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间传说

孝感麻糖的传说

孝感麻糖是地方传统食品,多年以来一直享誉全国、畅销不衰。关于孝感麻糖,民间流传是杜康夫妻传下来的。据说杜康夫妻传下来的孝感麻糖是方形的,为什么又成了今天这种子的形状呢?这里面另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孝感麻糖好吃的名声不知怎么传到了皇宫里,连皇帝也晓得了。那一年,皇上五十大寿,寿桃寿饼他都不喜欢,单想吃点孝感麻糖尝尝鲜。圣旨传来,县太爷连忙应承皇上的生辰寿诞,亲自选了四四方方的五十块上好麻糖,进贡皇上。

那一日,麻糖送进宫来,皇上的贴身侍候小太监一闻到那甜甜的香味,就直流口水,忍不住偷偷拈起一块就咬掉了两个角。待他两口麻糖吞了下去,这才知道大事不好!这是皇上亲自要的贡品,奴才怎敢吃!这一咬,岂不是咬掉了自己的脑袋?也亏得他乖巧灵活,转念一想,反正皇上也不晓得麻糖是方的还是圆的,要是把它整成一个模样,兴许还可蒙混过关。他横下一条心,冒着欺君之罪,将那五十块麻糖比着一口一口地咬,全都咬得一般大小,一个模样。

小太监整好麻糖・这オ战战兢兢地捧上殿来,奉给皇上偷偷抢眼一看,只见皇上龙颜大悦,括起一块,湊近鼻尖一闻,又对着宫灯照照,张口咬下一块,细细品味了一番。末了,还摇头晃脑地吟了四句诗:“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蝉翼甜如蜜,难得世上一佳品、传与后世莫走移。”皇上是金口玉言,麻糖就这样钦定成梳子形了。

麻城过籍的传说

孝感、应城、云梦、广水等地的人,大都是麻城过籍的。据传,元朝末年,朱洪武和陈友谅争天下,直杀得湖广遍无人烟。百姓无处逃生,哭声连天。这事感动了南海观音,赐给每人根柳条护身,指引他们逃到麻城避难。四方逃难的人聚集麻城,被朱洪武的大军团团围住,形勢十分危急。这时候,玉皇大帝派了张七相公去搭救麻城一城人的性命。张七相公来到麻城,坐在城墙上,身子足有八丈高,脚穿两丈五的大草鞋,伸到护城河里戽水玩,手里还端着一根三丈长的早烟袋,点火吹烟哩。兵士看了,不敢进城,忙去禀报朱洪武。朱洪武见张七相两个巴掌象簸箕,两只脚像门扇,连说:“好大的人、好大的人!”张七相公一笑:“我是小伢,我家大人还在家里睡瞌睡哩。”朱洪武一听,吓得浑身起鸡皮疙,急忙撤兵走了,这才保住了一城人的性命。至今孝感一带还流传一种儿戏,名叫“闯麻城”:

天上雾沉沉,

地上打麻城,

麻城闯不开,

河那边的那个敢过来?

……

麻城解围后,百姓就迁往人烟稀少的孝感各地。第一批是年前来的,来的时候正逢天上下雨,一直下到年三十,所以有很多人家没来得及盖房子,只好戴着斗笠吃年饭,有的地方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有的人家迁来时已过了年,所以云梦胡金店一带就有初一吃年饭的习俗;还有的人家来后没有房子住,就挤在一堆堆的刺树林子里。至今孝感一带现在有许多村名叫张家刺林、李家刺林

不管是年前来的还是年后来的,因为麻城是老家,所以有些人家过年时总忘不了在神龛前供两个神位:一块是救了他们的“张七相公”牌位,一块是“麻城土主。”有趣的是,至今孝感等地还把睡觉说成是“到麻城去了”,可见对麻城老家的念念不忘。

