941年秋应山县抗日根据地遭受极大困难和挫折。大旱灾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以及日伪“清乡”“扫荡”,同时俱来,少数不坚定份子投敌叛变,我大片地区被敌伪蚕食,根据地环境日趋恶化。县委研究了应北形势,决定派县政府秘书王恢等同志到应北,配合县委、县政府的负责同志,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他动员了以左斗为首的一批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队伍。同时大力进行瓦解敌军工作,惩治叛徒,很快消除了某些干部、群众中的失败情绪,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敌伪顽的联合进攻,终于被抗日军民粉碎了,大旱灾造成的生活困难也被战胜。

19428月,鄂中地委决定成立应北县委,由蔡云生、王恢、饶一鸣、柴森等组成,王恢任县长兼政权部长。当时日本侵略军曾一度乘虚而入,在我应北中心区的聂店、新庙岭安下据点,修筑堡垒,常驻一队日军固守。由于群众基础较好,王恢就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召开了全县群众代表大会,选举了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成员,推动抗日各项工作的发展。此时王恢身患疟疾,长达数月,体温时而高达40℃,时而又身穿棉袄,但他没有请过一天假,不分日夜的工作。在他带动下,许多下级干部也都能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工作,以各种方式开展对敌斗争。同时,县委一面对日军据点进行物资封锁;一面进行政治攻心,使据点中的侵略军完全陷入孤立,终于被迫撤离据点。然而日军贼心不死,不久,抓去了王恢的母亲,对她软硬兼施,企图通过她要挟王恢投降。然而王恢的母亲大义凛然,大骂日本侵略军,严辞斥责。最后日军更加毒狠,对年老体弱的老人施重刑灌盐水,将她活活整死。接着日本侵略者又将王恢姐夫和表兄抓去,押到印台山日军据点里,被军犬活活咬死。在日军的暴行面前,王恢并没有放下抗日的武器,而是更加激发了他对侵略者的仇恨。封

19466月,中原部队突围,王恢随军转战到鄂西北。8月,党派他到敌重兵驻守的房县、郧阳、均县一带,任郧均县县长和县委副书记,领导对敌斗争。他深入四乡,宣传发动,组织武装力量,在大山区里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坚持对敌斗争,协助江南游击队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时至11月,天气渐寒,战士们衣食更加困难。敌人却加紧了“围剿”,根据地越来越小。因此,区党委决定将一部分人员疏散,就地打游击,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王恢与李成铁、王安义率2个班的武装,在掩护李人林部突出包围圈后,他便带着武装尾随主力撤到老(河口)白(河)公路南。不料,王恢旧病复发,吐血不止,已无法随队前进了。这时王恢只得让其他同志先走,自己则扮成小商贩行走。第五日,刚出老爷山口就被敌乡丁拦住,押送到老河口仙人渡集中营。突围前夕,上级曾特地为他搞到一张伪区公所路单带在身上,以防万一。此刻,他就凭这张路单,声称汉口人,到驻在此地的中原部队内寻找表侄回家的。任凭敌人怎样拷打,王恢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最后,敌人只得强迫他到老河口修马路。19473月的一天,敌大队长陈惠芬接到伪武汉行辕来电:“据查刘福林系共党县长王恢化名。”我方打进敌人内部的曾言(鄂房县白浪区区长)得知此事后,急来将情报告诉了王恢,并在曾言的帮助下,王恢趁夜偷越岗哨,逃离了虎口。

脱险后,王恢到汉口找到了地下党负责人,被介绍到上海地下党工作。同年7月,党组织派王恢去山东胶东华东局统战部工作。不久,统战部任命王恢为工作队队长,带10余人的工作队到荣阳、海阳农村进行土改复查工作。他出色地完成了复查任务。同年12月,王恢奉命返回上海。

19482月上海党组织派顾剑萍、王恢到汉口。3月,王恢调任中共江汉区第一地委秘书长。同年8月,调到天汉县任县长兼军事指挥长。天汉毗邻武汉,是解放武汉的前沿阵地敌人为了阻挡我军向武汉逼近,于8月中旬调其二十八师、七师、五十二师先后进驻汉川周围,“围剿”天汉解放区。值此非常困难时期,王恢向同志们宣传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形势,教育和鼓励大家,坚定革命信心。不久,县指挥部组成了300余人的独立营和80余人的警卫连,各区也相继成立了区中队。县区武装组建后,在王恢的指挥下,歼灭了天汉地区的大部分敌人,少数国民党军队为我军威所震慑,分别逃散和潜伏。王恢便动员县政府的干部,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在已控制的40万人口地区普遍建立了区乡政权,清剿残匪,摧毁旧政权,废除国民党苛政。对三青团员和保甲长实行自新登记等项工作都进展得十分顺利,解放区日益巩固。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他又在县委领导下创办了干部训练班,培养了300余名干部,为接管城镇工作作好了充分的干部准备。19495月,在我刘邓大军的配合下,天汉地区全部回到了人民手中。

天汉地区解放以后,王恢被任命为天汉县战勤指挥部指挥长。他在全县建起战勤组织,将各区乡运输工具都集中起来,筹集粮秣,成立担架队,设立兵站,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白天敌机轰怍扫射,运粮队伍只能夜间进行。王恢体弱多病,但他依然日夜操劳,亲自带领担架队。运粮大军奔赴前线,胜利完成支前任务。

7月,王恢调任湖北省农业厅农政处长兼南湖农场场长。当时南湖农场是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来的,破破烂烂,只有2栋年久失修的破房。他搬进一间破旧的小屋,室内只有一张床,一张办公用的破旧条桌,就这样草草安顿下来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领导全场人员,动手恢复生产;带领工人挖石头,捡砖头,把南湖通往武昌的土路修筑得宽阔平坦;发动工人烧了百余万块砖,建造了农场的第一栋新楼房,改善了农工的居住条件。农场有一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对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了解,顾虑重重。王恢忠实地贯彻了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组织他们学习,安排好他们的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信任他们。他还善于和知识分子广交朋友,赤诚相见,许多知识分子说:“王恢场长文化、理论水平高,工作方法好,我们是心服口服手也服。”

19558月,王恢调任省农业厅副厅长。可是他还住在南湖农场的破旧房子里,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还是不分昼夜地为党工作,一些领导、战友和以前的部属去看望他,见他病得连说话都感到吃力,都劝他住院治疗。他说:“在这里(指南湖农场)很好,我边休息边工作。我的病不要紧,只是感到心口闷,有点慌,开点药吃就会好的。”他并不把自己的病当回事。许多同志都被他这种顽强为党工作的精神所感动。19551017日,王恢伏在办公桌上撰写工作报告时,脑溢血突发休克。同志们赶快把他拾到医院,虽经多方抢救仍然无效,不幸去世,时年42岁。

( 曹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