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963年至1965年的继续调整

一、三年继续调整的主要内容

前两年调整的成绩和后三年继续调整的主要任务。1961—1962年,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领导孝感人民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灾情仍然比较严重的1962年,全区经济有了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情况好转,粮食、棉花、油料的总产量分别达到35.7亿斤、23万担、67万担,均比1960年和1961年有较大的回升。中央农村调查组在孝感县南部龙店区两个公社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写了3篇调查报告:《涂店公社生产及干部思想情况调查》《东山公社农业生产情况调查》《一个受群众爱戴的支部书记——东山公社联合生产大队书记魏木官》。调查组在调查报告中肯定了上述两个公社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干部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高,1962年获得较好的收成,社员的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涂店公社社员实际口粮平均每人455斤,接近1957年486斤的水平。有的生产队达到899斤,最差的生产队也有422斤。东山公社平均每人实际口粮616斤,超过1957年600.4斤的水平。调查组肯定两个公社基层干部大多数是好的,认为他们信心坚定,工作积极,魏木官是其中的优秀典型。二是地方工业生产情况好转,1962年前8个月同1961年同期相比,全区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总产值提高68.5%,劳动生产率提高68.8%,生产成本开始下降,质量有了提高,部分产品的质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1957年水平。赚钱的工厂达到90%,全区工业生产总体上扭转了赔本局面。手工业生产也同样出现回升的态势。三是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6517万元,接近了1957年6766万元的水平。这些成绩为继续调整国民经济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1963年,中共中央提出1963~1965年三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农业生产要达到或超过1957年水平;工业生产要比1957年水平提高50%左右,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基本协调;各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要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原料、材料、燃料的节约要达到或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遵照中共中央的安排,在前两年调整的基础上搞好继续调整,确定以农业、工业、手工业为调整的重点,完成中央提出的主要任务,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

粮棉并举,争取双丰收。孝感专区是湖北省主要的产棉地区,有生产棉花的优势。在所辖的16个县中,汉川、云梦、汉阳三县有集中的产棉区;其他13个县中都有分散的产棉区。因多种原因,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在农业生产方面长期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为纲”的方针,重点抓粮食生产,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在适合种棉的地区大抓棉花生产,做到粮棉并举。

1963年1月11日至17日,地委和专署根据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的指示精神,召开全区棉花工作会议,提出“以粮为钢,粮棉并举”的方针,在农业生产方面作出较大幅度的调整。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习惯和经验,宜粮则粮,宜棉则棉,发挥各自的优势,组织以粮食和棉花为中心的生产高潮,争取1963年粮棉双丰收。既为国家提供急需的工业用棉,也为种棉农民因增种售价较高的棉花而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会议提出确保全区棉田面积达到80万亩,争取82.1万亩,棉花总产达到40.96万担,并将面积和产量安排到各县。为了调动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会议确定保证棉农足够的口粮标准,集中产棉区棉农全年口粮每人420斤至480斤(原粮),分散产棉区最少不得低于420斤。超额完成任务的每卖1斤皮棉奖售2斤粮食(米杂),还奖售工业品、生产资料,实行多产、多卖、多奖。会议要求政府各部门要根据国家对棉花生产的要求,尽最大的努力,积极支援棉花生产。特别是计委、农业局、粮食局、供销社、工业局、手工业局等有关部门,要作出支援棉花生产的计划,做到积极、主动,具体落实,及时供应棉农的口粮、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为了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地委成立以书记处书记贾平、专署副专员古博为正副组长的棉花生产领导小组。有3万亩棉田以上的县要成立棉花生产领导小组;3万亩棉田以下的县,要有1名县委书记处书记或者副县长专管棉花生产。

1月到9月,地委和专署就棉花生产问题发出和批转了19个专题文件。其中有1月17日发出的《全区棉花生产会议讨论纪要》,3月7日发出的《关于增产棉花的八项措施》,6月24日发出的《关于全区棉花(汉川)现场会议讨论纪要》。各级领导亲临一线检查和指导生产,同大抓粮食生产一样,狠抓棉花生产。