云梦鱼面的传说

么姑做面

相传很久以前,云梦城北的云台山下有一位王么姑天,王么姑在做好的面条里倒进了刚煮好的鲜鱼汤,一家人吃着面条,都说味道鲜。王幺姑灵机一动:怎么不在做面条时加些鲜鱼呢?她取来鲜鱼的净肉,剁成肉泥,和进面粉,做成面条。一一这就是第一碗云梦鱼面。

王幺姑做鱼面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四方.远近的人都找上门来学手艺。人们还编了一段歌谣:“擀的面、象素纸、切的面,象花线,下在锅里团团转,盛在碗里象牡丹。”

幺姑邀了十七个姑娘,开了个鱼面作坊。一天晚上,姑娘们在院子里收恰鱼面,装的装,包的包,一直忙到月上中天。忽然间,一个姑娘脚踏莲花白云,飘然飞上了天空。姑娘们慌忙请点人数,一个不少个个都在。就在这个时候,云端传下了清亮的歌声:“要得鱼面美、桂花潭取水,云台山上晒,鱼在白鹤嘴(云梦县府河边一地名)”。啊,飞去的原来是嫦娥,她是暗中下来帮忙的。刚才,在月亮底下,姑娘们还把她当成自己的伏伴哩。

按照端娥的指点,姐妹们用桂花潭的水,白鹤嘴的肥鱼,做成鱼面,放在高高的云台山上去晒,果然,鱼面的味道就越做越鲜美了。

 

皇帝吃“素”

外地人只晓得云梦鱼面有名,不晓得鱼面原来叫“御面”。相传有一朝皇帝,想转世还当皇帝,就吃斋,说是“不吃荤、修来生”。

吃斋尽吃素,他又吃得不耐烦,嫌味道不好,忙下了一道诏书,要各州各府选会做素菜的厨子进宫为皇帝做菜。皇帝吃了还是不称心,结果一天杀一个厨子。

云梦有个厨子也被选上了。一家人急得抱头哭。厨子的么姑娘说要顶替父亲进京。父亲说:“伢呐,做了几十年手艺的人,到了皇宫里都被杀了,你去还不是送死呀!

幺姑娘说:“我做的饭菜皇上一定喜欢。”

没有办法,厨子只好让么姑娘到京城。

幺站娘进了御厨房,不要帮手,独自一个做了一银丝面,端到了皇帝面前,那碗面薄得象素纸,白得象寒霜,当中了葱花,一清二白;旁边放了红辣椒,红配绿,看不足。一尝,味道鲜美无比。皇帝端起碗一口气吃光了。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三碗。吃完了,他把象牙筷子一放,费不绝口,立即下了圣旨,封么姑娘为“御厨”,定幺姑娘做的银丝面为“御面”,还不准么站娘把手艺传到宫外。

有了幺姑娘做饭,皇帝高高兴兴地吃斋,到死也没有荤吃。

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坐位。他不吃斋,就让幺姑娘回了家乡。远近的厨子晓得了,都找么姑娘学“御面”的做法。么姑娘说:“我做的御面不是素,皇帝老头也没吃斋。御面里头放了鲜鱼肉,味道好又看不出,皇帝老头么样不喜欢吃呢?!”从此,人们都学会了“御面”一一鱼面的做法。

仙女山的传说

仙女山、座落在汉川县城西南。它海拔虽只有99.1米,占地也只有14.4公顷,但它有着美妙的传说,吸引着远近游人。仙女山原名采芝山。相传很早以前,住在山麓马家湾有姓下的人家,父子相依为命,靠种菜、砍柴谋生。儿子辅华为人忠厚、孝敬老父,深受乡邻喜欢。因家境贫寒、二十好几尚未成家,老父为这事着急。

有一年春天,辅华种了满园丝瓜、日夜精心培育、不料只活了一颗瓜秧,第一年只长藤叶、第二年只开了一朵花,第三年才结了一条五尺长的大丝瓜。这丝瓜晚上还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老人怕不吉利、总想把它摘掉、辅华却舍不得去摘。

