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鄂豫边区六块根据地之一。它南接武汉,北抵豫南,西与襄西接壤,东与鄂东毗连。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素有武汉门户之称。

鄂中的北部为大洪山、桐柏山,东北部有大别山的大、小悟山。群山逶迤,峰峦起伏,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兼有平靖、武胜、黄土等三关雄踞,势控中原。西南部为江汉平原,湖泊港汊密布,汉江、涢水、富水流经其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称“鱼米之乡”。鄂中中部有应城矿区,膏盐蕴藏丰富,所产石膏品质优良,远销国外。矿区拥有近万名产业工人,曾受过两次革命的洗礼,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鄂中的交通发达。平汉铁路纵贯南北,汉(口)()、襄()()、宋()()()、广()()()坪等公路纵横交错。江河交叉,湖泊星罗棋布。舟车畅通,形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鄂中的地理位置,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鄂中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早在1924年就有党的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个地区继黄麻起义之后,爆发了10余起秋收起义,创造了大小不等的苏区,分属于鄂豫皖、湘鄂西两大革命根据地。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这个地区的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数万人为革命事业英勇捐躯。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鄂中的地域和辖区几经变化。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鄂中相继建立了中共鄂中特支和中共鄂中特委。特支下辖荆门、钟祥、天门支部、京山特支和京山工委。特委下辖:天江工委(工委下辖汉川、天门县委、汉阳工委)钟祥县委,随县和京山县委,应城矿区中心区委。19392月至11月鄂中区党委和鄂豫边区党委先后成立后,鄂中各县先后直属这两个党委,分别有安陆、京()()()()、京()()()、随西、孝感、枣阳、应山、京安、应城、京山、云梦、京()()南等县委和安()()、随()西、随()南等工委以及随()北特区委,襄东县委、枣南县委、随枣地委。19417月、中共鄂中地委(即第二地委)建立后,先后辖应城、云梦、孝感、京安、安应、信阳中心县委,汉(川、阳)()()陂和应北()县委、安应()、应山)()、随()南、应()西、信罗边等县委和安()北、随()西工委、随()南前委。

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鄂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日正面主体战场的前沿,敌人的近后方,敌伪顽犬牙交错,社会情况十分复杂的环境中创立的。它的开辟、巩固、发展与建设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即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本形成;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立,为创建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鄂中的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19841031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对汤池训练班纪念馆的题词称:“汤池也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题词高度地概括了汤池训练班所发挥的战略支撑点的作用。193712月,陶铸根据省工委的决定,在鄂中的应城汤池创办了湖北省建设厅农村合作委员会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简称汤池训练班后改为临时学校)。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共培训了600多名骨干。12期学员毕业后,有120余人分配到鄂中的应城、京山、天门、汉川、汉阳、荆门、钟祥、安陆、应山、随县等县。34期学员有230多人先后分配到鄂西的恩施、巴东、建始、利川、咸丰、宣恩、来凤、鹤峰8;鄂北的房县、均县、竹山、竹溪、保康、阳等6县,鄂南的武昌、阳新、大、潜江、蒲圻5;鄂东的黄、黄梅2;襄西的远安、当阳等县。汤池训练班的学员遍布全省32个县,如加上临时学校学员的工作分配,范围就更广泛了。这一批抗日骨干到各地后,宣传发动群众,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使抗日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鄂豫边区的中心地带,是重要的基本区之一。193810月武汉沦陷以后,鄂中成为新四军发动武汉外围游击战争的立足点和开创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点。19395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南下到孝感南新街与许金彪的湖北抗日游击大队汇合,进行了联曹(曹省三,地方游杂部队)打胡(胡翼武,地主武装)的战斗,部队得到了发展,中和乡根据地固和扩大了。66日,许金彪率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主力,跟随李先念、周志坚到安()()()边的赵家棚与陈少敏所率部队汇合以后,组建了新四军挺进团,建立了赵家棚游击根据地。接着李先念、陈少敏率挺进团一部到达京山大山头与“应抗”三、四支队会师,建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下辖三个团队)这时,部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头”,又有群众基础较好的根据地,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点。

