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宏同志在汉川市 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四大家”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起到汉川,参加汉川市三级干部会议,主要目的是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统筹,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李鸿忠书记、王国生省长来孝感座谈调研时的讲话精神。通过这种形式,同汉川的各级干部一起,面对面交流,面对面讨论,面对面解决问题,面对面问计于基层,面对面动员部署,共同研究汉川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形成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昨天下午,我们与汉川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现场进行了座谈,大家就如何加快孝感、汉川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天上午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直接开到村、社区支部书记,也是为了更深入地与汉川的广大干部进行交流。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与基层同志见面,相互了解,相互激励。乡镇、街道、场和村、社区两级干部是基层的关键。基层是我们各项任务落实完成的“最后一公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没有基层干部这个执行层、落实层,“最后一公里”就难以打通,我们的很多工作任务就难以落实。基层同志处于一线,直接面对群众、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工作的难度大、承担的责任重、受到的委屈多。借此机会,我代表孝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汉川的三级干部,特别是乡镇、街道、场和村、社区两级最基层的干部,为汉川、为孝感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希望汉川的广大干部在新一届汉川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立足新起点,展示新作为,再作新贡献!

下面,围绕加快汉川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奋力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我和同志们交流三个问题。

一、汉川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有基础

汉川主要经济指标五年内都实现了翻番,是目前孝感唯一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的县市,是孝感的“代表队”、“种子选手”,汉川要坚定不移地扛起大旗。

第一,特色产业有基础。工业方面,汉川发展的特色是工业,汉川发展的优势在工业,汉川发展的活力也在工业,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凸显了汉川在孝感乃至全省的优势地位。从2011年的相关指标来看,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7.6亿元,二产业比重达到5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3家,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100家。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包装印刷、电力能源为主导的五大产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个产业集群产值过百亿元,福星科技是全市首家产值过百亿元的民营企业。汉川是湖北最大的金属制品基地,钢帘线生产居全国第一,童车童具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出口基地,汉川被评为中国产业百强县市,展现出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农业方面,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棉纱加工、畜禽加工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种植养殖基地具有较好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2家,其中省级9家,国家级1家。文化旅游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以福星生态文化旅游名城、白石湖文化旅游综合体、汈汊湖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些特色产业增强了区域发展的竞争力,提升了县域综合实力。近几年来,汉川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是产业基础的最好见证。

第二,城镇平台有基础。主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达到22平方公里,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小城镇“群星灿烂”,以马口、沉湖为代表的一批乡镇具有较强经济实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马口镇聚集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38家,制线产量占全国的1/3,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制线名镇。沉湖镇金属制品、钢帘线生产以及建设中的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将不断增强小城镇产业支撑力。这些是其他县(市)区难以比拟的。福星集团“以企带村兴镇”、湾潭“回归建村”和广东温氏集团“兴区强村”等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探索了城乡融合的新路子。

第三,改革开放有基础。汉川人思维活跃,敢为人先,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在全市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家本土上市企业、第一家村镇银行、第一家异地冠名武汉企业、最早成立的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等。近几年来,汉川全面完成了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革,工业经济呈现勃勃生机;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被确定为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县(市);积极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新农保试点县(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市)等等,改革为汉川的发展增添了内生动力。面对自然资源的不足,不断扩大开放,对外广泛吸纳各类生产要素。近几年来,引进了银鹭、达利、福源、温氏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为汉川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第四,在建大项目有基础。过去的五年,汉川共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300个,过亿元项目60个。投资15亿元的银鹭食品建成投产,投资78亿元的电厂三期第一台机组将于今年8月份并网发电,投资25亿元的中节能光伏农业科技项目,投资30亿元的华中电动车产业园,投资30亿元的华中皮草工业城,投资50亿元的白石湖生态旅游,投资30亿元的金鼓城家居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将有力地支撑汉川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奋力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汉川奋力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要做到“三个着力”、“四个加快”。

(一)做到“三个着力”

1.着力赶超更高的发展目标。汉川是孝感的汉川,更是湖北的汉川、武汉城市圈的汉川,同时也是中部的汉川。汉川要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首先,要瞄准十强争提升。从全省县域经济的考核指标体系来看,汉川经济总量居第9位,已经跻身前十之列;但人均指标排到34位,结构指标排到29位,速度指标排到35位,后劲指标排到14位,社会与环境指标排到30位。跻身十强,就要从这些薄弱环节入手,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不断增强综合实力。要分析十强、瞄准十强,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的研究,分析我们的弱势与短板,正视差距、正视不足,变压力为动力。第二,要紧盯周边争赶超。汉川周边的“天仙潜”和东西湖区,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近期,省委、省政府在仙桃、潜江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下一步还要到天门,动员仙桃、潜江、天门进入全国百强。仙桃、潜江、天门与汉川田搭界、地相连、文化相通,都是江汉平原,同饮汉江水。过去发展基础差不多,现在省委、省政府动员仙桃、潜江、天门进入全国百强,汉川也要有这样的气慨。2011年,汉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潜江、仙桃的68.5%和77.1%,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也只有东西湖区食品加工产值的81.5%。“天仙潜”各自与汉川面积相当、区位相近;东西湖与汉川同为武汉近郊。汉川要按照赶超周边先进地区的要求,做到工业紧盯“天仙潜”,农业紧盯东西湖,在特色上积累、在优势上赶超。第三,要立足中部争进位。汉川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投资潜力在中部地区很有竞争力,先后获得多个中部乃至全国百强称号。要以此为基础和平台,进一步在中部百强中形成争先进位的强大态势。