9月10日,由中央、省、地、县四级干部及专家组成的国务院棉花工作组来到孝感,深入各县基层单位直至生产队,就棉田面积和植棉政策的落实情况,棉花生长、产量、收拣、选种、收购、加工等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指导。到12月30日为止,先后向国务院和湖北省人委有关单位写了11篇报告,充分肯定了孝感专区的棉花生产。认为孝感专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人委的方针政策,各级党政组织加强了对棉花生产的领导,1963年的棉花生产是种得好、管得好、拣得净、收得快、留得足、卖得比较透底。证实孝感专区1963年棉花实收面积达到82万亩,皮棉平均单产65.8斤,总产57万担,统购48万担,均超过年初计划,也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出现了一批高产典型。皮棉亩产200斤以上的棉田有1000多亩,单产100斤以上的公社有14个(其中汉川县10个),单产100斤以上的生产队有1200多个(其中汉川县854个)。

1964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集中产棉县棉花生产会议。全国有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35个专区、262个县(市)的代表参加会议。会上表彰了1963年皮棉单产较高(60~100斤)的县市60个。孝感专区皮棉单产在80斤以上的汉川县、汉阳县、云梦县受到了表彰。

1964—1965年,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继续大抓棉花生产,将集中棉产区棉农口粮标准的上限由480斤提高到540斤,并加强各项政策的兑现,进一步调动产棉区干部群众的种棉积极性。国务院继续派棉花工作组来孝感专区指导工作。由于多方努力,在1963年的基础上,又取得连续两年的棉花大丰收。其中1964年的保收面积达到83万亩,皮棉平均单产提高到70斤,总产提高到58.1万担;1965年保收面积增加到85万亩,皮棉单产提高到75斤,总产提高到64万担(仍以16县计算,其中江北9县60万担)。

由于调整措施得力,孝感专区在棉花生产连续三年夺得大丰收的同时,粮食生产也获得连续三年大丰收。总产都在40亿斤以上,其中1964年达到42亿斤。油料也获得大丰收,其中1964年总产达到100万担。粮棉油连续三年大丰收,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提升。

工业和手工业服务农业,促进自身发展。1962年10月8日,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及时批转《全区工业、手工业会议纪要》。《纪要》肯定1961—1962年全区工业、手工业全面调整的成绩,同时指出对工业、手工业要进行继续调整。调整方案的指导思想是紧密围绕农业中心,进一步调整服务方向,认真贯彻“维修”、“制造”并举,以修为主的方针,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通过服务农业促进自身发展。

调整的任务和要求有5点:一是根据农业需要,做好主动服务。农机行业要集中全力搞好农机修配,要求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摸清全区农业机械的损坏情况,进行巡回检修,做到小修不进厂。电力部门要多为农业生产提供用电。交通部门要为农业提供更多的运输服务。手工业方面要有计划有领导地组织城镇铁、木、竹行业的手工业者下乡,通过修理上门、送货下乡、挑货赶集、来料加工、街道摆摊等多种服务方法,做到农具修理及时、不误农时。在不影响支援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工业、手工业再尽可能多生产一些人民群众生活日用品,既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也增加自身的经济收益。二是提高产品质量。要求工业、手工业产品的质量达到和超过1957年水平。三是降低生产成本。要求工业、手工业的产品成本都在当时水平上降低10%。四是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的数量和花色品种。五是增加利润和扩大再生产。要求个别亏本的国营工业企业,要尽快地消除亏赔现象,在不提高产品售价的前提下,转亏为盈,争取更多的上交利润;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多做贡献,扩大再生产。要求手工业合作社按照社章办事,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

1963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三年继续调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下达之后,地委和专署对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认真分析和研究了本地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情况,认为上述调整方案符合中央的指示精神,大体上可以坚持不变,只是对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项要求作了适度修改,提升到中央规定的标准。

地委和专署提出的和后来经过适度修改的工业、手工业调整方案通过三年的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到1965年底按16县统计,国营工业企业由1962年下半年的131个发展到149个,总产值由1962年的7558.72万元增加到1965年的18 422万元。手工业总产值由1962年的3087万元增加到1965年的4012万元。工业和手工业都通过服务农业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和孝感建设的新成就

