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区建设的“刘杨模式”

中共应城市委

新型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加快人口向城区、城镇集聚的重要途径。2011年底,应城市以新都化工扩能为契机,动工兴建刘杨新社区,得到孝感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新型社区建设的“刘杨模式”,给全市城市新社区、城镇新社区、农村新社区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一、围绕宜居宜业目标,高点规划,功能配套,不落还建俗套

2011年初,新都化工股票上市,募集的13.7亿元资金,全部投在应城,并追加3.3亿元,总投资18亿元,地方配套5亿元,实施扩能项目建设。根据国家环保要求,距其铵槽车间方圆600米以内居民必须搬迁。对此,市委、市政府态度明确,全力支持服务项目建设。但拆迁还建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的只建几栋还建房的标准上,而是围绕市党代会提出的建现代宜居城市目标,按照“宜居宜业”新型社区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1.聘请专业机构设计。新型社区有别于传统社区和一般楼盘,既要考虑社区形象,也要考虑不同人群需求;既要考虑节约集约,也要考虑各项功能配套,必须由有资质、高水平的设计单位进行高水平规划。鉴于此,市委、市政府放眼全省,挑选最佳设计公司。经反复研究对比,聘请武汉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开展设计工作,设计费70万元。该设计院为国内知名规划设计院,曾多次参与应城城乡规划设计,不仅资格胜任,而且熟悉应城情况,为高起点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2.凸现全域规划理念。一方面,与社区所在盐化产业园总体规划相对接。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在修编6平方公里盐化产业园控制性详规时,预留了刘杨新社区建设用地。社区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充分对接盐化产业园总体规划,在总规之下科学布局,既充分考虑新都化工未来发展需求,又避免规划之间的脱节和矛盾,使新区建设与将来企业发展、盐化产业园发展高度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新社区着眼长远,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刘杨社区着眼长远发展,规划布局为“一核(中部核心区)、一带(商业步行街)、两轴(南北景观主轴,东西景观轴),五组团”。其中,三、五组团用于解决现阶段刘杨搬迁户居住问题;一、二、四组团进行商居开发,盘活升值土地。

3.实现社区功能配套。刘杨新社区虽处在城郊结合部,但完全按城市新型社区的标准进行设计,功能配套考虑得非常周全。第一,六网齐全。水、电、气、宽带、有线电视线全部预埋到户,高标准建设小区道路,排水对接整个城区排水网管,达到城区基础设施要求。第二,功能齐备。从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购物“社区商场、菜场”;从就医“医院、药店”、休闲“中心广场”,到物业管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各方面统筹考虑,一应俱全;此外,按32%的标准绿化小区,预留足够停车位,整个社区完全按宜居花园式小区标准打造,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4.彰现设计超前特色。“按20年不落后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第一,突出应城“盐海”特色。社区突破商品开发“整齐划一、一排接一排”的固有模式,模拟海洋珍贵动物鹦鹉螺外形纹理,结合地形,将楼栋设计成优美的向心式,将路网设计成弧形的流线型。鹦鹉螺属海洋珍贵动物,其外形优美高贵、色彩炫丽,以其为模型建设社区,不仅可寓意应城岩盐资源珍贵,而且使小区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美观大方。第二,吸收最新商居理念。刘杨社区充分借鉴商居最新理念和表达成果,不仅房屋立面造型,色彩搭配精益求精,独具魅力;而且充分考虑居住舒适度、人性化要求。如社区水管、电线、有线电视光缆、宽带全部地埋,避免“蛛网满布”;预留抽烟机排烟管道,避免“油烟满墙”;预安空调滴水管道,避免“水珠飞溅”;预安太阳能安装平台,避免“线管乱布”。同时,率先落实建筑节能标准,外墙预埋保温层,窗户用双层真空破璃等,保证住户冬暖夏凉。社区设计体现了超前性和先导性,不亚于应城市高档楼盘——海山应置城和金港一品。

二、依托用地相关政策,迁村腾地,拓展空间,突破用地瓶颈

拆迁还建,首先要解决用地难题。刘杨新社区位于“盐水河以东、汉宜路以南、刘艾路以西、长荆大道以北”,占地327亩,属集体土地性质。按相关规定,须向上申报,转为国有土地,再进行建设。按正常程序,至少需要一两年。然而新都扩能属上市扩能项目,2013年9月前必须按承诺计划投产,否则将失信于股民,影响应城对外开放形象。时间不等人,应城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突破用地瓶颈,加快还建小区建设,确保项目投产之前搬迁群众。

1.村民集并,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指标。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引导村民集并居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设新农村。刘杨新社区居住对象主要是本村居民,实现集并居住,同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一致。结合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向上级申报刘杨新农村建设土地170亩,用于三、五组团的还建房建设,解决当务之急,确保新社区建设与新都扩能投产“两不误”。