2.着力构造更强的节点功能。汉川是武汉城市圈与宜荆荆城市群的节点,是汉江经济带与汉宜高铁经济走廊的节点,处在“大十字”的交叉点上。要跳出汉川看汉川、跳出汉川谋划发展汉川。在要素聚集上既要向东引进大武汉资源,又要向西吸纳宜荆荆城市群资源;在发展支撑上既可借助汉宜高铁经济走廊,又可依托汉江经济带,深度拓展发展空间。汉川要顺应这一趋势,构造强大的节点功能,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崛起。要突出产业节点功能,既立足自身特点,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又坚持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形成共生优势。要突出开放合作节点功能,坚持融入武汉、对接周边,把汉川打造成汉宜高铁经济走廊和汉江经济带的开放高地。要突出城镇节点功能,加快县域“一主两副”城市建设步伐,完善沿路、沿江城镇体系建设,尽快向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迈进。

3.着力营造更大的发展气场。汉川自然资源并不是最好的,却创造了“无中生有”、“以小博大”的多个奇迹,靠的是改革创新形成的强大动力,靠的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现在发展的基础比以前更厚实,发展的机遇比以前更优越,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动力应该更加充足。要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发展文化创新为灵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路径,着力强化重商利商、通达包容、鼓励进步、宽容失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等发展理念,充分运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聚集要素,配置资源,汇聚天下资源为汉川所用,营造强大的发展气场。

(二)做到“四个加快”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千亿工业强市。目前,汉川工业总产值已接近500亿元,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大企业,招引大项目,提升大产业,发展大园区,着力打造“千亿工业”,推进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把实施“三大工程”的重点放到提升骨干企业上,通过技改扩能、兼并联合、招商引进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对全市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在全省有影响的大企业。要挖掘培植上市后备资源,结合骨干企业提升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量培植有成长性的企业作为上市配备企业,争取在主板、中小板、成长板实现上市企业的新突破。小微型企业要围绕“精、新、特、专”做文章,在发挥特色中形成竞争优势,迅速成长壮大。二是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围绕促进食品加工、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电力能源等优势产业升级,不断细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加速向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推进相关相近产业形成集群,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要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要坚持“两型”标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两型”产业发展。三是引导园区形成特色。围绕打造特色园区,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壮大园区规模,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综合配套和承载能力,促进主导产业、关联企业、重大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一个园区形成一个特色,一个园区催生一个产业集群,努力把汉川经济开发区、马庙工业园区、福星开发区、刘家隔金鼓家居产业园打造成百亿工业园区。四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有着巨大潜力,对就业、税收、总量的贡献很大。要按照打造武汉市“后花园”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湖北食品加工第一城。汉川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就是农产品加工转化。要围绕打造湖北食品加工第一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银鹭、达利、福源、温氏等大型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抓住国家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现有农业资源,培育发展一批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新的农业品牌。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努力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工业化发展成果。二是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围绕打造加工转化“第一车间”,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抓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要求,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集中,加快优质粮棉油、蔬菜、水产、林木等优势特色板块建设。大力开展农产品种养殖专业村、专业镇建设,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做到“两个盯住”:一个盯住城里人的“米袋子”、“菜篮子”,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第二个是盯住城里人的节假日、周末,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三是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汉川全部都是平原、湖区,有条件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要总结推广“刘隔模式”,学习借鉴“春晖模式”,把所有权留给集体,把承包权留给农户,把经营权交给公司。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积极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身份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千里汉江,险在汉川。要抢抓国家加强水利建设的有利机遇,重点抓好汉江干堤整治、南水北调闸站改造等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内垸干堤除险加固工程,突出抓好深沟大渠和塘堰改造、中小泵站更新改造,通过国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各大水系、农田、塘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灾保丰收能力。

