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古今名人

徐海东

徐海东是我党草越的军事将领,是一位党性强、骨头硬的红军领袖、群众领袖”这位被美国作家斯诺称为传奇式英雄的战将,身经百战,所向披摩。国民党反动派视之为不可抵御的劲敌,他们曾用飞机散发传单:“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前来投诚者,当赏大洋十万”!蒋介石咬牙切齿地骂他是“文明的大害”,而红军将士们却亲切地称他为“窑将军”、“中国的恰巴耶夫(夏伯阳)”。

徐海东・大悟新城徐家桥人,1900年出生于一个六代穷苦窑工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黄麻起义,领导过新城年关暴动。在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他作为独当一方的大将,转战于大别山、伏牛山、秦岭、陕甘高原、黄河两岸、大江南北、驰骋万里,所向皆捷,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卓著功勋。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文革时,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1970325日在河南郑州含冤去逝。

这位人民将领对革命赤胆忠心,坚决抵制“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1933年春,鄂豫皖省委执行张国焘“左”倾路线,时任25军副军长的徐海东,对肃反扩大化和军事冒险主义所造成的惨重损失十分痛心。在省委会议上,他尖锐地对省委提出批评,被指责为“有问题”而推出会场,肃反扩大化的阴影笼罩在他的头上。正在此时,敌人集中两个师的兵力围攻上来,敌强我弱,形势万分危急。徐海东不顾个人安危,在分配了任务后,只穿着一条裤头,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指战员见此情景,一齐奋力向前,打垮敌军一个旅,各路敌军望风溃逃,此役战绩辉煌。省委书记沈泽民对徐海东的忠勇非常感动,说:“我不死,不准再有人说徐海东有问题,哪个说他有问题,哪个就是反革命。”他还将瞿秋白同志赠送的一只怀表转赠徐海东。

徐海东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很高的指挥才能。在长征期间,他身带十几处伤痕,连续作战23天,累得吐血,仍让人抬着上前线指挥战斗。他率领红25军三千之众,战胜了几十倍于己的敌人,突破重围,先期到达陕北。之后,又会合陕北红军、中央红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建立抗日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接着又奉令率部东征西战,歼敌数10个团,开辟新区八百余里。西安事变时,徐海东被任命南路军总指挥,日夜兼程开赴西安外围,援助张学良,杨虎诚。西北军名将杨虎诚赶到驻地来会见徐海东。自我介绍后说“唉,要知今日三位一体抗日,你不把我的主力消灭该多好啊!”徐海东和他握手,没有说话。当时,周恩来同志插话:“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打不相识!”徐海东率领红军驻守在商州一带,使国民党部队不敢越雷池一步,保证了西安谈判的顺利进行。

徐海东在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后因伤重病剧、肺病复发、吐血不止、壮志未酬,离开了战场,19468月,奉命到大连休养。党中央十分关心徐海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曾写信劝他:“安心养病,天塌不管”!并给予他很高评价,称他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建国后,徐海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他先后发表了《保卫红色土地》、《会师陕北》、《奠基礼》等回忆录1979125日,党中央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给徐海东强加的莫须有罪名,予以平反、昭雪。

胡锡奎

胡锡奎(18961970)出生于孝感城关北门内正街1923年春进入武昌高师教育系当旁听生,暑假回到家乡与郭述申等人创办了“孝感暑期补习学校”,向青年、向社会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参加组织了孝感第一次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示威游行。1925年夏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同年9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11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6月,在莫斯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奉命回国到达上海,在中央组织部担任国际交通,并为中央机关刊物《党的生活撰写文章。19292月,调顺直省委宣传部工作负责编辑省委机关刊物《北方红旗》、《出路》、《火线》等。1930年任过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1931年春,调任唐山市委书记,不久任顺直省委巡视员、巡视直南各县兵运工作。抗战初期,胡锡奎任河北省委宣传部长、京东特委书记。19385月,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与李运昌等同志组织了震惊中外的冀东暴动,后任冀东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19445月与邓拓一起主编了我国最早版本的《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19459月任中共热河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建国后,任华北人民大学副校长,他和刘澜涛创办革大的经验由毛泽东主席批转各地仿效。19502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党组书记兼副校长。19639月,调任中共西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惨遭迫害,他宁死不屈,以致197010月冤死于狱中。

胡锡奎为党为人民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的一生,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

1931628日,因叛徒廖化平出卖,胡锡奎在北平被捕,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院”(即草岚子监狱)。他与同狱的殷鉴、薄一波等同志建立了狱中党支部,团结难友,坚持斗争。敌人对他恨之入骨,曾三次判他死刑。每次临刑之前,胡锡奎总是安之若素地端坐于铁窗之下,一笔一刘地临摹碑帖,等听到劍子手一声叫,他才掷笔站起,微笑着向难友们告别。面对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大,敌人黔驴技穷,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得次又一次把他从刑场押回监狱。一九三六年十月,经刘少奇同志提议,胡锡奎等同志被党组织营救出狱。

“文革”祸起,林彪、四人帮制造了骇人听闻的“61人叛徒集团”冤案,胡锡奎被秘密投进了监狱。暴徒们轮翻对他欧打批斗和审讯,企图通迫他承认草岚子出狱是集体叛变。胡锡奎看出了事情的实质是要打倒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始终据理力争。一九七九年一月,中共中央为胡锡奎等五位优秀共产党员平反昭雪,悼词中追谥胡锡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和无产阶级教育家”。

李范一

一九四九年九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一位政协委员,并尊称他为“湖北的李先生”。

这位“湖北的李先生”,就是李范一。他以在光复中华,抗日救国中的显著贡献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李范一,字少伯,1891年出生于应城城关内老龙门街一户贫民家里。幼年聪明好学,十三岁中秀才,因李范一在辛卯年的建卯月,卯时出生,县城人皆誉为“三卯神童”。不久,李范一以秀才资格考入两湖书院。读书期间,他参加了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九二年经黄兴批准官费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先学经济,后政学无线电。学习期间,公费取消,他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毕业后,他不满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愿回国,一直在美国工作。

一九二四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李范一回国,任北洋军总司令部交通处长,后改任南洋大学(即上海交大)校长、交通部电政司长。在任职期间,他创造了我国第座播电台和国际无线电台,成为我国无线电事业创始人之一。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五年,李范一先后任安徽省建设厅长、陕西省教育厅长、湖北省建设厅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献智慧和才能。