2.统筹城乡,用足用活增减挂钩政策。彻底解决社区用地指标,是刘杨新型社区建设必须面对的头等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充分考虑刘杨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对刘杨村汉宜路北边的黄另、小周、小张、新王4个村民小组和刘杨街进行整体搬迁。这4个村民小组,散住在国库立交桥至盐水河区域,搬迁后可腾地680亩。按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腾出的土地,可全部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不仅可以解决刘杨新社区用地问题,而且多出363亩土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存量。

3.服务企业,预留发展用地空间。四里棚是应城重要盐化工业区,辖区内有新都化工、久大制盐等大型企业。近几年,这些企业发展很快,规模不断扩张,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新都化工周边600米内企业、居民、学校搬迁后,将拆除地面现有建筑物,进行三通一平改造,预计可新增土地近800亩。这些土地多属集体土地性质,按程序向上申报后,可全部转为国有土地,满足新都等企业未来发展所需,为企业发展预留充裕空间。孝感市委书记陶宏称赞“探索了以城镇新社区建设破解拆迁安置难题的办法,为企业落户、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着眼多方共赢格局,企地同心,携手共建,拓宽融资渠道

建设新社区,投入是关键。刘杨新社区一期总投资3.12亿元,将近2011年应城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占2011年一般预算收入的44%。市委、市政府创新思维,积极争取企业和基层群众支持,实现共建共赢,较好破除了资金难题。

1.全面服务项目建设,争取企业出资共建。只有全心服务和付出,才能换来企业理解和支持。为支持新都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服务新都扩能指挥部,全力服务新都扩能。新都公司十分感谢市委、市政府的服务和帮助。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刘杨新社区”,争取新都公司出资共建,按4:6比例,企业出资1亿多元,政府承担2亿多元,开创了“政企”共担社区建设费用的先河。

2.广泛深入宣传发动,激发基层共建热情。积极宣传催生巨大感染力、亲和力和鼓动力。在刘杨社区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广泛深入宣传新型社区“宜居宜业”,调动群众共建激情。四里棚刘杨村紧挨新都公司,基本生活在公司“车间里”,空气灰蒙,噪音震天,环境较差,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通过宣传,增加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积极参与新社区建设。同时,宣传新型社区建设促进了地方发展。新都化工扩能及刘杨新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建安税,截至2012年8月底,已交纳1685多万元,约占四里棚建安税总数近50%,极大促进了地方发展。2011年,四里棚跻身孝感乡镇20强,排名17位,比2010年28位前移11位。刘杨村居民搬迁后,新都按时投产,每年可新增税收2亿元,将成为最大纳税户,实现政企共荣,共同发展。通过算帐宣传,让基层组织深刻体会新型社区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3.共同核定每笔支出,加快社区发展步伐。新社区建设费用庞大,开支名目众多,特别是征地搬迁费用,涉及795户附属物及地面附着物征收补偿、装修补偿、搬家费和学校、医院、企业搬迁补偿费。每笔开支最终都要由政府、新都公司承担,必须公开透明,才能让企业放心。鉴于此,在核定每笔开支时,请企业代表全程参与,签字认定,确保阳光操作,无任何猫腻,新都公司也十分满意。截至2012年8月,应由新都承担的费用7400多万元,全部到帐。

四、遵循让利于民原则,分类处置,阳光操作,化解搬迁难题

“房屋好做,搬迁难动”。搬迁工作一向被人称为“天下第一难”。新都扩能涉及搬迁户795户、总人口2900多人,总搬迁面积15万多平方米,此外还有医院、学校等9个单位及5家企业,可谓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再加之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搬迁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对此,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让利于民,阳光操作,积极化解搬迁工作中一切难题。

1.选定评估机构,确定补偿额度。房屋评估关乎群众补偿额度,群众十分关注。市委、市政府决定由被搬迁群众民主投票,从34家合乎资质的房屋评估机构中选定3家开展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同时,坚持依法、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被搬迁群众参与搬迁和房屋评估工作的全过程,保障被搬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群众签字认可才算数,做到阳光操作,确保公平公正。

2.反复酝酿讨论,优化搬迁方案。搬迁安置事关每位拆迁村民的切身利益,需求千差万别,方案复杂而又具体。对此,市委、市政府非常慎重,安排搬迁工作专班,多次组织召开各个层次的群众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不断优化《房屋征收和安置方案》和《房屋分配方案》,努力让各方面满意。如新社区设计90平方米、100平方米、120平方米三种户型,满足群众不同需求。规定1:1还面积,但最多还三套房,多余面积以货币形式补偿,避免房源不足;同时让利于住房面积不足70平方米的住户,明确补差面积在10平方米以内(含10平方米)只补交700元/平方米,其余部分按1500元/平方米补差,确保群众住得起房。在分配房屋上,一楼优先残疾人,方便他们生活。整个方案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兼顾了情、理、法诸因素,整体反响良好。