3.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水乡园林城市。汉川城镇化率达到47.2%,正处在城镇人口过半的临界点,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汉川湖泊众多,河汊交错,水资源丰富,建设水乡园林城市前景广阔。要抓住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机,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城乡融合的路径,挖掘“水乡”、“绿色”两大特色资源,大力建设水乡园林、绿色宜居中等城市。汉川工业基础较好,城镇体系完善,又处在江汉平原,推进城镇化要求要更高一点,眼界要更远一点,努力做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中心城区提档升级。按照60平方公里主城区框架,提升完善城市规划,把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系、绿化体系、耕地体系、产业体系结合起来研究,全面打通各项规划,以高水平规划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要坚持产业新城、功能新区“双轮驱动”,把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结合起来,在产业发展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要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在主城区范围内、“十二五”规划范围之内的乡镇(街道)、村(社区)要积极推进城市新社区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二是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要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主城区为辐射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重点特色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农民进入城镇的吸引力。乡镇政府所在地要积极推进城镇新社区建设,做到镇村一体化。马口、沉湖已经列为全省、全国镇级市试点,要按照小城市标准加快城镇建设。三是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集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坚持群众自愿和因地制宜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建设富有地域特色、彰显地域风格、功能设施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对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外的村,要进行地毯式梳理,确立发展类型。中心村要按照农村新社区的标准,既要享受着农村的生态田园风光,又要享受着城市的社区功能。控制引导好自然湾发展,鼓励自然湾村民到城镇和城市买房,逐步实现城镇化。对于水源地、洪涝区等禁止、限制发展的自然湾,加强疏导,加快搬迁集并。四是加快水乡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把水乡园林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到具体项目上。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标志性建筑、绿色园区、绿色廊道建设,加强河流、湖泊等水体环境保护,加快福星生态文化旅游名城、白石湖综合体、汈汊湖生态旅游等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水乡园林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4.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建设幸福和谐汉川。汉川是经济强市,在民生工作上更应该体现优势,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基本民生。围绕民生社会事业的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六张网”,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村和社区这一级,重点建设三个“1+X”。第一个,“1+X”综合服务平台。“1”就是村党支部(村委会)、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办公场所,“X”就是延伸到村(社区)的若干个便民服务室。第二个,“1+X”组织网络,“1”就是党支部、村委会、居委会,“X”就是村民、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若干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居民理事会等专门的协会、志愿者组织。第三个,“1+X”队伍,“1”就是党支部、村委会、居委会的干部和社工队伍,“X”是“五老人员”、志愿者、网格管理员、政府购买的公益岗位。通过这3个“1+X”,真正把基层打造成为社会服务的超市、社会管理的终端,把党和政府社会管理问题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另外,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强调几个问题,希望汉川的同志们破解好、解决好。第一,综治信访维稳。要将综治信访维稳一起抓,长远与当前结合,综合治理是管长远,信访维稳是管当前;治标与治本结合,综合治理是治本,信访维稳是治标。要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大整治、大宣讲、大督查,为改革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要破解好计划生育性别比偏高问题。第三,要扎实落实好农村各项政策。把农村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做到账、表、卡、册对应一致;实行一卡通,直达农户,不代扣,不截留。第四,血防问题。第五,防汛问题。

三、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干出不凡的业绩

参加今天会议的汉川各级干部,作为汉川发展的领军人物、领头雁,是“关键的少数”。要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汉川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勇于担当。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担当精神异常重要。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左右有强兵的竞争态势,汉川稍有松懈,就可能落入第二方阵。在全省争十强,是时代赋予汉川的重任,大家要担当起重担、担当起重任,主动作为、创造业绩,做到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今天来的乡镇、街道、场和村、社区的主职,我们平时直接接触不多,对这两级的书记提几点希望:一是要理思路、促发展,当好“致富书记”。作为群众的主心骨和带头人,要谋划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千方百计发展经济、致富群众。二是要搞服务、办实事,当好“贴心书记”。围绕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多想办法、多搞服务,多打一些“民心井”,多架一些“民心桥”,多修一些“民心路”,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三是要保稳定、正民风,当好“平安书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筑牢基层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四是要讲正气、守底线,当好“廉洁书记”。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讲程序、讲公平、讲正义,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公众威信。五是要抓班子、带队伍,当好“领航书记”。讲政治、顾大局,认真履行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抓好班子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重点加强两项职能:一是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二是协助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二)要敢为人先。思想大解放是我们促进大发展的前提。汉川要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需要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大讨论,进行思想再解放、观念再创新,真正建立发展文化、亲商文化、赶超文化。要在思想大解放大讨论过程中,分析党员干部到底存在哪些与争十强不相适应的理念,人民群众到底存在哪些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要克服容易满足、小富即安的“优越感”,用开放的眼光,大胆走出孝感,敢于在全国全省争先进。要消除与周边地区竞争发展的“失落感”,注重对外协调、对外开放两手抓,一方面向政策要资源,加强政策研究,吃透政策,把握政策,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向市场要资源,敢于突破、敢于创造,树立“天下资源为我所用”的理念,以改革创新拓展发展空间,破解融资、土地、人才等发展难题,争做改革开放的先锋,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

(三)要燃烧激情。激情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要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汉川的跨越发展大业。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保障和落实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把组织的关怀无微不至地落实到基层干部身上,激励基层干部竞进夺标,抢前争先。

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孝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汉川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和百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汉川一定能够早日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之列,为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打造“湖北的苏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要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保障和落实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竭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孝昌县委、县政府的团结带领和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孝昌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