一天,湾里来了一个云游道人,到瓜园边不住声地唱道:“好地气,好地气!”父子俩闻声赶出门来,再三询问。道人オ说:“中秋节夜子时,可将此瓜放到山上那一丈见方的洞口、就会自见分晓,切记!切记!”说完人就不见了。父子二人很惊奇,明白是神仙下界点化,就把道人的话牢记心里。

中秋节夜,辅华于子时前到山上,一连绕山走了三图,未见有洞。正犹豫间、突见前面不远处金光一闪,现出了一个大洞、辅华赶到洞口、将丝瓜放进洞里。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洞口出现一道台阶直通洞底。辅华顺着石阶步入洞底,见洞内有石床、床上坐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她见辅华就叫道:“这位大哥,快救我出洞!”辅华问:“大姐是哪家秀?因何被关在洞中?”姑娘含羞地答:“我家住在蓬菜,姓杜名媪,因与大哥有段姻缘、便偷偷离开瑶池,不料被王母娘娘发现,将我压在这山内。太白金星为了成全你我、就命地藏王将开山钥匙化作丝瓜。让你开洞救我。”辅华一听,急忙扶着仙女出了洞。一声巨响,洞门又关上了。

第二天,仙女和辅华结了婚,杜媪教村里的姑娘织布裁衣,为病人采药治病,乡亲们没有哪一个不喜欢她的。

一年以后,王母娘娘发现杜媪私自与辅华成婚、恼羞成怒、便派天兵天将将杜媪拿回天庭问罪,重新将她压进采芝山底。乡亲们思念杜媪,为了感谢她的功德,将“采芝山”改名为 “仙女山”。

大子米的传说

牛迹山位于孝感市邹岗镇,牛迹山边盛产一种米,这种米粒粒饱满、晶莹闪灼、如同颗颗珍珠;煮出来的饭更是香味浓郁、糍软甜津,人们无不喜爱,这种米名叫“太子米”。何为“太子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唐明皇登基后,想吃一种味道好、吃了又长生不老的米。太监就奉上天津的小站米,并且向皇帝讨好说:

小站米、天下稀,

颗颗粒粒般般齐,

万岁如若不相信,

吃了一碗还想吃!

唐明皇吃了一碗就不想吃。这一下把太监们吓坏了。连忙跪在地上磕头说:“奴才们打听到湖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米,它是红的,皇上吃了一定洪福齐天。于是又编了一首歌谣向唐明皇唱道:

红毛粘两头尖,

人吃两人添,

红毛粘红又尖,

圣上吃了寿齐天!

唐明皇吃了一碗不仅摇头,还指着主管太监骂道:“你这个奴才接连欺骗了我两次,限你三天之内弄到我一餐能吃三碗的米,否则打断你的狗腿,吹掉你的脑袋!”这一骂,把个总管太监吓得颜颜兢兢。为了保全性命,所有的太监就到长安城内外到处打听哪里有比小站、红毛粘还要好的米,太监们象无头苍蝇到处乱撞,那总管太监忽然在鼓楼前看到一个疯道人披头散发地敲着木鱼反复唱道:

牛迹山,牛迹米,天下无有比。

红毛粘,小站米,见了把头低。

牛迹山,在哪里,我不告诉你。

总管太监一听,觉得很蹊跷,这疯道人莫非是假装的,他怎么知道我在打听天下的好米呢?便上前问道:“你这老道,既然口口声声说牛迹米好、又怎么不告诉这牛迹山在哪里呢?”那疯道人不慌不忙地说:“看样子你想尝尝这牛迹米,如果你是真心,就得先答应我一个条件。”

 “你要是说了,莫说一个条件,一百个我也答应。”

“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你说条件吧!

“如果这米不好,我愿坐穿牢底;如果它比天下米都好,你就替我在这山上修几幢九丈九尺九寸高的九真玄女宫。”

草总管太监听,便说:“这有何难。你说它在哪里吧!