李范一以书生从政,刚直不阿,廉洁奉公,屡因触怒权贵而去职。1930年,任南京政府交通部电政司长,李范一受部长之派,到上海与一外商签订一份引进设备合同。李范一发现,由于交通部要员从中作弊,大饱私囊,使国家吃亏数万元。他拒不签字,随即飞往南京,并在报上声明,揭穿内幕,辞职不干,1931年,陕西省政府改组,蒋介石派李范一到陕西任教育厅长,到职后,他发现许多地方种鸦片,弄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他提出要多种粮棉,让人民有吃有穿。省府某些人认为李提出禁烟种粮,欲断他们的财路,寻机滋事报复,李范一只好避开,离职返宁。1932年春,蒋介石又派李范一回湖北担任建设厅长。他看到建始、恩施两县山高穷僻,交通闭塞,山里土特物产运不出,生活用品进不去,农民生活困难,力主修筑巴()、恩()公路,并相连几个偏远县。而省政府主席既不肯拨款,又不许省建设厅筹钱修路。李范一不胜概叹:“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贪污成风,这个政府一点希望也没有了。”1935年,他愤然辞职,携家归里,择居汤池。

“七七事变”后,李范一专程到武汉,接受周恩来、董必武的嘱托,在汤池举办“湖北省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由陶铸主持,李范一任班主任,吸收进步青年和流亡学生,为抗日培训骨干。他敬仰共产党,顶住反动派的压力,训练班坚持办了三期,为我党培养和输送了二百多名干部1939年,五战区成立鄂豫边区抗敌工委,李范一任第一副主任兼政治指挥部主任,即聘陶铸为顾问,推荐进步人土孙跃华任应城县县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抗敌工委撤销,他旋即北上襄凡,在谷城创办纺织厂、举办技术训练班,继续掩护党的抗日活动。后因拒绝省政府主席陈诚要其继任建设厅长的强令,被软禁恩施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中央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石油部副部长等职,1976年在北京病逝。

刘仁静

刘仁静(19021987),笔名刘敬云、刘镜园,应城城关人。12岁进武昌博文书院,16岁考入中华大学附中,与本校高年级学生恽代英等人,组织进步团体“互助社”,编写过反帝反封建的文章。191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转为哲学系,因酷爱读书,常出入红楼图书馆,与毛泽东相结识,受其影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他参加了震惊世界的“五四”爱国运动,带头示威游行,率先翻入曹汝霖住宅,打开大门,并烧毁赵家楼。同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次年春,转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经邓中夏、罗章龙介绍,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党建党初期的一名党员。19217月,他与张国焘一道,以北京代表的身分,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返京后,与邓中夏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办《先驱》周刊,这个刊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19229月,刘仁静随陈独秀去莫斯科,分别参加少共国际“三大”共产国际“四大”及赤色职工国际“二大”等会议,会后留莫斯科学俄文。次年4月,与张国焘一同回国。六月,刘仁静列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七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刘仁静被推选为团中央总书记,数月后因工作失误离开团中央,回北京主编《政治生活》。

1926年,党派刘仁静去苏联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学习。学习期间,他信奉托洛斯基主义。19294月获国际护照,绕道欧洲回国,途中,专程去土耳其,拜见被苏联驱逐出境的托洛斯基,相处数月。8月回上海,组织“十月社”,翻译出版托洛斯基论文集,搞托派组织活动,受到中共中央严厉批评而被开除出党。

1931年,与陈独秀、彭述之共同主编《热潮》周刊。抗目战争爆发后,曾在西安就任第十战区战干四团上校教官,旋改任陕西省教育厅编审室编审。抗战胜利,他迁居上海,先后主编《民主与统一》《前线日报》、《时事新报晚刊》等报刊。交的19501221日,刘仁静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表示“决心重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人民出版社工作,潜心钴研历史,编译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积极研究中共党史,撰写回忆录。1987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8月因车祸在北京逝世。

向忠发

向忠发(18801931),化名俞达强,曾用名独生、独中。汉川县城隍向家台人。家境贫苦,幼年随父驾船谋生,当过学徒工,造币工人,轮船水手和码头工人,能见义勇为,在工人中有威信,成为“汉川帮帮头”,长期生活在武汉,熟悉武汉三镇情况,故有“包打听”、“万事通”之称。1922年经施洋、许天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七”大罢工前后,向忠发在汉治萍公司总工会任副委员长,开始党务活动和工会工作,担任过中共武汉区委执行委员、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委员兼工人部长、湖北总工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他出席过党的“四大”“五大”“六大”的会议,“四大”、“五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大”时被选为党的总书记。1931年他主持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由于受共产国际代表的控制,把王明等人选进中央政治局,使得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得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统治全党。一九二八年开始,他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委员、副主席、赤色职工国际执委等职务。

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由于叛徒顾顺章出卖,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随即叛变。二十三日被枪杀于龙华监狱。

徐宝珊

徐宝珊(19031935),原名许惟豫,一九O三年七月出生于汉川县城隍镇许家台,一九二三年考入武昌中学,受陈潭秋、恽代英、李汉俊等教师影响,投入学生运动。一九二六年春,回乡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一九二八年秋,任川云应县委书记。一九二九年调任鄂东北特委宣传部长。一九三O年十月至一九三三年十月,先后任鄂豫皖特委宣传长、黄安中心县委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党委、鄂东北特委(后为道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和鄂豫陕省委书记等职。他长期在革命极其险恶的条件下,领导鄂东北和鄂豫皖的革命斗争,并参与指挥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领导人。

在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时,徐宝珊父亲爱子心切,怕他惹出麻烦,强求他早娶妻室,回乡从教。他走村串户,宣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他父亲将他隐蔽在亲戚家,可他不日又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组建了川云应临时县委。不久,川云应县委遭到破坏,父亲为他耽心,经四处跋涉,才在黄陂寻到他的下落,方知他改名为徐宝珊。父亲劝他回家,他拿出几块银元,交给父亲说:“您不要再找我,不改变这个世界,我决不回家”。

一九三二年十月,红军主力西撤后,他毫不退缩,坚持斗争,逐渐将一度被敌人摧毁的鄂东苏区恢复起来。同时,他在肃反中为保护千部做了大量工作。一次,省委召开军事千部会,徐海东向省委提了批评意见。省委书记受到指责,当场把徐海东赶出会场。有人趁机火上浇油:“他真是目空一切!我早就说他变了。”大家都为徐海东会被打成反革命而耽心。会后,徐宝珊向省委书记介绍了自己对徐海东的了解,省委书记听后说:“宝珊,只要我不死,再也不准有人说海东变了。”在皖西肃反中,蔡家荣等六人被打成反革命,部队向北转移时,在光山斛山寨与敌遭遇。经过激战,击溃敌人后乘胜追击。徐宝珊的勤务员把蔡家荣等人放了,但这些人却拿起枪追赶部队,打击敌人。战斗结束后,又有人说他们是反革命,要看管起来。徐宝珊知道后说:“哪有这样的反革命!”徐宝珊代理省委书记后,他团结同志,转变斗争方针,纠正“左”的错误政策,很快壮大了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一九三四年十ー月,他拖着病体,遵照中央指示,率红二十五军作战略转移。年底部队进入陕西洛南,蒋介石下今以11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发动第次围期,他和吴焕先等省委领导身体力行,坚持斗争,粉碎了敌人围剿,初步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