3.群众参与监督,确保还建质量。还建房质量是搬迁户普遍关注的重要事项。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刘杨新社区工程建设质量,不仅斥资181万多元,聘请甲级监理公司——厦门新海湾监理公司,全程监督工程质量,而且欢迎支持群众监督,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建议,迅速研究解决。如新社区原计划盖预制板,群众认为容易漏水,要求改进。工程指挥部决定将楼板全部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仅此项增加成本700万元。再如原方案用青砖做墙体,村民不满意,全部改为红砖,增加投入300万元。还有住宅地基,在群众监督下,深挖3~4米,而城区商居楼一般只挖1米。群众笑称“可以抗汶川地震了”。

4.强化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建设新型社区,不是农民一上楼就自动变成了市民,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作基础,有经济来源作后盾,否则迟早会变成“空心社区”。刘杨社区建设充分考虑居民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规划设计了商业街、菜市场等场所,供市民创业就业。刘杨社区房屋设计为“1+6”,底层全部为架空层,共216间、2.75万平米,均是社区的公共资源,既可办居民活动点,也可出租办商店,增强创业途径。同时,尽全力解决群众就业、养老等保障问题。如对搬迁农户整体农转非,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联系市劳动部门,对被搬迁户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联系新都化工、装卸运输等企业,优先安排搬迁户,其中新都公司优先招聘刘杨社区居民近400人,刘杨装卸公司安排近40人。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搬迁群众的合法利益,解除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为“和谐搬迁”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突出战斗保垒作用,依靠基层,群策群力,加快工作进程

刘杨新社区创造了三个之最:一是刘杨新社区三、五组团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共建设楼房41栋1296套,属孝感市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二是41栋建筑要求同时开工、同时建设、同时完工,在全省建筑行业十分罕见,施工难度创孝感之最;三是同时搬迁795户、近3000人,另有学校、医院等单位,搬迁规模和工作量创孝感之最。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依靠基层党组织,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稳步推进。目前,一处“宜居宜业”新型社区已由蓝图变现实。

1.部门履职督建设。还建小区正式开工以来,市服务新都公司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靠前指挥,将办公地点搬迁到施工现场,听取情况汇报,化解矛盾纠纷。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合力推进新区建设。市监理公司、市房产公司工作人员,天天现场检查,严把原材料进入关、施工控制关、项目验收关,通过每项验收,确保了整个工程合格。市公安部门抽调警力现场办公,打击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强揽工程、阻扰施工等行为,优化工地环境,维持工地正常秩序。为避免多个老板同时施工而引发的质量不一、施工场面狭窄、不利统筹的弊端,指挥部决定对刘杨新社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整体打包对外招标,让一个老板承担建筑工程,从而确保了新社区建设质量统一和施工进度

2.乡镇专班抓搬迁。按照指挥部统一安排,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搬迁工作。办事处主职上阵,抽调4名班子成员和3名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进驻刘杨村,采取“四动”的办法,开展搬迁动员工作。政策驱动,广泛征求民意,制定《房屋征收安置方案》,得到大多数拆迁对象的拥护;感情触动,以政策宣传、现实说服为主,主动接触,解决实际困难等方式,在思想上感化,促进群众主动搬迁;亲情打动,通过亲属、朋友等情谊,多方位做工作,打动被征收对象,实施搬迁;党员干部带动,先做党员干部工作,再由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形成了群众相互做工作良好氛围。目前,绝大部分群众已签订搬迁协议,且没有一例越级上访行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在搬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党工委被评为2012年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3.“两委”全力抓协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搬迁工作具体落实,离不开村“两委”的努力与支持。在搬迁过程中,刘杨村“两委”班子成员会同办事处专班人员,一家一户做搬迁动员工作,全力抓协调抓落实。首先,率先垂范。2012年9月1日,按国务院190号令要求,刘杨村启动房屋征收工作。工作伊始,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签订协议,带动300余户签订房屋征收协议。其次,公示公开。主动将村“两委”班子成员协议的内容,包括住房及还建情况、附属物项目及资金补偿情况张贴在村委会公开栏内,对外公示,接受监督,带动和影响其他人。第三,责任包保。村“两委”班子成员自加压力,列出包保亲属及朋友名单和签约时限,上交指挥部。第四,千方百计解难题。如刘杨村老人较多,不愿上楼。村委会决定在社区新建一所老年公寓,让社区60岁以上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4.党员带头作表率。去年元月,为加快新都高塔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刘杨小周湾实施临时搬迁。当时正值春节来临、家庭团聚的日子,群众感情难以接受;再加上新社区还在建设中,只能是临时性安置,即群众搬出后,自己租房居住,动员难度很大。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和带动群众搬迁,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党员干部主动联系本地老板,无偿提供近40间房屋,供小周湾临时搬迁户居住。刘杨村党员周文明、石火春等同志带头腾空、搬出和拆除房屋,并分别做亲属的工作。周文明带动4家,石火春带动5家。其中石火春外孙李林,家中刚增添小孩,为了不影响进度,在石火春的说服下,办满月酒的次日搬迁。石火春侄儿石磊,婚期只有半个月,家中婚房已装修和布置,也是在石火春耐心教育下搬出,最终在临时安置的房屋中简易结婚。由于党员带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刘杨村小周湾42户的搬迁任务,为新都高塔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