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感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市文化体育新局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们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我局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调研,现将孝感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做一汇报:

一、孝感市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全市文化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在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指导、扶持产业、建设阵地、创优环境、改革创新、开展活动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构建孝感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一)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是孝感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的时期,一是国家政策投入力度大;二是各级地方、党委高度重视;三是社会力量建设积极性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文体新系统抓住国家和省对农村文化建设支持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115个文化站中,新建成符合国家要求、内设“3室1厅”的乡镇综合文化站99个,面积300平方米的占90%以上,面积1000平方米的有19个,占总数的16.5%,能够满足群众读书上网,时政、法律、科技培训,文艺辅导、体育休闲等活动的需要。全市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共6131家,每个农家书屋都配齐了3000册以上的各类图书和书架,满足群众读书求知的需求。部分乡镇还建有文化广场,安装了成套的体育健身器材,为广大群众开展歌舞、戏曲、健身、比赛等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

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云梦引资4000多万元,建设成面积达18000多平米的祥山博物馆。陆续建成大悟图书馆、云梦文化中心、应城孔庙和安陆李白纪念馆;正在建设以及即将开工的还有:应城文化公园、应城矿山公园、大悟文化中心、汉川图书馆等。进入“十二五”时期,各地都开始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市、县2级三馆建设纳入了当地“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着手开始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和支持市文化中心工程项目, 2月23日,陶宏市长率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到我局现场办公,专门听取关于文化中心项目情况的汇报,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要求年内正式破土动工。6月底,文化中心概念设计评审会召开,并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等待市委市政府最后确定。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市、县、乡、村四级文化递次网络形成,形成了以市县“三馆”为龙头,综合文化站为主体,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为依托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县、乡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全部建成,并覆盖了70%的行政村。全市七个专业剧团在全省率先配齐流动演出车,年演出达到1500场,观众近200万人次以上;连续五年举办全市楚剧展演;300多个民间业余文艺团队常年走村串户,年演出近2万场;送戏、送书、送培训下乡成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市8家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70多万册,持证读者45000个,年流通65万册次。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共11067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3件,年举办陈列20多次,参观25万人次。

2011年12月,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安排,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都实行了免费对外开放,中央财政下达了专项免费看房补助资金,保证了市、县三馆和乡镇文化站日常的运转,为更好服务群众创造了条件。

(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形式多样、红红火火,形成众多文化活动品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福星城杯”楚剧展演,“文明之光”广场文艺演出,廉政文艺汇演,大悟宣化店玄坛村农民艺术节,汉川的楹联艺术节,安陆的银杏文化艺术节已成为群众参与广泛、影响大的文化品牌活动。仅市直每年就举办50多场广场文艺晚会,观众30多万人次;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的系列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异彩纷呈。

(四)文艺精品迭出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作,在于优秀的作品登上舞台。为此我们举办全市编剧培训班,请全国、全省知名编剧、导演授课;组织全市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每两年组织全市的剧本评奖,推出优秀剧本。2008年,云梦楚剧团的《吊子卖鞋》获中国戏剧节小戏小品奖。2009年,在湖北省第四届楚剧艺术节上,孝感市云梦县楚剧团选送的《选民曹五来》,应城市楚剧团选送的《生命如歌》,大悟县楚剧团选送的《闹瓜园》获得最高奖项。2010年,安陆市楚剧团根据严大平事迹编创的楚剧《呼唤》获得“楚天文华奖”四项大奖。

(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认真组织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调查各类文化遗存342处,是原有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4.3倍,位居全省第四位。文物保护、文物执法、文物宣传力度也不断加大。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国家级的有5项,孝感雕花剪纸、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汉川善书、三节龙跳鼓、云梦皮影,进入省级的有15项,进入市级的有23项,进入县级的有200多项,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6人。2010年孝南雕花剪纸和云梦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产业化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董永传说》“非遗”保护专辑也于2010年正式出版发行。

(六)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市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

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不断创新。认真清理、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文化行政部门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变,服务社会、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社会行政部门对文化单位的管理方式,逐步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以“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公益性文化单位,积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激发了内部活力,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了农村文化“以钱养事”即“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

(七)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工作较为重视

这几年来,孝感市各级党委、政府比较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深入调研,认真部署,政策支持,积极参与,狠抓落实。首先从机构上保证。全市各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机构,重新配置了文化专职工作人员。115个乡镇办事处中,在职总人数238人,其中公务员身份17人,以钱养事聘用人员180人,临时工41人。多数地方正在逐步落实从转移支付经费中拿出1%用于文化事业的政策,文化工作支出逐年增长。特别是在地方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帮助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二、孝感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孝感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工作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和谐孝感建设目标要求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还不相协调,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惠民政策落实不够,农村“养事”资金严重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专业人员缺乏,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乡镇文化站运转困难等,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呈倒退萎缩趋势。