他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一九三五年五月病逝陕西龙驹寨。一九八五年五月九日,陕西商洛地委在丹风县革命烈士陵园内,修建了一座壮丽的徐宝珊烈士纪念亭。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苏区人民心中。

何羽道

何羽道(18821928),原名远耀,汉川县南河多篮家岭人。家境贫寒。18岁中秀オ,后考入武昌省立文普通学堂。曾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学和经济学,在日参加同盟会。一九一七年回国,任教于国立高级商业专门学校、湖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位颇负盛名的经济教授。一九二五年,他参加共产党人董必武、陈潭秋组建国民党湖北党部工作,先后当选为省党部监察委员,执行委员。他潜心于经济改革,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极为不满。一九二六年冬,他拥护迁都武汉,反对蒋介石定都南昌。一九二七年四月五日,在省党部会上,他参与通过了《请中央开除蒋介石的决定》;六月七日他主持召开了武汉国民党党员大会,通过了“讨伐蒋介石”、“慰劳前方将士”“反对帝国主义出兵华北”三个通电;七月十ー日,武汉黑云压城,蒋汪联合反共,他主持了任剑若烈士的追悼大会。这些举动,引起了他母亲的无穷优虑。为使何羽道离开武汉,老人向他的一位好友下跪请托:“你是羽道平日最相信的人,我求你劝劝他离开这里吧!”何羽道知道后却说:“革命并没有失败,要继续干,总得有人流血,牺牲也是本份。”他把全家迁到汉川老家。七月十三日,宣布退出省党部和市政局。

“七一五”汪清卫叛变革命,成立所谓“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多次派人拉何任省党部委员。何羽道不为所动,就在这危急时刻,他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八七会议后,为避免牺性,董必武反复动员他去日本,他则表示要“同舟共济,匡救时艰”,坚持留在武汉,开展革命斗争。

十一月底,国民党桂系军阀进驻武汉,胡宗铎就任武汉卫成司令,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是年底,国民党宪兵到日租界追捕董必武落空,却抓走了何羽道。

在法庭上,一位审判官是何羽道的旅日同学,用日语关照他不要承认自己是共产党。他纵声大笑:“我就是共产党员!”胡宗铎亲自对他进行审讯,逼他交出共产党人名单,他挥笔作答:“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革命为人民而死,死固宣也。国民党反动派之大屠杀,不过逞一时之快耳。兴中国者,其为共产党乎!”胡宗铎凶神恶煞地咆哮:“你认为我不敢杀你吗?詹大恭、李汉俊还不是我杀的!”何羽道轻蔑地答道:“刽子手,充其量你只能砍下我的头!”歇斯底里的胡宗锋下达了枪杀手令。

胡宗铎的老婆原是女师学生,曾有人拟通过她进行疏通营救,被何羽道断然拒绝。

一九二八年一月四日,何羽道坦然自若,大义凛然地走上汉口济生三路刑场,英勇就义。

在汉川县南河乡篮家岭上,烈士的故茔如今修葺一新,坟前碑碣上篆刻着中共中央一位领导的亲笔题字:何羽道烈士之基。

王平章中

一 九二九年十ー月,大别山区,寒风凛冽,一个算命先生打扮的人,机警的行走在羊肠小道上。他就是发动天汉起义,令敌闻风丧胆的中共鄂中特委书记王平章,他是以中央巡视员的身分,来鄂豫边区执行一个特殊任务的。

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边区肃反扩大化,红32师的领导在坏人的怂恿煽动下连接误杀了31师和地方党组织派来协助工作的三名干部。双方关系紧张,一触即发。在这万分紧迫的时刻,王平章受中央委派前往调处。

王平章到三十二师后,把生死置之度外;慷慨陈词,讲解政策,传达中央对误杀事件的意见,很快消除了领导层的疑虑。他深入基层,找干部战士谈心,教育大家消除分歧,加强团结,共同对敌,终于查出并惩处了挑拨离间的坏人。

王平章(19011933),名远清,汉川庙头镇人,8岁读书,16岁在村中开办私塾。1922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董必武、陈潭秋引导,接触马列主义。他青年时期机智过人,是汉川工运、学运中的风云人物,曾率众数千,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游行,砸烂英美烟草公司代销处招牌,烧毁储存的英美产香烟;领导学生罢课,冲击伪教育局,大灭敌人的威风,大长革命者的志气。

王平章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历任鄂豫边区特委,鄂豫皖边区特委组织部长、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苏维埃人民委员长、红二十五军政委等职,是像皖边区创始人之一。天汉暴动以后,因重病赴汉治疗。1929年到上海中央党校学习。1932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他与沈泽民、郭述申、高敬亭、郑位三等同志,重建红二十五军和组建红二十八军,任红二十五军政委和红二十八军军长,在国民党重兵清剿的严峻形势下,他领导军民坚持皖西根据地斗争。193328日,二十八军转战金家寨,于田河地区,以大、小门坎山为阵地,击溃尾随之卫立煌部七十五师,歼灭其官兵百余,缴获枪支数百。战斗中,王平章身负重伤,牺性于红军医院。

辛焕文

辛焕文(19011927),安陆辛家榨人,1922年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38日,辛焕文带领同学参加北京各界群众反对日军援助军阀张作霖炮击冯玉祥国民军的集会,遭到段琪瑞政府的通缉。党组织安排辛焕文南下广州,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党务秘书。后不顾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的破坏与截留,随国民党左派人士邓演达(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到达武汉。

1927419日,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辛焕文任第四方面军第一纵队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随军进驻河南驻马店,6月回师武汉,我党为了迅速掌握革命武装,派辛焕文到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警卫团任政治指导员。81日南昌起义暴发,82日警卫团同时接到两份电报,份是张发奎命今警卫团开到九江待命,一份是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要警卫团迅速赶到南昌,投入起义。辛焕文与团长、共产党员卢德铭断然决定,脱离第二方面军的控制,率队赶赴南昌。警卫团在武宁县受到张发奎派出的两个团兵力堵截,只好开往湘赣边界的修水、铜鼓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余费平率领的平江工农义勇队和罗荣桓率领的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闻讯后,赶来加入了这支部队。警卫团改编为师,辛焕文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不料这个时候,中共湖北省委负责人夏曦要辛焕文与卢德铭离开部队去广东或福建找起义大军。辛焕文等在武汉找到了中央委员、湖北省委负责人向警予,听其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准备举行秋收起义的计划。向警予严肃地指出了夏曦做法的错误,建议辛焕文等迅速返回部队,与正在发动秋收起义的毛泽东联系,并派六人护送,发了三千元经费。94日,辛焕文等走到崇阳大沙坪、来到党的秘密联络站一兴发客機。谁知,这个联络站已被破坏,敌人包围了客栈。辛焕文机警地声称是过境商人瞒过了。但另外两位同志由于带有手枪,不得已开枪射击,辛焕文因此暴露,当场中弹牺牲,时年26岁。