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从1961年5月开始,全面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领导孝感人民先后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和继续调整,使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先后于1963年和1965年完成中央规定的调整任务,达到了中央规定的奋斗目标。

农业生产的恢复提前达到规定目标。1963年全区粮食棉花总产量分别达到40.6亿斤和57万担,都超过1957年40.1亿斤和39万担的水平;油料总产量达到77万担,虽然没有恢复到1957年102.6万担的水平,但回升的幅度较大,态势较好。因此,从总体上讲,1963年全区农业生产恢复到了1957年水平,达到了中共中央规定的标准。1964年和1965年的农业生产都在1963年的水平上有所提升。

工业生产的恢复和提升也达到预期目标。1965年,按16县统计,全区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盐27 800吨、食用植物油10 197吨、纱3287吨、布2356.1万米,棉布250.9万米、发电量471万千瓦小时……包括手工业在内,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2 430万元,比1957年的14 886.30万元超出7543.70万元,提升了50%,达到了中央规定的目标。全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基本协调,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原料、材料、燃料的节约都达到或超过孝感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孝感建设的新成就。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徐家河水利工程是府河流域治本工程之一,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养殖、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由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59年上半年水库截流蓄水,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非常溢洪道、灌溉渠首闸及电站6个部分组成。下半年动用10万人修建总干渠,1960年开通试渠。1961年冬天至1962年春天,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委调集8000余名工人支援徐家河水利建设,完成总干渠的整修和主要扩建任务。1963—1964年,地委和专署组织民工对渠道进行了扩修配套,修成上至应山县长岭岗,下至云梦、孝感两县交界的芦子章的总干渠,长达61.5公里;配修了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支渠、斗渠五级渠道,共计756条,长达1567公里。1965年,徐家河水利工程全面竣工。这项工程总计投工2874万个,完成土石方1693万立方米,混凝土6.8282万立方米,浆砌石9.7669万立方米,淹没耕地5.2822万亩;拆迁房屋2.9819万间;移民6707户,计31 752人。国家累计投资4308万元。水库库容为7.7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7万亩,是徐家河灌区的主体水源。工程的修建受到多方关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在湖北省长张体学的陪同下视察工地,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副省长夏世厚、省委常委秘书长王玉珍、武汉市市长刘惠农先后来工地视察。1961年11月,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安陆、应山两县进行农村调查时,也关注过徐家河水利工程建设。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曾两次来徐家河水利工地视察,指导工地建设,并把这项工程列入全国水利建设的典型工程之一,将材料上报国务院办公厅。云梦县干部群众因修建水库大坝速度快、质量好,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奖状。此阶段陆水工程也全面竣工。

续建和新建了一大批中小型水库。1963年冬天,地委和专署领导全区干部群众进行“整修加固、保证工程安全、成龙配套、扩大受益面积”为中心的水利建设,续建和新建了大中小水利工程8万处。1964—1965年又继续进行水利建设。3年共建成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70座,还建成一批中型水库:应城县的短港水库(实际灌溉面积12万亩)、渔子河水库(实际灌溉面积7.2万亩),孝感县的观音岩水库(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均在这段时间续建竣工。应山县1960年竣工的飞沙河水库(总库容0.82亿立方米)从1963年起开挖渠道;花山水库(总库容1.7亿立方米)1964年动工,1966年竣工,库水可通过渠道流入飞沙河水库。从此,两个水库联网组成花飞灌区,初期灌田30多万亩。

兴建了一批电力排灌泵站。1964年,孝感专区水利局和云梦县水利局在府河上联合设计和兴建了全区第一座中型电力排水站——戴大泵站。孝感专区的排渍排涝从此走上开闸自排与电力提排相结合、闸站并排的新阶段。接着一大批能排能灌的中型电力排灌站开工兴建。仅60年代,全区共建成155千瓦小时以上的泵站74个,排渍和提水灌溉的设施和条件大为改善。

