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卖身葬父

历史渊源篇

孝感作为行政建制名称,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孝昌县,至今已近一千六百年。其演化过程在北宋欧阳忞所撰之历史地理学名著《舆地广记》一书中有清晰的记载:“孝感县本孝昌县,宋武帝时置,属江夏郡。……后唐改为孝感。”

孝昌一名,故名思义,即孝道昌隆。之所以得此县名,其中自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底蕴。据史书记载,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子刘邵虽然被立为太子,但他想早日登上帝位,在宋文帝元嘉三十年,与女巫严道育相勾结,使用巫术咒其父速死。事情败露后,刘义隆大怒,打算废掉刘邵的太子之位。刘邵于是乘夜带兵入宫,亲自举刀砍历史渊源篇死刘义隆,随即登位。刘邵弑父篡位的行为,引起了皇族和举国上下的不满。此时率兵驻扎于湖北黄冈的刘义隆第三子武陵王刘骏,举起讨伐逆子的大旗,联合各地诸王“并举义兵”,讨伐刘邵,不久即攻陷皇城,将刘邵斩首以告天下。刘骏遂夺取帝位,是为孝武帝。

刘骏登上大位后,为取信于民,大力提倡孝道,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方略,奖赏有孝行的人,把年号改为“孝建”,因感念这一带人民在他争位时的大力支持,便于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在当时的安陆县东境、鄳县南境(今属孝感市)专置一新县,取名“孝昌”,以褒扬此地民风之淳朴、孝行之昌盛。

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为避祖父李国昌之名讳,取董永、黄香、孟宗等孝子感天动地之孝行,改孝昌县为“孝感县”,至此,历史上持续470年之久的孝昌县演变为孝感县沿用下来。

1949年,孝感地区成立,其党政军机关驻孝感县城关。1983年,孝感县更名为孝感市(县级)。1993年,撤销孝感地区,成立地级孝感市,同时,撤销县级孝感市,成立孝感市孝南区和孝昌县(原县级孝感市南部为孝南区行政区划、北部为孝昌县行政区划)。至此,孝感和孝昌作为两个行政区划的名称同时存在,且孝昌县隶属孝感市管辖。

综上所述,孝感之名的由来,源于孝感自古以来孝道盛行、孝子辈出的风尚。






卖身葬父

在孝感众多的古代孝子中,最著名的孝子,是董永。这不仅仅是董永因“卖身葬父”的孝行而名列《二十四孝》,更大的因素,是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家喻户晓。

汉代末年,兵荒马乱,山东作为黄巾起义军的主战场,更是民不聊生。当时年仅十余岁的董永,跟随父亲一路向南逃难,在河南汝阳小居一段时间后,因战火又至,便越过大别山,来到江夏郡安陆县东部的汤家老屋定居下来。董永与父亲相依为命,勤扒苦做,生活稳定了几年。可是好景不长,董永的父亲因劳累过度,加之受了风寒,害了一场重病,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本是清贫的家境,因父亲的重病变得更加一贫如洗。到父亲死时,董永拿不出钱来安葬父亲,无奈之下,他只好卖身葬父了。

第二天,董永来到当地首富裴员外家,向裴员外说明卖身葬父的来意。裴员外见他忠厚老实,就与他立下了自愿卖身为奴的文约,帮他安葬了父亲。

董永的孝行传到天庭,美丽善良的七仙女深受感动,决定冲破天规,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助他还债。一天,她趁到宫外游玩之机,偷偷来到凡间,乔装村姑,在路上拦住上工途中的董永,向他求嫁。董永以卖身为奴、无力娶亲,且无媒无证为由婉拒。七仙女请土地公公为媒,槐荫树为证,与董永在槐荫树下拜了天地,入了“寒窑洞房”。

成婚第二天,夫妻双双到裴员外家上工,裴员外指责董永旷工,并百般刁难董永夫妻。裴员外问七仙女能干什么,七仙女回答能织布。裴员外于是拿出一团乱丝,要她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如若完成,可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否则,夫妻终身为奴。七仙女满口答应,当夜请来六位姐姐,化云霞为天丝,一夜织成十匹锦缎。裴员外见了,无话可说,只好改工期为百日,百日满后,董永赎回了自由之身。

董永与七仙女满工还家,一路上欢欢喜喜。七仙女告诉董永已有了身孕,令董永喜上加喜。不料正在高兴之时,天上玉帝派下天兵天将,将七仙女抓回了天庭,生生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演绎了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百日之缘。

七仙女上天以后,董永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裴员外家,将妻子归天事说出。员外大惊,很快将此事上报县令,县令上报朝廷,并转呈仙女织的白绫锦。汉天子大悦,封赏董永。一天,董永见一妇人挡道,一看是七仙女,慌忙下马迎接。七仙女说,自那日归天后,生下儿子,取名董天宝,今日特地送来。说罢,两脚一顿,直上云天。小天宝非常聪明,长大后在朝廷为官。

董永卖身葬父,故事流传千古,真情感人。人们饱含深情,在宣传这一故事时,添加神话色彩和美好的爱情元素,这一故事催人泪下,使董永的孝子形象更加高大,表达了人们对孝道的向往与恪守,这也正是光绪《孝感县志》在“孝子传”中,将董永排在第一的初衷。目前,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已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永在孝感的遗址遗迹有多处。主要遗址遗迹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董永村(今汤家老屋)周围十公里范围内。董永从山东迁到孝感后即居住在此。村子后面有一个小湖,名为董家湖,是澴川古八景之一。村子的西边有董永父子墓,坐北朝南两墓并列,左为父亲之墓,墓茔高约两米,墓碑上书有“汉孝子董永先代之墓”;右为董永墓,墓碑比其父的碑要高大,碑上刻着“汉孝子董公永之墓”,两碑均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邑人王兆俊所立。王兆俊时任贵州广顺州候补知事、翰林院检讨。董永村北边还有一个小湖,名百草湖,相传因董永从山东青州带来的百种草籽在此湖培育繁衍而得名。从董墓往西走五里,有理丝桥,往东走五里,有挽丝桥,往北五里,有浆丝塘,均与七仙女的传说相关联。董墓东边一里处有座十余米高的土台,相传是七仙女升天的地方,名为升天台,升天台下方有一个池塘,即仙女们下凡沐浴的瑶池,池中的小岛,称为仙姑岛。这些遗址目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