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后,边区党委又以鄂中为基地,开辟京南,发展襄西,进军天西,挥师东进大小悟山。19407月,挺进纵队五团队一部开进南山,经多次与国民党五战区第六游击纵队曹勖部的刘辅珩作工作,不战而取南山。接着,五团队帮助地方党成立了京()()南行政委员会。同月,纵队一部西渡襄河,挺进到钟祥石牌地区与襄西党组织领导的武装相配合,先后歼灭了土匪武装周良玉、左墨香等部,迅速打开了襄西的局面,组建了襄西独立团,建立了襄西行政委员会。同年8月,纵队五团的二个营、团一个营,从南山出发,进军天西;四团从汈汊湖出发到渔薪河的放莺台出击天西,迅速消灭了天汉反动武装潘典华、潘尚武的部分主力军。在凯歌声中,中共天()()()县委和行政委员会成立。1940年的1月至5月,李先念、任质斌、刘少卿等纵队领导,以鄂中为基地,三次率主力东进,经过歼灭土顽刘梅溪、袁绍祺、程汝怀等一部或大部后,开辟了鄂东大小悟山根据地。并成为纵队的指挥中心。

三、豫鄂边区党委和五师在鄂中建立起指挥中心。19391月李先念率部南下以后,许多领导机构在鄂中建立,很多重要会议在鄂中召开。19395月新四军挺进团在安陆赵家棚成立;6月中旬,在京山养马畈组成了新的鄂中区党委和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2月鄂豫边区党委在京山八字门成立,19403月在京山丁家冲建立了鄂豫边区宪政促进会;19409月,边区党委在京山八字门召开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成立了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19414月李先念在鄂中的白兆山地区通电就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的职务。

鄂豫边区党委和五师首脑机关在鄂中成立前后,有许多的重要的会议和重大的決策都在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里进行。193912月至1940年的7月和10月,边区党委的三次组织工作会议,是在鄂中的八字门、白兆山等地召开的。它总结了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实现更大发展的规划。19408月,边区党委以一个月的时间,在白兆山地区召开了有重大意义的军政干部会议,总结了纵队建军以后的大半年的工作,对于加强边区的政治、军事和政权建设,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416月,五师在白兆山召开了全师的政治工作会议,系统地总结了纵队建军以来的政治工作经验,提出了关于巩固部队的七项要求,即: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执行党的政策;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胜利信心;思想意识的正确;内部团结一致;具有高度的战斗力;克服战斗减员,主要是克服逃亡,清除奸细的活动。从而明确地把巩固部队的问题,提高到正规化建设的高度。

四、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鄂豫边区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鄂中地处武汉近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鄂豫边区的重要财源基地。应城矿区,有丰富的膏盐资源,是财源的重点。从193811月底起开始为抗日救亡募捐,每月收取10000;19402月起每月募捐由45000元增加到85000元,后来又增加到125000元,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在鄂中的水陆交通要道设卡收税,也是重要的财源。当时汉(川、阳)()()陂的姑嫂树(武汉郊区)税卡税收较丰,有“小银行”之称。此外,鄂中的各级党组织,动员群交纳田赋公粮,为抗日战争供给了大量的物资和财金。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下,有较高的爱国热情,提出多产粮多交粮。1942年孝感、黄陂交田赋120万元,交救国公粮6万担。据不完全统计,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头一年,孝感、安陆、应城、信阳等向部队供给了60万担粮食,贡献了9000万元的经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鄂中地区的人民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洗礼,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在抗日战争中,许多热血青年积极参军参战,为发展抗日武装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如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下辖的7个团队一个总队二个大队,其中有4个团队,1个总队的大部或全部是鄂中各地的抗日武装整编的。据1940年秋的不完全统计:两年来,鄂中参军的人数应城、京山两县都在三、四千人左右;京安县2100余人,云梦有1000人以上。有的县整营整连的向部队输送京安县成建制地补充挺进纵队一团的1个营;二团和六团各3个连;司令部直属队的2个连,壮大了挺进纵队的主力部队。当时的鄂中,在豫鄂边区曾被誉为抗日战争出的兵多、出的钱多、出的粮多

五、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鄂豫边区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之一。由于鄂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得较早,也比较巩固,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较高,鄂豫边区党委和五师的首脑机关以及后勤单位,长期驻鄂中,组织和指挥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五师兵工厂先后设在随南洛阳店的黄林湾和梭罗树湾;五师被服厂,1940年为豫鄂挺进纵队后勤部被服厂设在安陆树店的柏树黄,1941年改为五师被服厂设在随南洛阳店的紫溪湾。白兆山医院制药所和敌后医院,均在鄂中。白兆山医院,19406月改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野战医院,设在随南洛阳店的桑树湾;敌后医院设在安陆的高家寨。挺进报印刷厂,19406月以前叫挺进报印刷所,驻安陆的励家店和响堂湾,后改为印刷厂,驻随南洛阳店的广家冲。七七报印刷厂19411月在京山小花岭王家冲。1942年驻安陆陈家店的伍家燕窝。抗大十分校,原为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校,19406月迁随南九口堰孙氏祠。194110月改为抗大十分校。培养了大批的军政领导干部。这些后勤单位,以鄂中为基地,为支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