辛焕文虽然牺牲了,但卢德铭找到了部队。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以警卫团为骨干,并将分散在修水、铜鼓、安源的革命武装,正式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酒度任师长,卢德铭任起义总指挥。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上了井岗山。

陈毅在叙述我军发展历史时,给予警卫团很高评价,称其为“毛部基础”,参加秋收起义“最先挂了红旗”。辛焕文遂以我车初创时期的一位杰出领导人、我党的一位优秀政治工作者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黎元洪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位显赫的、传奇式的人物。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大悟县新城镇黎家河人。1888年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成绩优异,北洋大臣李鸿章赏六品顶带,派往海军服役,后在广东广甲兵船上任三管轮。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年战争爆发,他随舰北援威海卫,在初海口被日舰击沉,黎在海上飘流三天,在大连附近遇教生还如往南京投靠南江总督张之洞,深受器重。张回湖广总督本任,又把他带回湖北,任炮台监制、护军后营帮带,参予训练新军。张之洞虽三次派他往日本考察军事,积功擢升为21混成协统领(相当于独立旅长),驻武昌。

191110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率领士兵奋起战斗,遂占领武昌。这时,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领导人孙武、蒋翊武均不在场,领导起义者都是下级军官,不能驾驭局势,而黎元洪是驻武昌清军的第三号大员,又是汉人,平时治军严谨,尚能体恤下级士兵。因而,革命党人计议,强推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大都督。

革命党人找到混成协皮工厂,发现黎穿着又短又容的便服,默坐在那里。找他的人说:“请统领当都督!”黎瞪眼回答说:“谁同你造反?”即起身出走。后逃到黄土坡他的参谋刘某家中躱藏,并以后事相托,准备一死。革命党人又找上门来了他又说:“这不是胡闹吗?谁同你们胡闹?事先既不与闻,事后又不通知,这不是儿戏,北洋军一到,将如之何?”直到他被拥到阅马场谘议楼上,仍拒绝在安民告示上签字,连喊:“莫害我!莫害我!”别人代他在告示上画了一个黎字,算是他批准过了。直到汉口、汉阳相继光复,各国领事宣告中立,黎元洪才勉强就职。他出任湖北督军,就客观效果说对扩大武昌起义影响,推动各省起义起了积极作用。

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和袁世凯算权继任总统期间,黎元洪两次被选为副总统。他得势后,竟借袁世凯之力,分化、瓦解、打击推他上台的湖北革命党人,正当黎踌躇满志之际,老奸巨滑的袁世凯迫他到北京,任命为参政院长,并结为儿女烟亲,实际上对他进行控制,软禁于南海灜台。在严酷的事实教训下,黎元洪看清了袁世凯的野心。袁称帝,封黎为“武义亲王”,他坚拒不受,并写下了“反对复辟恨无力,赞助帝制决不可”的座右铭自白、自勉。1916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出任北洋军阀政府的大总统;19177月,段祺瑞利用张勋将他赶下台。192211月,受奉系军阀支持,再次出任总统。19236月,黎元洪又被直系军阀曹馄赶下了台。

黎元洪晚年致力于实业,经营煤矿、银行、烟草、田产1928年病逝于天津。

1920年,黎元洪将老家黎家河祖上遗产一间半房子,拆建为黎氏宗桐,内设孝义小学堂。他在世时,一直给这所学堂提供学杂费,为故乡儿童教育尽了一份心意。

吴禄贞

吴禄贞(1880191),字卿,云梦县城关蔡陈村吴家台子人,出身书香世家。6岁就读于伯父处,10岁其父至省城教馆,举家迁往。幼年才识过人,常学家传“神棍”,顺得精要,15岁丧父。当童工,16岁入湖广总督张之洞编护军营,次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8岁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在日期间,吴禄贞对孙中山尤为敬佩,“一见如故,倾倒备至”,参加“中兴会”,后发起组织“励志会”,广泛联络留日学生,从事革命活动。后又加入同盟会。

ー九OO年,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孙中山筹备发动惠州起义,并派吴禄贞、傅蕊祥等人回国以长江流域为发难基地,吴禄贞不知起事日期推迟,仍按原约定时间率先发难,孤军血战七昼夜,仅以身免,再赴日本继续完成学业。

一九O二年,吴禄贞毕业回到湖北,湖广总督张之洞看其有才,先后委以鄂军学务处会办、将弁学堂总教习、护军全军总教习、武备学堂会办等职。随后,应黄兴之约,两次秘密去湖南长沙,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参议华兴会事宜,预议长沙起义计划。一九○七年七月随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赴东北,任军事参议。8月,奉徐命调查“间岛问题”,被任命为延吉边务帮办。并受命与日方交涉“间岛”主权问题。日方代表斋藤曾是吴禄贞在日本士官学校读书时的教官,斋藤原想以此关系,迫吴就范。吴禄贞以民族利益为重,以自己调查的材料为依据,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事后,斋藤惊服地说:“中国尚有人在,如吴禄贞者,不可轻也”。清政府根据昊禄贞调査报告迫使日方在一九O九年九月签订《图们江中韩边界条约》,确认延吉为中国领土。

辛亥革命前夕,吴禄贞已升任驻扎在保定的新建陆军第六镇统制。当武昌首义消息传来,吴禄贞欣喜异常,秘密与驻滦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系,并赴山西,与山西都督阎山会晤,密议组织“燕晋联军”,吴禄贞担任联军大都督兼司令员,定三路大军夹攻北京,阻止袁世凯北返的计划。并电告黎元洪派兵夹击袁世凯。

清廷知吴禄贞心怀异志,委派潘渠楹去接任第六镇统制,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以削吴的兵权。吴禄贞接到委任状后,趁机上书清廷,要求严惩陆军部大臣荫昌,立刻停止对湖北用兵,大赦革命党人。清廷恐他造反,不作反映,暗中却阴谋对吴禄贞下毒手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接到清廷命令,立即从湖北前线回北京负责组阁。袁世凯担扰吴禄贞兵扎石家庄,卡住通往北京的要道。他派其子袁克定前往收买吴禄或、被吴严词拒绝。又密遣被吴革职(廷命未准)的原协统周符麟潜入石家庄,用两万元巨款收买了吴的卫队长马惠田。一九一一年七月十六日深夜,吴禄贞在车站司令部草似复张绍曾联军入京急电,马惠田率领几个暴徒突然入。吴禄贞纵身一跃,拿起马刀连砍数贼,夺门而走,不幸被伏兵开枪射中,倒地身亡,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贞也同时遇难。