那道人说:“我知道你是皇宫里的总管太监,皇上限你三天之期,我说了,你就是骑于里乌龙驹也会误了时辰,你的性命就难保。你回去启奏皇上,叫他的九太子随贫道一同去,保证明天皇上就能吃到这牛迹米”.

当天,那九太子就随着道人腾云驾雾到了牛迹山。他命太子坐在一个小山岗上等候,自去取米。第二天,唐明皇吃饭时不等山珍海味上桌,就连扒了三大碗,还连声称赞:“好米、好米,真是天下无有比!

自那以后,牛迹山旁的那个小山岗就叫太子岗。牛迹米就叫太子米了。

“一夜夫妻百日恩”的传说

黄梅戏《天仙配》,楚剧《百日缘》等脍炙人口的现代戏剧和一些同类题材的其他艺术形式,从多角度表现了董水与七仙女以槐荫为媒、结成百日夫妻的美妙传说。在董水故里湖北省孝感市,至今仍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许多传说。如俗语“一夜夫妻百日恩”就记载着这样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

七仙女整天呆在天宫里,闷不过,有一次偷偷溜出南天门,在琼楼上观看人间春色。只见青山秀丽、绿水萦绕。忽然从下界传来一阵凄惨的哭声,直哭得她心一疼,眼一酸,泪珠儿也就挂起来。回宫以后,就觉得不舒服,卧病不起。太白金星四处请医为她诊治,也不见好转。这事惊动了南极仙翁,他掐指一算,知道七仙女动了凡心,注定该有一段人间姻缘。仙翁便自告奋勇前来献方、说是丹阳地界有一种草叫千里草,可治七仙女的病。他便命太白金星陪着七姐到凡间找“千里草”治病。

太白金星与七仙女驾样云来到丹阳地界,遇见一个眉清目秀、衣衫破烂的青年正愁苦万分地朝他们走来,金星动了侧隐之心,便上前问道:“这位后生,你姓甚名谁?”那青年答道:“在下姓董名永!”太白金星想:董字拆开来,不就是“千里草”吗?这オ猜到了七仙女的心病和南极仙翁的用意。再转身一看七仙女,已是满脸羞云,不断拿眼偷偷睫着董永,一股掩饰不住喜悦漾在脸上。太白金星就把手中的拐杖往地上一插,吹了一口仙气,那拐杖转眼间变成一株枝繁叶茂的槐荫树。他还事先吩咐槐荫树,只等董郎七仙女二人叩头谢媒,就说两句吉利话:“百年和好,白首偕老”。

董郎只顾埋头赶路,不提防撞到七仙女身土,险一红,心一慌,掉头就走。七仙女一把拉住董郎的袖子,嚓地一声,把袖子撕开了一大截。董郎只有这一件遮体的衣服,急得只跳脚。七仙女说:“你是黄连树,我是苦瓜秧,瓜藤缠在树干上,可以帮你缝缝补补,洗衣浆裳,共度时光!”董郎推脱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七仙女说:“天作凭,地作证,这棵槐荫树,现成是个媒人。”董郎一笑:“哑木头怎能为媒?”七仙女说:“大树不开口,各自两分手,大树若开口,姻缘天配就”。董郎稍一迟疑,太白金星在他背后把肩膀一拍,董郎身不由己,就地一拜。槐荫树看到董郎下拜,晓得大事已定,一高兴,说溜了嘴,把“百年合好”说成了“百天合好”。就因这一字传错,害得董郎和七仙女只有百日缘分。民俗话:“一夜夫妻百日恩”,就是从这里来的。

楚国令尹子文出世的传说

楚国令尹子文,是一代贤相。他曾辅佐楚成王执掌国政在治理国家、外交和军事方面,具有杰出的才能。关于他的身世,在他的故乡——云梦县义堂一带,还流传着一则有趣的传说

一天,楚地娜子国的国王,带领一彪人马到云梦泽中狩猎。这天运气不佳、两个时辰过去了,尚未见到猎物。懊丧之际,只见一只老虎从山岗上不紧不慢地走下来,国王欣喜不已,立即弯弓搭箭,随同来的护卫也都作好了出击的准备。这当儿,老虎也发现了人群。奇怪的是它不仅不逃走,反而走到一蓬茅草边,旁若无人地哺乳一个婴儿。国王十分惊惧。于是罢猎回宫。

