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宗哭竹生笋

孟宗哭竹生笋,是流传中华大地一千多年来的动人故事,其孝行故事列入了元代成书的《二十四孝》之中。孟宗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司空,是主管工程的大臣,也是在双峰山(今属孝感市)脚下长大的一代英杰。

           

     孟宗出生的时候,正是汉朝末年的战乱时期,各方割据豪强四起,神州大地一片硝烟,民不聊生。祖上本来还算殷实的孟家,经过几番折腾,到这个时候就破落了,父亲耕作,母亲纺线,长年累月辛勤劳动,还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不久,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孟家的生活更雪上加霜,凭着母亲一人之力,饥一餐饱一餐地过着。小孟宗看着母亲早生的白发,心里十分难过,七八岁的孩子就帮着母亲做事,割谷砍柴,什么活都干。母亲虽然劳累,却不愿孟宗干活,要他读书。母亲对小孟宗说,人不读书不明事理,长大了就不能干大事,母子相依不能为老百姓为国家出力,更不能荣宗耀祖。

                           

    母亲把孟宗送到南阳名师李肃那里去读书,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好好学习,读好经书,学好做人的道理。看着母亲单薄的背影和蹒跚的样子,孟宗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母亲的期望,把书读好。从此孟宗一边勤奋读书,一边得空回家帮母亲干活,艰难的日子磨炼着他的意志。

  孟宗十六岁那年的冬天,气候寒冷,大雪纷纷扬扬地飘了三天,满山遍野披上银装。母亲瘦弱的身子经受不住冰寒地冻的天气,一下子病倒了。

长年生活在双峰山脚下,母亲养成了喜欢吃竹笋的习惯。每逢春笋出土的季节,母亲总要上山从竹林中挖出很多笋子回家,煎炒烹炸,弄出很多样式来吃。母亲的精神在这个时节,就显得很好,精力充沛,眼睛发亮,有点小病,也抗得住。每逢这个时候,母亲的心情总是特别愉快,孟宗兄妹三人都十分高兴。

                         

  现在是寒气袭人的冬天,大雪封山,母亲卧床不起,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怎么办呢?孟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得老天爷加快步伐,把春天送到双峰山。

母亲越来越瘦弱了,说话也有气无力。孟宗终于决心上山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几棵早生的竹笋,那母亲的胃口就能开了。孟宗叮嘱妹妹弟弟照顾好母亲,扛上挖锄,就向双峰山的竹林奔去

上山的路全被冰雪封盖着,实在难走,那平常仅能供一人攀走的小路上,被凛冽的北风刮得硬邦邦的,根本无法攀行,孟宗只得沿着山路边的树丛往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那片竹林里。孟宗的浑身都被荆棘划破了,鲜血直流。

孟宗顾不了这些,他的脑海里,这时候浮现的都是母亲面黄肌瘦的样子和渴盼的眼神。他刨开了一根又一根竹子周围的雪和冻土,只刨到天色渐黑的时候,仍然没有看到一根笋尖。终于,他失望了,心灰意冷地坐到了雪地上,想到母亲茶饭不思的神情,他不禁放声大哭起来。他一边哭一边想,想到父亲去世时,自己还不到八岁,小弟弟不到三岁,兄妹三人全是母亲含辛茹苦养大的,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母亲还坚持送自己读书,现在母亲病了,做儿子的,竟然想给母亲弄一点喜欢吃的竹笋都弄不到,怎么对得起恩重如山的母亲啊!他越想越伤心,越想越痛苦,坐在雪地上,边哭边诉说着母亲的慈爱,祈求山神赐他几棵竹笋,以回报慈母的恩德。

一个时辰过去了,竹林里除了嗖嗖的冷风,什么也没有。两个时辰过去了,竹林里除了偶尔跑出几只黄鼠狼以外,还是没有什么动静。三个时辰、四个时辰……孟宗不知不觉中,哭到了东方露出鱼肚白。他的眼中,充满了血丝,口里有血滴渗出,再也没有力气哭了。他挣扎着站起来准备回家,雪地上陡起的一片喳喳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孟宗哭竹借着初现的晨光,孟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地上的冰雪在不停地跳动,一棵棵鲜嫩的笋尖,从雪中慢慢探出头来,好像在对着他微笑。他以为在做梦,一拳头砸在一块冰地上,彻骨的冰凉和疼痛,使他明白这不是在做梦,这一切都是真的。

他高兴得跳起来,浑身充满了活力,一边刨着竹笋,一边感谢着山神爷。他在提着笋子下山前,认认真真地给山神爷磕了九个响头。

母亲看着孟宗冻得像包子一样的双手和那一篮鲜嫩的竹笋,心疼得痛哭了一场。孟宗和妹妹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把竹笋烹炒煎烧,弄成好几种样式,让母亲吃,很快,母亲的病就好了。孟宗哭竹生笋的事,在老百姓中口耳相传,被吴王孙权知道了。在当时的三国之中,吴国的势力较弱,孙权急需一批有影响的才俊之士来治理国家,增强民望,提高国力。孟宗以孝行感天动地,又熟读经书,正是可用的贤才。在孟宗二十岁的时候,孙权就把他招至吴都建业(今南京),考其知识,待机任用。

孟宗进吴都以后,从休养生息固国强兵的角度,积极为孙权奏上了多条良策,各方面的反映不错,也深得孙权喜爱。不久,孙权就放他做了监池司马,管理国家渔场的渔业生产。

孟宗的家乡双峰山,是一个山区,山珍野味虽多,鱼却很少,一年到头,吃鱼的日子屈指可数。孟宗当了监池司马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给母亲送一些鱼吃。于是,他亲自结网,在渔场里捕鱼,精心选择一批肥大的青鱼,请有经验的人帮忙腌制,派人送回家乡。

哪知母亲见了孟宗送回的鱼后,十分生气,令其弟把鱼全部退回,并口授一信。信中说,宗儿你既为渔官,就应一门心思养好鱼,为国家出力,替吴王分忧,你怎么能不避嫌疑,占国家便宜,利用职权,把鱼送回家呢,你这不是孝母,而是陷母于不义啊!