一九一二年春,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予吴禄贞以大将军例赐恤。次年十一月在石家庄举行遗体安葬仪式,孙中山亲撰祭文,派员代为致祭。黄兴在挽词中写道:“三君死后,不克直捣黄龙(不能攻占北京),而南方义师遂愈愤,不旬日下名城以十数…”从中可以看出吴禄贞等壮烈牺牲的精神,鼓舞着千百万革命者去进行斗争。现其墓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有《吴绶卿先生遗诗》二卷行世。

梁钟汉  梁耀汉

梁钟汉、梁耀汉系同胞兄弟。梁钟汉(18781959)字瑞堂、梁耀汉(18831912)字瀛州。汉川县马口镇人,家巨富,祖辈因加入太平天国被族长拒之宗桐之外,因此自立家祠,另定字派为“兴家太平日,举国汉人天”,以寄排满兴汉之志。

梁钟汉早年献身革命,一九O四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军。一九O六年十ー月(丙午十月),平體矿工起义,受孙中山之派,与胡瑛、朱子龙等回国与耀汉、刘静阍联系,密谋响应,因叛徒告密,钟汉、胡瑛等九人被捕,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丙午党狱”。钟汉被捕后,清吏以“处死”相威协。钟汉厉声回答:“岂有怕死的革命党!”一九O九年清廷迫于舆论,只判徒刑三年,解回汉川监禁。由于亲友贿通上下,行动尚较自由。县中有志青年知其为革命党人,常至狱中探视。钟汉借机宣传革命,并派岑伟生到武昌、上海与诸同志联系,取回炸弹,筹备起义。武昌起义之次夜,钟汉曲黄警亚等率群众欢迎钟汉出狱。

汉川是全国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县份。按钟汉部署,黄警亚等革命志士于十ー日下午在系马口率五千起义军,高举十八星旗,直捣县城。县官贺祖蔚被迫交出县印,城防队长余治平投入了起义队伍。汉川县革命军政分府宣告成立,钟汉被公推为分府总司令。黄兴来武汉组成战时总司令部后,钟汉被委任为革命军政府汉川分政府司令部总司令兼襄河游击总司令他率义军挥戈西进,配合京山刘瑛,败清将刘韫玉于仙桃。又进兵天门、钟样、潜江、监利,打击和牵制清兵,支援了武昌起义。

一九一三年,钟汉在汉口联络军队策划反袁,事泄去沪潜赴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一九一七年,任孙中山广州护军政府大元帅府谘议、参军等职。一九二六年,革命军誓师北伐,钟汉回鄂任第一师师长兼武昌攻城别动队总指挥,在共产党人董必武、刘伯垂的指挥下,积极参予了攻城战斗。一九二七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钟汉因营救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被国民党开除党籍。从此,他“誓不当国民党的官不拿国民党的钱”。长期隐居四川万县,从事实业和社会福利工作。一九四五年冬回乡,参加“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为武汉和平解放多作努力。解放后,他积极从事统战工作,受聘为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一九五九年卒于汉口。

梁耀汉,曾中武秀オ。一九○三年去日留学,入经纬学校得以海外同志筹划革命事宜。一九○五年回鄂,考入陆军特别小学堂,倾心结纳有志青年,与同志70余人在武昌左二巷成立“群学社”,后又在郎家巷开办“昭新公学”,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在办“社”、“学”期间,其兄钟汉捐款解决经费、校舍问题。“群学社”经李亚东联系,并入“日知会”。梁钟汉被捕后,“日知会”、“明新公学”被查封。耀汉视为要犯,缉者至门,耀汉伪装施药者得脱,但其妻被拷问,家被查抄,搜刮殆尽。

钟汉等人入狱后,耀汉多方营救,并准备劫狱,因清吏防范甚严未成,受钟汉密嘱去四川,改名梁栋,投效督练公所,任第十七镇司令部差遣,结纳川中同志及会党首领,入四川讲武堂,加入四川军人同盟会,被推为总参谋。

武昌起义的消息,由季雨霖、梁钟汉联名信告之,耀汉当即督促川省同志响应。钟汉等人迭电催归,是时,耀汉被川军政府加委其为川江巡道使,派队护送回鄂。一九一二年三月十六日,船过夔府时遭驻军突然袭击,耀汉中弹落水而死。遗体归葬汉川仙女山。

斗穀於菟

斗穀於菟,春秋时楚令尹。斗氏、名穀於菟,字子文。据传子文是楚国的斗伯比与国国君女儿的私生子,生下来就被弃于云梦荒郊,由虎喂乳而活,后又由国国君收养。楚人称乳为“穀”,称虎为“於菟”,故子文又叫斗穀於菟。

斗穀於菟于楚成王八至三十五年(公元前664-637)为令尹,他曾三次罢免,又三次复任,前后执掌楚国军政大权二十七年。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心胸宽阔,廉洁奉公,确有当家丞相的度量。《论语》记载:“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官去职,也不忧愁。)《左传》记载,楚成王每次想增加子文的俸禄,子文避而不受。有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从政的人要想到老百姓的疾苦,民穷而我富,劳民以己厚,死期就不远了我是避死,不是避富。令尹子文以国为家,执法无私,有一次他的族人中有人触犯了刑律,执法的廷理发现是令尹家族的,立即释放了犯人。子文知道后,严肃地说“作为廷理,职责就是要惩处那些违犯国家法令的人,现在你放纵他,不是执法犯法吗!”廷理分辩道:“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只因他是你的族人啊!”子文声色俱厉地说:“在法律面前,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即使是王族犯法,也应与百姓同罪。我身为君王的辅佐,就要严守法令,如果枉法狗情,不如死去”。说后很快抓住那族人当面交给廷理,并说:“不严惩他,我就死!”楚成王听到这个消息,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匆匆赶到子文家中,悔恨地说:“只怪寡君涉世未深,用人不当,因而使你为难”。成王很快贬退了廷将内政也交给子文治理。

公元前637年楚将成得臣领兵攻打陈国(今河南准阳)胜理,利归来,子文认为,成得臣有功于国,自己年事已高,即主动辞职,并推荐成得臣为令尹。有的大臣不同意。他说服他们应以国家利益为重。

孔子对令尹子文的功绩十分赞赏,评价他一生的作为为“忠”。

令尹子文约于公元前633年去世,葬于他的家乡,即今云梦县义堂镇。清朝康熙年间,义堂镇西北街一居民做房子挖地基,发现一个深洞,有半块石碑横卧其间,上有“贤大夫子文墓”六字。北宋李眆《太平广记》也说:“令尹子文墓在云梦县”。