电力建设取得新成就。孝感专区引入武汉大电网电源,开展电网建设始于1954年。位于汉川县马口镇的213厂于1954年引入武汉电网电源,建成全区第一座35千伏工业变电站。汉川县城关于1959年引用武汉电源建成全区第一座县属城关变电站。孝感县于1961年引进武汉电源建成野猪湖35千伏变电站,1962年又建成石塔寺35千伏变电站,这两个变电站均系农用变电站,与泵站抽水机站相结合,进行电力排灌,使两地农业生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1963年5月,孝感城关35千伏变电站建成,取代本地电厂,解决了城区机关工厂及附近农村的用电问题。1964年7月,在国家的支持下,孝感专区建成湖北省第一座农用110千伏变电站——应城县长江埠110千伏变电站,随即向附近各县辐射延伸,先后建成云梦城关、汉川龚家湾、安陆云岗、应城县省盐厂等17座35千伏变电站,其中农用变电站12座。

电网建设推动了农业机电建设。从1963年开始,孝感专区兴建了孝感县田家岗,应城县艾大、杨泗庙,安陆县莲蓬山,黄陂县陈李塆、华石庙、张家岗、梅冲等处大型电力抽水机站。其中田家岗电力抽水机站为湖北省最大的电力抽水机站,能为孝感县的龙店、朋兴、邹岗、卧龙4个区的11万亩田地实现稳产高产提供条件。1964年7月19日首次开机抽水时,省、地、县有关领导和群众1000多人到站祝贺和参观。

“三五”计划的编制。“二五”计划在1962年到期后,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遵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从1963年起,再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进行继续调整,作为“二五”到“三五”计划的过渡阶段,将执行“三五”计划的时间推迟到1966年。

1965年6月,孝感专区的江南7县划归新成立的咸宁专区管辖,从此辖区只有江北9县。下半年,地委和专署遵照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出的指示,在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即将全面完成的情况下,着手编制第三个五年(1966—1970年)计划的农业规划,主要指标如下:

粮食总产1966年达到35亿斤,到1970年达到40亿斤。皮棉总产1966年达到65万担至70万担,1970年达到85万担。油料总产1966年达到120万担,1970年达到247万担。林业1966—1970年全区成片造林面积达到210万亩。其中用材林159万亩,经济林51万亩。耕牛1966年发展到38万头,1970年发展到45万头。牲猪1966年发展到80万头,1970年发展到120万至130万头。水产1966年达到4750万斤,1970年增至6550万斤。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努力增加收入,增加集体积累,增加对国家的贡献。

孝感、云梦、应城、汉川、安陆、应山、大悟、黄陂、汉阳共9县都在1965年下半年制订了本县“三五”计划中的农业规划。因为“文革”等方面的原因,孝感专区及所属各县“三五”计划中的工业规划和其他规划均未编制出来。

三、思想教育工作的加强和社会风尚的改善

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逐步展开。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从1949年5月建立之日起,一直重视干部理论学习,长期坚持组织党员和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毛主席著作。进入60年代后,地委和专署为了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引导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推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1962年10月16日,地委批转《全区宣传工作会议讨论纪要》,要求加强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学习,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同时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教育党员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执行党的政策和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模范。经常地向社员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1964年2月26日,地委批转《地委宣传部关于1964年组织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安排的报告》,强调“干部的革命化是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生产新高潮的关键,学习毛主席著作又是干部革命化的根本保证。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学习,迅速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各级党委要把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学习计划,加强督促检查,贯彻始终,一抓到底”。文件对地、县、区、社各级干部的学习篇目、学习时间都作了具体安排,并要求建立和坚持学习制度。同年10月1日,地委制定《关于执行“中央关于县级以上干部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决定”的安排意见》,要求全区县委、地、专科局长以上干部,都应该精读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等哲学论文,要求紧密结合实际,一篇一篇地学深学透,写出心得,并把毛主席的立场、观点、方法直接用于指导工作。由于地委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推动,全区逐步形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逐步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

学习先进典型的活动持续开展。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一向注重用先进典型教育群众和激励群众,通过榜样的作用推动各项工作。这项活动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积极配合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全国全省有名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运用外地先进典型的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和激励本地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地委和专署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被称为“铁人”的大庆工人、共产党员王进喜不怕任何困难,带头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解放军战士、共产党员雷锋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习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学习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共产党员在带领群众战胜灾害和进行生产建设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武汉市红旗标兵、全省先进人物马学礼带头学习毛主席著作、大搞技术革新的精神。