(一)基层文化工作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个时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特别对农村文化重视不够。有的同志认为经济工作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把文化建设只当作是文化部门的事,看不到文化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作用,看不到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关注不够,关心不多,关照较少。工作中没有把这一十分紧迫的任务放到应有地位,工作考核内容没有文化的具体指标,目标责任没有明确要求,同时,农村文化建设缺少长效的保障机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

(二)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文化站处于农村文化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其职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乡镇文化工作的好坏。乡镇文化站公益性性质不明确,有些乡镇虽设有文化站,但是文化站无独立站舍,和其它乡镇机构挤在一起办公,有的就在乡镇政府办公楼内,影响了群众参与文化站的活动,全市1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有独立产权的只有33个,有独立站舍的87个;乡镇文化站专职的文化干部配备不足、人员不专,251人中85人为兼职,兼职的占到33.8%。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出现了虽有文化干部而无人员专用的现象。由于身份是临时聘用、待遇不高且不稳定等问题的困扰,乡镇文化干部缺乏工作热情,随时都可能辞职走人。所以普遍存在文化站设施修得好,但是服务群众和对外开放不够的突出问题。

(三)地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现在,国家、省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政策越来越好,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各地的投入没有明显增加,导致有些好的政策到了基层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一是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公益文化单位除了拨给人员工资外,基本没有业务活动经费,有的基层文化单位甚至基本工资还是差额拨款,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免费开放的地方配套经费难以落实,孝感市县级“三馆”的配套经费没有完全落实,尤其乡镇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免费开放经费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有的地方未落实。

最明显的是乡镇文化站建设,各地的房屋设施都有了,面积也达到了标准,但是内部必备的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配套的设施却严重不足,有些地方就是一座空房子。各乡镇除了为文化站人员发放基本的工资外,没有文化活动的专门经费。文化站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没有单独账户,就是上级有钱下拨,也不能自主支配。鄂发〔2001〕13号文件规定,“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每人每年不低于0.5元”,在执行中,县市区一般的作法,将此项专款同其他专款一同下达乡镇,乡镇在切块使用过程中将此款部分或全部挪作它用,实际基本落空。

(四)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

各级文化单位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全市文体系统专技人才770人,其中46岁以上253人,占专技总人数的32.9%。专业剧团、群众艺术(文化)馆、博物馆专业人才严重断层。二是专技人员专业文化不高,大多用非所学。

队伍老化,专职不专。全市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中,其中40岁以下的仅占在职总人数的30%左右,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2.6%。全市各乡镇文化站在七、八十年代先后招聘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村文艺骨干,到现在这批文艺骨干大多年龄已经老化接近退休,一直没有及时补充新生力量。前几年乡镇机构改革中从其它部门分流过来的人员,真正有文化,能胜任的不多,并且全部都是兼职。近些年新招聘的一批大学生文化干部文化程度高,但是有文艺特长和组织才能的也比较少。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及生存的需要和工资不能足额兑现,造成一批文艺骨干大量流失。

三、进一步加强孝感市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认真分析文化建设的严峻形势,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文化工作是公益性事业的认识,站在全局的高度,把这一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摆到应有的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定期听取文化工作的汇报,认真研究部署,切实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起下达,一起考核,同样奖惩,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抓好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建设,支持文化建设,形成共建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质,理顺管理体制

要按照中央、省有关文件的要求,明确“三馆”和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性质,以政府投入为主,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其为群众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文化设施的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文化站在做好免费开放经费落实的同时,做到专款专用,不得将免费开放经费抵扣文化站人员工资,文化站人员工资应单独纳入乡镇政府全额财政预算。

(三)落实各项文化惠民政策,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按照中央、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合理确定乡镇文化站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基础上,文化站要改变享受类似企业人员待遇的现状,一律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范围拨款;对中央、省转移支付的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地方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并建立与地方财政拨款挂钩机制,一旦挪用,实行必要的经济制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资金专款专用。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公共文化设施“拆旧”必须“还新”,城市新建居民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另外中央还出台了“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要求,这些都希望得到全面落实。

(四)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服务基层的整体工作水平

要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引进的优秀专业人才,要及时办理相关聘用手续。要加强对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的培训和演出的管理,由县文化部门定期对民间艺人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演技水平;县乡两级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演出内容的管理,确保演出内容健康向上。

(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提出明确的建设标准,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对县市区“三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进行完善和配套。文化站一定要在短期内完善内部设备,配齐“三室一厅”所必须的设备,保证平时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村文化室也要保证常年开放。特别是注意把村文化室建设与党支部活动室建设结合起来,集中有限财力,坚持建设标准,做到一室多用,为方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