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概况】 2016年,全市围绕“工业强市”战略,主动适应新常态,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推进“规划引领、要素调度、主体培育、项目培植、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园区建设、两化融合、环境服务”9大职能工作。


【工业量速争先进位】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31.4亿元,居全省第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6位。


“三大工程”深入推进】 全市产销规模过亿元企业近600家,过10亿元企业达到3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续6年新增100家以上,2016年新增102家,总数达1294家,居全省第五位。小微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3万家。


【特色产业加速集聚】 2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三合一管理模式。集约、集中加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的75.5%,其中过百亿产业集聚区(集群)达到6个,并列入省级重点培育成长型产业集群。


【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工业投资总量连续6年在全省保持前列。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的855.3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5.0%,同比增长11.7%,投资总量居全省第5位(武汉城市圈第2位),增幅居全省第9位(武汉城市圈第4位)。投资建设过500万元项目2417个,年新增投资过千万元的竣工项目达100个以上,维达、恒安、新都等一批重点企业扩能项目相继投产。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完善。国家纸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5家、其他孵化器12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1个。首次将高端智囊植入产业链,17个集聚区与院士专家建立了对接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1家,其增加值突破170亿元。精品名牌不断涌现。200种工业产品中有107种产品在全国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3个,湖北名牌产品78个。


【绿色发展铿锵稳健】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3.02%,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下降17%的任务,工业能源消耗下降8.78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8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344万吨。完成孝感中心城区108台(20蒸吨以下)工业燃煤锅炉淘汰及改造工作。一批低碳、循环、绿色产业初步形成。在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中,保丽纸业电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湖北和天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易生新材料1万吨乳酸酯项目建成投产;云应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初见成效,应城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形成9条循环产业链。


【供给改革取得实效】 降成本。落实“十降28条”政策共降成本2.44亿元。其中,为128家企业发放14亿元续贷借款,减少企业融资成本2700万元。3家企业参与省电力直接交易,年节约电费1.2亿元。“政银企集合贷”共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4000多万元。去产能。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万吨、水泥产能154万吨,落实政策补偿资金4000多万元,妥善安置职工近2000人。去库存。常态化组织开展5大产业对接活动,企业产销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补短板。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的65%;100个节能、低碳、环保技改项目竣工投产;7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列入省级重点。


【军民融合取得进展】 全市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通过国家三年复核。军民融合改革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2016年全市在全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工作方法在全市召开的全省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上交流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在米婆婆、亿鹏展等民营企业进行转化。军民融合产业孵化、投融资、创新“三大平台”加紧搭建;新能源汽车、“孝感航天云网”、万山宏业股改“三大项目”有序推进。


【制造强市全面启动】 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编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孝感行动方案》,明确6大类19个重点产业领域。在对接工信部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五大工程”中,红林、红阳、万峰、德美等机器人生产企业初步纳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范围,推荐了符合条件的10家企业打造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智慧孝感”成果丰硕】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4G网络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全光网城市,大悟、孝昌实现村村通光纤。“两化”融合水平普遍提升。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42家企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点、工业电子商务区域等全面实施,信息化在企业的研发、管理等7个环节广泛应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14个领域的信息惠民工程建设项目初见成效。


【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围绕政策落实,组织了13期涉企惠企政策专题宣讲,累计600多家企业参加;通过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和“双千”活动,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地。围绕破解融资难,在全国率先探索“融智+融资”服务模式,“政银企集合贷”和“增信贷”累计为280家企业提供贷款17亿元。围绕帮企解困,当好“四个工作队”,累计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2600多个,帮助354家受灾企业基本恢复生产。牵头负责重灾区东山头工业园的重建工作,为园区受灾企业协调贷款1亿多元,为26家受灾企业协调保险理赔87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