国王惊魂未定,与夫人言及虎乳要儿一事。夫人长叹声,立即屏退左右,将婴儿的来历告诉了国王。

原来,楚王若敖娶了那国的公主,生子名斗伯比。若放死后,其夫人就带着儿子斗伯比回到郧国娘家,住在哥哥郧子的宫中,其时,郧子夫人生有三个女儿,这三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尤其是最小的女儿更是长得楚楚动人。斗伯比和最小的女儿自幼经常在一起玩要,至情窦初开时,两人常常出则成双,入则成对,有时还绕过宫门、穿出院落、跑到远离王宫的山丘密林中去幽会。久而久之,郧女便身怀有孕,为了不使事情败露,娜子夫人便瞒着郧子将女儿深藏宫中,待生下孩子后,便暗地使人将婴儿遗弃于云梦泽荒草丛中。不料想婴儿命大,靠吸吮虎乳而得以活下来。

听完夫人的叙述,国王始生惻隐之心,便命人将婴儿抱回悉心喂养,还将女儿许配给斗伯比正式成婚。因为楚国人称老虎为“於菟”,称喂奶为“穀”,所以,便给婴儿起小名为“斗於菟”,意思是靠虎奶喂活的孩子,至今民间仍把令尹子文习称为“斗殺於菟”。

后来,人们就把子文吃虎奶的地方叫虎子崖,把义堂一带叫“於菟乡”。

李白与“下马粧”的传说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躇满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了安陆,住在白兆山桃花岩下的白兆寺内,寒窗苦读,饮酒赋诗。不久,就与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师的孙女定了婚约。许小姐不愧是相门之女,性格娴静,才情出众。安州的官吏百姓,知道这件事后都称他们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他们婚后确实做到了鸾风和鸣,夫唱妇随。关于他们的爱情传说中,有一则“下马柱”故事,十分有趣。

李白婚后,为了从大自然中获取丰富诗的素材,每天黎明即起,出外漫游。在日落西山的时候,贤惠的许氏夫人总是接到冲口,替丈夫牵马。

这一天,许氏夫人又在冲口等候。一会儿见丈夫骑着马,志得意满地回来了。夫人猜想丈夫一定是有了得意的诗作了。迎上前去,笑着说:“你又写了什么好诗,念给我听听吧。李白在马背上,望着夫,就前仰后合,摇头晃脑地吟道:“昔为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吟罢,他得意地笑望着相门淑女。谁知,夫人听了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我以为是什么新鲜玩艺,原来不过是抬人牙慧。”李白一听,很不服气,急忙翻身下马,拦住夫人说:“难道你在那里看到过比这更新鲜的不成?”许氏夫人抿嘴一笑说:“嗯!你若不服气我们打个赌。”李白双眉扬,哈哈大笑着说:“我还怕赌不成?”许氏夫人问:“那我们怎样赌?”李白指着身旁的一根石桩说:“我若输了,甘拜你为师,每日回来,到此下马走回家。”许氏夫人说:“我若输了,一年三百六十天,沃天到这里来接你。”李白催促夫人说:“快把你的新鲜玩艺拿出来吧。”许氏夫人不慌不忙地吟出武则天的诗句:“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吟完径自把手中的缰绳递给李白,说:“你自己牵着吧!”李白顿时愣住了,一会儿脸羞得通红。他从内心里认输了。对夫人说:“我只知你面如桃花,却不知你胸藏锦绣。安陆的女子也竟至如此,可见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从此以后,李白到了这个石桩前就下马走回家。后人就给这个石桩取名下马桩。