黄香

黄香,东汉大臣,字文强,云梦县人。九岁母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据民间传说,夏天每到傍晚,黄香就赤身躺在父亲床上,让蚊子叮咬,然后驱赶蚊虫,再请父亲入睡,他守在床前打扇;到了冬天,黄香先钴进父亲的被褥内,等被褥暖和了才请父亲安睡,日日如此,因此,孝子之名大著,黄香温床的故事,也一代传一代。我国第一部孝子故事集《二十四孝》中,黄香被推为首位。

黄香十二岁时,博学经典,才思敏捷,受江夏太守刘护赞赏,京师号日:“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皇帝赏识其才,封为郎中,并允许他在皇帝的书房——东观,阅读御书。黄香废寝忘食,日夜苦读,才识大增,公元92年拜左丞,94年提升为尚书令,参加管理国家大事。他用人主张“量能授官,因劳施爵”,并熟谙边防事务。公元一OO年,东平清河地方,发生件“妖言狱”,受株连者千人。黄香负责办理此案,认真査访案情,终以确凿的事实,从轻发落了在押人犯,受株连者无不感恩戴德。公元一O六年汉安帝时,黄香被任命为魏郡太守,魏郡洪水成灾,年歉民饥,他把俸禄及皇帝赏赐的钱财,捐出赈济灾民。

黄香的一生,以孝子、贤人驰名于世,且著作亦丰,有《九宫赋》、《天子冠颂》流传后世。

清进士蔡振中谒黄香墓时写诗一首:“南国无双士,东京第一流。风霜余孝魂,爵秩贲荒邱。姓字樵人识,笺书国史留。更寻琼葬处,千载哭忠侯。”黄香古墓座落在云梦县义堂镇南二里湾,墓前立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汉孝子黄香之墓”。惜在抗日战争前被毁。

孟宗

孟宗,孝感青山乡人,出生年月不明,卒于公元271年,他是个孝子,自古以来有个孟宗哭竹的传说,当地也有个哭竹港的地名。他生活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境内,官至司空,所以史称孟司空。我国古代最流行的通俗孝子故事集《二十四孝》里,就录有孟宗哭竹的故事:孟宗早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有一次,母亲害了重病,饮食不进,只想新鲜竹笋开胃口,那时正是寒冬腊月,到那里去找嫩笋呢?小孟宗跑进竹林,到处寻找,找来找去找不到,于是就急得放声痛哭,说也奇怪,就在他擦干眼泪,张开眼睛看时,一蓬嫰鲜鲜的笋尖正在他脚下。小孟宗喜出望外,赶忙把嫩笋带回家;母亲吃了新笋,病也就好了,这样民间就传开了孟宗哭竹,感动天赐的传说。他母亲病故的时候,孟宗在江苏苏州做官,他私自回家为母亲办理丧事,他知道这样做讲了孝心却违反律令,丧事办完后,自拘于武昌听候法办。孙权知道孟宗素来行孝道,免死复职,后官至光禄勋、司空。

孟宗是个有名的孝子,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贤母,孟母教子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孟宗因为家境贫寒,出外谋职,当了监渔司马,给公家管鱼池,他利用闲暇,结网捕鱼,腌成干鱼带回家孝敬母亲。哪知母亲见了就摇头。孟宗解释说:“这是我亲手捕的鱼。”母亲说:“正因为如此,我才不能接受,你替公家管鱼池,公私要分明,难道不懂得避嫌疑吗?”孟宗知道自己错了,他终身记住这个教训,廉洁奉公,成为一个百姓称赞的清官。

李庭芝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祖籍河南开封,入籍应山,后迁随州、安陆。嘉熙末中乡举,淳祐初中进士。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以身报国的大志。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气焰器张,来势凶猛,所到州县,宋师一触即溃,或降或遁,竞无一人能抵御元兵,唯李庭艺独守扬州。开庆元年(1259),李庭芝主管两淮制置司事,驻守扬州,时元江淮大都督李璮南侵,兵过淮河,李庭芝率兵抗击,腰败元兵,斩敌将厉之帅、收复失城,不到三年时间追使李投降。战后扬州,房屋尽毁,盐商逃亡,市场肃条。李庭芝借款修屋,军民居住;疏浚运河,畅通盐运;大兴学校,加固城防,教民学文习武,还招募流民2万入伍,号称“武锐军”,名威大振,使元兵闻之生惧。李庭芝在扬州数年,军民相安,边尘不惊,百废俱举。成淳五年(1269)冬,元兵围襄阳,南宋朝廷命李庭芝以京湖制置大使督师增援,因贾似道贻误战机,致使襄阳失守,李庭芝因受此牵连被贬官。成淳九年(1274),元兵围扬州李庭芝又被朝庭起用为两准制置使,以抗元兵。次年元兵破武昌,他首先遣兵保卫京城,并下檄文晓喻所属郡县加强城守德祐元年(1275)春,宋师兵败芜湖,元兵沿江直下,重兵围攻扬州,李庭芝镇守自若,元兵难以得逞。元朝见强攻不下,两次遣使招降,李庭芝大义凛然,杀使焚书,不为所动。一面调兵将出战拒敌,一面搞赏将士,扬州军民在李庭芝的激励下;人人奋勇死战,屡败元兵,朝廷加封李庭芝为参知政事。十月元朝丞相伯颜兵至临安,留元帅阿术阻两淮兵。阿术久攻扬州不下,便下令筑专堤围城,欲困死城内军民。李庭芝与军民同甘共苦,虽外无援军,内缺粮草,仍坚守苦战。元兵用尽招数,终不得入城池半步。次年,元兵攻陷临安,谢太后携恭帝降元。宋亡,元朝指使谢太后下诏,令李庭芝出降。李庭芝说:“我奉诏守城,未闻有诏令投降的。不久,谢太后又下诏书:“我和皇帝都已投降,你现在还为谁守城。”李庭芝怒而不答,下令发箭射来使。阿术气极败坏,加紧攻城,城下“旌旗满野”,扬州断粮,连飞鸟猫鼠都已食尽。部下问李庭芝:“何以待之?”李庭芝说:“吾帷一死而已!”七月,端宗在福州派使召李庭芝为少保左丞相,他与宋将姜才率兵七千赴召,突围至泰州,又被阿术追兵围困,部将开门迎敌,李庭芝不幸被俘,押至扬州杀害,百姓无不哭泣。

