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三化同步”发展的现状及路径探析

市统计局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中央做出的与时俱进的战略决策,是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科学路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六大以来,孝感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三化”同步推进明显加速。当前,孝感市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已上升为省级战略,在新的战略背景时期,研究孝感“三化”同步推进的现状及实施路径,对于孝感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孝感“三化”的发展现状

(一)工业化

按照《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以2011的数据为基础对孝感市工业化进程进行测算。测算体系包含五个指标: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这五个指标的权数分别为36,22,22,12,8。

孝感市工业化实现程度

基本指标

工业化实现阶段

孝感2011年指标值

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人均GDP(美元)

1490~2980

2980~5960

5760~10810

4771

中期

三次产业结构

A>20% 
A<I

A<20% 
I>S

A<10% 
I>S

20.4

初期

制造业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

20%~40%

40%~50%

50%~60%

59

后期

人口城市化率

30%~50%

50%~60%

60%~75%

47.99

初期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

45%~60%

30%~45%

10%~30%

30.2

中期

计算结果:2011年,孝感市工业化水平综合得分55.92分,按实现程度的标准值判断,孝感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从测算过程可以看出,孝感工业化水平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较高;二是三次产业占比不优,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三是城镇化率偏低;四是人均GDP不高,2011年孝感人均GDP只有4771美元,与工业化中期的临界值5960美元还相差1189美元。

(二)城镇化

1.城镇地域范围不断拓展。据统计,1990年孝感市城镇地域范围内的行政村居委会230个,占行政村居委会数的8%;到2000年拓展到410个,占行政村居委会数的14%;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拓展到640个村级普查区,占行政村居委会普查区数的21%。前一个十年,城镇地域范围拓展了180个村级单位,后一个十年拓展了230个村级单位,其拓展速度明显快于前一个十年。

2.城镇人口规模翻番增长。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城镇居住人口79.5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居住人口153.5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城镇居住人口221.5万人,2011年孝感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231.5万人,是1990年城镇居住人口规模的2.9倍。

3.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城镇化率17.74%,低于全省11.1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8.7个百分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城镇化率30.75%,低于全省9.47个百分点,差距缩小1.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5.47个百分点,差距缩小3.23个百分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城镇化率46%,虽低于全省3.7个百分点,但差距缩小5.77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虽低于全国3.68个百分点,但差距缩小1.79个百分点。这个十年孝感市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3个百分点,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每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和全国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的水平。后十年明显快于前十年2.3个百分点,这说明孝感市城镇化率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孝感市城镇化实现程度

1990年

(四普)

2000年 (五普)

2010年 (六普)

2011年

城镇区域村(居)委会数

230个

410个

640个

城镇常住人口数

79.5万人

153.5万人

221.5万人

231.5万人

城镇化率

17.74%

30.75%

46%

47.99%

(三)农业现代化

评价一个地方的农业现代化,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我们对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推荐评价体系,结合有关省市的评价方法,对孝感2011年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测算的结果为:2011年孝感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为65.04%。

孝感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

指标名称

起步阶
段标准

基本实
现标准

孝感市实际值

实现程度

一、综合指标

1.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7000元

25000元

19880元

71.56元

2.农民人均纯收入

3000元

12000元

7029元

44.77元

3.农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

40%

10%

30.2%

32.67%

二、生产条件指标

4.农业劳力中初中以上比重

60%

80%

87.6%

100%

5.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40%

80%

72%

80%

6.旱涝保收面积比重

30%

60%

71.5%

100%

三、生产效果指标

7.农业劳均国民生产总值

5000元

20000元

15000元

66.67元

8.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

10000元

30000元

34761元

100元

9.农品加工产值与农业增加值的比值

100%

300%

179%

39.50%

10.森林覆盖率

18%

25%

20.01%

28.71%

二、孝感“三化同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根据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一般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合理比值范围为1.4~2.5。2011年,孝感市工业化水平约为55.92%,城镇化率为47.99%,城镇化与工业化比值为0.86,表明孝感市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建设的两块基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孝感市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适应,制约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既抑制了工业化进程,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还制约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城镇化发展

“十一五”以来,孝感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日臻完善,逐步向合理化方向演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然而,以2011年数据为例,与省内经济结构较合理的市州相比,孝感市一产业比重为20.4%,比武汉(2.9%)、黄石(7.4%)、十堰(11.4%)、鄂州(12.4%)、襄阳(13.7%)高出许多,农业大市特征明显。由于产业结构演变滞后,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然居高不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高。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一是农业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2011年,孝感农业增加值占GDP的20.4%,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30.2%左右,相差近十个百分点。就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二是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第一产业的2.1倍。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三是城乡收入消费差距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3倍,短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从消费差距来看,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为2.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6.8%)比城镇居民(45.4%)高出1.4个百分点。

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升,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受土地、淡水资源日趋紧张、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另外,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够健全。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已成为孝感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严重阻碍“三化”的同步推进。

三、孝感加快推进“三化同步”的实现路径

“三化同步”必须贯彻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领域各环节。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三化同步”推进是社会文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经历近半个世纪,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孝感还处于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及“三农”的实际情况,在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农产品供需、产业合作等多个方面找到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结合点,建立起“三化同步”协调推进的实现路径。

(一)着力构建“三化”同步推进的新建设机制

构建“三化”同步推进的新建设机制的核心是要建立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的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着力拓展城乡发展的新空间。建立这一新建设机制的关键是要联动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保制度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等五项改革,全面实现农地经营规模化、进城农民市民化、农民居住社区化、养老保障社会化和集体资产股份化。按照“三化”同步推进的思路,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升工业化水平的同时,协同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推进农地经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二三产业稳定就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加强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大力发现现代服务业,创造农民进城创业和就业的环境。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推进企业职工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向农民工覆盖,促进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城区安居乐业,使更多务工农民顺利转化成为安居乐业的城镇居民。

(二)着力构建“三化”同步推进的新动力机制

把联动推进创业、招商、产业、科技、金融等五个领域创新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和“三化”同步推进的经济新主体、增强“三化”同步发展的新动力。以创业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招商创新增强发展外力、产业创新增强发展实力、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潜力、金融创新增强发展财力,集中力量推进大园区、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和大人才建设。进一步激发城乡居民和企业创业创富的激情,不断增强内在发展活力。整体推进招商理念、招商平台、招商范围、招商手段等创新,运用“三定”、“三维”、“三多”招商模式。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事关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决定性要素。加快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的信贷管理机制创新和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功能的创新,畅通信贷资金投入渠道,增加金融要素供给。把搞活投融资机制作为做大做强企业的重大手段创新投融资机制。

(三)着力构建“三化”同步推进的新要素保障机制

要素保障是“三化”同步推进的必要基础。要进一步激活土地、水资源、资金、能源、技术、人才、制度等要素资源供给和保障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和产业等向政策,推动这些要素的流动和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提高要素利用效率。重点解决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制约问题,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城乡统筹配置土地资源,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在统筹城乡建设工作中建立土地置换流转机制、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培育和发展城乡土地市场,加快务工经商农民的居住和身份的市民化的探索。加强金融扶持,强化投融资体系建设,增加金融服务供给新举措。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率,在节约能源的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施人力资本提升战略。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