应城石膏的传说

应城石膏又纯又白,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个地方有“膏都”之称。

关于石膏,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一直在广泛流传。

传说,很早以前,应城西北有座天灵山,山水浓荫覆盖,云雾缭绕。天灵山下住着一个贫穷的孩子叫柴娃,他手脚勤快,心地善良,又特别讲孝心。柴娃的爹妈在世时,自己忍饥挨饿,把砍柴换来的一丁点吃的都供奉给父母。爹妈死后,无钱安葬,就把父母合葬在天灵山的山洞里,自己在洞里守孝三年。有一天,柴娃砍柴回来,发现山洞里白晃晃的,进去一看,从洞穴的最里头一块大石上,长出一砣洁白的东西,那东西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柴娃壮着胆子走拢去,禁不住用舌头舔了一下那东西,觉得又香又甜又软,味道可口,心中大喜。不管三七二十ー,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真怪!不管怎么吃,那东西老是那么长,一直等到他吃得饱饱的,才一下子不见了。第二天,柴娃砍柴回来,那个东西又出现了。从此,柴娃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回来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不知是什么时候,这件事传到了山下,财主知道了洞里有一种可以吃的“石糕”宝物,就带着一批狗腿、家丁上天灵山逼柴娃交出宝物,柴娃任他们怎么拷打也不做声。贪婪的财主恼羞成怒,就叫家丁在天灵山上掘地三尺,一定要把宝物挖出来。眼看就要挖到柴娃父母的坟前了突地旋风四起,电闪雷鸣,“轰”的一个炸雷,洞里又现出了洁白的石糕,但眨眼功夫就不见了。财主索性雇人来挖,谁知挖地一す土长ニす、挖二寸长四寸、挖呀挖呀,挖了三年六个月,累死了三千六百人,土越挖越厚,终究没有把宝物挖出来。传说这石糕是柴娃的父母怜悯儿子变化出来的。石糕的味道只所以甜美,是因为里面渗进了母亲的乳汁。后来,玉帝嫌财主太贪心,才命令操山之神长出厚土把石糕藏起来。石糕就离地面几十史深了,而且慢慢变得坚硬、苦涩,才成为今天的石膏。

渡蚁桥来历的传说

在湖北省广水市城关南门,有一座长约10米,宽约2米的单拱砖石桥,名为“渡蚁桥”。此桥虽不起眼,却声名远扬,相传它与湖北第一个“连中三元”者宋庠(乡试、礼部试、殿试均列第一)有关。

北宋仁宗年间,这里是一条宽五丈的护城河,来往行人都要涉水到对岸。这一天,进京赶考的书生宋庠路过这里。当他正准备淌水过河时、看见一群蚂蚁正被流水从上游冲下来。宋庠见此,动了惻隐之心,顺手在河坎上捡了一把稻草,铺在水面上,让落水的蚂蚁顺着草爬上岸。

几天后,宋庠正式应考,考试时他文思如涌。待他扬扬酒酒地做完了考卷,正准备上交时,忽然发现自己的试卷上叭着一只蚂蚊。他不假思索地将蚂蚁拂了出去。但不一会儿,那只蚂蚊又趴在卷面原来的地方一动不动。宋庠想起这个有趣的蚂蚁,没有多想,又把它拂了出去。交了考卷出场后,宋庠想起这件事,好生奇怪,再细细一想,不由大吃一惊:原来因自己一时马虎,有一个字他少写了ー“点”,那一“点”又是关键的一笔。他一连几天惶恐不安,可是一发榜,宋庠竟头名高中。原来是那只蚂蚁第三次又爬上考卷,队在那缺的一点上,被考官当成宋庠少写的那一点。

后来,宋摩中了状元,他为了感谢蚂蚁的“补点”之恩,又回到应山(今广水市),在当初渡蚂蚁上岸的地方,修了一座连人都可以走的拱桥,并命名为“渡蚁桥”。

如今,这座古老的桥虽布满苔藓野草,但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引来不少游人流连驻足,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