杨一涟

在应山广泛流传着杨涟抱太子登基的故事。杨涟(15721625),字文括,号大洪,应山县平靖关乡照壁湾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次年授常熟知县,万历四十二年授户科给事中,四十八年调兵科右给事中,正时神宗病危,郑贵妃专权将太子阻于宫外,群臣不敢多言,杨涟却出面力请太子进官服侍皇帝。后来神宗死,光宗即位,郑贵妃求封皇太后,杨涟即上奏极力反对,不久光宗病重召见大臣,他虽不属大臣,也在召见之列。大臣们担心杨涟要受处罚,有人劝他承认有罪,杨连说:“死就死吧!我有什么罪!”郑贵妃求封皇太后,终于在杨涟等人的争阻下没有得逞。光宗在位一个月就病死了。受宠官女李选侍居乾清宫挟太子欲把持朝政。太子势处孤危,他又挺身而出,邋群臣闯进乾清宫,拥太子登位,即熹宗,并协助廷臣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官,从而安定了朝廷危乱局面,前后虽然只有六天时间,杨涟的须发都白了,后升兵科都给事中。因群小见忌,不屑与之较量,于天启元年(1621)辞官还乡。天启三年,他又起用为礼科都给事中,两年后又晋左副都御史,不料熹宗皇帝也是个“息于政事,奏章多不省”的昏君,朝廷逐渐被魏忠贤把持。杨涟目击魏忠贤结党营私,专擅无忌,气愤万分说:“此时不言,追至逆谋已成,请剑何及!勿使天下后世笑举朝无一人有男子气。”即上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耶。魏忠贤得知后惊恐异常,便假传圣冒,将杨涟等削职为民即刻催行还乡。魏忠贤又利用汪文信策狱陷害扬涟,要汪文信检举杨涟受熊廷弼贿赂。在酷刑之下,江文信不屈,仰天大呼:“世上哪有

贪财受贿的杨大洪呵!”至死不招,魏忠贤无奈,便指使党羽徐大化诬劾杨涟受贿二万,遂将杨涟速捕。押解途中,老百姓烧香摆案数十里,为之号哭,祈祷杨涟能活着回来。杨涟下狱后遭异刑毒拷,体无完肤,冤死狱中。杨涟死后,魏忠贤还限期追赃,抄没家产不足千金。应山各地蓦捐,邻县亦予捐助,只凑得几千两银子,仍不能如数解送到京,其母寄居城楼,儿子靠乞讨度日。

崇祯即位,铲除魏党,为杨涟昭雪,封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谥号忠烈。

清顺治六年(1649),将其遗骨运回应山,棺木过确山,有老者扶棺大哭,并赞曰:“先生之心,忠君之心;先生之口,嫉好之口;忠言如钱,奸魄己褫;先生虽死,万古如生。”后人为祭把一代忠烈,在应山县城修建了杨忠烈公祠,并整理其文稿,汇编为《杨忠烈公文集》传世。照壁湾杨涟故居、大贵山杨涟读书处、天井润杨忠烈公墓至今仍存。现在杨涟的故里三潭杨公岭树立杨涟塑像一尊,以示纪念。

程正揆

程正揆(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举进士,榜名正揆。他出生在孝感的个贵族家庭。善画,后成为著名画家、收藏家。年轻时,他曾任明朝的尚宝习卿,掌握皇帝宝玺符牌印章。明亡后,他的画得到滑朝顺治帝的赏识,出任工部待郎,督修乾清宫。后因满汉官员矛盾激化,顺治14(公元1657),程正揆退职归里。

归里后的程正揆,视仕官生活为迷途,醉心于书画,他作画时常用禿笔,刚劲简练,设色秾湛,多写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他的代表作《江山卧游图》计500卷,或丈许,或数尺格局多异。画面上有水光山色、楼台亭阁,人物花鸟,各卷意境、构图迥异,抒发着不同的思想感情。清代大画家龚贤称他的画为神品。程正揆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他主张“画贵简,不贵凡”“意高则笔先,意在笔先,不到处皆笔也”。《江山卧游图》第28卷的画面上,只有古木苍山和一个茅舍,寥寥几笔,寂寞凄凉之情就溢于画表,做到了“意高而笔减”。他还说,“作画如写真,得形似易得神难”,如“画屈原须有行呤泽畔忠不忘君之意,画颜鲁公须有刚毅宜愤之意,画李太白须有飘然若仙,雄视挥酒之意,山川草木亦然”,因而,他作画为求神似。与程正揆同时代的书画鉴赏名家张瑶星看了他描绘孝感名山的《白云寨图》后,称为“外师造化,内避心源”的佳作,还将他所画的《卧游图》誉为“千古大观”。现今北京故官博物馆藏有程正揆自传、绘画理论著说和《江山卧游图》27卷、435卷等作品。

宋庠     宋祁

宋庠(9961060字公序,初名郊;宋祁(981061)字子京,二兄弟,安陆人。他们是北宋政坛、文坛上的著名人物,史称“安陆二宋”。

“二宋”的父亲宋玘,曾在九江作过小官,酷爱收集儒家的典藉。“二宋”在父亲的薰陶下,从小便精通诸子百家,文章超群。宰相夏竦巡视安陆,听说“二宋”绝顶聪明,便以《落花》为题,命二人作诗。“二宋”旋即赋就。夏辣看后,觉得“二宋”果然文笔不凡,特别是对宋庠诗中“汉皋佩冷临江湿,舍谷危楼倒地香”,宋祁诗中“将我更作回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妵”两联至为赞赏。使宋氏兄弟名扬海外。

1024年,宋庠宋都同时举进士,宋祁列第一,宋庠列为第三,章献太后以为弟不可先兄,于是列宋庠第一,宋祁屈为第十,从此就有“二宋”之称了。

宋庠先后任襄阳通判、右正言、刑部员外郎、谏议大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太尉、司官等职。宋祁先后任过复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太常博士、工部尚书、右丞相等职。“二宋”曾提出过一些改革方案,建议仁宗和后宫节俭,不可妄费,对挽救北宋朝廷的危机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比较而言,“二宋”在文坛上的影响比政坛上大得多。宋祁是著名的词人,其诗词虽多写个人生活琐事,但描写生动、语言工丽。他主张创新,他说,诗入必须自成一家,才能传之不朽,若眼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那就成了别人的奴才。他的《玉楼春》词中写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被时人称为“红杏尚书”,与当时“微云学士”秦观、“三影郎中”张先齐名。他还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一改《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的缺点,形成文笔简净流畅,史料详赡,体例适中的特点。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完备的历史资料。宋庠的诗词也写得十分典雅。宋人叶梦得《古林集话》中记载着一件逸事。宋庠守许昌时,有题咏许昌西湖诗,诗中有“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之句。后任韩维遂于湖中置亭,并取名为“展江”。可见其笔力不凡。

季发元

季发元,19663月,他在北京体育馆,举起了153.5公斤的杠铃,打破了次轻量级世界挺举纪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的接见,他创造省运动员史上的“个第一”,即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第一个通过健将级、第一个获国家级教练职称的人。季发元,应城城郊白马村人,出生于1938年,在中学读书时,酷爱打兰球,是学校的文体委员。19588月,被选拔到湖北省举重队,1965年,他荣获第二届全运会60公斤级抓举冠军,崭露头角。196611月,在金边举行的亚运会上,获得60公斤级抓举银牌。1987年,季发元荣获“国家体育荣誉奖章”。他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举重教练之一,现在,他在泰国任援外教练。