其二是积极发现和培养本地先进典型,用本地先进典型的英雄模范事迹来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50年代,地委和专署发现和培养了应城县盛滩乡星火农业社和孝感县官木生、晏桃香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开展“三大改造”和各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地委和专署同样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外地先进典型的同时,也积极学习本地先进典型。1962年2月下旬,地委和专署通过妇联组织,号召全区妇女学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云梦县三集公社三八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木香爱国爱社和勤俭持家的精神。1964年3月5日至10日,地委和军分区联合召开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地委第一书记、军分区政委赵修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大会表彰了军分区部队和全区民兵中的6名功臣、18名红旗手和174名积极分子,并发出《向军分区政治部秘书、功臣刘少华学习的倡仪书》。4月6日,地委和专署为抢修八一大桥围堤而英勇献身的驻孝部队副班长庞学美召开追悼大会,号召全区军民学习庞学美爱国为民、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5月4日,地委和专署通过共青团孝感地委发出《向陈玉清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区广大团员和青年学习武汉知识青年、武汉二中团干陈玉清立志下乡务农,回到祖籍大悟县坞子铺公社五大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志向;学习他虚心向农民学习、热爱集体、积极劳动、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精神。1965年4月20日,地委发出《向陈文清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区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向为抢救阶级弟兄而英勇献身的蒲圻县神山公社先锋大队民兵连长陈文清学习。7月27日,地委同意军分区党委的意见,授予陈文清生前领导的民兵连为“陈文清民兵连”称号。

通过地委和专署的不断推动,学习先进典型的活动在全区持续开展。1964年2月,武昌县五里界区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小四清)全面结束。为了巩固运动的成果,学习解放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掀起生产高潮。中共武昌县五里界区委遵照湖北省委和孝感地委的指示,以锦绣大队等14个生产大队为试点,开展“五好”为纲的比学赶帮运动。大致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开展群众性的“三摆”——摆成绩、摆进步、摆经验。第二步,评“五好”,树标兵。在“三摆”的基础上,评出“五好”社员,“五好”干部,“五好”生产队。第三步,订计划,开展比学赶帮。比决心,比干劲,学先进,赶先进,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第四步,转入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公社建立由党委书记领导的政治工作处,生产大队建立由党支部书记领头的,有妇女、青年、民兵组织负责人参加的政治工作小组,生产队建立由政治队长领头的配有几名宣传员的宣传组,做到层层有专班。定期培训政治队长和宣传员,定期分析社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种教育。1964年4月17日,中共孝感地委向湖北省委上交了《关于五里界区开展“五好”为纲比学赶帮运动的情况和作法的报告》,决定由点到面,搞好“三摆”,把“五好”为纲的比学赶帮运动认真开展起来。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本地自创的“五好”为纲的比学赶帮运动在孝感专区各地农村陆续推开,为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风尚的改善。中共孝感地委和孝感专署通过推动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先进典型和开展“五好”为纲的比学赶帮运动,加强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了社会风尚的改善。

广大党员和干部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增强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跃进”时期那种说大话、办虚事的风气得到了纠正,讲实话、办实事、按科学态度办事的风气得到了增强,认真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广大群众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展。至于后来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学习毛主席著作日益走向形式主义,并伴随产生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那既不是地委和专署的初衷,更不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愿。

学习先进典型和开展“五好”为纲的比学赶帮运动,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情。在雷锋、焦裕禄精神的感染下,人们增强了乐于助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铁人”精神和大寨精神的激励下,人们增强了艰苦奋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马学礼的影响下,人们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1964年1月13日至23日,地委和专署召开全区农业技术会议,会上表彰了19个农业技术革新的先进单位,这些先进单位被树为19面红旗。在李木香的影响下,全区妇女中涌现出一大批勤俭持家的先进群体和先进个人。由于陈玉清的带动作用,一大批城镇知识青年立志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64年11月22日,孝感城关第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受到了地、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干部群众的热情欢送。全区人民群众积极劳动、积极工作、勇挑重担的精神不断增强,争做好人的风气日益形成,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社会风尚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