孟宗接信后,倍感母亲深明大义,对他指责得对。他便和弟弟一起,到渔市买了几条鱼带回家去。不料母亲仍然把鱼退回,教育他说,你现在是渔官,瓜田李下,难以清白。你管着那么多的渔场,久而久之,焉能不动心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私拿一条鱼,就会逐步发展到拿很多的鱼,就会发展到贪财,直到不可收拾。我宁可不吃鱼,也不愿看到我儿成为人人痛恨的贪官。我儿食君之禄,多为百姓为国家谋事,就是最大的孝道。

孟宗听了母亲的教诲,再也不敢给母亲送鱼了,他不辞劳苦地奔波在各个渔场之间,交了很多平民朋友,了解生产情况,采取许多办法,使吴国的渔业生产呈现出一派旺盛的景象。

孙权十分欣赏孟宗的功劳业绩和他的品格。为了锤炼孟宗各方面的能力,造就一个担大任的良材,两年后,孙权把他派到了吴县(今苏州)充任县令之职。

孟宗上任吴县之后,牢记母亲的教诲,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惩治贪吏,免除苛捐,使吴县的生产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几年之后,吴县就成了吴国最重要的钱粮基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孟宗正在吴县大展身手的时候,陡闻急报,母亲在家乡病故。孟宗闻讯,哭得昏天黑地,几番晕死过去。吴县和建业相距数百里,如要奏闻吴王再回家葬母,势必要耽搁多天,让母亲死后不能入土为安,那他孟宗一辈子都不好过,如不待吴王批准,擅自回乡葬母,又不容于当时吴律。

当时吴律规定,凡为官吏者,大小私事请假必须由吴王亲批,如有违者,一律斩首。孟宗自然熟知吴律,但他一想到母亲正躺在家乡的老屋里,等着他回去主持出葬,他就什么也顾不上了,他向孙权疾草了一封请罪书,向县丞作了交待,就快马加鞭地赶回了家乡。

                          

  日夜兼程赶回家乡的孟宗,按双峰山的乡俗,把母亲安葬后,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孝,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再回乡给母亲上坟,这四十九天就在坟边搭了个草棚,日夜相伴着母亲的坟头,每天必在坟边跪祭一个时辰,其哀声令父老乡亲们无不动容。七七守满,他把弟弟叫到跟前反复叮嘱,说自己怕难再给母亲的坟添一锹土了,每年清明节和年节请弟弟一定代他把自己的孝心尽到。

弟弟不明就里,不以为然,他也不多解释,一定要弟弟答应了,他才收拾行李上路。

孟宗自思必死,出了家乡三十里后,就换上罪衣,径直到夏口(今武昌)府衙投案。孙权接到孟宗投案的消息后,把文武大臣都召集起来,讨论如何处理孟宗。

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还是杀孟宗以戒后者的意见占了上风。孙权一时不好定夺,转回后宫静思。其母早已得知大臣们所议何事,把孙权叫去,问他准备如何处置孟宗。孙权答道:为吏者须以律度为本,孟宗私自归家葬母,其情虽然可谅,但治国必须律严,不然何以立国,儿所以难下决心,就是这个原因。

孙母听了,不禁潸然泪下,哽咽着说道,治国固然要律法严明,为子者又怎可以不讲孝道,一个不讲孝道的人,又怎么会有忠义可言?儿啊,那孟宗为了母亲,冬雪天还感动得竹子生笋,孝行感人,普天下都传颂他的美德,你不是因为他的孝名,把他召来重用的吗?他在吴县的政绩和官声,不是很好吗?怎么能在急需用人之际,而杀这样一个普天下人都尊敬的好官呢!

母亲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孙权的心,他一拍脑袋,说娘教诲得好,不然误了大事!

第二天,孙权再召集文武大臣,提出修改吴律,下令释放孟宗。从此吴律上加上一条凡因尽孝一事,官吏可向上司报告后,请假回家处置。孟宗获释,升为光禄勋,不久,转升至司空。孙权重用以孝闻名天下,以德治理百姓的孟宗,使吴国一时间吸引了许多天下英雄,迅速强大起来,在三国鼎立之中,站稳了脚跟。而孟宗哭竹生笋,冒死葬母的孝行美德,也更加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如今,孟宗的故事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宗在孝感的遗址遗迹,主要是位于孝昌县东20公里处的周巷镇青山村的哭竹港。相传为治母病,孟宗哭竹生笋,泪流成河,感天动地,泪水融化了山中的冰雪,形成潺潺流水,自上而下向青山口西南的山沟流淌,日久天长,形成了一条丈余宽的小港。哭竹港因此得名。