邹继民

邹继民,1960年出生在汉川县一个干部家庭,从小爱好体育活动,12岁进入县和地区业余体校体操班学习,1977年底被“八一”跳傘队特招入伍,成为一名跳伞运动员。

1985年在奥地利举行的第八次“南奥杯”世界大赛中,荣获集体定点第二名。1986年在土耳其举行的第18届世界跳伞锦标赛上,获得集体定点第三名。1988年七月在瑞典举行的第19届世界锦标赛上,以6.70秒的成绩创男子特技跳伞世界纪录。同年在第六届全运会跳伞比赛中,为解放军队夺得金牌。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邹继民奉调率“八ー”跳伞队六名运动员表演献技。他现在任八一”跳伞队教练兼运动员,授少校军衔。

余建玲

余建玲,女,出生于1966年。她家乡在应山县境内徐家河水库之滨的长岭镇。从小就爱水,妈妈为玩水常骂她、打她,她还是往水库里钻。11岁进县游泳集训队,1987年省潜水队教练龙艳升选中了她。刚到潜水队时,冬天凉水刺骨,龙教练推她下水;夏天,她练得体重减轻,龙教练还要加大训练量。经过多年苦练,余建玲在龙教练手里硬是训练成了オ。

苏联潜泳队一度被称为世界潜坛不败的劲旅,1983年的23项世界纪录全为苏联运动员所创,国际潜联的一项新闻公报曾说:“苏联运动员第一名的地位尚不可动摇”。但事隔几个月,1984728日,在意大利蹼泳锦标赛上,余建玲以41秒和1830连破女子100米器泳和50米屏气泳苏联运动员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在这以前的19825月,她第一次打破100米器泳全国纪录;9月,在有法国、瑞士两强参加的南宁潜泳邀请赛上,她又连夺两枚金牌,破两项全国纪录。在19831月中、法、瑞三国对抗赛上,余建玲再夺4枚金牌而名噪巴黎。这一年,她接连在5个项目中17次破全国纪录,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27枚金牌。

余建玲是国际级运动健将,她现在湖北省体工队蹼泳队任教练。

彭丽萍

彭丽萍,应城市光明村人,出生于1971年,幼年家境不好,9岁オ上小学,好动。19848月,在考县体校时,她脱掉脚上的破拖鞋,手往地上一擦,抓起杠铃,一憋气就举过头顶。次年,县体校就多了一名赤脚训练的小姑娘。在体校她不是重点培养队员,她不泄气,白天加班练。晚上偷着练。只有三个月时间,就夺得了全省青少年举重第一名。19855月,她进了省女子举重队,她如鱼得水,练得更苦,进步也更快。1988年在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上一举夺得52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同年12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女子锦标赛上,勇夺52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冠军,并创造了抓举80公斤的新纪录。1989年在英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上,再夺52公斤级三项世界冠军,并四次创造了世界纪录。1990年,在十一届亚运会上,她又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52公斤级举重金牌。这位打着赤脚从田野走出来的世界冠军,单纯、朴实,心里只有“为国争光,报答党和人民。”1990年她入了党,当上了省女子举重队队长。彭丽萍成了世界名人,可她还是那样朴实无华,她带领的女子队年年被评为“五好队”,她本人也年年被评为“五好队员”。在举重生涯中她表示还要拚搏,然后上大学、然后当教,练,为国家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举重运动员。

聂华苓

聂华苓,广水市聂家店人,生于一九二五年。其父聂洸,曾参加过辛交革命武昌起义,北伐战争后,任胡宗锋武汉卫成司令部参谋长。一九三六年红军长征路过贵州平越县时,兼任平越县长的聂洸率部阻拦,战败身亡。聂华苓随父先后在武汉、宜昌度过了她的少年时代。抗日战争爆发,聂华苓回应山老家小居,日本侵略军进逼武汉,她随湖北联合中学至鄂西,转至重庆。一九四八年在南京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时候,她怀着疑惧的心情离开了大陆,辗转去台湾。

聂华苓刚踏入社会,社会的大变动就使她离开了生她、养她的故土。在台湾,她作为老大,家庭的重担使她不得不拼命的写作、编辑和教书。她在《自由中国》半月刊任文艺编辑,一九六O年《自由中国》被查封,主要编辑都被捕入狱,聂华苓也受到监视。更令她痛心的是,心爱的弟弟聂华付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失事身亡,母亲去世也无钱安葬,在恐怖、孤独和不幸的折磨下,一九六四年她离开台湾去美国,在爱荷华大学任“作家工作室”顾问。加入美国籍。

一九六六年聂华苓与她的丈夫、美国词人保罗・安格尔一起创办“国际写作计划”组织,邀请世界各地及祖国海峡两岸的作家到爱荷华写作、讨论、旅行,后来得到美国国务院的帮助,影响不断扩大。一九七六年由24个国家的三百多名作家联名推荐聂华苓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同丈夫翻译毛泽东诗词中,聂华苓对新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一九七八年她第一次踏上故土。她说:“我爱中国,因为它是一个不满足现状,水远向上的国家。”一九八三年她又同丈夫一起回到娘家一一湖北探亲,故土翻天复地的变化,更增添了她对祖国的爱,她在“国际写作计划”举办了“中国周末”,让海峡两岸的中国作家和外籍华人作家济济一堂。聂华苓和她丈夫保罗・安格尔为国际文化交流和祖国海峡两岸人民的团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聂华苓已有二十多本书出版,有小说、散文、翻译及评论文章。有些作品已译成英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她的作品拥有众多的读者,一九八O年以来,已有《台湾轶事》、《桑青与桃红》、《失去的金铃子》、《千山外,水流长、《三十年后》等著译在国内出版。

左天觉

左天党,云梦县左家庄子人,出生于ー九一七年。一九四年获金陵大学理学士。一九四七年移居美国,后入美国籍一九五O年获美国宾タ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担任过国际农业生命科学发展教育所所长、美国农业部顾问、美国贝兹维尔农业研究中心烟草部主任。是一位著名的农业专家、世界烟草权威。他对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造诣很深,在生产无害或少害的安全烟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曾经获得一九七八年国际烟草协会“最高科学奖”和美国科学奖,他主持美国安全烟的研究生产,他的名字和成就被载入《美国名人录》。

左天党博士对祖国农业现代化非常关心。一九七七年他第一次回到阔别三十年的祖国,对祖国烟草工业的情况作了认真的调查。写出了长达万言的《对祖国烟草工业的了解和意见》。多年来,每逢感恩节的到来,他都要邀集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知名华裔农学家、教授,商讨中国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他还多次应邀回到祖国来访间讲学,表示将和美国的同行一起,为中国培养农业人才和建设农业现代化提供咨询服务,为促进中美农业科技交流做更多的贡献。

左天党博士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位外籍名誉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